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现造技术论文 安全生产论文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 食用菌生产技术参考文献 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论文 生产技术论文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 化工生产技术论文 先进生产技术论文

生产技术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测度与其影响因素基于199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生产技术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15

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测度与其影响因素基于199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本文是生产技术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跟测度和19952015和省级面板数据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摘 要: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在测度1995—2015年全国及省级层面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农业机械化等外生因素对玉米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研究显示:中国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呈现“下降—上升—再下降”阶段性变化,总体略有提高;省际之间技术效率变动有分化趋势,传统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出现下滑的新动态,而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及新兴玉米产区的技术效率则有显著改善.增加农业机械动力、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技术效率损失并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这些为今后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可选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玉米;技术效率;随机前沿分析;技术效率损失函数

DOI:10.13856/j.cn11-1097/s.2018.08.001

1引言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走“质量兴农”之路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农田水利基础条件的改善,作物良种化、机械化的应用推广,中国农业经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有显著提高.其中,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优质良种的推广普及,推动了农作物单产水平的显著提高;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化作业对传统人力和畜力的替代,则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改善.2016年,中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4.2%、79.2%和83.1%,在当前劳动力兼业化弱质化日益突出和劳动成本持续上涨背景下为稳定粮食生产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作为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玉米在机械化收获这一薄弱环节取得突破,2010年全国玉米机收率仅25%,2015年增长到64%(部分产区超过了90%),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动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大幅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对人工劳动的替代[1](张宗毅等,2014),了此前规模经营所面临的劳动力约束.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2-3](杨春和陆文聪,2017;李晶晶等,2017),助推了玉米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数据显示,玉米机械费用由1978年11元/hm2快速增加到2016年1716元/hm2,其用工数量相应地由467天/hm2大幅减少到84天/hm2;单位劳动日的平均产出也由7.4kg提高到86.2kg.部分学者运用随机前沿函数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分解,如赵红雷和贾金荣[4](2011),高建凯[5](2013),李首涵[6](2015),谢冬梅和汪希成[7](2017)等;然而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或技术效率的因素探究还有待深入,如张丽娜等[8](2018),朱满德等[9](2015).以农业机械使用为例,它不仅改变了玉米生产的劳动工具,同时也改变了生产者的劳动方法,由此推动了玉米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中国正以更少的劳动投入获得更多的玉米产出,这在东北和华北玉米主产区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机械化作业比传统人力和畜力劳动更加具有效率,这已经为大量的农业生产实践所证明.其次,机械化作业还进一步改变了要素投入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结构.与机械化作业技术相匹配的高质量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投入结构的优化,也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10](郑旭媛和徐志刚,2016).伴随着农地租赁经营、股份经营、联合经营等规模化经营的兴起和经营性机械化作业服务市场的拓展,中国农业机械化加快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11](蔡键和邵爽,2016).基于玉米机械化作业大范围推广、临时收储制度出台与改革调整等背景,本文选择玉米为考察对象,利用199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在测度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等外生因素对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这或对进一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2.1随机前沿分析与技术效率损失函数

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其中,技术效率是在技术不变条件下给定一组投入集合,经济主体的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比,可有效刻度经济主体对投入要素的综合利用能力.现阶段常用于测度技术效率的方法分为两类,即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非参数方法和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相比于数据包络分析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构造出的确定性生产前沿面,随机前沿函数在实现对生产过程精确描述的同时,纳入了经典白噪声选项,即充分考虑了随机因素对生产前沿面的影响,更能体现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12].因此,本文选用随机前沿函数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分析.

随机前沿函数的一般形式为[13]:

式中,y 为产出向量,x 为要素投入向量,β 为待估参数向量,i 为经济个体,t 表示时间.v 为系统误差项,服从期望为0的正态分布,用于度量观测误差及其他随机扰动因素.u 为技术效率损失项,常见的有半正态分布、截断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和伽马分布等形态,反映经济个体i 在时期t 至效率前沿的距离.v 和u 相互独立.

.v 和u 相互独立.对公式(1)进行回归即可得到对技术效率损失u 的估计.常用的产出导向(即投入要素不变条件下追求产出最大)技术效率TE 是可观测产出与相应随机前沿产出之比,为公式(2),取值在[0,1]的区间.

在随机前沿函数估计技术效率TE 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技术效率损失u 对可能间接影响它的外生变量进行回归,建立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回归模型.其一般形式为:

式中,Z′ 为影响技术效率的外生变量向量,ξ 为待估参数向量,ω 为系统误差项.

