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发展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再谈人的全面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发展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7

再谈人的全面,该文是发展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吴 迪 贾鹤鸣 邱泽国

【摘 要】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下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钱学森之问”的应有之义.本文着眼于钱学森个人经历,将“钱学森之问”归因于人的片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可能路径,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钱学森之问;教育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哈尔滨商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4Q069)和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商科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实践路径——基于塞尔哲学的论证”(编号:14rw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2-0008-03

作者简介:吴迪,女,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贾鹤鸣,男,博士,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课程改革研究;邱泽国,男,博士,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前往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对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段话后来被教育界概括为“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从上到下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首批十六所著名学府已加入.国内学者围绕“钱学森之问”展开众多讨论,从理念探讨到具体实施层面提出诸多有效方法和措施.精彩纷呈的众多结论难免令人应接不暇也往往无从求证,本文回到提出问题的人,从探究钱老本人求学与工作经历入手,获得启示,尝试寻求另外一种解决“钱学森之问”的路径.

一、从钱学森经历获得启示

钱学森可谓全面发展之人.受家庭环境熏陶,从小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除对科学知识感兴趣外,对哲学、国画、古典音乐、中医等均有精深研究.多领域交融对钱学森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古典音乐.

他十分热爱古典音乐,大学在读时就参加学校铜管乐队.音乐于他而言是一种描绘世界的方式,音乐大师往往将世界描绘的格外真实、动人,古典音乐给予钱学森除科学外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钱学森认为艺术中包含着科学的分析观,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他对世界的认识,使其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更活一点.钱学森可谓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之人.

除古典音乐外,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亦让他受用一生.钱学森熟读经典,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增强着他本就炽盛的爱国热忱及推动祖国军事科技发展的使命感.文学素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钱学森所撰写的各类论文、著述,不仅逻辑严密,也兼具充盈和生动.

钱学森不仅精通空气动力学,他对世界本质的深刻认识使得他触类旁通在控制领域亦做出奠基性贡献.在美国那段被软禁的日子里,钱学森转变了研究方向,放弃同美国军事息息相关的空气动力学转而研究数学,出发点是想让美国当局注意到他转变了研究方向,以消除回国阻力.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他出版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工程控制论》,成为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开山鼻祖.晚年时,钱学森开始研究中医学,并将自身系统论思想与之结合.他在诸多领域均颇有建树,令人叹为观止.

世界只有一个,各个学科领域都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哪一种方式都可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但每一条道路都异常艰辛,各种方式的互相补充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科学的道路上遇到问题时,艺术也有可能会提供灵感.钱学森的成功同各个学科领域的有机融合息息相关,与他在一定程度上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

但如今高等院校为何培养不出钱学森这样的杰出人才?从头追究,学生往往树立的学习目的就存在问题,不是对真知本身充满兴趣,不是被某一学科本身吸引主动学习,而是为了考试分数等外在原因被动学习;职业理想往往不够清晰和高远,不是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手,推动这一领域发展,而可能是这份工作待遇优厚;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身体和实践,在室内读书的时间远远多于动手实践,更不用说亲近大自然;各种知识缺少融会贯通,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上述现象均属于素质的片面发展.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问题

为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我国坚定不移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阻碍因素.

1. “实然”的目的

国家从全局战略出发,科学制定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然而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学习目的,譬如学习是为考大学,大学选专业是为了好就业,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对职业理想的追寻.这是对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偏离,导致一部分学生片面发展,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未从事本专业,致使教育资源大量浪费.这是个体“实然”教育目的与国家“应然”教育目的之冲突.

2. 时空受限的学校教育

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全民素质普遍提高,大众化教育应运而生,大班教学成功解决了批量、迅速培养人才的需求.然而,时间、空间都受限制的学校教育一方面很难再像一对一教育时那样顾及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同诉求;另一方面只能在有限时间内着重呈现学科内容的一些关键点.这造成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困境.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建议

1. 正确树立学习目的

始终正确树立学习目的,克服“实然”与“应然”教育目的之冲突.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张表征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意向性网络,无论学习目的还是教育目的都是不断完善头脑中的意向性网络,让它越来越充盈,遇到问题时可立即在头脑中的意向性网络上激活相关位置的信息,各学科、领域信息迅速涌出,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后,或已解决到什么程度,将再次补充到头脑中的网络中,从而不断生成建构.始终致力于构建一个容纳各个学科、领域,囊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内的意向性网络.这便是在向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这和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内在一致的.在此意义上,“实然”的学习目的、教育目的和国家颁布的“应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其实是一致的,其本质都是建构一张越来越充盈完善,越来越和世界相符的意向性网络.

