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军事思想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论文 孔子哲学思想论文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论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题目 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 思想品德小论文1000字

思想方面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观书有感》之理学思想和境界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思想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5

《观书有感》之理学思想和境界,本文是思想方面有关论文怎么撰写跟《观书有感》和理学思想和境界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找出《观书有感》中方塘的不同喻底,结合该诗诗义,阐发朱熹相关的心性思想以及诗的不同境界,朱熹作为理学大师,不仅在理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建树.朱熹诗文虽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下面将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对这两首诗进行语篇分析.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人如何认识事物和如何思维等方面的问题.隐喻不只是语言上的修辞方式,从隐喻与相似性关系角度可将隐喻大致分为: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见李福印编著《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喻底是很明显的,在诗文中一般直接给出.但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的喻底是认知主体在主观上创造出来的,在认知主体的主观想象力不断的丰富和加深的情况下,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也不断的发现或者被创造出来,从而认识主体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的角度逐渐更新,认识也越深越抽象.文章将以观书诗其一为主,其二为辅进行义理和境界的阐释.

基于相似性的隐喻:

来源域目的域

半亩方塘书

一鉴开打开书

天光云影知识映射到心上

徘徊不断的学习

渠(池水)智慧

清明亮

源头书中知识或真理

来观书所得

从诗的内容上来欣赏该诗所描绘的意境,清澈平静的水塘像一面镜子那么光滑明亮,自然的光和白云的影子都在水塘里徘徊.该诗描绘了一幅浑然一体、自然和谐的景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说到:“无我之境,人惟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从该诗主观情感冲淡和平静自然的角度看,此诗的意境应该是无我之境.此无我之境恬静优美,意味深远,颇耐人寻味.从诗词艺术鉴赏的层次来看,该诗确实是在描写静中之境.由于此境是源于静,于静中所得(心定有得).

在这一种隐喻体系中所得到的是观书有所得,即诗人在静中有所得,主要指书上知识.重在讲观书而后所得到的知识和智慧.“活水来”与“春水生”是“清如许”与“自在行”的直接原因.前两句阐述了观书的效验,后两句表达了产生效验的原因.

基于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来源域目的域

方塘心(人心又合道心)

一鉴开格物穷理(或仁的境界)

天光云影性和情(或天理与人欲)

共徘徊性情交感(或理欲相革)

渠心中之理(性)

清性体澄明

源头活水天理

来天理呈现

隐喻的目的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此诗不仅描绘了观书后的境界,更表达了该诗境界所产生的原因,突出了此诗的理趣.嘉庆丙子家塾版《注释千家诗》这本书的注释说:“半亩方塘皆方寸心地也,一鉴开则理欲净矣,天光寂然不动之性也,云影徘徊通之情也,方寸之中虚灵不昧,而寂感相与性来如天光云影.后二句一问一答,言其所以如此,由其深造自得而资深有逢源之妙也.”这里就是从心与性(理)关系以及“深造自得”的功夫论的角度解释的.

此诗是朱熹“丙戌之悟”所作,这时的朱熹认识到心任何时候都是处于已发状态,而性未发.重在讲心如活水,动之不息,未尝间断.“盖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心,而凡未发者皆其性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二《答张敬夫》).认为已发之心是“通天下”的唯一的“天机活物”,并且超越时空而完全的自为自行.此时的活物重在指人心的能觉,而非指理之流行的道心.观书诗有其内在逻辑,第一首诗是,一鉴开而得以活水来,活水来而得以一鉴开.第二首诗是,春水生而巨舰轻,进而自在行.所以观书诗其一是功夫与境界合一,其二重在讲功夫之后的境界.

