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跨文化论文 跨文化论文选题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跨文化管理论文 跨文化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流论文 电影跨文化传播论文 跨文化传播论文选题 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论文 印刷和文化传播论文 国际企业跨文化融合策略论文

关于跨文化传播类论文例文 与以五W模型理论为指导的跨文化传播视野下本科通识教育有关论文例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跨文化传播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8

以五W模型理论为指导的跨文化传播视野下本科通识教育,本文是跨文化传播论文例文和本科和跨文化传播和通识教育有关论文例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模式逐步暴露出诸如片面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划分过细过窄、文理工泾渭分明各自封闭、过分强调实用化和专业化等问题,造成了受众群体对整体知识与思想的割裂,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和片面化趋势.地方普通院校受学校历史因素、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功利化和片面化趋势显得更为明显.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如1999年教育部就开始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北京大学2001年开始启动元培计划实验班;复旦大学2005年开始全面推行通识教育为目的的复旦学院等.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步发现存在着许多亟需改进的问题,例如受就业压力影响,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都不能完全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来认识;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识课程零散随意,无科学的通识课程设置体系.传播学理论认为,文科专业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属于典型高语境文化,它在表达自身感情时追求意境,注重言外之音,欣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境.而理工科知识属于典型低语境文化,学生对文化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因素不够了解,在解码时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抵触感.如何跨越学科背景和文化差异的现实鸿沟,在不同学科之间开展通识课程的跨文化教育和传播,这是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庆交通大学“汽车文化”通识选修课程开设为例,以传播学理论中的拉斯韦尔“五W模型”为理论依据,从控制、内容、媒体、对象、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如何建立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

一、文化传播组织论———通识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一切跨文化传播活动都是以传播者为起点,传播者负责内容的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传播者在社会文化传播早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在传播信息时会受到一定传播理念的左右而对传播信息进行有意识地筛选、过滤和甄别.与此同时,跨文化传播者主体自身理念的形成又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从组织论出发,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视为作为通识教育文化传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文化冲突的协调者.授课教师必须深刻地了解学生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和效果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五W”传播模式的直线特性更突现了教师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导地位.我校在开设“汽车文化”通识课程时面向全校本科专业选修,学生来自土木、河海、交通、经管、人文等各个专业,而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以前全部由车辆工程专业教师组成.这种师资构成的专业知识能力突出,但人文、艺术、教育、设计等通识文化背景缺乏.通过进一步研究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与设计内涵,我们提出了教学团队建设按学科领域来组织教学团队、按主题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构建“教学团队分层指导”策略的主要思路.通过明确团队成员在教学中的作用,优化教学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以此来解决文化传播由谁组织的问题.

二、文化传播信息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中心是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对于跨文化通识教育而言其教学活动的中心就是授课内容,广义上即是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传播的内容并不是指普遍意义上的全部信息,而是指经由传播者(教师)经传播媒介传播给受众(学生)的部分信息内容,即传播内容是经过筛选和过滤后的信息.因此,传播者要实现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就需要对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和处理.根据文化传播信息论的理论分析我们提出了编制课程体系的主体思想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从培养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领悟力的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主体内容选择的层次性.通识教育文化传播不能将受众视作仅来自于某一两个学科甚至专业,更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播内容的“新”、“奇”、“特”等表面层次,必须要注意综合性、大众性和深层次的文化传播.我们在讲授“汽车文化”课程时,内容不以汽车技术的先进性、科普性或者娱乐性来吸引受众,而是从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起源、诞生到各种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演变,逐步过渡到现代汽车社会的繁荣和面临的困境.以时展的脉络为主线,逐步上升到以汽车发展百年以来,人类社会在设计、研发、制造、使用和维护环节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以“环境友好”、“绿色交通”为特征的精神文明,通过文化感染力会影响到受众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大众认同性.不同学科、专业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会对受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受众往往在感知和经历这种差异时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可以通过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去寻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含义认同感,即传播者与受众对传播内容和含义的共同理解.如我校选修“汽车文化”课程的学生虽然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汽车这一特殊交通工具有不同的认识,如工科学生认为它是复杂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文科学生认为它只是一种移动载体.但是,对汽车文化现象基本可以达成共识,比如汽车发明人的故事、车标设计图案的起源、汽车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和认同、知名企业特色鲜明的设计理念和制造理念等都属于汽车文化的范畴.不同汽车品牌承载着不同汽车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而不同的汽车文化又会影响汽车品牌的塑造过程.

3.人才培养模式的广博性.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理论轻应用、重各个理论分支自身的系统性而轻各类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人文知识的熏陶浸染等问题.通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应对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进行改造.此外,还应该涉及本科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学术基础、社会适应性、*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媒介载体论———通识教育课程传播媒介

由于通识教育受众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和交流行为之间的多层面关系决定了其对传播媒介需求的不同.在选择合适的跨文化媒介时,应从文化体系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刻理解跨文化差异的产生和影响,通过探索文化价值和受价值影响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去揭示文化体系内部各种复杂的关系.文化传播的媒介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纸质媒介,又有电子媒介,甚至网络社区等新兴媒介.这些媒介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在通识教育的文化传播中,应当根据媒介的特点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优势,选择正确的媒介形式.

