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自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学位毕业论文模板 汉语言文学论文中级职称发表要求 汉语言文学技师论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祥子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

关于汉语言文学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困境和路径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汉语言文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25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困境和路径,本文是关于汉语言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地方高校和汉语言文学和专业课程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张羽华[. 收稿日期:20180306

作者简介:张羽华(1977—),男,重庆酉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

(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重庆 408100)

摘 要:地方高校由传统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办学理念势在必行.但是作为传统的优势学科汉语言文学教育在转型过程中的课程改革面临诸多困境.要破除这一困境,必须遵守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径,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应用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

当前,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快速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转型和升级,地方社会迫切需要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大胆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支撑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统筹创建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总体规划过程中,地方高校如何办学,如何定位的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重在“地方性”下功夫,着手“地方性”的办学特色,锁定办学目标——“地方性”和“应用性”.学校办学既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让毕业生在进入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而言,在进行新一轮改革中,既要发挥汉语言文学教育传统的优势,又要破除已有的办学成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对接行业需求为基准,以符合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强化专业能力为本位,注重知识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1],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1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困境的主要体现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党近来在历次重要会议上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国家适应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地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新世纪前后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地方高校,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程中,以传统办学的理念和优势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今作为传统优势的文科在新一轮改革中却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在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需要准确找准问题的症结.

1.1 课程改革目标不明确,对上级政策文件吃不准,缺乏对基础教育界的深入了解

以前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出入不大,但目前这种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合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日益严峻,地方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培养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在地方院校进行新一轮课程的具体改革过程中,却难以入手,止步不前,原因主要在于负责教学课程改革的相关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对新有的课程改革目标不明确,对上级主管部门传达信息不到位,对相应的政策文件吃不准,理解不透彻.他们没有揣摩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改革精神,没有意识到地方高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同时,主要课程负责人不思进取,闭门造车,局限在文本、框框内,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了解,对基础教育未进行深入调查.因此,在具体实施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不能制定明确的改革目标,这就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进程.

1.2 课程改革内容与现实统一要求不吻合

以笔者所熟悉的地方高校C文学院为例,课程设置内容严重脱离现实教学和学习实际.汉语言文学很多课程注重理论讲解无可厚非,同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但是过分强调理论,忽视了汉语言文学个案与文本的讲解,忽视了从具体个案和文本中去培养、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当前学生知识面较广阔,接受新的知识非常快,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在互联网、书本中都能够阅读到,而制订的课程标准过分死板,没有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没有根据学生个性来制定教学方案,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1.3 课程教学改革方法难以实现突破与创新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模式的转换方面有所突破,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有所创新.作为文科任课教师,最基本的是教师自身应该有一定的学术功底和理论素养,要有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方法,要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新思想和新路径,要全面掌握整个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个性化教学.但据笔者了解,在很多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上,尽管采用了现代教学方法,但却过分依赖教学课件,没有从课堂的内在规律方面下工夫,没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灵感,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只注重对已有课件念与讲,这势必造成学生听课被动、听与讲环节严重脱节等后果.无需置疑,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陈旧化和抽象化,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科学技术制约着汉语言文学教育思维,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又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必然促进、激励着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向应用型转变.从整体上看,虽然秘书学、传媒学、写作学已经从中国语言文学转化出来,有效实现了应用性的转变,但相对于其他学科专业而言,这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毋庸讳言,应用型人才是伴随着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发展而迫切需要的.时展需要高层次、多元化复合型应用性人才.那么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何去何从,怎么来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正在成为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思考的课题.

