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论文 西方法律思想史论文题目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题目 中外政治思想史论文 管理思想史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思想史课程论文

思想史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另类的思想史:斯塔罗宾斯基的卢梭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思想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4

另类的思想史:斯塔罗宾斯基的卢梭,本文是思想史类论文范本跟浅谈斯塔罗宾斯基和卢梭和思想史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作为掀起现代性浪潮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卢梭在道德、政治、教育乃至文学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诸多原创性的观念,并经由各式各样截然不同的阐释和运动得到了深入而持续的发展,进而渗透进当代生活之中.在哲学家所主导的公共话语领域内,始终难以就卢梭的基本倾向达成一致.争执的焦点似乎在于,卢梭究竟是个人主义的代表、自由主义的旗手,还是现代集体主义甚至极权主义的始作俑者?这种争执从18世纪末一直持续至今.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七八十年代) 的代表———席勒与荷尔德林奉卢梭为个人主义的典范,热情歌颂他对人的解放、对法律羁绊的藐视,而同时代的德·迈斯特、博纳尔(Bonald) 则攻击卢梭的个人主义是任性妄为、不负责任.[1]在1794年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中,卢梭被称为“自由与平等的使徒”.大革命结束之后,同一个卢梭又被视为绝对人权专制论的先驱.[2]康德从卢梭的学说中学会了“尊重人”,并在卢梭的“指引” 下,将自由发展成为他道德哲学的拱顶石.[3]与这位德国大哲毫不掩饰的尊敬与崇拜恰成对照的是,19世纪法国那些伟大的自由主义者们对卢梭的尖锐批判.贡斯当与基佐都认为《社会契约论》中不受限制的权威将摧毁个人的真正自由,暗暗将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记在卢梭账上.[4]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又在卢梭罪状上增添了新的条目:骇人听闻的集中营以及苏联的统治.罗素的评论可引为代表:“俄国和德国(尤其后者) 的统治一部分也是卢梭学说的结果.”[5]塔尔蒙(JacobL.Talmon) 更是直接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视为极权思想的起源.[6]类似地,晚近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伯林也将卢梭视为自由的叛徒.[7]卡尔·波普尔稍微温和一点,将卢梭的学说说成是“浪漫的集体主义”.[8]与此同时,共和主义的复兴又为重新思考卢梭学说中的自由理论提供了新的视野.

在学术领域,卢梭研究专家们也曾为此争论不休.埃米尔·法盖、亨利·塞、维克托·巴施就坚持主张卢梭是个人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丹纳、欧内斯特·巴克爵士则认定卢梭是集体主义者甚至“的极权主义者”.[9]

从某种程度上说,种种水火不容的阐释根源于卢梭本身的含混不清或自相矛盾.他因批判科学(哲学) 和艺术而一朝成名,却从未停止过写作哲学论文、小说和歌剧.他在《论不平等》中宣称自由乃是人之为人的特征,却又在随即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中毫不犹豫地将个人的一切权利让渡给社会.就在同一年(1762),他出版了《社会契约论》及《爱弥儿》这两部倾向大相径庭的著作,并大胆宣称前者乃后者的附录.蓬勃的与冷静的理性令人惊异地汇合在他身上.《新爱洛漪丝》对最为真诚热烈的描绘中仍透露出道德说教的腔调;而它对道德最庄严的捍卫也无法抑制住那感情的伟力,那令人着迷的悲伤.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卢梭本人坚持其哲学的融贯一致: “ 《社会契约论》里的一切大胆的言论早在《论不平等》里就有了; 《爱弥儿》里的一切大胆的言论也早在《朱丽》里就有了.”[10]在晚年写就的对话录中,卢梭回顾总结其所有作品,仍坚持其中有“一大原则” 显现.[11]20世纪初,有些学者开始严肃对待卢梭的这种自我评价,把他的所有著作当作一个整体来阅读,试图给出一套融贯的解释,解开那些表面的龃龉.[12]但直到卡西尔的《卢梭问题》(1932) 问世,作为一个体系的卢梭学说中的论证环节才得到了清晰呈现: “教育学与政治学,*学与宗教哲学完全契合;它们只是对同一条原则的诸多发展与运用罢了.” (第110页) 简而言之,卢梭在最初两篇论文中提出了问题———人在社会中异化了,而解决之道即在于人能够自我立法.在卡西尔之后,任何有关卢梭的严肃研究再不能以“模棱两可” “自相矛盾” 之类的说辞来轻易打发掉卢梭作品中的龃龉了.然而,作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卡西尔的阐释仍显得过于康德,过于理性主义了.换句话说,卡西尔借助康德的道德哲学所精心建构起来的卢梭哲学证据链,是以牺牲卢梭文本的丰富与歧义为代价的.

