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新课程刊物 课程教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暖通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通识课程关于职场心理的论文 社会通识论文 关于通识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论文 自然科学通识论文 通识传播学期末论文

通识课程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识课程模式和实践以《王阳明和贵州文化》为例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通识课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7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识课程模式和实践以《王阳明和贵州文化》为例,本文是通识课程类有关本科论文范文与《王阳明与贵州文化》和实践和探索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是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使学生成为其自己”.《王阳明与贵州文化》课程,引导学生用多学科思维视角发现、分析问题,以“启智”为根本,以“化文”为基石,以“育人”为旨归,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德性”之思,享受精神生活的乐趣.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通识课程模式 王阳明 贵州文化

教学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是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使学生成为其自己”①.该理念源于19 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纳入联合国正式文件.现在,我们此理念指导教学,是让学生成为教育和课堂活动的主体,旨在解答大学之谓“大学”的本真问题,重塑大学的根本使命.

笔者执教的《王阳明与贵州文化》,属于全校性人文类通识选修类课程.课程主要讲解王阳明谪黔的前前后后,及贵州“阳明学”文化遗存及贵州地域文化内涵,要求学生了解阳明心学的重要观点及其哲学、教育、文学兵学思想内涵,体悟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以下就课程对“以学为中心”理念的践履和探索略作陈述,以就教于各位方家学者.

一、课程理念的设立:“育人格、启思维、传文化”

(一)育人格

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不仅是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关注的焦点,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课程首先着眼于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注重讲解王阳明的圣人风范和良知德性,以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王阳明是“兼三不朽”的圣人,熔铸儒释道三家思想,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以杨慈湖、陆九渊等人的思想为基础,发展了良知学说.其次,带领学生体悟阳明的“大人之学”.以树立独立的人格目标.王阳明眼中的圣人之学即“大人之学”,圣人之道就是“大人之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第三,对学生开展立志、励志教育,鼓励确立自己内在的自我,树立理想信念,不忘初心.

(二)启思维

在笔者看来,学生思维能力和智慧的培育远胜过课堂的知识性传授.教师带领学生就批判性思维、反思或内省式思维及抽象思维等方面做了一定的训练.首先,批判的意义并不限于破坏,反思的意义也不限于解构.如讲到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会选用黄宗羲的《姚江学案》以说阳明的“为学三变”②,即“始于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亘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②之一变;“出入于佛、老者久”②之二变,及“至居夷处困,……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②之三变也;又说阳明在悟道立言之后,又有三变,即“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及“致良知”.其次,给学生重点讲阳明思想“前三变”和“后三变”时,会特别突出举证批判与反思思维在阳明理论架构中的显著效果.再次,为了探究事实与问题的本源,阳明这种在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中呈现出的建设性意味,值得好好琢磨和取用.正是在对前人哲学扬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批判和反思,阳明才得以悟道,形成“心即理”的理论形态,这离不开哲学抽象思维的运用.

(三)传承文化

本课程主要依托阳明文化和贵州地域文化,继而延展至中华文化的承传问题.如果说阳明的“龙场悟道”、良知学说、教育思想及诗文作品等是一个个散聚的重点,那么,阳明的文化精神和贵州地域文化就是宽广的面,行课时点面结合,纳入社会历史及地理大背景,穿插阳明的传奇经历和贵州地域文化,以启发学生的历史观和文化感知力.

首先,课堂讲授时应特别注意王阳明的多重身份.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创造“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良知”与“致良知”等重要哲学理论,映射出明代中晚期文人思想意识的变动;作为教育家,其《教条示龙场诸生》等教育理论启迪了后人;作为军事家,其《陈言边务疏》和治军方略,深深影响了晚清名臣曾国藩;他还是文学家、书法家,其中《瘗旅文》、《象祠记》等散文精品,入选清代的《古文观止》,其书法矫若龙蛇,韵高冥合,骨挺神骏,乃个性佳作.其宦途沉浮,大起大落,一生志诚勤勉,留下“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遗言.解析他的思想,揣摩他的情感,*他的生命历程,将给莘莘学子以深刻启迪.

阳明心学是修身之学,又是圣人之学、仁政之学,因此在讲授时,还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理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③的道统内涵.道心者何?人心者何?二者关系如之何?而在阐发贵州文化精神的时候,则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如:王阳明与贵州文化有何关联?贵州阳明文化遗存所留几何?历史上,贵州曾深受“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等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天,我们给学生讲新时代的贵州,讲贵州的奇山异水,讲黔中人民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讲贵州历经沧桑、不断革新、沉淀的文化发生变革史,重新审视贵州的历史文化,这对青年学子将来投身新贵州的建设大有裨益.

二、授课模式的转向:问题意识、互动和过程考核

理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方法.我们希望学生既能敏锐地感知社会现状和变迁,拥有社会责任感,又能透过现实直指事物本质,反思自我、反思社会,能发现、解决社会问题.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关系,由单一的考核模式变为多元化的过程考核模式,成为课程探索的新方向.

