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论文 论文过程 毕业论文过程 化工生产过程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手册 期刊发表过程 毕业论文实施过程记录表 小论文投稿过程 从纸本期刊到数字期刊生产过程

关于过程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一个作家从匍行到飞翔过程的深度评邢小利的《陈忠实传》类论文例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过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9

一个作家从匍行到飞翔过程的深度评邢小利的《陈忠实传》,本文是过程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和飞翔和邢小利和《陈忠实传》方面论文例文.

仵埂,陕西富平人,西安音乐学院教授.1984 年7 月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 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思想文化批评与文学艺术研究,专著有《受难与追寻》《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魂魄何系》;主编并撰写《影视鉴赏》.任陕西散文学会副会长、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会员.获陕西文联第二届德艺双馨荣誉称号;其理论作品《论作家的内心生活》《小说的*精神》等,获陕西省文艺评论奖、柳青文学奖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等.《影视鉴赏》一书,获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教材奖.其专著《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于2014 年1 月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3 年始,在中国文坛,甚至超出文坛而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几乎少有人不知《白鹿原》,少有人不知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成功,非同一般,中国批评界的名流大腕们,几乎众口一词,极尽对《白鹿原》的赞美肯定之语.当然,不能说一两声的异调绝对没有,有,但不管就其所持之论,还是所依之法,似乎都难以令人心底服膺.

震惊于这样一部黄钟大吕般的巨作,在此后长长一段时间,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它的作者,追问:陈忠实何以能写出如此石破天惊的作品来?就陈忠实的创作而言,在《白鹿原》之前,尽管他已出版过几部中短篇小说集,但是却始终未能形成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还未脱尽“”中形成的模式套路;他的思想,还具有很深的被拘禁的僵滞印痕,但是,你想不到《白鹿原》竟这样横空出世,竟这样平地一座高峰,兀立眼前.它,出自陈忠实之手,你不得不惊讶震撼,觉得仿佛不是他写出来似的.在文学圈里,就有评论家在赞叹之余,借柏拉图之语说,《白鹿原》有如“神助”,是“神灵附体”之作.这样的话语里,既包含着对作品本身的由衷赞美肯定,也包含着对作家本人超常的艺术创造力的不解和困惑.

邢小利的《陈忠实传》,令人信服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写出了陈忠实从一名业余作者,走向《白鹿原》辉煌高点的必然性.假如说,全书有一条线贯通的话,那就是邢小利的叩问和回答:陈忠实怎样从西安灞桥区白鹿原上的一个高中生、一个业余作者,一步一步走向了《白鹿原》.作者仿若抽丝剥茧式的探寻揭秘,一层一层向读者讲述回答这个问题.邢小利通过对陈忠实的人生道路特别是文学追寻之路的真实描述,对陈忠实数十年间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冷静分析,并将时代与个人、个人与文学这些对作家成长极为关键的问题紧密相扣,为我们揭示出了陈忠实由一个爱好文学的业余作者,如何一步一步蜕变重生成为史诗性大作家的艰难过程和艺术精神不断深化、艺术境界不断提升的历史.读完传记,心中疑惑顿释.对陈忠实的人生、对谜一般的《白鹿原》的破茧而出,豁然洞开,朗然于胸,得到了明晰的悟觉和判断.传主艰难攀缘的人生之路,达至个人辉煌顶点之传奇,使人内心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化蛹为蝶的陈忠实,怎样默默地将一种不可能变为一种可能,一种现实.传主这一艰难的蜕变,在阅读者看来,它已超越文学本身,提供了人生更为深邃的意蕴.这种生命的示范性意义,促使我们反观思考自己的人生,激励起我们内在的力量感,对读者来说,这是《陈忠实传》带来的更深层的意义和更丰硕的收获.