在卢梭研究领域, 《卢梭问题》的影响再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之后的多数研究都是在继承卡西尔阐释框架的基础之上,将卢梭文本中的歧义重新引渡回来.在数不胜数的卢梭研究中,斯塔罗宾斯基(JeanStarobinski) 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如果说卡西尔从思想到思想的路数代表了思想史写作的一般方式的话,那么, 斯塔罗宾斯基的皇皇巨著《让雅克·卢梭:透明与阻隔》[13]正好反过来,展示了从文本表层出发所可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一、从文本表层出发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甚至可能是20世纪“最大的批评家”,[14]斯塔罗宾斯基关注文本表面的深度及丰富性.首要的一点在于,他将卢梭的所有作品都视为具有理论深度的文本,而未像一般的研究者那样进行区分:哲学论文、文学创作、自传作品,等等.《让雅克·卢梭:透明与阻隔》所研读的范围前所未有地广泛:既包括理论著作,也包括大量的文学作品、自传、书信及各种片段文字,其中已出版的与未出版的一样多.值得注意的是,他着手进行卢梭研究的时间还在伽里玛出版社出版法文版《卢梭全集》(1959—1969) 之前,因此,他花了相当大的功夫去收集、整理那些未出版的卢梭著作.

本书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按不同的主题来依次处理卢梭的各种文本.斯塔罗宾斯基似乎同意卡西尔,卢梭问题即人的异化.原始人是非道德的.那时事实与价值的冲突还未展开.如同孩子终将长大,原始人也要离开纯粹感觉的乐园.劳动与工具的使用促成了判断与反思能力的发展,而反思能力的发展又使人开始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理解自身.于是,从具有反思能力开始,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人的存在不再是自主的,而是处在关系之中,屈服于新发明的无穷之下.人从目的退化成了工具,从前独立的平等退化成了专制社会中受奴役的平等.故而,卢梭宣称,人的思考状态是一种反自然状态,能思考的动物是一种堕落的动物.[15]但另一方面,斯塔罗宾斯基似乎又认为,卢梭问题是虚假表象与真实实在之间的冲突,是意识之间的分离.最初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揭示出了表面繁荣的文化背后人类道德的衰落.表象(appearance)与实在(reality) 之间的冲突也回响在此后发展出的一系列对立项之间:善与恶、自然与社会、人与神、人与自身.让雅克[16]最初感受到这一冲突,是小时候被冤枉弄断梳子的事.这件事让卢梭开始思考:为什么让雅克无法让其他人明白他没弄断梳子呢?为什么表象所掩盖的实在不能为人所知呢?为什么人的思想不能透明地交流呢?虚假表象的恶及意识之间的分离为童年的统一画上了句号.对于卢梭来说,统一必须被寻回,疏离的个人意识要重新和解.(第1—10页)

斯塔罗宾斯基将人在社会中的异化、表象与实在之间的冲突、意识之间的分离都归结为一种形象——— “不透明” (opacity).与之相反,人的本真状态、意识之间的透明交流则传达出“透明” (transparency) 与“直接性” (immediacy)的信息.斯塔罗宾斯基放弃了通过精确的概念与命题来解释卢梭问题,而选用了形象直观的、带有某种模糊性的描述性词语.这种适度的模糊性正显示了斯塔罗宾斯基高人一筹的地方.斯塔罗宾斯基对卢梭众多文本的细读显示,人的异化、表象与实在之间的冲突以及意识之间的分离确实是卢梭关注的中心问题.他敏锐地发现,这三个问题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逻辑关联,而是根源于一种心理状态:对透明与直接的渴望.