1.根据不同的受众选择媒介.受众对不同媒介形式的喜爱程度不同,对媒介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不同.通识教育的文化传播需要针对不同价值诉求和兴趣爱好的受众,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介,使文化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

2.根据不同的特性选择媒介.在通识教育的文化传播中,应该把各种课程的文化特点和媒介特性结合起来,有目的地选择媒介.需要展示其文化样式的形状或动态,尽量不采用纸质资料和板书来作为传播媒介,而是尽量使用视频或网络媒介.需要展示其深刻的文化理念,在使用电子媒介的基础上,还应加上一些纸质媒介,更能增加其效果.

3.根据技术的发展选择媒介.通识课程文化传播内容非常丰富,海量信息和大数据应用,使文化的传播有了广阔的空间.可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如VR等在传播过程中构建起立体、互动性强的感知环境,营造出融合性强的文化氛围,使跨文化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传播受众论———通识教育传播对象

传播学理论当中的对象分析方法主要研究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要解决文化传播向谁传播的问题.从跨文化传播理论出发,我们提出了通识教育培养对象的确定原则.

1.以提高受众文化素质为目的,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开设特色课选修课,组织小型团队形式的主题讨论,为学生提供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平台,形成跨文化的学习和沟通能力.例如我们开设“汽车文化”课程时,以汽车文化的文明反映人类社会的变迁兴衰,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追求和人们改造环境的情况;以刚刚诞生时期汽车是权利、地位和富有的象征过渡到流水线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汽车变成平民大众能够接受的消费品.以中世纪欧洲古罗马帝国的执政官竞选“竞赛”到现代“竞争”成为整个欧洲政治体制主流再到汽车发明后,速度竞赛转化为风靡全球的赛车运动,并成为欧洲汽车文化的核心.通过欧洲思想的形成脉络来讲解汽车文化的兴起与形成.

2.以细分受众群体为目标,确定培养对象.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文化背景,细分受众群体,传播不同特色的通识文化课程.对于“人文艺术类”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内涵的汽车文化内容和样式,如通过分析合资企业近几年在中国本土市场上所作的一些适应性变革,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汽车外观造型设计、内外饰设计中具体体现出的区别;而对于“非汽车机械类”学生,重点应该在于西方文化的背景、起源、发展过程和形成因素等.

五、传播效果论———通识教育课程效果评价

文化传播效果评价的宗旨可以为是否对传播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文化是否考虑进行全方位的传播、是否利用了各种媒介资源优势、是否针对不同兴趣的受众对象、是否以统一鲜明的形象积极主动的文化传播等.相应的文化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为分析具体指标的变化情况,建立完整的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不断修正文化传播中的失误,提高其传播效益,真正使跨文化传播对通识教育起到推进作用.为评价我校开展的“汽车文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效果,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专业信息、课程评价以及未来建议等进行分析研究,比较不同信息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等.由统计结果得出,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传播媒介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口头传授、社交软件等方面,其中占有率最高的还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社交.这一结果也符合当前互联网背景下“90后”受众的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受众参加通识教育的学习目的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最多的目的还是为了修满学分,功利化因素仍然较重.受众更多的期望以组织课外交流、增加课堂小组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促进通识教育教学,这也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敲响了警钟,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不满足教师讲、学生听这一阶段,希望更多的参与到教学环节.此外,呼吁增加汽车专业知识讲解的受众也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也说明任何通识性课程都需要受众有共同的基础知识,即课程体系要求满足大众的认同性要求.

六、结论

本文以拉斯韦尔“五W”理论为指导,以“汽车文化”课程为例,对跨文化通识课程教育进行了探讨.从文化传播系统中五个构成要素出发,研究了通识教育课程特征及其传播形式,最后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课程评价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了不同信息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等.

该文汇总,上述文章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本科和跨文化传播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跨文化传播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跨文化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职业决策剖面模型和就业指导 摘 要 职业决策剖面模型全面综合了职业决策风格理论的研究结果,对确定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和职业决策困难类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就剖面模型的理论假设、维度、量表做一简介,并讨论其对大学生就.

2、 运用学习进阶理论有效指导高考一轮复习 【摘要】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在复习备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才能提高一轮复习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本文提出运用学习进阶理论指导高考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

3、 翻转课堂实践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幼儿游戏理论和指导课程为例 一、研究背景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 20.

4、 从海姆斯语境理论看影视字幕翻译文化因素处理以《傲慢和偏见》为例 摘要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增进了人们对外界的理解,影视字幕翻译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借助海姆斯语境理论中交际形式这一语境因素,梳理不同语境下影视字幕的翻译思路,并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影视字幕翻.

5、 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跨文化融合和异质化 文/厉益君摘要贝尔特·布莱希特是20世纪影响世界剧坛的德国著名戏剧家,他所提出的“叙述体戏剧”理论,打破了原有影响西方戏剧2000多年的“戏剧性戏剧&.

6、 思想政治教育和共青团理论课程协同育人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为例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共青团理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内在的目标一致性、开放性和协调性 两者达成协同育人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