从一鉴开而得以活水来,把一鉴开当做动词表达人心作为一个天机活物,处在不停的运动中,而这个运动是格物穷理的运动,在穷理之心不断的运动下,水塘逐渐清澈即天理发明而性显,此寂然不动之性之所以显现,是由于清澈的水塘所映云影的到来.性情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和理气关系相一致,理以气显而不离不杂,性与情亦如此.心中之理即是性.“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心便是理之所会之地.性是理,心是包含该载,敷施发用底”(《朱子语类》卷五).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性是理在人生活中的道德依据,而心对性的发动具有主宰作用.“所知觉者是理,理不离知觉,知觉不离理”(《朱子语类》卷五).又说“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朱子语类》卷五).首先理不离心,而心又能觉此心内之理,体现了心的能动性,最下功夫处也在这里.此时主要表达的是人心的主动性以及其主宰和认知的功能.“一家自有一个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觉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二《答张敬夫》),此安宅就是人心,也是理所安存处.能觉作为主动性是气所具有的本来功能,也就是人心.所觉作为道心,能够被人心觉察,所以格致穷理的最大目的就是使理不断汇聚于心而最后达到湛然虚明.

从活水来而得以一鉴开,即是把一鉴开当做名词看,既有朱熹所说的渐进之后的豁然贯通,这样一鉴开就是理之贯通全体之后的境界,“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朱子语类》卷五).水之静,即性显.“心譬如水,水体本澄湛”(《朱子语类》卷十五).只有达到“水体澄湛”,才算是尽性,道心才算得其全.此外该境界要在时刻的涵养下才能保证“活水”(理)的不息不断,因为朱熹赞同伊川的“静中有物”.“‘静中有物’如何?曰:‘有闻见之理在,即是静中有物.’问:‘敬莫是静否?’曰:‘敬则自然静,不可将静来唤做敬’.”(《朱子语类》卷九六)所以该境界是在敬的作用下而产生和保持,敬产生的静和动相对的静是不一样的,所以两者所得之境界也是不同的.

由上可见,水塘喻为人心,人心是自家安宅,也是道心所具之处.一鉴开和活水来的关系就是人心与道心的关系,一鉴开是人心功夫,活水来是理之呈现.全诗的逻辑结构即是:“一鉴开”→“活水来”→“一鉴开”.“一鉴开”到“活水来”人心之灵的格致穷理功夫,则理之呈现得以尽性.“活水来”到“一鉴开”是性尽之后,物来则寂感之性得以显,即是天光云影之谓,而道心则得其全.第一阶段先功夫后涵养,第二阶段先涵养后功夫,且敬贯始终,此即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总的来说就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活水来和水塘明澈时间上是同时的,只有逻辑上有先后.第一阶段是穷理功夫,不能算为心定有得.格物致知是识的仁体湛然虚明之前,心定有得应该是识的仁体湛然虚明之后,而有得之后的状态就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第二阶段才是心定有得.是居敬穷理所得的一种境界,是涵养得仁体湛然虚明的境界.

来源域目的域

方塘天地之心

一鉴开天地有心(仁的境界)

天光云影天地之心与吾之心(本体上)

共徘徊天心与人心合

渠生物之心

清仁体之理

源头活水天地无心(仁体、生)

来天地合有心无心(道体流行)

从道心和天地之心的角度,也就是从心与理合的境界阐发此诗,也许不符合朱熹思想,但是也不违背诗意.“半亩方塘,……此诗文公因观书而见义理之高明,犹水之澄清而同照万物.问渠何其澄澈光明如此,则谓有源头活水周流.水周流而不竭,如人之义理有万事之殊,其本源归于一,不外圣贤道统之真脉而已”(《千家诗注解》,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页).这里对朱熹观书的解释是从活水周流不息的角度而见得本源归一圣贤道统之真脉.立足点是一个“活”字,从活处、流动不〖JP+1〗息处观道体之流行.这一层是继上层人心的讨论而加以扩展.当“一鉴开”作为穷理功夫时,“活水来”就是天理呈现;当作为境界时,“活水来”就是道体流行,如“春水生”,生生不息之机.而此时的“一鉴开”和“自在行”就是人心与道心合,人心与天地之心合的境界.

