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外健康文摘杂志 健康指南杂志 健康杂志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食品和健康论文 健康大视野杂志 健康自我管理论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饮食和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健康杂志电子版 心理健康杂志 健康教育学论文

健康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与以完整的健康概念看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健康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30

以完整的健康概念看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该文是健康有关论文范文资料跟医疗服务和概念和健康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医改的讨论再次成为坊间抑或新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从2005年的一场类似的讨论掀开“新医改”的序幕算起,迄今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从宏观的视角看,医改无疑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因为评判政绩的基本指标之一,是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大幅增长,仅“十二五”期间就翻了一番,五年间从2万亿元增长到4万亿元;而接下来的2016年,又增加了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这一年的卫生总费用已占GDP的6.2%,为经济新常态下GDP的增长做出了贡献.但以微观的立场看,“新医改”层出不穷的改革措施,仍然难脱“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路径依赖,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负面感受仍然强烈,且对医改措施少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2017年以来,中国社科院的唐钧研究员对新医改的问题多次发声,并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唐钧研究员,请他就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概念谈谈对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的看法.

《领导文萃》:新华社最近发布消息:中国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记者报道说:截止到2017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这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很多学者都对以上的统计数字提出了质疑.对此,您有何评论?

唐钧:我也看到了这个报道,同时也对这些统计数字感到难以理解.在最近几次相关部门举行的会议上,我都向与会者提过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在座的有谁签约了家庭医生?”结果也是同样的:无人回应.当然,也有可能我们都“被签约”了.但是,这种连签约者本人都不知晓,不发生任何实际效用的“签约”,除了给负责签约的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制造虚假的政绩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我们一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并没有经过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并没有以可靠的统计数据作为计划安排的基础.因此,这些计划中本身隐藏着很多问题,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按卫生行政部门的统计公报,2016年,我国只有执业(助理)医师319.1万人.其中有高级职称(主任及副主任级)的仅占7.6%,只有24.3万人;有中级职称(主治及主管)的占26.1%,有83.3万人.两者相加为33.7%,107.6万人.同时,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可以推算出,全科医生只有20.9万人.按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全国有家庭户4.1亿户,平均每户3.1人.如果按计划要求,到2020年的每个家庭有1个签约医生来计算,每个医生就要签约128户,平均涉及398人.如果按全科医生计算,每个全科医生就要签约1962户,平均涉及6082人.这个计划有可能完成吗?至少在我这里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领导文萃》:原来是这样,这岂不成了“领导空有好政绩,群众实无获得感”的混沌局面.

唐钧:其实不只家庭医生签约是这样,当前医改的很多方面,都陷入了说管说、做管做的窘境.譬如:人民群众埋怨“看病贵”,于是就把改革方向指向医院的药品加价,出台了药品零加价的政策,但是与此同时,医院的“三过(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的问题马上就又凸显出来,于是又制订了很多治理和整改的措施,然而与此同时,医生的高额医事服务费又出来了.

《领导文萃》:这就是您前面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也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还相当快.

唐钧:20多年的实践证明,就医改谈医改也许是没有出路的.近年来,关于医改的争论,有“政府派”和“市场派”之争.但在日常生活中,政府办的以非营利为旗号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行为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民营医院当然难脱在商言商的窠巢,但大多数公立医院也照样是以营利为目标,并没有体现出其公益性,更不用说非营利性了.

《领导文萃》:您说的这些情况,很符合我们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不过您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唐钧:从理论上说,医疗服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在这里,市场经济理论中的机制通常是失灵的.微观经济学著作就指出:医疗卫生的需求大部分是由医生决定而不是由消费者决定.你是不是该进医院,在医院该住多久,是否需要动手术,该服什么药和做什么检查,甚至多长时间再去看医生,统统由医生决定.国内学者习惯把上述现象界定为信息不对称,但实际上医生的执业权是得到法律保护的,所以实际上是权力不对称.社会学著作也指出:医学界在界定什么构成和不构成疾病方面拥有巨大的权力,它能够运用其“科学真理”仲裁者的地位把人类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领域置于其控制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疗服务是天然垄断的.

