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学生杂志有哪些 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生就业论文 医学生毕业论文 学生论文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 医学生写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论文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 关于班主任和学生沟通的论文 培养学生能力的论文总结 2018教改论文学生主动性

学生类有关论文范例 跟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深度卷入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学生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8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深度卷入,本文是学生类有关论文范例跟思维和深度和驱动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学习任务是驱动思维发展的助推器.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浮于浅表的、机械模仿的低效率学习现象,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深度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深度卷入;深度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严育洪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任务驱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号:D/2015/03/1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020-03

学习任务是教师依据课程的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这一“双螺旋”关系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属性,关注学生的认知特质,驱动学生深度卷入学习,学会深度提问、深度探究、深度思考、深度整理,实现知识的深层加工、深刻理解、深度保持.

一、任务驱动学生学会“深度提问”

这里的“深度提问”不是教师“给出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同样是问题,发源处的“差之毫厘”,会带来效果的“谬以千里”.学生“自己的问题”才具有推动学生行动进而解决认知失衡的内驱力.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要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提问质疑,从而探究知识的本源,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积极探寻“为什么”,在“深度提问”中“深度学习”.

【案例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和的奇偶性》一课探究和的奇偶性和奇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的环节,设计如下任务:

学生填写好后,师问: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偶数加偶数结果始终是偶数.

生2:和的奇偶性取决于奇数的个数.

生3:是的,和的奇偶性到底和奇数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4:后面的算式,如果继续往下加偶数,加无数个偶数,和会一直是奇数吗?

生5:前面的算式,如果继续往下加奇数,和会一直这样变化下去吗?到底加多少个奇数时,和是偶数?加多少个奇数时,和是奇数?……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让学生填写一组连加算式的和的奇偶性,引发学生围绕知识难点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惑,提出直指知识核心本质的极有意义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内驱力,接下来的举例验证、画图推理,是学生自发的探究,不是教师强加的“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自发需求的驱动下,学生不仅明确了和的奇偶性与奇数个数的关系,而且积累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感悟了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形成了善思善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学生自己提问,教师首先要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诱发学生质疑提问的冲动.

二、任务驱动学生学会“深度探究”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理解的过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一个个富有实效性的任务,让学习任务成为学生学习路径上的“航标”,有效地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驱动学生循序渐进,主动深入地探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实现意义建构.

【案例2】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的教学,教完例题新知后可安排这样的学习任务:

师:把一块长方形木板的长截去2分米,剩下木板的周长是36分米.原来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学生刚看到这道题时,觉得无从下手,有的眉头一皱,有的还小声嘀咕:“这该怎么算呢?”有的说:“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长不知道多少,宽也不知道多少,那该怎么办呢?”这时不作提醒.过了不一会儿,陆陆续续不断有人举手.

生1:36÷2等于18(分米)我把现在长方形的长看作10分米,宽看作8分米,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10+2 等于12(分米)12+8等于20(分米)20X2等于40(分米)

生2:我的想法和第一个同学差不多,第一步一样,只不过我把现在长方形的长看作12分米,宽看作6分米,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12+2 等于14(分米),14+6等于20(分米),20X2等于40(分米)

生3:我听了他们两人的想法,我想现在长方形的长还可以看作11、13、14、15,16、17分米,那宽就看作7、5、4、3、2、1分米.这样原来长方形木板的周长都是40分米.

生4:我是这样想的:362等于18(分米)18+2等于20(分米)20X2等于40(分米),36÷2 等于18(分米)表示现在长方形木板的一组长和宽的长度.18+2等于20(分米)表示原来长方形木板的一组长和宽的长度.20X2等于40(分米)表示原来长方形木板的周长.

师:你不用分别求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只要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就能算出长方形木板的周长了.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周长是两组长和宽的和,知道了一组,就能求出周长了.

生5:我是这样想的:2+2等于4(分米)36+4等于40(分米)我先把原来的长方形木板与现在的长方形木板相比较,发现:原来长方形木板的周长比现在长方形木板的周长多了两个2分米,所以只要在36的基础上加上两个2分米就可以了!他一面讲一面画图,并用两支彩色粉笔描出多的两个2分米.

