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汉语知识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写作资料的基本要求 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题目 关于古代汉语的论文 古代汉语参考文献

关于古代汉语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古代汉语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2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和商兑和郭锡良和注释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董娇娇1,程国煜2

(1.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郭锡良

等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教材,由全国著名专家编写,权威性强,发行量大,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但因该教材是集体编写,常偶有疏漏,虽亦有一些文章商榷,使其不断完善,但今天看来仍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根据对郭锡良等先生《古代汉语》文选的注释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浅见:一、文选中有的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混同.二、文选中有的注释有误.三、文选中有的注音有误.

关键词: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兑

中图分类号:H1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10-03

一、文献综述

郭锡良等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由全国著名专家编写,权威性强,发行量大,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但因该教材是集体编写,常偶有疏漏,虽亦有一些文章商榷,使其不断完善,但今天看来仍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根据对郭锡良等先生《古代汉语》文选的注释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关于探讨郭锡良等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的文选注释的论文很多,主要有:王洪清《〈古代汉语〉注释析疑》;张延俊《郭锡良〈古代汉语〉部分注释的商榷》;冯瑜华、乔秋颖《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文选和引文部分勘误》;王慧《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兑九则》;周宝宏《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部分注释补正》等.这些论文对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注释进行了研究,有理有据,很受启发.

本文在先哲时贤探讨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综合法,把郭本《古代汉语》(郭锡良编著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郭本《古代汉语》)的注释中偶疏的地方进行探讨并作了分类,即分为以下三类:一、文选中有的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混同;二、文选中有的词语注释有误;三、文选中有的注释字音错误.

所谓通假字,是指古书中的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本字”和“借字”仅有语音上的联系,即语音相同、相近,但毫无意义上的联系,常用“某,通某”的方式表述.所谓的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而在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的字形,它不但语音相同,而且有意义联系.常用“某,同某”或“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等表述方式.

二、文选中有的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混同

在郭本《古代汉语》文选的注释中,由于对通假字和古今字了解的不够全面,容易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因此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注释容易出错,把它们搞混.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有的古今字误注为通假字.

1.《齐桓公伐楚》: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郭本《古代汉语》注为:“大公:即姜太公,名尚.齐国的第一个国君.大:通‘太’.”

我们认为:大,同“太”.

郭本《古代汉语》认为:“大,通‘太’”,我们认为是,大,同“太”.“大”和“太”不是通假字而是古今字.因为,“大”和“太”读音相近和而在意义方面又有密切联系.

首先,“大”和“太”读音相近,《说文解字》记载:“大,他达切;太,他盖切.”其次,它们的意义之间也有许多联系.《广韵》记载:“大,小大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称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也.”,《广雅》:“太,大也.”;《形义》:“太与大本来为一个字,都是指大,慢慢地分化成为了两个字.”《古代汉语词典》对“大”的记载是“(d&agre;),最.并举例句“《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对“太”的解释是“大.《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王力古汉语字典》注为:“大,同太”.由此可见,“大”和“太”的意义是一样的,这样,可以断定它们不是通假字,而是古今字.正确的解释应该为“大,后来写作太.”

其次,这从发行的权威教材上也可得到证明.

(1)南京大学高小方等《古代汉语》对《齐桓公伐楚》中的“大”和“太”注为“古今字,大公——太公”.①

(2)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注为:“大公,读作太公,即姜尚,齐之始祖.”②

根据以上分析,“大”和“太”应为古今字,而不是通假字.

2.《燕昭王求士》:“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郭本《古代汉语》注为“冯几:靠着机案.冯,通‘憑’”.

我们认为:冯,同“凭”(憑).

很显然,郭本《古代汉语》把它们看作是通假字了,其实这是一对古今字.“冯”字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凭”,同时“冯”表示“凭借、依靠”等意义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早,可见,“凭”是在“冯”的基础上加上“心”字而形成的,“凭”的古体是“憑”.《说文解字》:“冯,马行疾也.”而后又引申出依靠、凭借的意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这里的“凭”就是依靠的意思.再看北大编《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冯,后写作‘凭’”,用术语“后写作某某”,这已表明“冯”与“凭”是古今字关系.

张清常、王延栋《战国策笺注》对《燕昭王求士》中的“冯”注为“冯几,靠着几案.冯,同‘憑’,依靠.”③“憑”是“凭”的繁体写法.

