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抗战精神论文 精神科护理论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大学精神论文 工匠精神期刊 精神心理护理论文 精神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精神分析理论写论文 论精神损害赔偿开题报告

关于工匠精神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技工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工匠精神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6

技工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本文是关于工匠精神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跟浅谈技工院校和学生工匠精神和培养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孔凡宝

摘 要: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各院校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有些院校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而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主要就是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要尽快转变只重技能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中.本文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技工院校 工匠精神 教育观念

工匠之所以为工匠,首先是一门技术的掌握者.从造纸术到打印机,从蒸汽机到航天卫星,一个社会拥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通常都会在掌握着重要技术的工匠身上得到体现、刻下烙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一点不漏地焊接超高精度的密封,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他能将焊接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手工捞晒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一克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还有创造了十三里焊缝全手工且百分之百合格的张冬伟等,他们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专注和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视技术为艺术,他们践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一种精神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工匠精神通常指工匠追求完美的精神,集中精力对产品精雕细琢,将产品视为核心的价值观.优秀的工匠专注于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注重细节的处理,精益求精,享受产品在自己手得完美的过程,而不以逐利为主要目的.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对产品追求极致的完美,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改进.二是严谨、一丝不苟.对待产品要求极高,绝不投机取巧,采取严格措施,保证质量.三是耐心、专注、坚持.对用材、制造工艺流程、检测方法措施,不断改进提升,追求完美.四是专业、敬业.以人有我优为目标,争创行业内最佳.

二、工匠精神的意义

1.工匠精神是完美产品的重要保障

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差是许许多多“中国制造”的软肋.有的企业花大价钱购买了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产品质量就是上不去,不是设备技术不行,而是工人缺乏工匠精神,缺乏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许多发达国家的产品之所以完美、可靠,依靠的就是企业员工的工匠精神,企业员工都将个人工作的完成情况与个人的荣辱挂钩,就是很小的工作也要精益求精,做到完美、做到极致,并以此为荣,体现出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品思想.因此,出现瑞士手表这样的精品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设备,更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技工.

2.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制造业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很多企业为了缩短周期、追求经济利益,在用材上偷工减料,产品的工艺流程不断缩减,虽然带来了短时的经济利益,但却使产品失去了品质灵魂,导致企业产品质量滑坡,逐渐被消费者抛弃,企业难以获得长久发展,想打造品牌更是无从谈起.当企业拥有了工匠精神时,就会对产品精益求精,视质量为生命,视消费者为上帝,自然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企业也因此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长足发展.当企业拥有了工匠精神,就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制造强国的梦想才会实现.

三、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建议

1.营造重技尚能的社会氛围,熏陶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在国家政策层面上,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6年印发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都进一步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待遇,明确了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技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落实相关待遇.

社会和家庭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也正在逐渐转变,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摆脱从事技能工作低人一等的老观念.把工匠当做人才看待,这是现代企业应有的新型人才观,企业要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时期,需要大批技能人才,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是为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多数院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主要就是工匠精神,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只重技能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中.

3.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要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教育氛围,积极建设学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例如,建设“大国工匠”宣传长廊、设立有关工匠精神的宣传栏、黑板报、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专栏,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征文评选等,评选表彰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技工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要无缝对接工作岗位,因此,技工院校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促使学生对学习、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产品和工作.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教育引导的过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不忘记工匠精神的融入,例如,待人要诚实守信,学习要专注、执著,作业要认真、一丝不苟等,都是与工匠精神相吻合的.尤其是在实训教学环节,必须结合行业特征及专业特点,形成对应本岗位的职业素养和操守,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核要求中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形成工匠精神.工学结合期间,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工匠精神要与职业场景紧密结合,带队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本质和意义,同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

5.走出去、请进来,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应利用与企业、技能人才交流多的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提供帮助.技工院校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访谈,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了解工匠精神在今后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技能大师、技能竞赛优秀选手来校,通过其成长经历,与学生交流探讨工匠精神,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及作用,促进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就是加快推进制造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从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从到地方都在研究落实培养工匠精神的政策和措施.研究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炜.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职业,2016(30).

[2]王欣琳.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4).

[3]刘海光.技工院校如何培养“工匠精神”[J].中国培训,2016(9)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汇总:该文是一篇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浅谈技工院校和学生工匠精神和培养相关工匠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中人们对于工匠精神越来越看重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工匠精神代表着职业素质 因此,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中,就需要格外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 这样才能够保证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是优秀的技.

2、 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道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那么,“工匠精神&rdquo.

3、 如何在中职机电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中职院校是我国技术人才主要的培训基地 要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广大教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和认知工匠精神 同时,根据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的教学体.

4、 职高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摘 要工匠精神是财会工作者从事财会工作的基础,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本文分析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自身需要有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职业态度、不断升华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把对.

5、 现代学徒制下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李友良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300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现代人才结构需求发生了明显转变,基于技工院校在我国人力资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时期人才培养理念.

6、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工匠人才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院校的兴学之基、强校之魂、育人之石,职业院校要担当起工匠精神培育的重任 本文分析提出,文化是学校的血脉和灵魂,也是发扬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