2. 从根本理念上改变教学方法

要学生具备各种素质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大教育观理念来进行教学,并启发学生不断融合各学科,不断建构生成头脑中表征世界的意向性网络.美国当代心灵哲学家塞尔认为头脑中的意向状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错综交汇,形成一种网状结构,称为意向性网络.

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一个表征唯一世界的意向性网络.之所以是唯一,塞尔指出“世界是一个融贯的整体”,只存在着一个世界,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才产生各种学科门类,无论如何它们只是对同一个世界采用不同视角进行描述.意向性网络中错综交汇着表征唯一世界的各种意向状态,均是各种学科对世界的描述,其特性在于网络中的意向状态并非平面而是饱满立体的,不仅各种学科知识交融浑然一体,而且情感与意义承载于其上,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描述着完整和丰富的真实世界.这意味着教学理念需要发生根本转变.

正如每一个意向状态在意向性网络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一步步、逐层深入地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此学科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又处于什么地位,此学科同其他学科如何融贯在一起.在生活实践中,不可能仅凭单一学科知识就圆满解决问题,人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不分学科的存在,这是世界真实的样子.

3. 因材施教的现代意义

清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首次提出“别类分门”“因材施教”,而后成为经典教学方法流传至今.根据人的不同志趣和资质有针对性地教育,是最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法.然而,需要小班教学甚至一对一教学才能完美做到的因材施教,在当前实施的大众教育、班级授课体制下变得举步维艰.因材施教理念是否应该顺势而为、扩大内涵,有所发展?

大众教育是不可避免的教育现实,因材施教可由传统的一对一教学转向引导学生自我探究.现代社会受时间和班额制约,帮助每一位学生制定因人而异的培养方案是不可能的.但是,因材施教不是只有这一种途径,在新时期也应具有新的含义,它可以意味着引起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生听课后,从老师这里获得了基本知识框架,同时又受教师启发,利用业余时间自发查阅资料、探究实践来获得自己缺少的知识以及有兴趣弄明白的知识.教师每一次教学都如此,开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原动力.引起学生根据自身素质特点自我发展、自我探究的意识和行动,或许是新时期因材施教的应有之义.

4. 理论与实践双向激活

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二者需要双向激活.重理论而轻实践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早就指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路径,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理,当下亦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唯一路径.

然而加强实践教学并不单单意味着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为实践而实践不是实践.真正的实践是有理论激活的实践,是有理论指导、检验理论、进而升华理论的实践.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实践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把握原理,实践和理论贯通后才能举一反三.并且,即使是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也不该是教条式的纯理论,而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

教师需要启发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并尽力引发学生未来在生活中亲身实践它的.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也逐渐培养在意识的网络中搜寻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学以致用.学而不用,将已有知识束之高阁论将逐渐退化失去对实践的指导能力.缺少实践的理论和失去理论的实践都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理论与实践必须双向激活.

5.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学校教育肩负人才培养主要职责,如果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进一步形成合力,始终坚持同一的目标,秉承一致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素养的稳固形成,全面发展人才之培养则更易行.反之,如果在学校学的是一样,回家后听到的又是另外一样,前后矛盾,十分不利于素质养成,尤其是品德素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统一教育理念,是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此外,家庭、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学校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的时间、地点、内容等毕竟受限,家庭、社会中的生活则更为丰富和广阔.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融会贯通的践行课堂知识,同时家庭和社会生活也反哺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以建构头脑中表征世界的意向性网络为始终不变的学习目的,教师树立“世界是一个融贯整体”的理念,以此为依据转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头脑中的意向性网络,并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因材施教,引起每一位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兴趣,持续不断地构建头脑中表征世界的意向性网络,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和补充理论,理论和实践双向激活,不仅学校内如此,家庭和社会依然对学生产生一致影响.从学习目的到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家庭、社会,始终如一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培养从坚定不移地构建头脑中表征世界的意向性网络开始.

探索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路径,就是在寻找解决“钱学森之问”的钥匙.钱学森所问的杰出人才必定是全面发展的人.因为没有脱离基础知识的创新能力,没有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动手能力,整个世界都是一个融贯的整体,要想真正解决世界中的问题,做出突破性贡献,就不可能仅仅依靠片面视角.钱学森自己是这样走向成功的,无数享誉世界的为历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巨匠们也是如此.但凡称之为科技创新人才的人,莫不在诸多相关领域皆有建树.我国坚定不移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回答和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郭梅,张宇.钱学森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 袁贵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J].教学与研究,2001,(10):5-8.

[3] John R.Searle.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 John R.Searle.Intentionality and Method[J].Journal of Philosophy,1981,(12).

[5] 庞跃辉,史银.中国教育怎么了:求解“钱学森之问”[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郝 婵)

上文汇总,本文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发展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关于发展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职称论文题目

关于发展开题报告写作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