“古人观理,每于活处看.故诗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夫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第163页)古人从活处观得生生之理.不论川之流,还是窗前草之生皆是此理,从客观处观得此理,水塘(人心、天地之心)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从活处,道体流行,万物化育之处见得天地之心.“若果无心,则须牛生出马,桃树上发李花,他又却自定……曰:这是说天地无心处.且如四时行,百物生,天地何所容心?……今须要知得他有心处,又要见得他无心处,只恁定说不得”(《朱子语类》卷一).从生上看天地似无心,只是生,从生成上看天地似有心,因为“他又却自定”,所以不能从单方面讲天地有心无心.塘之源头活水来只是生,生之心,即天地无心处,方塘一鉴开生成之貌,又见得他自定有心处.

“这个道理,吾身也在里面,万物亦在里面,天地亦在里面.通同只是一个物事,无障蔽,无遮碍.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川之流,便见得也是此理,无往而非极致……”(《朱子语类》卷三六)朱熹认为人之心和天地之心为一个事物,前提基础是“发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即是心理合一.天地和人都只是一个理,说的是在理的角度上人心和天地之心是合一的.圣人则从川流不息处观得此理.

不论从人性的角度上达天理,还是从天理下传人性都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心与理合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仁的境界、诚的境界、乐的境界.以仁为根本,合为一个整体理的境界”(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32页).由此该诗有静之境、敬之境、道之境.一是由与动相对之静产生,二在敬(理性)的夹持下产生,三是由理之境而表现的立极之静产生,而前两种仍是归为静之境,与理之静有很大差别.静之境是主观感受,理之境是主观与客观的浑然合一.没有本然的理之境就没有主观的静之境.在通过敬的功夫之后而得到仁、诚、乐三者合一的理的境界,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主观静之境的本然.所有主观之境都是理之境的显现.

结语

观书诗是朱熹对心性已发未发有所悟之后而作,通过对心的认识,朱熹的理学思想也逐渐成熟,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后来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为学方法.穷理的道路也是修养的道路,义理的不断发明,德性修养的境界也不断提高.宋*学思想中认识论和修养论是合一不可分的,发明义理和道德修养是一体的.

其次,当主体的修养达到仁的境界之后也就进入“从心所欲”的境界.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引文云“胡氏曰:‘……万理明尽之后,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然,随所意欲,莫非至理.盖心即体,欲即用,体即道,用即义,声为律而身为度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55页)总的来说一切功夫都归于理,而一切功夫都从理流出.观书诗是朱熹理学诗的代表作,也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此文结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观书有感》和理学思想和境界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思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观《布达佩斯大饭店》有感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由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拉尔夫·费因斯、托尼·雷沃罗利、西尔莎·罗南、爱德华·诺顿……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战.

2、 探究电视剧《水浒传》传达的思想内涵 【摘要】说起水浒传,许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侠盗情怀、英雄主义和暴力 本文先分析1998年电视剧版水浒传中的社会背景,再分析电视剧中传达的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对于经典著作的呈现 【关键词】水浒传;乌托邦;.

3、 《管子幼官》的兵学思想 陈依(南通大学文学院,南通大学管子文化研究所,江苏南通226019)摘要管子·幼官体现了齐国称霸中原的战略思想并提出了部分具体战术,是管子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略思想上,幼官宣扬因.

4、 纳粹、死神和小镇群像:《偷书贼》中的虚构 摘 要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马克斯 苏萨克的小说偷书贼虽然以真实的“二战”德国为背景,但是身为青少年文学作家和德国后裔,他对这段历史的再现体现了小说的虚构特征 以死神作为全知叙述.

5、 说钱锺书是思想家为何这样难以《管锥编》为例 说钱锺书是百年中国最具博识的大学问家,学界恐无争议 说钱是当代思想史绕不过的重镇,海内外怕臧否不一 所以有此分歧,原因大概有两除了因浅阅读导致对钱的“思想”何谓不知所云外,还有.

6、 纽约观剧笔记之感受比理解更重要观卡斯特鲁奇《凯撒大帝》有感 桂菡毫无察觉中我已在纽约走过了一个四季轮回,如今归期将至,难免恋恋不舍 都说纽约是美国戏剧中心,这话一点不假 回顾这一年,发现自己看过的几十部戏占据了自己对这个城市大半的记忆 走在时代广场环顾四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