上述案例中的学习任务,打破了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的定势,颇具挑战性,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探究路径,提供了挑战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调用“举例”“转化”“画图”等解题策略,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学生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清晰地了解了周长的本质特征,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而且在倾听、交流的过程中,视界得到拓展,思维产生共振,智慧得以共享.与学生一同“挖井”,教师首先要为他们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效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深度探究、寻觅联系、获得突破.

三、任务驱动学生学会“深度思考”

有深度的课堂是有内涵、有数学魅力的课堂,它能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学思结合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案例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为帮助学生明确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本质,设计以下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深度思考中获得正确的意义建构.

作业纸

1表示下面各盘桃的1/4

思考: (1)你是怎样得到一盘桃的1/4的?(2)每盘桃的个数不同,每份的个数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表示?(3)1/4的分子“1”是指一个桃吗?(4)如果是20个桃,200个桃……一筐桃,你会表示它的1/4吗?(5)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你对1/4的理解?

上述案例,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的个数的关系上.设计上述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辨别和画图的过程中,逐步明晰上述任何一幅图在平均分之前都可以看作若干个桃组成的一个整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l份就是它的4´理解转变到理性地认识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上,再通过深度思考5个问题,逐步从具体的实物中获得感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提升对}意义的理解,实现由形到数的完美转换.深度思考,不仅使学生彻底明确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本质,而且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思考的学习品质.难点的突破需要教师设计切中知识本质的学习任务,引发学生深入知识核心处思考,逐步由模糊变清晰,由表层到内核.

四、任务驱动学生学会“深度整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 ”数学是一个原则,无数内容,一种方法,到处可用”.课堂教学中设计带领学生“深度整理”的学习任务,能使学生归纳整理、查漏补缺,在把数学变“薄”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深化、强化、活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展智能和品质,形成独特的数学素养.

【案例4】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学完“梯形的面积”后教师布置如下学习任务:

在理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成以下知识生长树:

上述案例,学生在“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用示意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这一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关系联想,自主构建平面图形的特点、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的联系,回顾思想方法,沟通方法联系,提高应用能力.通过“看到__L你能想到哪些图形”,“物以类聚”激活、唤醒已有的知识、方法及经验,重建认知结构,再现图形特征,强化了平面图形的内涵,很好地完成了知识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化.在师生整理成知识树的过程中,将“散装”的知识与方法,在整体知识背景下进行了重新组织和构建,将原来彼此分割开来的方法联结成统一的整体.知识与知识之间围绕面积计算这个中心点,得到了最自然的连接,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知识链.使数学由厚变薄,学生由树见林,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深度整理、深化概念、完善认知、拓展思维.

设计学习任务,能有效地驱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唤醒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理解批判、联系构建、迁移应用,实现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不断提升思维能力,直指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 (12):76-79

[2]季国栋数学规定:理性对待智慧处理[J].小学数学网,2014,(9)

(编辑:张婕)

此文总结:这是关于学生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思维和深度和驱动相关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用数学魔术带领学生体验深度学习 【摘要】“数学魔术”是太仓实小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它旨在借助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探索魔术背后的数学道理,从而实现对数学的深度理解 数学魔术的魅力并不在于揭秘答案,而在于.

2、 平台交互:让知识建构深度发生例谈珠峰数字化学习平台下的数学学习 陈国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13100)摘要在迎接、拥抱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同时,应该抱有“人在技术之上”的坚定信念,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课堂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培植学生语文学习力 “核心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向标” 关于核心素养,影响力较大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五大支柱说(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 2.

4、 HPM微课:让学生和数学史深度遇见 【编者按】 数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数学史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得到广泛认可 如何搭建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桥梁,让学生与数学史.

5、 数学任务块:深化学生学习力的教学材料 【摘要】数学任务块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成具有主体性、知识结构完整、具有思维层次和教育思想的教学材料,它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有重要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链接学生生活经验.

6、 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新型关系 我国提出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及优势不言而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