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陈忠实并非神童,在童年求学生涯中,他还只是一个喜爱学习的学生,他倒是眺望过神童,偷偷阅读他的小说,那个他神往的少年天才是刘绍棠,人家在13 岁就发表作品,16 岁就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小说《红花》和《青枝绿叶》,因此而爆得大名.但陈忠实有着属于自己的13 岁,那是苦涩之路.那年,他去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40 多岁的班主任杜老师带领他和20 多个学生,徒步到距家30 余里的历史名镇灞桥投考中学,他是这批同学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这是他第一次出门远行.他穿的是平常穿的旧布鞋,30 里的沙石路把鞋底磨烂磨透了,脚后跟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血浆渗湿了鞋底和鞋帮.他渐渐地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大家倒退回来,鼓励他跟上队伍,然而他们的关爱和激励并不能减轻他脚底的痛楚,他不愿讲明鞋底磨烂的事,怕穿胶鞋的同学嘲笑自己的穷酸,他不愿在任何人面前哭穷……他先后用树叶、布巾和课本来塞鞋底,都无济于事,他几乎完全绝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以至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见邢小利著《陈忠实传》第14 页.

以下所引,只注明页码)就在13 岁的陈忠实绝望之际,“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从他身边隆隆驰过,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突然间,“一股神力突发,他愤怒了,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人不能永远穿着没后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拔脚而起,在离学校还有一二里的地方,终于追赶上了老师和同学.”这是传记作者摄取的陈忠实少年时代的一个细节,他这样理解这件事对陈忠实的意义:“汽笛、火车都是他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生活经验之外的东西,是文明、是新世界.汽笛的鸣叫似乎也启迪着一个乡村少年,文明和新世界就在前方,召唤他勇敢前行.”以后,人生路上遇到“意念惶惑”的时候,那一声汽笛就会从他生命深处响起,“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怎样的龌龊,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的路吧!……不要耽误了自己的行程”.(第15 页)

传记作者非常善于把握这样的一些细节来表现传主的个性风貌,表现这些苦难阅历对于他的精神成长之意义.苦难,沉淀发酵成为传主的生命底色,使他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抉择.所有这些,入情入理地将传主推向了生命的顶点.这些地方,显示出作者的卓识以及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传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1962 年,陈忠实在灞桥34 中参加高考,作文题两个,任选其一.一个《雨中》,一个《说鬼》.前者记叙文,后者论说文.“以他平时的训练和实力,当然以选记叙文为上,但他当时鬼使神差,居然选择了他并不擅长的论说文‘说鬼’”( 第40 页).更要命的是作文居然没有写完.作者引用了陈忠实的回忆说: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完了,我完了.看着监考老师从我桌子上收走考卷,我连站起来的气力都没有,我走出考场和设置考场的中学的大门,看到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时才意识到尿湿裤裆了”.(第40—41 页)陈忠实事后反思,说自己当时的选择不无投机心理.

20 世纪60 年代初,有一个政治读本《不怕鬼的故事》,要求党政干部和高中以上师生阅读,当年的高考作文《说鬼》,暗藏两大背景,一是与“苏联老大哥”闹翻,赫鲁晓夫成了修正主义分子;二是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批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两件事都未明朗,但有风传,被暗喻为鬼.“打鬼运动”的风开始吹起来.陈忠实说自己高考惨败的原因是有投机心理,而投机心理就是指自己听到了一点风声,想紧跟当时的政治形势,以为这样“正合拍于社会的大命题”,会得到格外的重视和加分.

选择“说鬼”而放弃自己所擅长的“雨中”,其实有着更深刻的心理动机.传记作者分析道,“‘说鬼’侧重于抽象思维和思考的深度,自己并不擅长,但这个神秘的题目背后关联着深层的社会热点,容易引起关注,说不定会一鸣惊人,陈忠实自我检讨说他这样选择‘不无投机心理’,但若从深层的写作心理分析,也可以看出,陈忠实写作的题材兴趣和思想倾向,不在个人抒情,而在社会层面特别是社会热点”(42页).从陈忠实此后的发展路径观察,不能不说邢小利的这一看法,具有穿过事件表象的力量,揭示出陈忠实深潜的创作心理,极为精准而一语中的.陈忠实未来的创作倾向,恰是沿袭着这一路径.从其审美趣味来看,他并不热衷花前月下、柔媚光滑的那种小巧精美,而一意孤行,寻找粗砺巨大的壮美,并且沿着这一路径一走到底.传记作者通过一场高考作文的选题失误,既推进叙事,叙说传主个人命运落至低谷,因高考不第而回乡务农,竟常因噩梦而惊醒;又暗含着传主在这一失误中所暗藏的最为深层的潜意识,他要争雄搏大而不苟安;要置身于社会热点而不沉湎于个人情调,这一潜在的心理机制,一直导引着陈忠实走向未来.传记作者发现的陈忠实,甚至连陈忠实自己也尚未发觉.