(一)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其实是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流露,本课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突破已有的知识框架,既关注理论问题,又能关注现实.王阳明不仅关注自然万物,探究天地人的关系,也关注生活、社会和人的本身,并执着于道德理想的探求和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构与维系,在“人文”与“天道”契合的视野里,表现出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政治抱负.所以,所谓问题意识应该既具追求真理的勇气,又有直面现实、改造现实的决心.学生不应做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也不应有不食人间烟火的“骄娇”二气,应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变迁,像王阳明那样思考芸芸众生的命运走势,有心寄天下的“圣人”情怀和“大人”格局.而在主题内容组织课程时,教师力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思维视角.如讲到阳明心学的生死观问题,所涉角度可为生命、活法的思考,还可以从儒、道家、佛家、基督教、艺术、法律、东西方文学、戏剧、流行音乐、大众文化、传统文化、礼仪、临终关怀、墓葬等角度,互相质疑及补充.

(二)课上+ 线下的互动教学

在传媒资讯极为丰富的今天,建立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学体系将是课程试验的方向.比如将课堂讨论的时间逐步增加到总学时的1/4—1/3,多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同时,积极探讨小组讨论课模式,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承担课程教学中课外阅读、读书随笔撰写、课堂互动、讨论课参与等任务,一方面,有效利用学生群体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让教材的知识内容融入生活世界,扩展课堂教学至线下互动学习.如通过微信和 群平台,弥补学生因课堂结束后导致师生之间交流不足的缺憾.实践证明,这样的模式会让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过程+ 结果的综合考核

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较大的改革与调整,将以往平时:期末所占比例的四六开(平时40%,期末60%)改为倒四六开(平时60%,期末40%).平时成绩则包括参与课堂互动、讨论课、读书随笔和期中论文等多个环节的考核.期末考查方式则更为多样化和可选择化,如期中和平时成绩前20% 的可以不参加考试,改为自我测评,提供出题、解题的详细情况和体会;其后80% 撰写教师提供的开放式命题文章等.

三、对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一)“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要做的更多

与以往精英教育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能动性及自由意识和各类能力的培养,对应的教学和考核方式都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状态.表面上看,似乎淡化了教师的教育主导性,实质上却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这时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还应是问题的引导者、陪练者,相比以往标准化提问和拘泥于教科书的立场,课堂的提问和质疑将更加多元,这时的教师就不再是问题答案的提供者和判定者,还成了课堂规则的立法者、裁判者了,因此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宽广的理论视野的同时,还需具备多学科思维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应避免“课堂热闹、课后空荡”

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指导下,课内和线下的互动模式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宽广度,但如果教师掌控不力,容易给学生留下“课内课外一个样”的错误印象.学生以“中心”自居,可能会在课堂上肆意自为,无视课堂纪律;同时,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能组织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参与活动,这时千万要避免陷入“轻教育重娱乐、请传授重参与”的教学误区,自觉规避庸俗化和娱乐化的教学倾向,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探讨那些与专业知识或育人紧密相关的问题,问题设置时注意逻辑性,切勿停留在知识浅层,避免给学生留下“课堂热闹、课后空荡”的遗憾.

(三)“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消费者至上”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以往的“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注重学生的所思多想,高度关注学生的反馈,这是人本精神的体现.但是,稍不注意就会矫枉过正,使“以学生为中心”悄然滑入“学生消费者至上”的桎梏.当前,很多大学自比为“教育超市”,奉学生为“顾客上帝”,把教师作为“教育超市”的服务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育评价,把学生意见作为决策和工作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但过于倚重学生评价,则势必会异化师生关系,影响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前提,建立在对教师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促进和关爱的教育,如果把“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学生消费者至上”,则势必弱化大学的“育人”使命.

四、结语

笔者执教的《王阳明与贵州文化》课程,不论是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改进,引导学生用所多学科思维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是对问题意识、多元化提问和互动模式的探索,鼓励学生对话、合作、参与、探索、锤炼等努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种种尝试.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课程效果初步显现.可以说,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开始用批判的视角看待问题,有了反思的习惯,更加注重自我约束、自我重塑;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了较多的交流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流于“混学分”的形式主义,而是真正从课堂上有所创获.得到思维训练及品格的培养.我们将继续以“启智”为根本,以“化文”为基石,以“育人”为旨归,鼓励、引导学生展开“德性”之思,享受思维重塑和精神生活的乐趣.

该文总结:这是大学硕士与通识课程本科通识课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王阳明与贵州文化》和实践和探索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以就业为导向:通识课程选修课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姜明月(辽宁民族师范高……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110032) 摘要高……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识课程是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一项基本课程,从通识课.

2、 高职高专设置通识课程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类院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过往职业教育的宗旨大多围绕着培养训练学生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难免会将人视为一个仅会“做事&rdq.

3、 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化通识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不是广泛庞杂知识的堆积,不是通才教育或通俗教育,也不是复合型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2 其作为高……教育的一部分,已受到越来越多高…….

4、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路径和以《孙子兵法》课程为例 摘要总所周知,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是每一个教师职责所在 本文从通识课程出发,以孙子兵法课程为例,论述了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和经验 关键词课.

5、 英国艺术学科通识教育实施状况管窥以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人文学院为例 摘要具有交叉色彩的艺术学科是高校通识教育建设的主力,如何开展有品质、有成效的艺术类课程的通识教育,任重道远 本文以访学院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人文学院为例,以小见大,分析英国通识教育在艺术学科领域的实施.

6、 构建中国模式:我国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摘 要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倡导“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以“实验区”的模式开展通识教育,强调通专融合;在课程体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