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国家安全论文 国家旅游地理杂志 国家出版总署期刊查询 国家论文网 国家一级刊物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国家政治小论文800字 国家图书馆论文查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期刊 国家正规教育刊物 国家美术杂志社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订阅

关于国家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内涵、维度与路径选择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国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5

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内涵、维度与路径选择,本文是有关国家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跟国家形象和维度和理论内涵相关论文范本.

〔作者简介〕尚重生(1961—),男,河南灵宝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赵璐阳(1993—),女,河南许昌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理论.

〔摘 要〕国家形象以及国家形象建构并非简单的概念构成,而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国家形象概念的阐释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性,但其理论偏颇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认为国家形象就是指“拥有一定客观条件的两国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互动中,依据共有观念赋予对方的身份定位”.国家形象建构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很多,这形成国家形象建构的维度,而这样的维度就是我们建构国家形象的方向导引及其路径选择的依据.以国家形象的新概念为框架,我们从主体、内容、目的、方式等方面梳理了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内涵,得出了国家形象建构的维度——国家实力维度和共有观念维度,以及建构的路径——改革开放路径、国家理念路径、公共化路径、合法性和有效性路径以及国际责任路径等等.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建构;国家理念;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7)04-0037-07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辨析

(一)国家形象的两种概念类型: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

“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建构”是两个经常被使用的概念,“国家形象建构”的概念家族至少包含六个子概念: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建构、形象建构、国家形象建构.建构是一个动作型概念,表示使某种事物具有某种结构,由此简言之,“国家形象建构”就是建构国家形象,就是使得国家形象这一“事物”具有某种希望中的结构.很显然,在谈论国家形象建构这一话题时,我们必须把它和其子概念,尤其是“国家形象”这一重要子概念联系起来理解.由于对“国家”作何理解是政治哲学中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并且对形象的认识带有主观认定性,因此,要对国家形象下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是困难的.政治学家、外交官员、传播学者、媒体记者等关注国家形象的主体,都是从自身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界定的.虽然他们的表达各不相同,但根据其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差异,可以将国家形象的概念分为两种类型:本质主义型和建构主义型.

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国家形象理论前后相继.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自2005 年4 月美国亚历山大·温特教授的专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被译介到我国后,国内学者开始采用建构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国家形象,其研究的基本路径就是对2006 年之前学术界的国家形象概念进行总结,进而指出它们所持的都是本质主义国家形象观,并分析本质主义国家形象观的明显不合理之处,并引出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观.本质主义国家形象观的特征是,在对国家形象做定义时,定语一般是“评价”、“印象”或“体现”,比如“国家形象指其他国家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1](P25),“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2](P23),等等.建构主义认为,本质主义国家形象的定义尽管纷纭复杂,但都包含着这样的假定和逻辑:它把国家形象视为一个具有客观实在性、乃至固定不变的实体,一个自我设定的、只待向外传播出去的实物;国家形象通过主体国家的设计、包装、构建并加以传播就可以形成,国家形象的优劣性完全取决于主体国家的主观意愿及其作为的努力程度[3(] P3).

(二)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国家形象观的特点

根据上文,本质主义国家形象观的缺点就暴露无遗了,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国家形象的生成现实.建构主义遵循整体主义方法论和理念主义世界观,理解国家形象时,它的理论假定是一国的身份不是该国的固有物、私有物和现成物,而是在国际社会与他国的互动中通过观念共享“社会地”建构起来的;国家之间的共有观念界定了相关国家彼此的国家身份,而双方国家身份的同步和同向转变推动了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的变迁[3(] P23).因之,建构主义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通过交往互动而被对象国赋予的一种身份表达、折射”[3(] P25).建构主义虽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本质主义国家形象观的偏颇,但它在重新建构国家形象的理论时,却不知不觉走向了反物质主义的极端,只讲相互关系和意义.比如,朝鲜的五件与英国的五百件相比,前者比后者对美国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因为朝鲜是美国的敌人,而英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在这里,的件数不重要,关键是朝鲜在美国眼中的国家形象,即“敌人”这个共有观念重要.那么假设朝鲜没有呢?朝鲜在美国眼中还那么危险吗?可见,离开了物质基础讲共有观念是显得幼稚的.正像哲学史上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的争论,没有归纳得来的一般结论,演绎从何开始?没有演绎前提的指导,又如何归纳?物质基础是国家形象建构的起点,抛弃了起点,谈何建构?将“交往/传播——建构”模式中交往的主体都忽略了,这个模式怎么运行?因此,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观各自有其优劣,通过总结各自的优点和偏颇,我们才能接近对国家形象全面准确的定义.