目前的事实是,旧有的教学理念束缚着课程改革、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创新和提高.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和指挥棒.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与否,将取决于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必须明白,“教学理念是有关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是“表达人们有关教学活动的理想”[2].传统的教育理念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这不足以开启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大部分任课教师依然我行我素,很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1.5 课程设置不确定性与反复性

课程设置的负责人和具体操作者,对课程改革和设置没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功利性太强,只局限于短暂的课程教学,忽视了教学内部规律.课程设置负责人的主观化和随意性,造成课程随意改动,教师把握不准,学生学习不透.这是当前部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现象.以笔者所熟悉的院校C文学院为例,主要负责人在本年级的中途随意改动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个人主观意向随意增减主干课程的课时,随意删减必要的选修课,甚至取消个别长期开设的课程.看似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实则其反.这就使得任课教师无心根据课程规律探讨教学改革,缺乏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驱动力.随意改变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无法提高教学效率,难以培养出全方位、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

2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必须遵从以下几个教学原则

2.1 坚持专业课程改革的政治导向性原则

高校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在、教育部总体指导原则下进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树立科学、全面、正确的新时代文艺观.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中充分吸收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资源,积极弘扬中国文艺精神,同时吸收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语境下,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和地方经济的需要,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还要求我们紧密结合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并把这些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去,“反映时代进步,弘扬以人为本精神,促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3]从而在党的总体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完善、丰富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的建设.

2.2 既要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又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

当前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必然的.那么传统专业在转型过程中应该紧跟时展,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相应课程设置体系,并对课程内容作出科学梳理和规划.鉴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各门课程存在不适应人才培养规格的现象,课程相关负责人在课程改革时,不能违背汉语言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必须遵循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着手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地方院校体水平的基本情况,又要考虑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应用性.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充分意识到教学转型的紧迫感和必然性.同时,我们必须具备有对课程进行改革的整体意识,逐步适应并不断探索有利于当代教学转型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遵守课程教学规律,积极推动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2.3 各科课程安排与设置应保持科学、统筹、协调的原则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各门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在知识链上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推进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各教学板块协调一致,做到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融为一体,课程设置单一化、同质化的倾向,各科课程安排与设置应保持科学、统筹、协调的原则.我们需要做到各个年级各门课程相互独立,彼此联系,又互不涵盖学科内容.另外,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进度表一旦确定,在上课期间,不能随意改动.课程安排确定后,上课中途不能随意停课、调课,否则会打乱课程教学秩序.

3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具体举措

根据多年的教学与探索,笔者认为地方高等院校的文科,在响应大学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文科的学科性质和当前人才培养战略,着手课程改革的发展,调整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

3.1 明确课程改革目标,从课程教学性质上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负责人和教学人员必须明确课程改革目标,从课程教学性质上意识到课程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性.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当前地方院校办学的主要出路之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有现实性,又要具有前瞻性,应紧扣学校办学定位,积极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逐步由传统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4].确定培养目标.制订课程改革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召集相应的任课教师,由课程负责人牵头,宏观把握,制订策略,编制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整合大家的智慧.从微观上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每个任课教师的长处,明确改革目标,共同把某一门课程落到实处,切实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根据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我们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人格”多维一体的教育体系,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全力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步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课程设置要瞄准和抓住一根红线——中国语言文学,围绕中国语言文学精心打造几门专业核心课程,重点落实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学、写作、美学和语言学概论的课程设计和整体规划,把西方文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20世纪欧美文学、训诂学等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的补充,共同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

3.2 促进和推动特色专业的形成与发展

在积极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空间,要充分捕捉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学科专业特色.就笔者所熟悉的C院校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所在省的特色专业,而且在评审过程中获得优秀的成绩.所以所在院领导应该继续打造和强化学科特色和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特色路径.我们通过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和提高,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比如通过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转化为教学应用课堂成果,开设特色课程;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与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现代汉语和逻辑学,就可以重建新的课程——汉语言逻辑学,使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同步,逐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比如对乌江流域乡村戏剧的研究,既能推动教师科研的发展,又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打造地方精品文化带,助推地方旅游经济产业发展.

