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艺术当代杂志 艺术科技杂志 艺术导论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杂志 艺术期刊 数码艺术设计杂志 公共艺术作品论文 园林艺术论文文献 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论文艺术 平面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艺术类论文范文检索 与谈中国民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艺术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9

谈中国民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本文是关于艺术类论文范文检索与中国民歌艺术和美学特征和民歌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摘 要】艺术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般美学原理在艺术领域中的运用,它的核心,在于对艺术的审美.音乐美学,则是艺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音乐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我国的民歌在我国产生、传承数千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决定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因而,研究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则是研究我国多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是研究我国民族声乐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民歌艺术;美学特征;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6-0046-02

  我国自古以来,产生的民歌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在古代的中国,没有一种真正成熟并且得以普及的记谱法,而且往往民间艺人对于记谱传承的忽视,基本只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导致了目前真正得以保存的、完整的古代民歌旋律,是寥寥可数,但是,虽然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变化,以及历代传承者根据自身对音乐的审美变化,仍有众多的民歌旋律得以保存,并且仍在乡间广为流传,这种传承,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对社会矛盾的体现,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心理学角度的因素等等,因而,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民歌发展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歌演唱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作,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音乐作品,其本身,是由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印象,从而产生的作品,但是,这种主观印象,则是对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反映,因而,它的音乐本身是主观的,但是其内容和反映则是客观的.我国自古以来,产生了大量的民歌,其内容多为反映社会尖锐矛盾,表达情爱,反映社会生活的歌曲,其内容由当时作者所处年代,其经历以及生活所决定.

  民歌本身是矛盾的,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我国的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广为流传的民歌,但是民歌又有其特殊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却又有着不同旋律,不同的音乐语言,不同的音乐审美,而且同一首民歌,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由于其接收者的音乐审美不同,对生活的理解感受体会不同,导致了对原民歌的再加工,从而产生了与原民歌相似但是却有着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民歌.民歌本身表达内容,是作者一人或者多人的个性情感,但是,民歌广泛的流传,证明了人民群众对于歌曲本身表达内容的认可,因而它的表达虽然是作者的个性情感,但是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的共同情感,虽然每个人感受不同,但是这种感受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民歌产生之初,是由于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情感抒发需要,从而由感性产生的艺术作品,但是在民歌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民歌,不再仅仅限于之前的唱法,而是对民歌进行再加工,而这种再加工并不是随意而来,而是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变化而来,并且在过去产生了多种民间唱派,各个唱派之间,产生了自己的唱法和表现形式,是基于对过去其所接受的民歌的归纳总结,是一种理性的再创作过程,因而民歌的传承发展过程,体现了民歌的产生,是感性与理性创作的统一.

  一种表达个性情感的民歌,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正是人民群众对其认可的体现,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表达了劳动人民共同的心声,因而,民歌,尤其是得以广为流传的民歌,是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

  二、从心理学角度

  民歌及其表达内容,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社会的一种认识的形式,它是劳动人民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表达和感受,民歌作者由于外界生活中的某种刺激,比如,受到当时地主阶级的迫害,或者是追求某位心仪的女子,或者是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又或者是在民族的特殊群体活动中,留下了某种感受,从而激发民歌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体会,从而产生的即兴创作,而这种创作,能激起劳动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赞同,证明了其对客观现实反映的客观性.

  民歌本身是民歌作者对其自身所理解的客观社会生活的表达,因而其必然带有其个人观点,有其作者个人的主观特性,而每个人去理解,感受这种主观特性的同时,也会用自己的经历体验投入其中,又产生了新的主观感受,因而每个人虽然对民歌的理解感受不同,但是其大致的方向却是相似的.

  民歌之所以能给人以强烈又不同的感受,其主要原因,在于音乐对人脑的刺激.大脑,是人类中枢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接受,分析,储存,传输大量的信息,而研究证明,人的心理活动,受大脑皮层左半球理性认识和右半球感性认识的综合影响,民歌音乐是以感性认知为主,但是其创作过程,是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体现.

  民歌的产生与传承,证明了劳动人民的意识中能动性的影响,作者有意识的根据自己所见所想创编民歌,而在传承过程中,老百姓按照自己的不同理解,对民歌进行了有意识的再加工,在创作,从而,使民歌流传至今,得到我们目前所能听到的民歌版本.

  三、民歌的历史发展角度

  民歌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历朝历代都受到大多数统治者的重视,但是其重视原因在于,民歌中,部分内容是表达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情感,从而产生的作品,而统治者为了知晓民情,防止百姓,因而会或多或少的收集这些民歌,从而观察,总结,并实施政策.我国古代的“采风”一说,正是由此而来.春秋末期的《诗经》,其中的“风”,正是北方十五国的民歌,其表现题材丰富,包含爱情、劳动、通话、讽刺现实等等,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帮腔等.