原初的透明真的消失了吗?卢梭有时很乐观,认为人的原始天性只是隐藏起来了,有时又陷入悲观之中,认为人永远失去了最初的天性.那么如何才能调和以下两种断言:“人天性是好的.”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都变坏了.” 斯塔罗宾斯基再次显示出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字的敏感.他敏锐地指出,解释的关键在于,事物变坏是在人手上而非在人心里.人手的劳动创造了历史,改变了自然,形塑了外部世界.历史和社会产生的恶并未改变个人的本质.社会的罪恶不在于人的本性,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是外在的,是边缘的,不享有“天性的善” 那样的本体论位置.人天性善良,在历史中才变得邪恶.卢梭需要历史,只是为了解释恶.恶的观念赋予了其思想系统以历史维度.要恢复天性的善,就要驱除邪恶,反抗历史.(第15—21页)

阐释的模糊性源自卢梭文本的模糊.斯塔罗宾斯基不愿为了某种逻辑的圆满而将外在的理论框架强加到文本之上.就如何才能返回原初乐园的问题,斯塔罗宾斯基提到之前的两种阐释.恩格斯将《社会契约论》看作《论不平等》的终局,认为受奴役的人们将通过暴力革命解放自身.康德和卡西尔则认为自然与文化的和解将通过教育实现.当艺术(包括司法制度、自由与合理的秩序) 与文化达到完美时,自然与文化便会和解.针对这两种阐释,斯塔罗宾斯基坦言,卢梭实际上对《论不平等》与《社会契约论》之间的转化语焉不详,将这两部著作打通仅仅是出于阐释者们武断的重建.在他看来,《社会契约论》根本没有论及现在或将来的历史条件,假设性的契约处在全部社会生活的开端,恰在人刚从自然状态中浮现时;因此,《社会契约论》并非《论不平等》的自然发展,而完全属于另外一个维度,一个处在历史时间之外的假设性维度.《社会契约论》只是一个理想模型,据此可以对腐化的社会进行评判.对卢梭来说,解决之道是不固定的.有时指向过去,有时指向现在,有时又指向未来.他有时把它看成是个人道德革新的问题,有时是个人教育的问题(《爱弥儿》),有时又是政治共同体的问题( 《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契约论》).但这些计划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意在保存或恢复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透明状态.至于如何才能实现这些计划,卢梭从未说清楚过.(第29—32页)

《新爱洛漪丝》同样是关于透明主题的白日梦.小说中存在一个透明的小团体,朱丽是这个小团体的中心.该团体成员之间的透明交流,解释了为何出自不同人笔下的信风格如此一致.丰收节的乡村盛宴是对回归原初状态的模仿,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心的敞开.将盛宴与看戏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在剧院之中,人与人是孤立的,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分;而在公共庆典之中,人与人是联合的,封闭的表演变成了开放的盛宴,共同体在交流行动中表达自身.这样的公共庆典不展示任何东西,这是因为,假如公共庆典尚有除了透明交流之外的其他目的,人就依然还是手段或工具.在公共庆典中,每个人都既是表演者,又是观看者,正如同在社会契约之下,每个人都既是主权者,又是公民.

然而,丰收节中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平等” 是虚假的、暂时的,不过是日常生活中不平等的代偿.在酒的帮助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感性平等的基础上重建.类似的,《社会契约论》中的法律假定能够被短暂实现,也将仅仅是暂时的节日平等.让雅克是选择节日还是革命?《论波兰政府》表明,卢梭似乎倾向于前者.让雅克已准备好接受一个只存在伪平等的社会,只要它有机会让每个人都感到平等.

在《新爱洛漪丝》中,卢梭把自给自足的自我理想转变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共同体.个人难以离开他人独自存活,但共同体可以.但故事并未以这个共同体的,朱丽的死令整个秩序受到了质疑,也揭示出了透明的一个新层面,即死后面对上帝时的透明交流.朱丽临死前憧憬着在天上与圣·普栾团聚,将故事又拉回到充满的爱的氛围之中.在此,斯塔罗宾斯基追问,与美德真的能调和吗?真能被超越吗?卢梭的意图真的是区分自然与文化,再调和二者吗?斯塔罗宾斯基承认卢梭的思想风格是两极式的,也确实被一种朝向统一的渴望所激励,但内在的矛盾使得这种统一的渴望永远也不会被满足.让雅克更像是一个摇摆不定、饱受折磨的灵魂,而非一个处理正题与反题的哲学家.这段来自文本、来自阅读体验的判断对于卡西尔是相当有力的批评.

