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陆犯焉识论文提纲 陆铭写论文 自然科学通识论文 识图论文 牵连犯参考文献 通识传播学期末论文

关于陆犯焉识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试探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之路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陆犯焉识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26

试探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之路,本文是关于陆犯焉识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和《陆犯焉识》和试探和改编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袁玥

【摘 要】文学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就是一次很具有典型性的改编.原著小说严歌苓曾表示,《陆犯焉识》是一部“抗拍性”很强的小说;而《归来》的创作者考虑到影像媒介的传播特性对原著进行了极具技巧性的改编,不论是主题背景、还是叙事结构,都运用了一定的改编策略,使电影更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关键词】陆犯焉识归来张艺谋严歌苓改编

一、前言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定位为综合艺术.关于电影与文学关系的探讨,几乎贯穿了整个电影的发展历史.直至今日,文学仍给予了电影源源不断的养分,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密切.作家、编剧刘恒曾经说:“作家辛辛苦苦写的小说可能只有十个人看,而导演清唱一声听众可能就达到万人”[1].此言可能略显偏颇绝对,但不无道理.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的上映,再次引起研究者对电影发展与文学改编的探讨.电影在票房上获得的成功,使得其对于原著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也引起了一定争议,于是影视文化对文学文本的改编问题再一次被放置在研究台面上来.

二、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差异

(一)叙事结构的差异

将《陆犯焉识》这样的小说改编为剧本,这本身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到了政治、社会、历史、家庭*等太多的方方面面,人物众多,关系繁杂,时间跨度又较大,几十万余的文字语言篇幅如果要全部压缩到电影两小时的影像语言中去,势必要对情节和内容加以改动.电影剪去了原著中的大部分起伏冲突和旁支副线,只保留了小说最后三十页陆焉识“归来”同妻子冯婉瑜重逢的一段情节.如果说原著小说是一棵跨越了世纪的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电影则只折下了树上的一小枝,从多角度的繁茂触角转化为着重刻画细腻感情的一片叶子.在多角度与单一角度的转变中,创作者对小说中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删繁就简,通过影像语言赋予了作品别样的诗意.

小说《陆犯焉识》的故事横跨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六十余年的春秋变化,记录了知识分子陆焉识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小说在叙事时采取的是全知的叙述视角,从陆焉识孙女的视角来记录祖父的生平,因此显得更为广阔宏大且与读者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其时间线交叠分布,或颠倒或顺叙,又使得故事枝节繁茂,情节错综复杂.在小说中,主人公陆焉识经历了四次半“回归”,呈现一种鲁迅式的“离去—归来”的文本框架模式的复沓,简要整理拆解如下:

事件发

生顺序事件发

生时间事件发

生空间事件内

容概括事件发生原因及过程

事件11925年

1931年美国

上海出国

归国为逃避家族强加的婚姻,去美国留学,后学成归国.事件21937年

1945年重庆

上海出轨

回家经历与韩念痕的婚外情后,返回到家庭生活中去.事件31954年

1964年西北

上海劳改

越狱获罪被押送至大西北进行劳改,在这一期间意识到自己对妻子冯婉瑜的感情,越狱回上海(后自首、与冯婉瑜离婚,回到西北继续改造).事件41964年

1979年西北

上海释放

回归平反获得释放,回到上海家中,与冯婉瑜复婚事件5

(半次)1990年

上海

西北回到

西北带着冯婉瑜的骨灰重返西北土地

在小说中,不管是外部的经历遭遇还是内心的精神世界,陆焉识始终处在不断地追寻的状态里.他重复在“离去—归来”的循环往复中,却发现一直避之不及的婚姻“围城”才正是他最终的身体和心灵的港湾——小说用这样的语言写道:“婉喻是他寡味的开端,却是他完美的归宿”[2].而影片《归来》省去了原著中的大部分情节,删去事件1、事件2、事件3,选取小说故事中的一个截面,着重抓住“事件3”和“事件4”的两次“回归”,即陆焉识越狱探望妻女以及平反后从西北回到上海与婉瑜重逢的关键故事,把个人传记式的小说语言转换为具有极简风格的影像语言.这样的改编更有利于观众理清整个故事脉络,比起讲述复杂的故事情节,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