Wang和Schmidt[14] (2002)研究指出,如果将公式(1)和公式(3)分开估计,由于未能在公式(1)的估计中控制公式(3)中间接影响技术效率的外生变量,会导致估计结果严重的偏误.因此需对公式(1)和公式(3)同时进行估计[14].根据Kumbhakar等的研究,假定uit服从期望为0的“半正态分布”,即可对公式(1)随机前沿函数和公式 式中,i=1,,n,为生产玉米的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t=1,,n,为1995—2015年的各年份.参考已有文献,随机前沿函数公式(4)选用单位面积(单位:亩,1亩=1/15hm2)的玉米主产品产量(Y,单位:kg)作为产出指标,其排除了波动对于产值的可能影响.作为玉米种植的要素投入指标包括:单位面积的机械作业费(MACH,单位:元)、农药费(PEST,单位:元)、用工数量(LABOR,单位:日)、种子用量(SEED,单位:kg)、化肥用量(FERT,单位:kg),以及时间趋势(用于反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公式(5)将重点考察农业生产条件等外生因素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具体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作物经营规模、地区经济环境、自然和气候条件、人力资本积累等;分别选用第一产业劳均机械动力(LM,单位:kW,由于无法将玉米耕种收机械动力有效剥离出来,因此以该指标替代,用于反映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率(IR,单位:%,用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表示)、第一产业劳均农作物播种面积(CE,单位:亩)、第一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AE,单位:%)、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DR,单位:%)、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ED,单位:年)和农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OI,单位:元)作为解释变量.

23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随机前沿函数的玉米投入产出数据均来自?建国以来全国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53—1997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历年)?.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1978—1994年农产(3)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同时进行有效估计[15].

22 实证模型的构建

采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设f(xit,β)=exp(β0)Πni=1xβiit ,建立随机前沿函数和

技术效率损失函数:

品要素投入存在较多异常数据,2016年中国农业机械动力首度下滑,且大部分省份同时下降,本文考察的时间范围最终选定为1995—2015年.区域范围则包括全国以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19个省份.2015年,其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6%和97%,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技术效率损失函数中的第一产业劳均机械动力、有效灌溉率、第一产业劳均农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等指标,来自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历年)?和?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或者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算.其中,对要素投入的费用指标,采用历年全国及各省份的农业生产资料指数进行平减,折算以1995年为基期的不变,以剔除因素影响.对农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则采用历年全国及各省份的消费物价指数将其折算为1995年固定基期的不变.

3 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3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

运用Stata130软件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函数进行回归.具体估计时,本文采用了用户编订的Sfpanel命令对随机前沿函数回归,并尝试了主要的技术效率模型,最终根据估计效果选用了随机效应模型,按照半正态分布假定采用了“一步法”回归,避免估计结果的严重偏误,增加模型的有效性,再进一步运用后续Predict命令对技术效率进行测算.Sfpanel命令公式(4)的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对技术效率的测算结果如表2 所示.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的随机前沿函数投入要素的参数估计值可直接解释为投入产出弹性.单位面积的化肥用量、用工数量、机械作业费和农药费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值,说明它们对玉米单产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系数值则反映其促进作用的程度大小;时间趋势显著为正值,表明技术进步亦有推动作用,这与生产经验相吻合,也与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相吻合.种子用量为负值,并通过了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这与经验性认知存有一定差距.可能由于杂交玉米种子的推广应用,种子用量下降后基本稳定在既定水平所引起的,这一点尚需进一步探讨.

3.2玉米技术效率测度及其区域比较

将全国看作一个整体,过去20多年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明显提高,从1995年0.8705提高到2015年0.9231,提高6%.若进一步考察其变化动态,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阶段性变化.即,1995—2000年技术效率由0.8705下滑至0.7776,下降10.7%;此后由0.7776快速提高至2005年0.9548,提高22.3%;2005年以来再度缓慢下滑,由0.9548高位水平下降到2015年0.9231,但技术效率总体都稳定在0.9以上,较1995年已有明显改善.