沿着作者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强烈的目标感的关中硬汉式的作家形象.这个人,在人生的几次重大选择中,都做出决绝而智慧的选择.作者写道:陈忠实在60 岁回顾自己的生命和创作历程时说,“他对自己曾有两次重要的把握:一次是在1978 年初,当中国文学复兴的浪潮涌动的时候,他选择离开人民公社当干部,调入文化馆搞写作”(第25 页).那时,他是毛西公社副书记,在人们眼里,特别是经过的人们眼里,干部与文人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没有人会做出这样相反的选择,但陈忠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该舍弃什么.他毅然舍弃了权位,而选择了无权无势的文化馆.“第二次是1982 年,他调入作协陕西分会当了专业作家,回归老家,一住就是十年,直至50 岁写成《白鹿原》.他不像有的作家,总是漂泊,生命的足迹和灵魂都在漂泊,创作的题材和主题不断随之游移不定”(第25 页).其实,他的这个选择里,不无柳青的影响,柳青扎根长安皇甫14年,写成《创业史》,对陈忠实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在作者的叙述里,陈忠实性格的这一刚毅决绝,还通过另一件事得到印证.1991 年,正是陈忠实写作《白鹿原》期间,省委宣传部决定调他到省文联担任党组书记,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两次写信给有关领导,陈述自己的想法,宁愿不当作协副主席,只要一个专业作家的身份就足矣.他真诚坚决的态度,最终改变了领导的任命,留在作协搞创作.这些地方,都显示出作者对传主人生走向的穿透和把握,写出了传主那种不因路旁的风景而驻留的坚定目标感.

上述几例,是我们从传记作者的叙述里,看到的传主与客观环境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个人命运线.还有一条线索,就是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陈忠实,怎么最终走出了狭窄的精神小天地,而成长为一个杰出的大作家.邢小利细密地勾勒出陈忠实步步攀升的创作路径,令人信服看到了陈忠实精神上的一次次蜕变升华.作者认为,陈忠实的创作大体历经这样三个阶段:一为图解政治和政策的阶段,二为脱掉政治工具性而展示人的个性的阶段,三为将人物置于纵深的文化背景下关照塑造的阶段.

1979 年6 月,陈忠实的短篇《信任》在《陕西日报》发表,并随之在《人民文学》7 月号上转载,后又获本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是新时期陈忠实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短篇.在此之前,陈忠实已经有了长长的创作准备,传记作者详细考证了陈忠实从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的创作历程,他见诸报刊(西安日报)的第一篇作品,是诗歌《钢、粮颂》,那时是1958年11 月4 日.20 世纪60 年代至1972 年之前,陈忠实已经发表了9 篇散文特写.1973 年的《接班以后》,是一篇在当时反响强烈的作品,还由他改编并被西影拍成了电影,当时,对他不能不说是极大激励.紧接着1974 年发表了《高家兄弟》,1975年发表了《公社书记》.这些创作,应该是陈忠实的准备期.尽管那时的创作,受极“左”思潮裹挟,离不开三突出原则,离不开文艺的作为政治的“传声筒”作用,作家自由的思考和创作根本谈不上,但是这种写作训练,于传主来说,也是步入门内的别样途径.1976 年3 月,《无畏》的发表,他被捧上天随之又被摔下地,此后三年沉寂,直到上述《信任》的发表.