很明显,本质主义的缺点在于“突出强调客观物质条件对国家形象的外在制约和驱动作用,对观念、符号和情感等非物质性因素很少重视,甚至采取轻视和贬低态度”[4(] P12),因此在解释和预测一些国际政治现象时失灵,比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朝鲜的数量就算比英国少,在美国眼中依然是朝鲜的威胁更大.本质主义虽然对国家形象做了简单的物质主义理解,忽略了非物质因素对国家形象生成的作用,但是,本质主义毕竟给国家形象建构的行动提供了物质起点.

建构主义对未来国家关系有着美好的期望,它所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引出了衡量一国国家形象的绝对标准——共同价值,这对国家形象的测量贡献颇大.建构主义国家观因为克服了本质主义明显的偏颇,对国际政治现象和国家形象更具有科学的解释性和预测性.不过,建构主义强调观念的重要性虽然是对本质主义的重要补充,但在对物质的彻底解构中,建构主义甚至消解了国家形象本身的存在.失去了对建构起点的考虑和重视,导致国家形象的建构在操作层面无法下手.

(三)对国家形象的重新定义

综合考虑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国家形象观的得失,我们发现在国家形象的生成过程中,国家的客观条件(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共有观念是催化国家身份和国家形象的两个重要变量.至此,我们可以对国家形象进行重新定义:国家形象是指拥有一定客观条件的两国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互动中,依据共有观念赋予对方的身份定位.国家形象定义中的关键词是:客观条件,交往互动,共有观念,身份定位.用一个图示来表示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二、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建构

基于总结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国家形象观各自的得失,我们把国家形象这一概念定义为拥有一定客观条件的两国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互动中,依据共有观念赋予对方的身份定位.事实上,从这一定义中还不能顺利地导出国家形象建构的方法,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内涵并没有直接的同一性.

在查阅国家形象建构的相关文献时,我们发现目前学界不仅对国家形象的理解有所偏颇,而且对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建构关系的理解也是模糊的.比如,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建构的主体是否是同一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是否是同一的?等等.另外,在谈论国家形象建构这一话题时,很容易隐去主体不谈,空谈措施.这就导致国家形象建构这一学术话题被研究了很久,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谁建构、建构什么、向谁建构、为什么建构、怎么建构都没有被解释清楚.许多学者谈到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时,认为建构的主体仅仅是政府;由于没有谈清楚建构国家形象的目的和动力,谈论建构措施时就会乱打;由于没有搞清楚国家形象都包含哪些内容,谈论建构很容易绕圈圈或空谈.究其原因是少有人对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建构各自的主体、内容、对象、目的等作出梳理、对比和研究.

鉴于此,我们试图从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出发,梳理二者各自的理论内涵,为确立国家形象建构的维度和路径奠定基础.

(一)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1.理解和研究国家形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国家形象的建构

20 世纪80 年代,同志就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经过30 多年的和平与发展,如今,全球化越来越深入,各国之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竞争方式越来越多样.其中,国家形象在一个国家尤其像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关乎全局的作用.

一般来说,国家形象是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特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形象是一成不变的.中国正处在国家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谋求国家形象的转换、优化甚至重新建构,使之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实现是一项现实任务.世界形势和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都迫切地要求我们进行国家形象的优化甚至重新建构,而我们研究、理解国家形象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指导国家形象的建构.