《领导文萃》:您的意思是说,对医疗服务来说,市场化是不适宜的.

唐钧:从理论上说确实如此.譬如,在商言商的民营医院大多不受欢迎,所谓“莆田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另一方面,医疗服务行政化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中国,医疗服务本身的天然垄断,再加上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垄断,公立医院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样的医改,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政府派”和“市场派”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尴尬局面,这在理论上叫作“政府、市场同时失灵”.

《领导文萃》:的确听说过一种理论,说市场失灵了可以找政府,政府失灵了可以找市场,但是现在政府、市场同时失灵,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唐钧:正因为如此,有一种“准市场”的理论应运而生.“准市场”立足于市场,因为这样选择的好处只需要面对天然垄断;如果立足于政府,那就还要加上行政垄断,改革徒增障碍,局面恐怕更加难以掌控.

从操作层面看“准市场”,其目标是要尽可能地消除医疗服务天然垄断的影响,而其要点就是弱化机制.虽然机制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但机制有个必要的前提,叫作“纯粹竞争”.我们前面说过,医疗服务的定价是被医院和医生垄断的,所以不存在“纯粹竞争”,那么我们只能另辟蹊径了.从消除医疗服务天然垄断影响的目标出发,准市场主张医疗服务不能由医院和医生自由定价,不在上作竞争,而把竞争的着力点放到服务质量上.哪个医院、哪个医生服务质量好,拥有的客户(病人、患者)就多,这就形成了服务质量的市场竞争.竞争的结果是由服务质量好的医院、医生来“垄断”市场,这对用户而言,应该是好事.

《领导文萃》:诚然,有竞争但弱化竞争,目标是消除医疗服务的天然垄断.从经济学的理论上说,这就是个“不完全”的市场,所以叫作“准市场”.那么,在医疗服务方面,政府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

唐钧:前面说过,准市场的要点在于弱化竞争,那么由谁来把握?这就要借助于行政权力,这应该是政府的职责之一.一开始,政府是用直接限价的办法来掌控医疗服务的,但后来发现这依然给了行政垄断趁虚而入的缝隙,还有可能形成行政垄断和天然垄断的“共谋”,后果不太理想.譬如现在常见的严控医保经费的措施,其结果就造成到下半年,尤其到年底,有医保反而看不上病的奇葩现象,吃亏的反倒是用户.

进一步改革的方案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之下,由医保机构代表参保人的利益和医院、医生以及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谈判,政府有关部门作裁判,由此来确定医疗服务和药品的.当然,前提是谈判的双方是平等的,既要顾及参保人的利益,也要顾及医院、医生和药企的利益.双方通过互动交流、沟通协商、妥协让步,最后达成一致.然后在医疗服务实践中,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各方都遵守协议,从而形成一个诚信的医疗服务准市场.我们的新医改也许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因为涉及种种利益纠葛,导致争论不休.改革的终极目标和改革过程的路线图、时间表依然不清晰,于是,改革就像扭秧歌,前进几步,又后退几步.

《领导文萃》:您说的医疗服务的准市场听起来很理想.但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或者说病人患者又能做些什么呢?

唐钧:当然更理想的方式是医保机构半、半民间化,有参保人的代表直接参与谈判,这就需要进一步设计一个更广泛的协商的行动框架.其实医疗服务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是诚心,信是信任.没有这个基础,医保、医院、患者之间相互猜忌,相互算计,怎么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正常的秩序呢?

《领导文萃》:现实的医患关系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互相不信任,这着实令人担忧.