《信任》获奖之后,陈忠实没有沉浸于满足之中,20 世纪80 年代蓬勃发展的思想文化思潮,带给他多样的刺激和多样的思考.陕西创作群体佳作频出,路遥的《人生》,让陈忠实看到了超出常规套路的思考,惊讶于小说还能这样写.作家群体之间的竞争激励,对他不无影响.接着《平凡的世界》出版,获得茅奖.所有这些,对一个内心将文学视为神圣的人来说,表面的赞誉不如他内心对艺术的体认来得彻底和疼痛,他看清了自己的距离,故不因一个奖项而自喜.这是他能够蜕变并步步提升的根源.

陈忠实的《信任》,在小说主题设计上,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时代变迁中令人感到喜悦的解冻期,作品所关照的问题是,过激的四清整风运动,造成了农村基层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难以消弭的伤害.他塑造了罗坤这个老村支书的形象.四清运动中,罗坤被补划为地主分子,而贫协主任罗梦田老汉就是这一事件中的积极参与者.现在,十几年的冤屈终于昭雪,罗坤平反了,重新成为村支书.小说开头,作者通过一场打架斗殴事件引入故事.肇事者为罗坤的儿子罗虎,他找大顺的碴儿,寻衅将其打了一顿,出了多年窝在心头的一口气.大顺就是贫协主任罗梦田的儿子.作者以倒叙的方法,回忆了罗坤如何被错划为地主,如何被戴高帽游街,妻子如何不堪屈辱而自尽,儿子如何被别人欺负等等.但是,罗坤面对儿子今天打大顺一事,秉公办事,叫来派出所,将自己的儿子依法拘留.这一处理,让贫协主任罗梦田老汉震动,也化解了他们之间多年构成的矛盾.小说描写了罗坤为代表的乡村干部身上的高风亮节.陈忠实所着眼的问题是,在历次运动的不当整肃下,基层干部精神心理所受到的深重伤害,尽管作者的立意表达的是伤口的弥合,但历史伤口深重,其痛楚让人久久无法摆脱.

陈忠实尽管已经从“”时期走出来,但是其作品还未完全摆脱“听命文学”的影响,只是换了一种“命”而已,他还是紧跟和诠释当时的形势政策,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传声筒”.邢小利在分析陈忠实的思想时说,“从中国文化和精神谱系上看,陈忠实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也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的经历,他所受的教育,以及由经历和教育所形成的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都更接近于中国农民的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传统士大夫的“文统”与“道统”,“上与朝廷官府迥异其趣,下与黎民百姓截然有别”.而现代知识分子,“上对权力保持警惕和批判态度,下对民众负有启蒙和引导责任”(99 页),尽管文人与知识分子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差不多在40 岁以前,陈忠实基本上还没有或者说尚缺乏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意识……他的眼光基本是向人民大众看齐的,对上,则是要听从党的领导和指挥……认同文学是党的事业,是代人民大众说话的工具”(100 页).邢小利对陈忠实精神的分析尖锐而深刻,也正因此,陈忠实精神的一次次痛苦蜕变,就更具有典型意义——一个工农作家走向史诗性大作家的经典意义.

当然,从1979 年的《信任》里,我们也看到了陈忠实目光所及的历史纵深,比如,他就没有将人物冲突的背景,简单地人云亦云地划归为,而是指向“”之前的四清运动.他也没有简单地控诉伤痕的直接制造者,而是站在历史的高点,表达了运动对整个社会和个人的伤害.正因为这样,陈忠实才从《信任》走到了《初夏》.