2.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决定国家形象建构的方向和方式

正像本质主义所理解的那样,国家形象是国家主体自我设定的、待向外传播出去的实物,因此本质主义认为的国家形象建构的方式很简单——既然国家形象是个自我拥有的实物,那么经过设计、包装、构建和向外传播就可以了.本质主义对国家形象建构这一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作了简单化的技术主义理解,将国家形象建构等同于形象设计、形象包装与形象传播的技术化流程,这明显是欠妥当的.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对国家形象作出了怎样的理解,国家形象建构的方向和方式就会被设定.

3.国家形象的建构活动反过来修正、加深了人们对国家形象的理解

近年来,我国通过外交路径将中国建构成“和平的文明的可亲的狮子”的国家形象,以解构“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形象.中国改革开放37 年来,经济实力迅猛提升,让西方一些国家感到了威胁.自从中国导入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国力日趋强大以来,西方社会的某些利益集团开始感到不安甚至恐惧.他们先后炮制出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试图遏制中国,他们的言论和行为不仅危害着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有意贬低和损毁中国的国际形象.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利于中西关系的和平和稳定,而且不利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和繁荣.

2014 年,国家主席通过一系列多边外交和主场外交活动,向世界传达了“和平的文明的可亲的狮子”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平、文明、可亲、发展的中国国家形象,不仅解构了“中国威胁论”中宣扬的不真实、负面的中国形象,而且有利于优化中国谋求大国快速发展、长远发展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国国家形象的重新建构,对中国的周边安全、国家利益等具有重大影响,这反过来加深了人们对国家形象的理解.

综上,我们可以将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用下图表达:

(二)国家形象以及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内涵

依据国家形象的新定义,我们从国家形象的主体、内容、意义三方面展开对国家形象理论内涵的分析.

1.国家形象的主体

形象是一个关系性、对象型的概念,国家形象也是如此.因此谈国家形象必须是在国际社会的语境中谈,既不能局限在一国范围内,也不能拿单一一个国家来谈国家形象.国家是一个阶级的概念,国家是阶级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作为一个政治行为体以及有组织的暴力,它区别于祖国的概念.祖国是一个文化和地理的概念,是超阶级的.然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国家常以人民的代表自居,因而在国内政治实践中它和祖国概念的内涵有某种相似之处.此外,国家形象的主体也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人,因为它还包含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的要素.因此,国家形象是在国际社会中代表一国文化、国民、地理的政治行为体的形象,政府、领导人、国民都不能单独成为国家形象的主体.

2.国家形象的内容

如上文所述,只有取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二者之长,才能对国家形象作出准确理解,即国家形象的生成和构成中,国家的客观条件(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共有观念是催化国家身份和国家形象的两个重要变量.依据图一,我们可以将国家形象的内容归结为国家的客观条件(物理的和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国际交往中与对方国家形成的共有观念.为了简化论述,可以用国家实力来描述国家的客观条件,国家实力又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那么,国家形象的内容就包括国家的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国家间的共有观念.

3.国家形象的意义

一个国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和公共政策,这不仅由本国的利益诉求决定的,而且受到与之交往的他国的影响.对他国的认知、评估以及情感态度,甚至对他国形象的设定都能够成为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参照.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形象也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直接影响着国家之间的行为方式,也可以说,国家形象是一种谋利工具,通过这一工具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4.国家形象构建的理论内涵