从省级层面看,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变动或存在如下特征.第一,作为传统的玉米优势产区,黄淮海玉米区在过去20年间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出现下滑.如,山东由1995年0.9502下降到2015年0.8342,下降12.2%;安徽由0.9595下降到0.8590,下降10.5%.此外,河北下降9.5%,江苏下降5.3%,河南下降2.1%.即便是优势最突出的吉林,技术效率在快速提高到2005年0.9758后也不断下滑,2015年仅为0.8454,甚至低于1995年水平.第二,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显著改善.如,贵州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由1995年0.7133提高到2015年0.8896,提高达23.8%;甘肃亦由0.7288提高到0.9391,提高19.5%.宁夏、四川分别提高4.4%和3.6%.部分原因也在于这些地区早期的玉米技术效率偏低.第三,新兴玉米产区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亦有显著提高.其中,黑龙江由0.8425提高到0.8862;新疆由0.8501提高到0.9524,但与2005年高峰时仍有一定程度的下滑.第四,自1995年的玉米技术效率观察,黄淮海玉米区技术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优势产区技术效率更高、非优势产区技术效率偏低.但到2015年,这一特点已经不再明显.南方丘陵玉米区和西南山地玉米区的农业禀赋条件并不好,但技术效率却高于东北和黄淮海两大玉米优势产区.在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南、河北、山东7省中,只有内蒙古和河南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高于0.9,吉林和山东均不到0.85,在所有被考察的省区中处于低位水平.这也说明,玉米优势产区或存在较大的技术效率损失,特别是在临时收储制度出台后.2015年玉米临时收储改革或存在时滞效应,对技术效率的后续影响尚需时间来观察和检验.

表2玉米技术效率水平测度:全国及省级层面

3.3影响玉米技术效率的外生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农业机械化等外生因素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运用(5)式构建的技术效率损失函数进行估计.其中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技术效率损失的取值范围为[0,1],系受限被解释变量,故选择截断回归模型.LR检验结果显示,其存在个体异质性,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技术效率损失函数的随机效应截断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技术效率损失函数的估计结果

估计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劳均机械动力估计系数为负值,并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期方向吻合.这表明:伴随第一产业劳均机械动力的改善或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损失会下降;换言之,第一产业劳均机械动力的增长将有效提高玉米的技术效率水平.比较各项回归系数的大小,农业机械化对于提高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较小,这一现象或需要深思.从2015年各省区的玉米技术效率水平看,农业禀赋条件好、耕地丰富且地势平坦、有利于推进机械化作业的省份(如黑龙江、吉林、山东),玉米技术效率已逐步丧失其绝对优势.如何更好发挥高效率的机械化作业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今后应重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等配套措施的共同支撑作用.

除第一产业劳均机械动力以外,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和有效灌溉率的估计系数为负值,其中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都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基本含义则在于: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部分留守农业的经营主体和返乡创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亦可以随之提高,他们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采纳意愿有所改观,进而有利于提高技术效率、减少技术效率损失.与之类似,农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越高,特别是占其纯收入的比重越高,则意味着经营性收入对其越重要.一旦农业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性越突出,会使之有意愿加大对农业经营的投入程度,进而有助于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理论分析和经验都认为,反映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有效灌溉率越高,即农业基础条件越好,将越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模型估计参数为负值,这与理论和预期相吻合,虽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不能忽视其对机械化作业等因素的支撑作用.

第一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和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两项指标的估计值显著为正,且都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越高,将会加重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损失.经验表明,大量非充分就业的劳动力积留在农业,既不利于新技术特别是高效率的劳动节约型技术推广与应用,也易引起低效率劳动等行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市和非农部门转移,总体并没有对农业经营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中国正以较少的劳动投入获取更高的产出水平,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2)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越高,意味着其气候条件和农业基础条件一般,易受灾害影响,其技术效率损失也就可能越严重.反之,增强农业生产抗灾减灾能力,将有助于提高生产技术效率.(3)第一产业劳均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估计值为正,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点与预期也有一定差异.扩大玉米等作物的种植规模,如果以家庭用工为主,一旦超出了一定规模,劳动力的约束即会显现,粗放型的经营或者低质量、不及时的劳动将会导致规模不经济.如果采取雇工为主,对雇工的有效监督则至关重要;否则,将出现“磨洋工”或者提供低质量的劳动等现象,也会引起或加重技术效率损失.但对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将大幅度提高玉米种植的规模性,理论上这些地区则不应该随着种植规模的增加而引起效率损失的加重,通过规模化经营能够有效引入高效率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设备及其服务,进而提高技术效率,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也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4主要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4.1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1995—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函数、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在测度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等外生变量对于玉米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过去20年间,单位面积的化肥用量、用工数量、机械作业费、农药费以及反映技术进步的时间趋势,对玉米单产水平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全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呈现“下降—上升—再度下降”的阶段性变化,总体上略有提高,近年稳定在0.9以上.但省际之间差异较大,传统优势产区的技术效率出现下滑的新动态,如山东、河北、河南、吉林等;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的技术效率则显著提高;新兴玉米产区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的技术效率也有明显改善.(3)资源禀赋条件好的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出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新现象,技术效率损失较为明显.而资源禀赋条件一般的非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则有改善.(4)增加农业机械动力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以及经营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都能在一定程度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反之,气候条件和农业基础条件对技术效率损失也有明显影响.