邢小利说:“中篇小说《初夏》在陈忠实的创作中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初夏》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家庭父与子的故事,离开还是坚守农村,只考虑个人前途利益还是带领大伙走共同富裕之路,在这个个人人生选择问题上,父亲这个农村的‘旧人’与儿子这个农村的‘新人’发生了激烈的无法调和的冲突”(142 页).父亲希望儿子进城,儿子却执意留在农村办工厂副业,带领大伙共同致富.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沉重的背景,父亲是冯家滩的老支书,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干了一辈子,临了集体解散,觉得一生白费,亏吃大了.这种失落和痛悔,转化在儿子的人生选择上,就是执意让儿子进城当司机.顾自个儿要紧,绝不重蹈覆辙.但是儿子却不听从父亲的安排,要留下来带领大伙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是陈忠实的第一部中篇,从短篇到中篇,容量的增加,也在要求作家赋予作品更为深厚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但这时陈忠实的艺术思维,“受17 年文学影响形成的心理定式还未完全冲破,他还习惯以对比手法塑造与‘自私’‘落后’的冯景藩(父亲)对立的另一面,这就是乡村里的新人形象冯马驹……(他)矢志以同村60 年代初放弃高考、回乡建设奋斗的冯志强为榜样,扎根农村,带头与青年伙伴一起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共同致富”(144 页).邢小利接着对陈忠实此时的创作评述到:“冯马驹这个人物不能说现实生活中绝无仅有,但他显然是作者艺术固化观念中的一个想象式人物,缺乏历史的真实感和时代的典型性.”陈忠实这一时期的多篇小说,“都在着力塑造好干部形象,这样的好干部差不多都有着与冯马驹一样的性格特征:年轻、党员、公而忘私、能舍弃个人利益,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肯吃苦,脑子也灵活……陈忠实这一时期创作中,有一个顽强的思维定式,这就是塑造不同时期农村好干部的新人形象……(这些形象)都有着或浓或淡的某种既定概念的影子,人往往只是表达概念的工具,而不是艺术的目的.所以,这些人物的性格在艺术上都显得比较单薄甚至纯粹,往往非此即彼,缺乏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艺术思维的简单化,或者说,受17 年文学观念的影响过深,思想缺乏必要的超越,艺术思维还未能摆脱旧的观念的束缚”(144 页).

《初夏》的创作,尽管表现出上述问题,但是,邢小利在陈忠实数易其稿的艰难写作中,看到了其中潜藏的几欲破壳而出的挣扎骚动的力量,这就是被传主常常提到的“剥离”,这就是对原有陈旧的创作观念的“剥离”,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同一时期发表的中篇还有《康家小院》以及1985 年的《最后一次收获》和《蓝袍先生》.这几部中篇,“开始关注文化与人的内在关系,小说在写真实的人物命运的过程中,触及到了文化与人的关系这一重大命题,陈忠实的小说不断触及文化与人这个命题,最后走向《白鹿原》,并在《白鹿原》中全面完成了陈忠实关于文化与人的文学思考”(145 页).

《康家小院》在传记作者的眼里,认为是“一部写人的作品”,更具有鲜明的蜕变和“剥离”意义,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传主的创作变化.传记作者对政治观念下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的区分阐述极为精辟,他指出:“期间及前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小说也写人,但这个‘人’并不是小说的着眼点,他是要通过这个‘人’阐述某个作者也许明白也许并不十分明白的政治理念或政策观念,借‘人’‘反映’什么‘说明’什么,因此,这个‘人’,说重一点,是一个工具性的‘人’,有一个专门的词称其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说轻一点,是一个‘伪人’,或半真半假的人.”(151 页)陈忠实的创作,截止《康家小院》之前,其作品中的人物,“艺术的着重点并不在或不全在所写的人物本身,而在人物之上或之后的某些关乎政治的、时代的以及党的政策和策略的要求或理念,一句话,这些‘工具人’或‘伪人’,或一半是概念的‘人’,基本上都是‘概念化’的‘人’”.(151 页)而《康家小院》则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以人为本,人是中心,也是重心.”(151 页)

《康家小院》的故事展开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康田生是一个老实厚道又本分的庄稼汉,三十岁死了女人,留下了两岁的独生儿子勤娃,他靠给别人打土坯挣钱拉扯儿子.勤娃长大了,也和父亲一样老实厚道本分,跟着父亲打土坯.乡邻吴三看上了这对父子的实诚,主动提出把女儿玉贤嫁给勤娃.接着解放了,康家小院的日子过得也算滋润,玉贤孝敬公公,心疼勤娃;勤娃爱着玉贤,拼命打土坯挣钱养家.