《新爱洛漪丝》向我们展示了两幅回到透明的图画.应该选择哪一幅呢?卢梭结束小说的方式可能表明,他偏爱个体救赎一极,而非共同体一极.(第81—121页)对透明的渴望同样可以解释卢梭对语言学的兴趣.卢梭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透明、简单、直接、安全的时代.于是,心理需求转化成一种历史的假设:曾经有一个时代,交流更加直接透明,符号更接近于感情.或者说,那时符号不是必需的,因为感情本身足以被人明白,不需要翻译成符号.在自然状态下,人的欲求不超出直接可得的东西,没有语言,也没有思想的交流,因为没有阻碍需要克服.(第139—169页)

卢梭的《忏悔录》同样是为了证明其纯洁、肯定其透明.为此,卢梭承诺要说出生命中的一切.但怎样才可能说出过去的一切?卢梭解释道,过去的实质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感情.过去的形象可能是假的,但当前的感情却不是.只需要将自己交给感情,令感情说话,就可以进行自我揭示.假如他用想象填补了记忆的空白也无关紧要,因为一个人所做的梦的性质也反映了这个人的性质.于是,写作不再是揭示的工具,变成了揭示本身.语言不再是区别于自我的工具,语言就是自我.《忏悔录》的新奇之处变得明朗起来:语言即本真自我.在斯塔罗宾斯基看来,卢梭所发明的这一新主张已经被现代文学普遍接受.

二、文本及其作者

到此为止,斯塔罗宾斯基论证了卢梭的作品如何显示出对透明的渴望.但真正的问题还在于,这种渴望透明的心理根源是如何与他的作品、他的写作行为本身关联起来的.卢梭没有认真考虑实现政治、教育计划的具体方法,是因为他必须找到一个更直接(而非见效迂缓)的方式,在有生之年赢回自由,达成个人与社会的和解.卢梭选择通过孤独来赢回透明.最初的孤独源自他对社会的猛烈攻击.卢梭这样为自己辩解:我有责任拒绝社会,因为社会是自然的否定;而让雅克将使自己(一个孤独的个人) 成为社会的否定.卢梭的孤独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式的在“神秘” 中寻找庇护所,也并不意味着反对理性.重要的选择不是在理性与感情之间,而是在直接和*(mediation) 之间.由于卢梭梦想完全的透明和直接的交流,所以,如果透明被表现在公意之中,社会就先于个人意志;如果透明只能在孤独生活中享有,孤独就先于社会.这样,斯塔罗宾斯基揭示了卢梭的政治主张与其心理状态之间的隐秘关联:开头似乎是卢梭一棒打倒一片的批评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卢梭因为想要孤独,便把邪恶已经腐蚀了公共生活作为借口.(第33—46页)

斯塔罗宾斯基几乎花费了将近全书一半的笔墨来分析卢梭这种奇特的孤独.让雅克在18世纪巴黎的社交圈中是笨拙的.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但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也看见这种价值.于是,他选择了写作并隐藏自己,来展示自己真正的价值.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缺席:真理在这个社会是缺席的;我也是缺席的,所以我就是缺席的真理.写作与隐藏缺一不可.假如只隐藏,不写作,“我” 就会完全从社会中消失;假如只写作,不隐藏, “我” 就跟其他作家没有分别.因此,写作的目的是希望被社会承认是一个“高贵的灵魂”,是为了赢得社会的欢迎,而这种认可与欢迎是卢梭亲身显现时社会所不愿意给予他的.在《新爱洛漪丝》《爱弥儿》《忏悔录》中,都有着这种分离—回归—欢迎的模式.(第123—134页)