3.《论贵粟疏》:“千里遊敖,冠盖相望”,郭本《古代汉语》注为“敖,通‘遨’”.

敖,通“遨”,我们认为应该为:敖,同“遨”.

《说文解字》:“敖,从出从放,本义为出游”.而在《说文解字》中:“敖,出游也.从出从放.”,但是没有“遨”的相关内容,因为“遨”的使用出现的时间比“敖”迟出来了很久,因此,给“敖”加上一个偏旁就成为了“遨”,它“出游”的这个意义也是从“敖”衍生出来的.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敖”只有一个义项,就是“遨游,游逛”,而这个义项是“敖”这个词众多义项中的第一个义项,所以说,“遨”是从“敖”的一个义项中分化出去的.北大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敖”为“游遨”义;注“遨”也为“游遨”义,说明“敖”与“遨”在这个义项上同义,二字意义相同而不仅仅是读音相同,这就说明“敖”与“遨”是古今字,而不是通假字.因此,“敖”和“遨”不是通假字,而应该是古今字,正确的解释应该为:“敖,出游,后来写为“遨”.

(二)有的通假字误注为古今字

《张骞传》:“骞为人彊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郭本《古代汉语》注为“彊力:坚强而有毅力.彊:后来多写作‘强’”.

我们认为应该是:彊,通“强”.

很显然这是把“彊”和“强”看作是古今字关系了,我们认为它们是通假字关系.“彊”和“强”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仅是语音相同而已.“彊”,小篆作 .《说文》“彊”“弓有力”.例如《战国策·韩策》:“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杜甫《前出塞》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其后来演变为“有力量”、“是有力量”的意义,例如李斯《谏逐客书》:“强公室,杜思门.”而这个“强”,小篆作 ,《说文》“蛴也.从虫弘声.”可见“彊”与“强”这两个字,一个本义与弓箭有关,一个本义与昆虫有关,二者在意义上并没有联系,所以,它们不是古今字,而是通假字.“彊”与“强”同属群纽,阳韵,为同音通假.“彊”与“强”二字在古代只是读音相近,意思上却毫无关联,因此,我们认为它们是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彊,通“强”.

《王力古汉语字典》:“彊,通‘强’”.又注曰:“强,通‘彊’.”可见二字是互相通假的.《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彊.”从文献上看,二字是互通的.

三、文选中有的注释有误

郭本《古代汉语》除在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混同外,在一些词语解释上也偶有失误.

(一)词义解释欠准确

1.《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郭本《古代汉语》注为“,四极:天的四方极远之处.传说中天的四方有支撑着的柱子.”

我们认为“四极”应为“天的四方的擎天柱”更确切些.

《说文》:“ ,极,栋也.”《系传》:“今人为木床以跨驴背,以负载物,即古之极也.极,屋梁之栋也.”由此可知,“极”是“屋梁”的意思,例如张衡《西京赋》:“跱游极于浮柱”,这就可以很自然的引申出“柱子”的意思.同时,“四极”在《汉语大词典》就被解释为“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因此,“四极”在本文中应该准确地被解释为“天的四方的擎天柱.”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将此注为:“上古的人认为在天的四边都有支撑着天的柱子.”④

2.《孙膑》:“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下.’郭本《古代汉语》注为“斫大树白:把大树砍白了.指把树皮砍掉,露出白色”.

我们认为这句话应该解释为“砍到大树,刮去树皮,露出白色,在那上面写上字.

郭本《古代汉语》对“斫大树白”的注释有欠妥之处.在这句话中,有三个动作,即“斫大树”一个动作,“白而书之”两个动作,这三个动作是连贯的,即先砍到大树,而后刮去树皮露出白色,在树木白色的地方写上字.而教材怎么能将“斫大树白”断句注释呢?在此句中“白而书之”中的“而”连接的是两个动词,而绝不是连接状语忠心词,“白而书之”是不能断开的,否则,连词“而”的作用找不到着落.我们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注释,“砍到大树,刮去树皮,露出白色,在那上面写上字.”

(二)词性解说错误

1.《巫山·巫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郭本《古代汉语》注为:“或:副词,或者.这里表假设的情况”.

我们认为,“或”应该解释为“假设连词,如果”.

首先,在古汉语中,副词是没有表假设的情况的,所以在这句话中,“或”并不是副词,而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其次,教材已经注出是假设关系,还将“或”译为“或者”,认为是选择连词,说不通.