相比于国家形象来说,国家形象建构具有了行动和操作的意味,由此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内涵就相对丰富了一些.比如,国家形象建构不仅包括主客体及其意义,还涉及到建构的对象、建构的方式和方法等问题.对国家形象理论内涵的剖析,为国家形象建构理论内涵的剖析提供了一个参照物,具体而言,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国家形象建构的主体.根据国家形象生成的“交往/传播——构建”模式,只要是参与了国际社会中交往互动的人/组织/机构/物,都是国家形象的建构者.这就表明,国家形的建构者,不仅仅是政府,作为个体的国民、作为团体的民间组织/国家机构、作为为国际社会所认知的实物,都可以是国家形象的建构者.不过,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个人、组织、机构、实物都处在政府的管理之下,很多时候他们参与国际交往互动是受到政府规制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政府称作国家形象建构主体中的驱动者.其二,国家形象建构的对象.撇开建构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不谈,当下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可能避免地参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互动,那么不管主动与否刻意与否,这个国家客观上就会形成一个国家形象.当一国将国家形象建构作为一项主动的工程来操作时,就不能不谈建构的对象了——国家形象是建构给与本国分享共有观念的国家以及本国国民看的.其三,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由于国家形象的内容构成有硬实力、软实力和国家间的共有观念,因此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包括软硬实力建构和共有观念的建构.其四,国家形象建构的目的.建构国家形象是为了什么?参照国家形象的意义和功能,建构国家形象最终是为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利益需求.其五,国家形象建构的方式.如何建构国家形象?建构国家形象要选择怎样的方式?这些方式是如何确定的?根据图一概念间关系的图示,国家形象建构至少要从“客观条件”和“共有观念”两方面着手,不能重视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三、国家形象建构的维度及路径

基于对国家形象概念的清晰界定,我们可以尝试探讨国家形象建构的操作层面的问题了.

(一)国家形象建构的维度

1.国家硬实力层面

国家自身实力包括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广物博的大国,可以说,在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自然资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可是如何调动这些基本资源的优势,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表明,封闭必然落后,内耗必然衰败,闭关锁国没有办法提高国家的硬实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强国目标.而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能够提高效率、增加福利,而效率的提高、福利的增加即是硬实力提高的结果,又是硬实力增强的原因.有了硬实力,国家安全才能得到硬保护,国家形象才会有牢固的物质基础.

2.国家软实力层面

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主要是指一种精神意识和观念层面的影响力.软实力概念的首创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此外,具体来说,软实力还应包括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硬实力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物质力量,而软实力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量,一般来说,软实力包括制度力、文化力和外交力等.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硬软实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没有硬实力或者硬实力匮乏,软实力就没有依靠、无法附着;没有软实力,硬实力就失去了灵魂和发展的方向.在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硬实力的重要性不证自明,然而软实力的扩张、传导和超越时空性也值得非常关注,它对一代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共有观念层面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揭示了共同价值及共有观念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人类发展至今,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的价值观念,应该得到全人类的承认.共有价值其实是各个国家间“共有观念的共有观念”,应得到每个国家的遵守.共有价值包括但不限于、自由、法治、人权等内容.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情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自由、表达自由的权力等等.

共有观念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导引作用,共有观念起源于共同价值,无论差异有多大,人类还是存在着共同的价值.比如反恐、防止气候变暖、预防核扩散等都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华文化的传播既要有自己的魂魄,又要和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有观念相一致.

(二)国家形象建构的路径

1.改革开放路径

国家形象建构的起点是国家实力.改革开放唤醒了中国国内的发展生机,经历30 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国的国家实力迅猛提升.目前,中国面临着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建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中国形象是发展谋局的重要举措.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实力,在建构国家形象过程中掌控更多的主动权.

2.国家理念路径

国家理念,即人们对国家的理想形态的想象.换言之,国家理念就是对国家的理解,是要把国家建设成什么样子的设想.比如,我们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人则要一个“自由平等,分权制衡”的美利坚合众国,孙中山曾经设想了一个“五权分立”的中国……这些都是国家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国家形象的生成过程即“客观条件——交往互动——共有观念——国家身份——国家形象”的通路中,对国家身份的认定也潜在地包含了对国家理念的确定,国家身份让国家知道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现实地位,国家理念则是国家通过对国际社会共有观念的研判形成的对国家身份的理想定位.因此,国家理念的生成对国家形象建构起了间接和重要的作用.