  由于在我国古代,音乐相较于其他领域,一直处于附属地位,例如,周代的礼乐,以礼为核心,乐只是礼的附属品,孔子虽然提倡音乐,但是他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于音乐的教育作用,推崇六代乐舞,而对于民歌,却是禁止的,在礼乐等级中,庶人是没有享受音乐的权利的.因而其思想虽然在当时具有进步性,但是对于民歌的发展,却是严重的阻碍.之后的荀子也说道:先王重视礼乐而贱视邪音,他所提倡的,也是雅颂之声,而并非民歌.到了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提出了不同于儒家的观点,它对民间音乐表示了肯定的态度,对于民歌也同时表达了肯定.唐朝时,由于实行了开明的政策,各种音乐蓬勃发展,民歌的发展也处于一个上升期.宋元时期,戏曲艺术脱胎而出,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统治地位,戏曲具备诸多同民歌相似的条件,地方戏曲由于其所处地区不同,人民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在戏曲演唱上,其所使用的旋律、语言、音调、润腔等都与其地方的民歌具有极大地相似性,因而戏曲的发展,必然将带动民歌的发展传播.到了清末至建国前,由于特殊的国情,战乱的环境,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参加战争,这一时期产生的民歌主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题材,表达了人们希望国家统一,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的迫切希望,以及对外来入侵者的仇恨和愤怒.建国后的民歌,主要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思考,劳动,对爱情的追求等题材,可谓是蓬勃发展.

  但是时至今日,我国的民歌却越来越走向下坡,首先,由于机械化生产发展,普及,到人们劳动方式的变革,劳动方式的变革导致了很多民歌由于不再符合当前社会的劳动方式,从而鲜有人唱、知.现代对于民歌的创作,大部分为现代的创作歌曲,而并非民歌,其内容,旋律,语言上不再像过去民歌那般朴实,动听,而且始终无法真正的流传普及,这种作品并不能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由于开放的政策,大量其他音乐进入,尤其是流行音乐,由于其门槛低,形式多样,旋律动听,因而更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对于民歌的宣传力度,也是十分的不足,而且,当代的民歌演唱者,大多出身专业院校,但是对于民歌本身的理解是少之又少,即使是理解,也仍停留在书面,文字中,并不能真正地去深入,了解当地的音乐审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等,这些种种因素,都导致当今的民歌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总结分析:所谓美学,我认为其实是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归纳总结,之所以民歌能够广为流传,其原因,必然是人们的审美所致,也就是人民群众对于民歌的认可.我认为这种认可在于:

  1.民歌的客观现实性,世俗性特征

  由于民歌的内容题材,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情感抒发,因而易获得人们的感同身受和共鸣,而民歌的世俗性意味着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从而产生对其的认可.

  2.是人民群众精神娱乐的要求

  由于对生活的经历,理解和认知不同,必然导致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或者是身体上的折磨,如受统治者暴政的影响,或者是情场失意等等因素,必然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发泄;在和平年代,人们丰衣足食,身体上的满足,必然导致精神生活丰富的需要,民歌,也是精神娱乐的一种需求.

  3.民歌的旋律音调朗朗上口、有着特色的地方语言和润腔表达等

  至今为止所流传下来的民歌,大多经过无数次的再加工,融合具有特色的地方性音调,语言以及润腔使用,从而产生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歌,郎朗上口的音调,动听的旋律易给人以深刻印象;特色的地方语言和当地特色的润腔表达,易获得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普及.地方民歌的得以保存,正是由于地方人民,对民歌中所表达的,地方特色的肯定.

  问题及反思:我认为,当今的民歌发展中,存在着多种问题,比如,很多作曲者并没有真正理解民歌,只是单纯地写一个自认为好听的作品,或者是在民歌基础上的改编,并没有真正深入民间调查,很多民歌的演唱者也存在随意更改润腔,随意加花的习惯.在没有了解当地语言,音调,风俗习惯等的创作或者是演唱,都是不切实际的,这种创作或者演唱的结果,都不能称作是民歌,我认为,新时代的民歌作品,应该是基于大量收集民歌音调,地方语言的前提下,根据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情景,从而再创作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

  [2]唐建忠.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该文结束语,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国民歌艺术和美学特征和民歌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艺术本科毕业论文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状态主义中国抽象艺术的特征 王端廷“西方既有的抽象艺术理论在定义中国抽象艺术时不再有效 ”中国抽象艺术来源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启迪和引领,但中国抽象艺术始终不是西方抽象的复制和翻版,也就是说中国抽象艺术有.

2、 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中国敦煌石窟艺术的美学特征 摘要本文从艺术美学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对东方古典美学艺术本质观的论述为基础,把艺术定义成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运用艺术美学的方法对敦煌艺术展开理性的分析,以及探讨其中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 以伦理学与哲学.

3、 略论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 (1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吉林长春130000;2吉林艺术学院戏曲艺术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00)摘 要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魅力与吸引力 中国传统戏曲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根基与民族心理,建立 起.

4、 漆画艺术的美学情感分析 吴雪倩 (江汉大学 艺术学院 430056)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艺术文化事业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仅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代艺术的创作机制也越加的重视起来,越来越多.

5、 后现代语境下网络艺术的美学生成 摘 要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兴起造成了现今时代特殊的文化语境,作为社会文化的表征,艺术形态总是伴随着社会思潮和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演变 网络艺术是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的一种新兴艺术形态,网络艺术生成的根本逻辑.

6、 日本治愈系电影的生命美学特征以四部影片为例 摘要日本“治愈系电影”的研究,习惯于用治愈文化特征来定义,忽视了现代人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 实质上不应该是简单的自然美和社会和谐美,从生命美学角度看,其美学特征体现出一种趋向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