唐钧:现在网上有专家批判“神化医生”和“道德绑架”,但他的说法可能不全面.医生是否应该被看作“神”,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央视新闻报道,2017年10月,北京就有两家三甲医院的3位40多岁的医生英年早逝,报道的标题是“医者不自医,医生猝死频发”.这足以说明,医生本身并不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是,将医生神化的因素却非常复杂:难道医院、医生本身就不该为“被神化”负起他们应该负的责任吗?记得2005年关于医改的讨论,就是由一家公立医院为了挣钱而对癌症晚期病人的家属“打包票”而引发的.

当然,更深刻的背景在于中国人是相信“神医”“神药”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能够起死回生的神医,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现代社会倡导无神论,不信命,医学上这个先天的软肋,也就无处遁形了.上面提到的新闻报道中,在讨论这几位医生猝死的原因时,都会涉及一个医学概念——过劳死.当这些医生疾病发作时,医院和其他的医生也束手无策.所以,特鲁多医生著名的墓志铭道出的是真相:“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领导文萃》:您说得对,最近常有专家提起: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当韩启德院士在2014年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及这个国际共识时,被媒体称为是“颠覆性的”.

唐钧:是啊,在当今世界上,“健康”已经成为被讨论得最多的社会议题之一.这个议题的热度也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这就是常说的“医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实际上,世界各国的实践都证明,就医疗谈医疗,就医改谈医改,也许并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所以希望有机会能够在更高的健康层面上峰回路转,绝处逢生.

《领导文萃》:这让我想到一首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真正的顶层设计,只有站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得更远.

唐钧: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有个定义:“健康不仅是不生病或不衰弱,而且还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好状态.”这个定义非常重要.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健康”:即没病没灾、身心健康和幸福美满.

《领导文萃》:您说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健康”,首先是生理层面的,其次是精神层面的,最后是社会层面的.

唐钧:我第一次接触上述“健康”定义,以为这是一个新世纪以来才有的新概念.但实际上,这个定义和我的年龄一样大,早在1948年就随着世界卫生组织的诞生而诞生了.当时作这样的界定,首先是世界卫生组织要为自己正名.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恰巧这个英语单词就是“谁”的意思.Who am I ?我是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必须回答的问题.按照英文本意,应该是世界健康组织.毫无疑问,在这个名称中,“健康”是个核心概念,必须得说清楚.其次,当时作出这样一个界定,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就是反对当时流行的“医疗中心主义”.

《领导文萃》:什么是医疗中心主义?

唐钧:说来话长.在20世纪中期之前,人类的第一杀手是诸如鼠疫、疟疾、霍乱、天花等急性传染病,或称烈性传染病.譬如公元14世纪流行于欧洲的黑死病,就是鼠疫,夺走了2500万人的性命.公元19世纪末中国爆发的大瘟疫,也是鼠疫,造成了1200万人死亡.但是,从18世纪开始,医学的进步,抗生素、疫苗、杀虫剂等等的发现和推广,使人类逐渐控制了急性或烈性传染病.这使人们,尤其是医学界,对医学产生了过度乐观的情绪,认为全世界的健康和疾病问题都可以在短期内逐个得到解决.这种理想主义的思潮后来被称作“医疗中心主义”.

但是,事态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人类走出“急性传染性疾病时代”,却并没能从此走向一个无病无灾的幸福世界,而是直接转入了一个以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癌症等为主要杀手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时代”.

与急性传染病相比,慢性非传染病有两个不同的特征:其一,慢性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受到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二,对于慢性病的治疗一般来说只能控制病情发展而难言治愈.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前半期形成的“治疗至上”的“医疗中心主义”,已经与以慢性病为主要威胁的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

《领导文萃》:现在人要是有病,除了伤风感冒,大多都是慢性病.

唐钧: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维多利亚宣言”.在会议召开之前发布的一个针对人类健康的研究报告中,就提到了前面所说的各种与健康相关的影响因素的占比: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因此,在宣言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领导文萃》:真想不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竟没有一个与医疗直接相关.