3.3 加强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对接

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目的在于继承中华文学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切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优秀教育人才和党政事业单位的专用人才.汉语言文学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教师,从而推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是闭门造车,要着眼于地方中小学发展实际,实现与地方中小学教育对接,不断探索有利于地方中小学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逐步把学生实践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的必备内容.凡是涉及中小学语文课文的,我们应该在大学文学课和语言学课上重点讲解,以便引起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程篇目的重视.建议在大学三年级,由专业负责人带着学生到附近基地,深入课堂,了解和理解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让在校大学生现场观摩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法,真正掌握基础教育的动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并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教学探索能力打下基础,培养他们今后持续开发的综合能力.可以把中小学语文教师请进大学课堂中来,为学生上相应的课程(比如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等).还可以采取讲座、专题或者短期讲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界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逐步培养他们形成具备预判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3.4 基于学科,着力于应用的课程理念,实现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的多元化

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突破教学大纲、一些权威教材和教学计划的某些固定思维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果是文学课程,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篇目,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教师在下一次课的讲解过程中,针对某一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畅所欲言.现在处于互联网+的时代,教师上课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让学生在课堂外充分接受文学课的现代信息,不断补充课堂没有学到的知识,从而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比如通过线上的慕课与线下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教学.这样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文本的独立感受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传统的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社会需求.我们过去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识记和掌握,现在却注重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以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来权衡一个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是不科学的.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对所学课程,注重的是理解和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以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采取多种考试方法,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淡化期末一张试卷,提高平时成绩的分配比例,课堂提问(10%)+阅读能力考查(10%)+基础知识测试(20%)+期末能力测试(60%)等于学期最终成绩.这种考试方式的优点在于,让绝大多数同学不为期末考试发难,注重学生过程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3.5 从应用能力训练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忽视了写作能力的训练,就会严重限制、阻碍写作能力的提升.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坚持各种文体写作,并以科研、创新创业、挑战杯等项目申报、立项为依托,促进和推动自身学习兴趣,不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地方,实现产教融合.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继承地方文化精神,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送地方人文情怀,从而提升地方文化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科角度着手,紧跟时代,寻找相关热点论题,组织学生成立创新团队,着力项目打造和申报.总体而言,教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学习中寻找科研的兴奋点、突破点和创新点,教师通过“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治学理念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运用能力”[5] ,实现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

3.6 破除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人才培养的模式要避免单一化,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地方院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可以把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统筹为一个大学科,在大一和大二年级不分学科方向,用两年时间修完公共基础课和汉语言文学核心主干课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兴趣和未来理想的就业出路,再分方向编班教学.立志从事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三集中开设与师范相关的课程,比如教育学、心理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教学教法、小学语文教学教法、“三字一话”等课程,让学生掌握教师基本的业务能力;立志从事新闻传播学、出版类工作的学生,可以开设传播学、新闻学、出版学、编辑学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立志于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可以开设秘书学、秘书写作、秘书实务、办公室自动化、会计学、多媒体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如果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独立编成一个班级,多开设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考研究生,着力专业课程的指引和辅导.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大专业内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就成功之路.

总之,对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探索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学院全体人员既要着眼于学校的整体转型发展,又要着眼于学科自身的特点,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和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灵活汇通的思维方式、随机通透的应变能力、多维的跨界经验和健全的人格魅力,从而引领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韦文联.能力本位教育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 江苏高教,2017(2):44-48.

[2] 段作章.教学理念的内涵与特点探析[J]. 教育导刊,2011(2):15-18.

[3]《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九云.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5(8):141-143.

[5]张羽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与症候式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171-173.

此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关于地方高校和汉语言文学和专业课程方面的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留学生学历教育以鞍山师范学院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为例 李秋霞(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摘要地方高校应把握留学生学历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地域产业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融人才培养培训、产学研合作为一体,科学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与时俱进地.

2、 转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幼儿园管理课程为例 摘要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符合大众化、市场化的高……教育的需求,普通本科院校要办出特色,适应多样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必须走应用型发展之路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重应用、重实践、重解.

3、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特色化和差异化,本文分析了目前特色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探索构建一种集成“以教导学式”教学理念、“精.

4、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以衡水学院为例 董国英(衡水学院 河北 · 衡水 053000)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9 077摘 要 地方高校推进大学英语.

5、 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刘玲霞,王思怀,张冷夫(商洛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摘 要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对比分析陕西12所高校13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6、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困境与 摘 要如何有效实施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地方高校受地域环境、办学条件、师生状况以及实用主义观点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面临一些困境,对此加以分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