(二)叙事手法的差异

在叙事手法的使用方面,小说采用了插叙、倒叙的手法,把解放前、平反后几段时空穿插来记叙,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安排,都十分灵活.作者通过划分章节,并给每一章命名一个贯穿内容的小标题,来交代文字中时空的转换.而电影《归来》则采用的是常规线性叙事,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的,显得较为平易.小说与电影在叙事手法的这种差异源于文字媒介与影像媒介的不同特质:首先,文字比起试听图像来说给予了受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它需要读者经验性的想象,并且对读者的文化程度和知识结构有一定要求,更不易于去完全地领悟和理解——可以说,文学的受众面较窄.因此,小说中时空的快速、大幅度跳转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陌生化”的吸引力,这样的手法对读者提出要求门槛,把受众面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而电影通常具有大众传播特性,更需要直观和具体的叙述语言.因此,《归来》的平铺直叙则是考虑到大众的文化接受程度,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叙事手法向观众表述故事脉络.

三、小说与电影对具体情节的各自表达

在表达同一情节或场景时,小说和电影所展现出来的效果是十分不同的.电影的中后段处,陆焉识弹钢琴试图唤起冯婉瑜记忆、二人相拥而泣可以算是全片的一个情感.导演用一系列镜头组接,刻画了这一情节:首先是分别拍摄陆冯二人的面部表情,其次陆焉识转身,二人同时入画,空间位置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用一组反打镜头表现相拥的场面;拍摄人物时均使用特写,观众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演员面部的每一下抽搐和眼眶里泛出的泪光.另外,为了渲染气氛、充分调动观众情绪,影片配的背景音乐,从陆焉识用钢琴弹奏的《渔光曲》过渡到女声合声哼唱的其变奏曲,烘托出二人深厚的感情.同时,电影还运用灯光使得主体后的背景相对主体较暗,从而分隔出人物的轮廓.这样的处理对于观众来说,更具有视觉和听觉上美的享受,跟容易产生移情效果.而小说中,关于陆冯两人相拥的场景,作者写道:“他伸出手,搂住了婉喻单薄的肩膀.那肩膀没有变过,跟四十多年前一样单薄,但似乎更知寒暖,更懂呼应,因此更美好.难道一定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分离,经过陪绑沙场、饥荒和人吃人,才能领略它们的妙曼?”[3]显然,小说中对于行为动作的描写只有“搂住”这一句,而更多的是陆焉识的心理描写.在此处,影视的语言是无法表现陆焉识这些具体的心理的,包括“和四十年前一样单薄”、“更加美好”、“领略它的妙曼”等,只能通过直观的形象和动作表现人物及情节,借助音乐和灯光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此传达人物情感、打动观众.文字语言需要读者经验性的想象,促使其在心中构建出一个情节或场景.因此小说中描写陆焉识的心理会比只表述他的外部动作更容易打动人.而视听语言则是具体的,影像文化的传播引导过程是依靠直观的联想和移情完成的,很难于去直接展现人物内心,只能通过演员的外部动作设计和音乐灯光等声画效果的辅助构建情节或营造场景,因此影片采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刻画了两位主角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辅以《渔光曲》的音乐和柔和灯光,促使观众直观地看到、听到两位主角彼此“相拥”的场景,继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的状态和感情.