唐钧:是啊,当今的国际共识是:大多数损害人体健康的因素是医生和医院无力控制的.从长远看,婴儿死亡率、疾病以及人的寿命受到医疗的影响都很小.所以,在国际上,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介入健康服务领域已经是一件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教科书《健康社会学》中提到:医学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大、最生机勃勃的分支学科.在另一本书《医学社会学》中也提到:目前,在美国和西欧,在所有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当中,医学社会学家是最大的群体,并且是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但是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一讲健康,仍然好像都是医学界或者说是医院和医生的事.

《领导文萃》:这很让我吃惊,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居然在健康领域参与得这么深.

唐钧:我前面提到,人类健康四大基石没有一个与医疗直接相关.那跟什么相关?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习惯相关.哪个学科专门研究生活方式?当然是社会学,所以与健康、医疗等领域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健康社会学和医疗社会学就发展起来了,健康或医疗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的研究和行动也就广泛开展起来.但是在中国,关于这些基本理念和国际共识,显然落后了一大截.

《领导文萃》:在关于健康的理念上,按你以上所说,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健康社会学或医疗社会学已经很成熟,这样一算,我们应该至少落后了30年以上.

唐钧:举个例子,现在电视里健康服务类的节目很多,也很受欢迎,但大多还是医生们在讲怎么防病治病.这当然很重要,但是我认为可能还是有所偏颇.看了这些节目,有个学生问我,都说过度疲劳损害健康.但是在企业里,老板让你下班后加班,你能不加吗?现在很多中青年人因为社会上的过度竞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过于疲劳,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央视新闻中提到的那几位医生也是这种情况,亚健康状态逐渐地积累,最后终于爆发.在生活中,像上面所讲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当然,这样加班,从微观看,对单位、对企业、对机关,还包括个人,也许有一时的“好处”.但是从宏观看,从长远看,必然会有很多人因为日积月累的劳累而落下病根.尤其是到老年时,大多有这病那病.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是中国有50%以上的老年人,大约1亿人,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我们2016年在北京、广州等7个大城市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

国内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的卫生资源的1.9倍.这样,对个人而言,就进入了“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的怪圈;对中国社会而言,在不断增长的老龄化进程中,就要花费越来越多的财富和资源去给老年人看病治病,这因而造成了当今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光靠医疗或医学是鞭长莫及的.

《领导文萃》:看起来,生活方式和个人习惯也受制于整个社会大环境,而没有合适的社会环境,健康确实是个大问题.

唐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能要改变的是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对健康的理解,跳出单纯从有没有罹患疾病、能不能治好疾病来看健康的“老套路”.新年伊始,正好在微信上看到一条新信息:“八位院士联合倡议:2018年,你最大的责任,就是让自己健康.”院士们的呼吁值得重视,健康不健康,关键看自己,你首先看看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你做得怎样?

《领导文萃》:是啊,要健康,首先就得自己管理自己.现在常说:对自己狠一点;还有一种说法:对自己好一点.加起来除以二,取个平均值,也算是一种自我修养、自我调适吧.

唐钧:针对以上的状况,有专家提出要“养生”.“养生”是一个缺乏明确界定的中医概念,因此很可能被滥用.现在很多老人受骗上当,都与“保健养生”相关.国际流行的一个新概念,叫作健康管理,关键是这个概念似乎跳出了“生病不生病”的框框,值得我们关注.健康管理可以理解为借助外部力量对个人健康状况进行监督管理.据说,这种做法是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创造出来的,因为购买医疗保险的客户身体越健康,越少生病,保险公司的赢利就越多.所以,他们就拿出一部分资金给客户做健康管理.当然,身体健康,少生病或不生病也符合客户的心理,客观上对客户有利,所以健康管理作为一项新的职业或专业就发展起来了.

《领导文萃》:如果有些医院、医生把营利放在第一位,甚至想方设法赚病人、患者的钱,那么实行健康管理,大家都少生病、不生病,是否对他们并不利?