当下,世界格局剧烈变化,大多数谋求发展的国家希望重构自己的国家形象.因此,确定国家理念,即通过对共有观念的认知形成对国家身份的理想定位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根据“共有观念——国家理念——理想的国家身份——理想的国家形象”这一过程,确定国家理念要求对共有观念进行深刻研判和准确认知,忌自以为是或大而化之.

3.公共化路径

公共化路径的作用在于在全方位、多领域、深入的交流互动中,建构主体才可以认知和把握国际社会交往中的共有观念,掌握了共有观念的主体才可能掌握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进而才可能有效地建构国家形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绝不能“养在深闺人不知”,全方位、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和交往,可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进而认同和赞赏中国文化.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多元建构主体的参与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生成中国话语和形成中国风格,从而有利于生成基于中国特色的共有观念.

4.外交路径

外交活动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参与国际交往互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长官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由于具有权威和代表性,外交活动也通常最能得到媒体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因此通过外交活动向国际社会阐释本国国家理念、国家政策,对于形成共同观念(外交的最终导向是达成共识),进而建构国家形象是具有关键意义的路径.

5.传播路径

正如政府机构是国家形象建构主体中的驱动者一样,在参与国际交往互动的形形色色的其他主体中,辨识度最高、起作用最大的是大众媒介.媒体虽然是天生的自由派和平等派,排斥管制和审查,但媒体应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是所有人的共识.现如今国家间的交往互动越来越置身于大众传播之下,由此,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多的是在大众媒介的参与下、以大众媒介为*来完成的.

就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实力对比而言,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着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信息传播,这就导致国际舆论往往呈现出一边倒的不对称性.而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严重缺失,国际传播能力还相当滞后,我国的对外舆论力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还极不相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塑造权还掌握在西方媒体的手中.以CNN、BBC、《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它们所传播的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及它们传播中国声音、形象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对于中国的认知.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向中国提出一个紧迫性课题: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掌握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主动权[6(] P1).

目前,制约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为英语国家的媒体权威提供了基础;第二,西方国家站在价值观的制高点,认为他们是普世价值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第三,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我国媒体实力的弱势,导致我国媒体的话语体系与国际不接轨,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较低;第四,在我国媒体与政府之间以及不同媒体之间,没有分享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政治价值观,这使得不同媒体、媒体与政府自说自话,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没有形成合力;第五,由于我国媒体发展中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我国至今还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实力巨大的传媒帝国;第六,我国依然缺乏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的媒体工作团队[7(] P226-P236).

那么,如何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呢?第一,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传播对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价值;第二,我国媒体的话语体系既要有中国特色,也应该尽可能地与国际接轨;第三,我国依然面临价值观重塑和认同的紧迫任务,必须积极借鉴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克服传统的假大空套的口号式宣传,形成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政治价值观;第四,大胆借鉴西方传媒业管理经验,打造我国的国际传媒帝国;最后,培育和选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传媒团队.

6.合法性路径

在人类社会中,政治秩序需要政治权力来塑造,但是政治权力并不一定能持久地维持政治秩序.政治秩序要得以持久,除了需要政治权力之外,还需要政治合法性的建构.简言之,合法性就是促使被统治者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也就是说,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动机越强,统治者的合法性就越强[8(] P61).政治合法性的强弱直接与一个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否相关:政治合法性越强,国家的政治就越稳定,就越能集中力量进行国家硬软实力的建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互动,国家形象建构的能力就越强;政治合法性越弱,国家的政治就处于动乱之中,在众多纷争之中,无暇进行国家实力的建设,更有可能闭关锁国,那么这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就很差,建构国家形象的能力也会很差.因此,政治合法性的建构同时也是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此同时,国家形象的建构反过来也有助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它们是互相建构的.建构国家形象要从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国家社会的共有观念几个维度下手,而这几个维度本身就是政治合法性的支撑.可以说,建构国家形象的过程,就是增强政治合法性的过程.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法制中国”建设成果显著,败大力进行,文化软实力不断壮大,这些都是我国政府提升政治合法性的举措,同时也为我国国家形象建构奠定了基础.