这时,政府给村上派来了冬学教员,教妇女认字学文化,传授新思想,讲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道理,18 岁的新媳妇玉贤,遇上了20 岁的长着白净脸膛的冬学教员,被其所带来的新生活的气息迷惑,也被其迥异于农民勤娃的文化气质迷住,两人有了私情.勤娃得知后火冒三丈,父亲康田生则张皇无措,康家父子在勤娃舅父的劝导下,忍辱守住家丑.但是玉贤却在勤娃的打骂、生父的打骂和母亲的劝导压力下,去找教员,向他要一句靠得住的话,她就跟勤娃离婚,跟他结婚.此时,县文教局已闻到风声,正在追查.这个叶公好龙式的教员,面对玉贤来访,躲之唯恐不及.推说他只是玩玩而已.玉贤这时幡然悔悟,找到勤娃,觉得自己“死了也该是康家的人”.

这个中篇,确实是陈忠实的脱胎换骨之作,小说中的人物,已经脱出了紧跟形势,阐释政策的窠臼,甚至开始反向思考历史.若按前述的图解政治之路,玉贤与文化教员的爱情,代表着破除旧习俗,政治正确的一方,但是陈忠实却将情感给了勤娃和其父.难怪邢小利对其评价甚高,正是在这样的“剥离”中,陈忠实第一次开始了真真正正地写人.写作《康家小院》时,是1982 年秋,1983 年在《小说界》第2 期发表.前述《初夏》,写作早于《康家小院》,但是写得很苦,几经修改,直到1983 年才写完,后刊发于《当代》1984 年第4 期.写得早发得晚,正好彰显了传主“剥离”的艰难痛苦的过程.《康家小院》就要顺的多,也获得了较好的评价,赢得《小说界》首届文学奖.

陈忠实说,关中汉子具有豪狠的性格特质,将“豪狠”用在他身上也十分恰切.

从《康家小院》走到《白鹿原》,对他来说,有一个必然.传记作者细致地考察了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前所做准备,以及他的创作心理,邢小利写到:“1986 年,陈忠实44 岁,这一年,陈忠实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他“遥望50 岁这个年龄大关,内心忽然充满了恐惧.他想,自己从15 岁上初中二年级起开始迷恋文学至今,虽然也出过几本书,获过几次奖,但倘若只是如以前那样,写写发发一些中短篇小说,看似红火,但没有一部硬气的能让自己满意也让文坛肯定的大作品,那么,到死的时候,肯定连一本可以垫棺做‘枕头’的书也没有!而且,到了50 岁以后,日子将很不好过”(153—154 页).这是陈忠实真实的创作心理,是他44 岁所生之忧患,他要写出一本对得住自己的大作,能够枕着它安然长眠.他的不安,也是出自一个作家的尊严,一个以文学为生命的人,怎么可能允许自己庸庸碌碌混日子?

邢小利还揭示了《白鹿原》产生的时代特征,此时政治氛围较为宽松,作家们思想活跃,不同文学探索纷纷呈现,多种文学资源迸发.邢小利认为“1985 年前后的中国文学,是一个转折点,此前,自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形势总体上是以伤痕、反思、改革这样的潮流一浪一浪地向前推进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但都行驰在一条文学的河道上.而到了1985年,出现了拐点,出现了分流,出现了各自不同的追求,所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其中重要的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先锋,一个是寻根.一个向前求索,一个向后探寻”(162 页).这样一个时代,对促使作家的自我思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政治的宽容,艺术追寻的多样,剩下的就是看你怎样去选择自己的道路.陈忠实的《白鹿原》尽管与寻根派有更为密切的关联,但是先锋意识的影响也一样存在于他的艺术感知里,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他的影响,如此等等.就是说,八十年代末期的这些艺术探索和艺术滋养,也都一一渗进他的思考里,影响着他的创作,构成其巨著《白鹿原》问世的大背景.这些地方,邢小利都有着准确而清晰的勾勒和分析判断.

《白鹿原》的巨大成功与广泛影响,传记也有着详细的描述,因为读者大体了知,在此就不再赘述.