唐钧:客观来说,好像是这样.现在的医院、医生口口声声都是病人、患者,只要你跟他们打交道,从称呼开始,你就被贴上“有病”的标签了.我认为,如果跳出“老套路”,即人民群众不再把自己的健康和医院、医生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有了这样的社会共识,所谓的“医患关系”的矛盾也会好解决得多.因为真正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医院、医生的利益应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

社会服务有一个规律:社会领域或民生领域的各种需求,对所有的人来说,基本上都是刚需.你把营利放在第一位,你的确可以赚到钱.但是,可能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因为支付能力不足而接受不了服务,这就是社会服务的“可及性”的问题.相应的社会服务不可及,多数人的刚需得不到满足,就会滋生各种社会问题.反过来,你把服务的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秉承前面所说的“准市场”的理念,以更好的质量去为所有的人服务,即使从赚钱的角度考虑,你其实可能赚得更多.

《领导文萃》:如果把医疗服务的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那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好事,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医患命运共同体”.

唐钧:当然,如果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就要涉及政府的另一个职责,就是用社会保障的方式让所有的人都具备基本的支付能力,尤其在健康和医疗方面.因为对于一个罹患重病的人来说,医疗就不再是8%,可能是70%、80%甚至100%.所以,医疗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十分重要.

如何把有限的医疗保障经费,尤其是医疗保险基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现在的国际共识是尽可能地把可以用非医疗方式解决的问题用非医疗的方式来解决.譬如,老年服务的问题,老年人主要面临的是身体机能的衰退,他们所罹患的慢性病也与此相关.所以不要把所有的老年人都当作病人,尤其是不要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医院或准医院的环境中,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不利.

《领导文萃》:在理念层面,我们已经谈了很多,下面我们是否聊聊如何立足于健康的服务体系的构建和配套制度的安排.

唐钧:前面我们已经谈过,我们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是很紧缺的.其实世界各国,也大抵如此.如何做到既能走出现实困境,又能实现宏伟计划,还能发挥医生护士的积极性,人民群众还能有获得感——这样四全其美的好事,也许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式,破除医疗中心主义,以“健康”这一更高层次的理念和思维来部署我们的健康服务资源.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的健康服务体系可能应该这样去部署:首先要有一个扎根于基层的健康管理体系,其任务就是从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入手去进行健康管理,让人们少生病.其次,要有一个致力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和医学研究的综合性或专科医院的体系,优质的医疗资源则应该相对集中到这一层面,让医生和护士主要去干他们应该干的事情.当然,也要考虑在这一层面上如何在空间上均衡分布的问题.再次,应该有一个广泛而普及的康复护理体系.忽视康复疗养,是当今中国医疗资源配置最不合理之所在.最后,应该有一个长期照护体系,为因年老、残疾而生理功能丧失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领导文萃》:您的这个说法倒是很新鲜,具体应该怎么做?

唐钧:对于在基层铺设的健康管理体系,我们不必执拗于完全动用专业的医疗资源,譬如可以用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并具备相当医学知识的“社区健康指导师”来担任.社区健康指导师这是美国近年来兴起的新的专业和职业,可以利用来在基层社区中搭建一个新型的致力于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与非治疗性的护理和康复的健康服务体系.形成这样的制度安排,应该可以缓解我们前面提到的因为医疗技术人员的资源短缺以致人工成本过于昂贵的问题.

回顾我们自己的历史,其实也是有过类似的经验.譬如在农村,过去的合作医疗体制就是一个将服务设立在基层的体制,并且由“赤脚医生”提供了很多方便的、贴心的服务.在城市中也有一个以基层单位为依托的医疗卫生体制,所有的单位都有卫生室、卫生站或卫生院.今天强调基层医疗服务,不是要在社区中再建一个坐等病人上门的医院,而是建立以少量的医生、护士为核心,大量的社区健康指导师为基础,目标在于建立健康档案、宣传健康知识、实行健康管理、治疗常见疾病、转介大病重病、预防传染疾病等一揽子服务的真正的健康服务中心.