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直接引用此例句说明“或”的连词用法,认为“或,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并将“或王命急宣”翻译为“如果皇帝有诏书急需下达”,译文通畅.

顺便说一下,有的文选注释在语法方面也有不足,例如:

2.《钴鉧潭西小丘记》:“……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郭本《古代汉语》注为:“姓唐的人家荒弃的土地,要出卖却卖不出去.”

我们认为这是承前省略主语的一个判断句,但是教材没有指出来,又把它当作陈述句来翻译了.

“唐氏之弃地”郭本《古代汉语》把它译为“姓唐的人家荒弃的土地”,这是不准确的,他既没有意识到这是主语的省略,又把判断句解释为陈述句.这句话是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而不是陈述句.它的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此乃唐氏之弃地,柳宗元在这里借“唐氏之弃地”,隐喻自己是唐王朝的弃人,被朝廷谴弃到荒远的地方,自己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这种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往往不容易被看出,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句型.

四、文选中有的注音有误

郭本《古代汉语》有时对字音把握不准,出现明显失误.

1.《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自艾.”郭本《古代汉语》注释为“艾(y&igre;):停止、悔改.”

我们认为,“艾”的读音应该是:a&igre;.

《现代汉语字典》注“艾”,停止,音为a&igre;,“艾”如果是“停止”的意思,那么他应该读作a&igre;,而不应误读为y&igre;,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方兴未艾”的意思相同.文中的意思是说蝜蝂摔倒后如果还能起来,它就又不能停止背东西,这很通畅.如果“艾”的意思是“悔改”,那么它应该读为y&igre;,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怨自艾”用法一样,但在此句中,根据上下文“艾”应该读a&igre;,“停止”的意思.

2.《遊天都》:“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郭本《古代汉语》注释“徙(xí):移动.

我们认为,“徙”的确切读音应该是:xǐ.

《古代汉语词典》注为“徙,xǐ,迁移.《老子》十八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除此之外,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等权威的工具书中也是只有xǐ,这一个读音.

五、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中有的注释进行了探讨,发现了一些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加以论述,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一、文选中有的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混同.二、文选中有的注释有误.三、文选中有的注音有误.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的论述比较充分.如“大”和“太”.我们查阅了《说文解字》、《广韵》、《说文解字注》、《广雅》、《古汉语常用词词典》以及《王力古汉语字典》进行论证,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有理有据.但因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古汉语的知识比较有限,所读著作较少,在某些问题的论述上还不够全面深入,有的例子典型性还不强,有的分析还不到位,这是我的不足之处.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广泛的阅读有关古代汉语的专著,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这次论文出现的问题.

注 释:

①高小方,等.古代汉语[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99.

②④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0,285.

③张清常,王延栋.战国策笺注[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778.

参考文献:

〔1〕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4,178,236,8,203,19,11,57,34.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5〕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陈亦民.汉文字干支[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7〕王念孙.广雅疏证[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8〕张双棣,殷国光.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0〕北京大学.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1〕汉语大字典(三卷本)[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该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商兑和郭锡良和注释方面的古代汉语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古代汉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 葛卉 彭如雪(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 在郭锡良……五位先生所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选取先秦至汉部分文选中的95组通假字和古今字,通过查阅工具书,确定有45组.

2、 《鲁冰花》中的郭云天:一个不可或缺的闯入者 内容摘要学界从教育视角、天才少年、批判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儿童电影……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本文旨在以郭云天老师这个“闯入者”出发对作品进行研究 为什么会出现“闯入者&rd.

3、 明代嘉靖年间日本遣明使在宁波的文化交流活动以策彦周良的《初渡集》为例 摘要明朝嘉靖年间,日本僧人策彦周良曾两次出使明朝,并留有详尽的入明访问记录初渡集和再渡集,在明代中日交流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宁波是策彦周良一行在中国的起点和终点,并且使团曾在宁波长时间停留 策彦在记录中.

4、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体育思想的碰撞解读《论语》和《体育之》 凤(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摘要2017年4月1日是体育之研究刊发一百周年纪念日,百余年来其体育思想对当下中国体育教育有深远的启迪与影响 而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发展史上孔子的论语占.

5、 郭维城和《冰花》杂志 冰花杂志是1929年郭维城(原铁道部部长)和李正文(教育部原副部级干部)……进步青年在东北大学附中读书时创办的宣传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刊物 该刊物受到时任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的关注,得到满洲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