邢小利是一个有心人,他知道陈忠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很早就开始收集有关陈忠实原作发表的报刊,以及手稿、书信,访问有关传主的往事等等.先编就《陈忠实年谱》,后写成《陈忠实画传》.这本《陈忠实传》,更是下功夫多年.那份认真、细致和执着,令人敬佩.《陈忠实传》也显示了作为学者的邢小利扎实求证的功夫,书中数处竟将传主自己记忆有误的地方考证出来,真是“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比如,1966 年11 月,陈忠实在毛西公社农业中学当民请教师,带领学生赴京,参加的接见,陈忠实说自己被接见的时间是1966 年11 月7日,但邢小利考证,那次是第七次接见红卫兵,日期应是1966 年11 月11日.陈忠实回忆出版《白鹿原》的经过,说他在1992 年2 月下旬的一天,收听人民广播电台关于“南方谈话”的新闻,然后给何启治写信说手稿的事.但邢小利考证之后发现,南行讲话公开的时间是1992 年3 月26 日,发表在《深圳特区报》,后《人民日报》、新华社才转载转发.正确的时间是“1992 年1 月29 日写完《白鹿原》,二月下旬给何启治写信,等何回复期间慢慢修改《白鹿原》,何三月间收到陈信,3 月25 日把手稿交给高、洪二编辑,三月底准确应该是3 月31 日在广播听到南方谈话新闻,距高、洪二位编辑拿走稿子大约二十天之后,也就是4 月15 日以后收到高贤均来信,4 月18 日洪清波给《当代》杂志写出初审意见.”(176 页)这些地方,都能见出传记作者所欲达“信史”之追求.邢小利近年于历史深有研读,他说历史学的意识、态度和方法对他深有影响,读了这本传记,可以看出历史学的意识、态度和方法在其中的体现.

《陈忠实传》出版的时候,是2015年11 月,陈忠实在病中,他看了书,在2016 年2 月16 日打电话给作者,谈了四点看法:“一、写得很客观.二、资料很丰富,也都真实.有些资料是我写到过的,提到过的,也有很多资料是你从各处找来的,搜集来的,有些资料我也是头一回见,不容易,很感动.三、分析冷静,也切中我的创作实际.四、没有胡吹,我很赞赏.”2个月后,陈忠实去世.就书的命运而言,也算是幸运,书见到了最该见的人.

栏目责编:阎 安

该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经典过程专业范文可作为飞翔和邢小利和《陈忠实传》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过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作文教学:必须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评析王益民老师《写豆腐干文章》一课 金军华(江苏省无锡市旺庄中学,214028)由于语文教材缺乏系统的作文指导,作文教学常常处于随意和盲目的状态 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触及学生的写作过程 很多教师的作文教.

2、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营销实务》课程设计 摘要在经济社会与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对人才需求逐步提高,中……职业教育必须改革才足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 本文通过分析、解构企业对电子商务类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从学生能力水平出发.

3、 在感受过程中学习《青蛙看海》教学案例安徽合肥朱秀珍 【理念】信息技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载体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带动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发掘了语文内涵,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渗透了思想教.

4、 从分裂到和谐论《处女和吉普赛人》中的伊维特的心理过程 摘要DH劳伦斯创作的短篇小说处女与吉普赛人讲述生活在守旧沉闷家庭中的少女伊维特在与吉普赛男人相识相知后她的内心世界发展过程 本文从心理分析的视角,结合弗洛伊德学说,总结出伊维特的内心变化呈现为从分裂到.

5、 怀念一只鹰的飞翔 在高山之巅,远远地看见一只孤独的雄鹰在大山那边盘旋于高空,就像是写在苍天上的一首流动的诗 一只鹰,使整个高山生动起来、立体起来、神秘起来,富有了生命的气息 如果没有那只鹰,那片荒无人烟的高山不知该有多.

6、 折翼天心飞翔 今年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录取名单中,一个名叫江梦南的26岁女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江梦南半岁时因药物导致双耳失聪,虽然生活给予了她更多的挑战,但她却把这些看成是命运的馈赠 这个优秀的女孩说“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