《领导文萃》:您说的这个建立真正的基层健康服务中心的思路很有道理,也很符合实际,关键是在基层不要再按医院的模式去操作.

唐钧:有了基层的健康服务,才能让医院、医生能够更加专注于他们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作用的“救死扶伤”的特殊领域.现在有的专家把医疗服务和医学的概念混为一谈.在较为广义的医学范畴中,其实可以细分为医疗、护理、康复等部分.在这里,我们用一个较为狭义的医疗的概念,就是诊断、治疗和手术.至于护理和康复,可能可以分为以治愈为目标的康复护理和不是以治愈为目标的康复护理.这样,我们可以把上面讲到的各个部分来个排列组合,将医疗和以治愈为目标的康复护理归为医疗服务.这样划分的目的,就是前面所说的让医生,尤其是好医生,专心去做他们该做的救死扶伤的大业,同时以高质量的服务心安理得地赢得高收入.另外,也将生活照料和不是以治愈为目标的康复护理归为长期照护服务,而且将其归到社会服务的范畴内.

《领导文萃》:对,要让医生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也让他们用高质量的服务去获得高收入.

唐钧:医疗服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医疗层面,即诊断、治疗和手术这样一个层面,这应该在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医院或医院中进行.二是康复护理层面,即在治疗和手术后到病人基本痊愈,需要有一个康复的过程.应该有大量的康复医院做这方面的工作.

《领导文萃》:专门做康复护理的医院目前国内好像很少有.

唐钧:是的,我们一直是在按行政区划而不是按实际需要去部署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我们的大医院,医院人满为患;另一方面,我们又有很多医疗资源,二级医院以及一般医院被闲置浪费.这是很不合理的,必须要纠正过来.

如果我们有一个合理的医疗体系,城乡居民如果身体不舒服,或者通过基层的健康管理发现了问题,就应该去致力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需要手术的在大医院进行诊治.这一层次的医院现在都注重床位利用率,在7~10天之后一般就要出院.如果没有第二层次的康复医院,直接回家其实很容易出问题,一旦复发又得重复住院,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很多医患矛盾就是这样来的.可以考虑将很多业务量不足的二级及以下医院改造成康复医院.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在规定期间的康复疗养应该纳入医保.然后,恢复健康的人回家后,在日常生活中再次得到基层的健康管理服务.

当然,也有一部分不能完全恢复甚至自理能力受损乃至完全丧失的人需要的是长期照护,其实最好的选择是去专业机构接受专业服务,譬如,失能老人就应该去老年服务机构;重度残疾的人,也应该有相应的残疾人机构提供专业服务.长期照护则应该有独立的长期照护保险来实现资金保障.

(本刊特约记者梁赉工作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该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医疗服务和概念和健康方面的健康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健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探析 摘要社区社会工作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社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高校应注意形成“大心理”的格局,积极推进社区心理自治,并构建高校学生健.

2、 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建设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为例 张存丽,赫光中,冯 华(陕西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712046)摘 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作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为了更好地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需要主动适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 摘要健康服务类高职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健康服务类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其中人文素养是基本素养的基础 培育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可通过借鉴国外学校通识教育经验并融合健康服务行业文化.

4、 让群众享有公平可与的健康服务 金振娅 袁于飞记者如何解读“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的内涵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就是通过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

5、 健康之路:新赛道下的医疗和健康服务互联网化 近日,2017 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联盟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 健康之路董事长张万能作为主讲嘉宾,在“互联网医疗”论坛,做了新赛道下的医疗与健康服务互联网化诠释的主题.

6、 产后妇女生殖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产后妇女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完善产后生殖健康服务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分娩的450例产妇进行调查 结果 产妇不同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首次性生活年龄……对生育知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