影视作品的特征,还在于它能够把文学文本中抽象的形容词汇具象地呈现出来.例如陆焉识得以平反回家、在火车站等待妻女来接的场景,小说中是这样描绘的:“火车是从西安开往上海的,从车上下来的人身上和脚上都有一层尘土.站台空旷了,流放归来的老祖父却迟迟不出现……突然看见车尾巴上沾着个人,穿一身黑不黑、蓝不蓝的棉袄棉裤,黑暗的脸色,并不高大.他疑惑地往他们这边走几步,盯着他们看,是以整个身姿来体现那个谦恭的微笑的.”[4]影片《归来》在表现这个情节的时候,先是仰拍拥满乘客的站台,接着用近景拍摄人群中等待父亲的女儿丹丹,而后跟随丹丹的视线,交代出了陆焉识的形象.观众可以在画面中看到,他穿着的棉衣棉裤是什么样的颜色,他的脸色和容貌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在阅读文字语言的时候,如果读到“穿一身黑不黑、蓝不蓝的棉袄棉裤,黑暗的脸色,并不高大”这样的句子,读者会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类似的人物;而在看电影时,观众无需做任何想象,只需顺应和接受视听语言提供的一系列现成的形象,因为所有的形容词,都通过具体的服装和特定的妆容以及演员的容貌、表情和肢体动作传达出来了.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归来》对《陆犯焉识》的改编变动很大,但仍然保留了原著小说的一部分主要精神内涵.在文学向电影的转译过程中,不论怎么大刀阔斧地删繁就简、省去大量情节,怎么淡化政治背景,二者所意图要传达给受众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最终选取的角度深思历史人性也好,止步人伦温情也罢,都旨在返回到精神家园中去,都绕不开“回归”二字.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并非要求它完全照搬原作,而是要做到让·雷诺阿所说的,对原著的“表面的背离”.“频繁的修改影片就是电影忠实于原著最真实的表现……在由原著衍生而来的剧本中加入一些其他的内容,并不停地进行再创作,但最终我们还是能从中发掘出那些深层次的必要相似.”[5]

四、结语

文学和电影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本身就是在致力于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范式相融合的过程.二者在结合时可以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取长补短,文字语言通过视听语言的筛子被删繁就简,传达出更易于传播和被接受的内涵.对《陆犯焉识》的改编尽管仍有许多艺术上的不足之处,也并未充分展现原著中的宏大背景,但创作者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原著精神内核、保留了一定的文学性,同时也发挥了影视文化的传播特质,运用图像和声音承载信息,有策略地对原作进行删减和改动;同时也考虑到了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更易于被审美和接受.从《陆犯焉识》到《归来》,是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传播媒介和艺术类型的一次“联姻”,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各取所需,呈现出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更为广阔地覆盖了传播对象,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江华.刘恒讲述当导演的辛福生活[N].北京青年报,2002-11-27.

[2][3][4]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300,353,338.

[5][法]莫尼克·卡尔科-马塞尔,让娜-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0.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本文结论,上文是大学硕士与陆犯焉识本科陆犯焉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陆犯焉识》和试探和改编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论小说到电影的转化从《陆犯焉知》到《归来》 张 露影视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向其他艺术的求助,在艺术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学(尤其是小说)由于其叙事与抒情兼备的美学性质天然地与之密切联系 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的改编,正体现了当今艺术界小说向.

2、 《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人物形象分析 夏婷婷内容摘要严歌苓作为当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陆犯焉识一经出版,便备受关注,相关的评论和讨论也纷至沓来 陆犯焉识作为严歌苓第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较之以往,确为一大突破,而陆焉识这一知识分子.

3、 小说语体的特征分析以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为例 摘 要小说在语体风格上表现出其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和不同小说的各有特色都和语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对于小说的语体的分析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以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研究为.

4、 大江健三郎小说《聪明的雨树》中的边缘意识 基金项目2017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江健三郎小说美学特质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223 摘 要大江健三郎素有“边缘意识”作家之称,他把“边缘意.

5、 对小说《已知的世界》的后殖义解读 李娜 德宏师范高……专科学校摘 要已知的世界作为美国作家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在斩获普利策和都柏林奖项的同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万千读者 本文通过对后殖义的简单介绍,加上对文章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6、 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挣扎论严歌苓《陆犯焉识》 摘要在严歌苓的小说中,知识分子一直是一个较为特殊而作者又十分偏爱的群体 近些年来严歌苓也一直着力于对自身家族史与祖辈的探寻 陆犯焉识一书可谓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小说围绕知识分子陆焉识展开,向人们展现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