当晚年写作《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时,卢梭不再试图与任何人交流,陷入了极端的孤独之中.通常的解释是卢梭患上了妄想症.但斯塔罗宾斯基继续追问:卢梭的所有作品都显示出妄想症的证据吗?还是精神失常只是晚期或某些时期的症状?更重要的是,卢梭的疯狂是如何与他清楚的思想关联起来的?他发现,卢梭想要通过写作来表达其人格的独一无二.获得绝对的肯定是卢梭所有著作的主题.发展到极端,绝对的信念便成了一种疯狂.卢梭如此夸大他个人经验的重要性,似乎就是为了让别人被迫认为它们非法.最初,卢梭试图通过服饰、言辞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但当他越着迷于受迫害,越把自己视为独一无二,他就越不必坚持以外在的符号来证明这一点.后来,他放弃了亚美尼亚人的装束,不再需要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因为社会已经抛弃了他.斯塔罗宾斯基总结说,在前一个状态与后来的状态之间没有断裂,让雅克从未在他选择的道路上摇摆过.(第239—251页)

在晚年的另一部自传性作品《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之中,卢梭将让雅克塑造成一个不需要的反思的人.反思(reflection) 是卢梭理论著作中的关键概念.在《论不平等》中,反思剥夺了我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直接性存在,与劳动一起导致了文明的产生.在《爱弥儿》中,反思是人灵性的根据,是直接感觉与发现道德情感的中间阶段.反思将自我与世界分离开来,打破了思想的原初统一,又进一步在自我之中建立起新的统一.在《对话录》中,反思变成了一切邪恶的根源,使我们从真正的目标偏离.反思从辩证的对立项变成了永恒的反题.让雅克不反思,只受直接的感觉支配,因此,他不可能是邪恶的.《对话录》中的让雅克不是(社会状态下的) 有德性的,而只是(自然状态下的) 善的.看起来卢梭似乎是拒绝了《爱弥儿》中意识的进化计划:人在步入更高级的自发性阶段前,必须经历反思阶段,才能在分离之后重获统一.然而, 《对话录》本身是一次反思.让雅克不反思,但“评判让雅克” 的卢梭是进行反思的.假如卢梭坚持反思是恶的根源,就必须保持沉默;否则他就只能修正这一看法.但卢梭不愿意识到这个悖论.他既不能拆毁反思,又不能超越它,因此只好驱逐它.这样,他不得不从外部来谈论自己.卢梭被让雅克排除,并且正是在这种排除的基础上才可能描绘让雅克.事实上,在卢梭谴责反思能力以前,就已经存在类似的“反思的人” 与“感觉的人” 的对立.爱弥儿是另一个让雅克,而导师是另一个卢梭;在《新爱洛漪丝》中,圣·普栾是另一个让雅克,而伏尔玛是另一个卢梭.导师对学生的教育中,存在着控制和欺骗.消极教育是积极反思的结果.在《对话录》中,卢梭关于迫害的想象变成了对爱弥儿及其导师关系的黑暗戏仿.让雅克被他的迫害者操纵,类似于爱弥儿被他的老师操纵.教育的仁慈欺骗变成了恶魔的阴谋,反思成了邪恶的根源.《对话录》揭示了卢梭潜藏在受迫害信念之后的隐秘:想要免除对行动及其后果的责任.卢梭想要证明自己纯洁无辜,但他没有意识到,他通过被动来寻求纯洁,通过受迫害来寻求被动.(第204—217页)

卢梭不倦地肯定他的透明,宣称自己的心灵像水晶.对绝对透明的,使得卢梭在遭受任何阻碍时便感到敌意和丧气,最终退回了纯粹的内心世界之中.在斯塔罗宾斯基看来,卢梭将任何微小的阻碍都解读成敌意,而拒绝承认符号的意义依赖于他自身的解读.但实际上,在感知世界的同时,卢梭也解释了世界.他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不幸存在于他看待人与物的方式之中.在卢梭眼中,透明与阻隔、亲密的小社会与迫害的大社会之间没有中间站.“至于幸福与极乐,我要求全部或者零.” 交流中间的每一个阻碍都理解为带有敌意的符号.由于过分想要透明,让雅克必须忍受无所不在的阻碍.(第156—157页)“让雅克·卢梭:透明与阻隔”这一标题凝结了斯塔罗宾斯基的全部洞见.通过对卢梭众多文本细腻而独到的解读,斯塔罗宾斯基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比起个人与集体、自由与集权、理性与感情这类正题与反题,透明与阻隔这对形象的、模糊的描述性词语是一对更为恰切也更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卢梭对透明强烈而绝对的渴望投射到他的问题意识、解决方式、写作行为、处事态度之中.这一渴望笼罩着卢梭的全部作品与整个人生.