4.2政策含义

第一,对东北和黄淮海两大传统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下滑的现实应给予重视.在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动玉米由增产导向的粗放式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导向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增强玉米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同时,把准总体方向、找准可行路径,全面提高优势主产区的玉米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鼓励投资农业机械,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优化机械装备结构及配套,加快玉米生产全程化机械作业的推广和应用.支持农机合作社等开展社会化服务,通过经营性、规模化的农机作业服务“迂回”实现农机装备的高效使用和新型技术的推广.以高效率的劳动节约型机械作业替代传统人工劳动,是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一种可选路径.

第三,应加强职业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能培训和操作指导,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培养实用性乡土人才,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才瓶颈制约、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第四,加强农业基础条件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亦能有效推动技术效率的提升.如,实施农地综合整理和田间配套工程,使之标准化和集中连片化,与农业机械化作业相匹配.鼓励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引导劳动力适度转移就业也是提高技术效率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宗毅,刘小伟,张萌.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贡献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6):595-603.

[2]杨春,陆文聪.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4年[J].农业技术经济,2017(4):34-40.

[3]李晶晶,刘文明,姜天龙.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效率及收敛性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7(4):494-499.

[4]赵红雷,贾金荣.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分析:2001-2008——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6-61.

[5]高建凯.中国15个主产省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研究[J].西部论坛,2013(6):69-75.

[6]李首涵.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要素替代——基于超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5(6):52-57.

[7]谢冬梅,汪希成.我国玉米供需结构的地区差异与生产效率评价[J].财经科学,2017(11):121-132.

[8]张丽娜,陈志,杨敏丽,等.我国玉米生产效率时空特征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8(1):183-193.

[9]朱满德,李辛一,程国强.综合性收入补贴对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DEA-Tobit两阶段法[J].中国农村经济,2015(11):4-14+53.

[10]郑旭媛,徐志刚.资源禀赋约束、要素替代与诱致性技术变迁——以中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为例[J].经济学(季刊),2016,16(1):45-65.

[11]蔡键,邵爽,刘文勇.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应用关系研究——基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玉米机械化收割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12):89-96.

[12]陶长琪,王志平.随机前沿方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148-161.

[13]FedericoB,DaidoneS,IlardiG,etal.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UsingStata[J].TheStataJournal,2012,5(2):1-39.

[14]WangH,SchmidtP.One-StepandTwo-StepEstimationoftheEffectsofExogenousVariablesonTechnicalEfficiencyLevels[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2002,18(2):129-144.

[15]KumbhakarA,GhoshS,McGuckinJ.AGeneralizedProductionFrontierApproachforEstimatingDeterminantsofInefficiencyinU.S.DairyFarms[J].JournalofBusiness&EconomicStatistics,1991(9):279-286.

(责任编辑张雪娇)

本文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测度和19952015和省级面板数据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生产技术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玉米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 余仕强(贵州省德江县复兴镇农技站, 贵州德江565211)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 (2016)05020201玉米过去是主要粮食作物,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玉米已成为集粮.

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摘 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土壤地力与作物产量,从充分发挥地膜覆盖与秸秆还田两种技术优势的角度出发,将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结合,于2009年4月试验开始,探讨两种技术的耦合对玉米产量、土壤肥力的影响.

3、 柳河县玉米生产技术 柳河县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幅员面积达 3348平方公里,是 “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半山区农业县 全县耕地面积 133万亩,玉米年均播种面积 82万亩,占粮食作物总.

4、 农户对水稻生产技术的需求意愿与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以阳江市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探索分析当前农户对水稻生产技术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5、 中国农业和互联网融合状况评价分析基于31个省份2019年截面数据的实证 摘要本文构建了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31个省份2015年的截面数据,采用改进的CRITIC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从互联网运营状况、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创新与研究协同发展状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