7.政治有效性路径

政治有效性是与政治合法性并提的一个概念.合法性是针对政权本身来说的,而有效性则是针对治理结果来说的.“有效”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指标:一是社会稳定程度;二是国家经济产出程度;三是国民生活水准;四是国家创新能力,等等.比如,欧美几国的国家经济实力普遍很强、国内政治相对稳定、国民生活水平优越,这就表明这些国家政府的政治有效性是很高的;而像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国内政治极不稳定,国家实力很弱,政府的有效性就很低,甚至被人称为“失败国家”.所以,政治有效性与国家形象建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同合法性与国家形象建构二者的关系类似都是互相建构的关系.

8.发展道路和制度路径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政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就纷纷著书立说,探讨最适合人类的国家形式和制度模式.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国际社会上各个国家的盛衰历程,也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好坏优劣.制度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影响和规范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行为.良好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回归人性,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宗旨;邪恶的制度则最大限度地压榨和腐蚀人性,为了少部分人过得好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一条明显很邪恶的发展道路,实行让人不幸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国家形象可言呢?国际社会不会认可它的合法存在,所有正义的国家都要制裁它,这个国家自身也不会拥有持久的政治秩序,不会获得持久的经济发展,它的国家形象建构只能是自说自话.

因此,选择贴合人性、又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建立运行有效、使国家公共福利最大化的政治制度,是国家形象建构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又十分关键的路径.

9.国际责任路径

承担国际责任,也是国家形象建构尤其是大国国家形象建构的一条路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是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期待和要求,也应该是中国对自身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的清晰认知和主动行为.因为国家形象、国际责任和国家利益三者是互相建构、相辅相成的.首先,国际形象建构一国的国际责任,而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通常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其次,良好的国家形象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而国家利益导引着国家形象的建构;最后,国际责任的承担最终要符合一国的国家利益,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理性行为体不会总做无益于自身的事情,而国家利益则驱动着国际责任的承担行为.

综上所述,国家形象建构是一个极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也有着较为复杂的概念结构.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国家形象概念的阐释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性,但其理论偏颇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认为国家形象就是指“拥有一定客观条件的两国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互动中,依据共有观念赋予对方的身份定位”.国家形象建构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很多,这形成国家形象建构的维度,而这样的维度就是我们建构国家形象的方向导引及其路径选择的依据.当然,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历程,在国际交往日趋密切和复杂的深刻变革时代,把我们的国家形象建设好、建构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归纳上述:上述文章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国家本科国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国家形象和维度和理论内涵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新形势下大学生绿色素养培育:内涵、价值与路径 杨泽章,杨相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理念上的具体表现,赋予大学生绿色素养培育以新的内涵.

2、 工程实践融入基础科学教育:内涵、目标和路径 一、问题提出随着世界文明的飞速发展,技术的进步,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对工程类人才的需求巨大,而我国工程教育主要在高……教育阶段开展,基础工程教育长期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追求和职业取向的形成 .

3、 新时代下政论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 【摘要2017年国庆前夕,一部由、电视台联合重磅推出的6集大型政论纪录片辉煌中国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这部主旋律纪录片旨在反映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这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发展成就,从而达到对于国家形.

4、 教育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价值维度、实践路径 刘冬冬,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应用 要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的实现,首.

5、 国家形象战略的理论框架和中国方案基于象征政治学 摘要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亟需将国家形象塑造行为提升至战略层面 象征政治学理路基于国家形象的象征本质,可为该战略提供合宜的、具有框架性的理论解释 首先,战略的实施环境是一种政治象.

6、 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提升的内涵、缘由和路径分析 黄清迎(党校,北京 100091)摘要党的领导力作为中国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力量和实力的一种无形表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条件下,增强党的领导力既是我们党着力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