批评从阅读开始.一条再朴素不过的准则,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像斯塔罗宾斯基那样,抛弃政治学、教育学、小说、传记、寓言、书信之间的分野,只是一头扎进去阅读,就算对片段的文字也不失去耐心与细致.像斯塔罗宾斯基那样,对文字最表层的意义保持敏感,对文字背后最深层的抱有同情.像斯塔罗宾斯基那样,在阅读每一句话时都想到作家的全部作品,在理解作家的全部作品时又不故意忘记任何一句难以驯服的话———或许就是这段逸出作品整体框架的句子,指引着理解作者的全新方向.像斯塔罗宾斯基那样,既虚怀若谷地接受文本的一切含义,仿佛丧失了自我一般,又明智地保持着评判的能力,借由阅读来锻炼自我.如此阅读,方有如此作品.至于方法,于我何囿?斯塔罗宾斯基这样定义他的方法: “我再说一遍我最初的说法,如果说有方法,那是为我服务的方法.”[17]这并非同义反复,而是指什么称手使什么.只要是有效的、合适的方法,那么,无论是精神分析的、现象学的、结构主义的,还是实证的、语文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通通都采用.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这部著作的瑕疵在于,斯塔罗宾斯基在某些理论阐释方面可能过分依赖卡西尔了.如果他不是那么依赖卡西尔,他本该发现,所谓“基于普遍理性(康德式的) 和亲密感情的良心法则为真理提供了坚实支持” 这种论断中间的抵牾.[18]以斯塔罗宾斯基阅读之精深广博,我们本来期望他对卢梭的理论作品有更好的、更配得上其阅读的阐释.

凭借其对于语言本身的敏感、对于各类文本的尊重、对于跨学科方法的灵活运用,斯塔罗宾斯基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内在统一又不乏歧义的卢梭,更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思想史写作的另类方式.

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浅谈斯塔罗宾斯基和卢梭和思想史方面的思想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思想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试述建立审计行业保护的必要性从麦克森罗宾斯案件分析 摘要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单位实施审计程序时,可能会因被审单位管理层共同串谋而导致审计证据失真,难以及时揭露或报告这些问题,或者审计理论不完善,致使审计实务盲目,被迫承担经济责任,赔偿损失 而这些问题究其.

2、 皮尔克洛索斯基:遇见 如同打开的典籍,被时光翻阅的艺术史,偶尔会忽略其间的某一个段落,但从未遗忘任何一个具有卓越才华的艺术家 像是凡·艾克兄弟一样,克洛索斯基兄弟亦是隐形的艺术双子星,只不过璀璨的光芒被享誉盛.

3、 影人:斯蒂芬肖尔:在色彩和空间中寻找照片的本质 斯蒂芬·肖尔的影响力在摄影界是众所周知的,他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流行艺术家、新彩色摄影大师,在他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收获多个重要的奖项,成为当代摄影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肖尔对摄影语言.

4、 译诗:雅涅夫斯基诗选 斯拉夫科·雅涅夫斯基(Slko Janevski, 19202000),马其顿著名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同时也是马其顿几家重要文学刊物的创始人和编辑 他生于斯科普里,在这座城市里读.

5、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爱情 摘 要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称誉在世界上都十分的流传,他书写的长篇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是其成名作,那是正处于沙皇俄国时期,一段为道德和社会所不容的婚外情,但同时也讲述的是贵族妇女安娜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却.

6、 从陌生化看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的重构 摘 要19世纪末以来,席卷全球的帝国主义殖民战争与两次世界大战将传统西方奉行的价值观念彻底击碎,理想国崩塌 在哲学思想上,基督教的传统道德对人的奴役使得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