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文献综述>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民间故事期刊 民间故事杂志 家庭教育故事征文 编辑部的故事 故事大王杂志 故事杂志投稿 民间故事杂志社 民间传奇故事杂志社 我的教育故事论文 故事教学法的文献综述 民间信用特点与文化基础的论文 故事世界投稿

有关民间故事论文范本 和2019年中国民间故事综述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文献综述 原创主题:民间故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1

2019年中国民间故事综述,该文是关于民间故事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与民间故事和综述和研究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摘 要:2015年的民间故事研究论著较多,质量有所提升,方法有所拓展.本年度发表民间故事期刊论文120余篇,硕士论文26篇,博士论文3篇,著作6部.从研究领域来看,民间故事史、故事学理论建设、笑话研究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但民间故事研究的低门槛、模式化倾向阻碍了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前景.民间故事研究要有新突破,须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强化田野调查的问题意识、拓展跨学科视角、深入民间故事本体,关注当代民间故事的多重样态.

关键词:2 015年;民间故事;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 (2018) 01-0075-05

2015年的民间故事研究论著较多,质量有所提升,方法有所拓展.从研究领域来看,民间故事史、故事学理论建设、笑话研究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从研究方法来看,类型研究、比较研究和文化阐释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依然是主流.

一、民间故事史与故事学理论研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故事学研究者在故事学的理论建设上取得令人欣喜的突破,如刘魁立把故事类型理论和故事形态学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民间故事的生命树理论,为我们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形态结构特点提供了新视角,并在民间故事学和民间传说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本年度的民间故事学在民间故事史、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的话语分析、精神分析理论的译介、故事形态学等领域的成果较丰硕.

祁连休的3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史》是本年度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著作.此书可视为《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姊妹篇,广泛辑录古籍中的民间故事文本勾勒出先秦至清代两千多年的民间故事史.作者考察两千多年的民间故事史后发现先秦两汉是中国民间故事的萌生期,尤以民间寓言最为耀眼;魏晋南北朝为成熟期,幻想故事奇峰突起;隋唐五实故事有较显著发展;宋元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幻想故事、写实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的发展均衡;明代民间笑话的发展尤其显著,成为中国民间笑话发展的顶峰;清代是中国民间故事全面繁荣时期,各种门类的民间故事的发展均非常显著.在民间故事的分类上,作者根据故事的主题来划分,放弃了传统的AT分类体系.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讲述状况是中国民间故事学人较少关注领域,作者开创性地在民间故事的各个发展阶段中设专章讨论民间故事的采录,介绍不同时期民间故事文本采录、民间故事讲述人和故事集的编选情况,彰显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讲述状况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本年度.祝秀丽的《民间故事讲述的话语互动及其田野研究》体现了中国故事学人对故事讲述的新思考.作者引入雅各布森的言语交际要素理论把故事讲述分为语境、故事、媒介、符码、讲述人、听众六个要素,这些要素在讲述活动现场是共同作用的.讲故事是在讲述人和听众的话语交流过程中完成的,讲故事可以概括为前言序列、讲述序列、反应序列、离题序列、结束五个互动序列.讲故事的话语的现实原生形态是生活话语,艺术话语与生活话语互相渗透、交接、重叠.作者认为研究者在民间故事讲述的田野调查中应以问题意识为主导,以提出故事讲述的理论建构为旨归.

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寻民间故事的深层意蕴在西方民间文艺学界早己自成一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弗洛姆在《梦的精神分析》中对小红帽故事的精神分析解读、艾伦,奇南的《秋空爽朗——童话与人的后半生》、维蕾娜·卡斯特的《成功解读童话》和《童话心理学》相继译介到国内.本年度,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学意义与价值》经舒伟重译后出版.此书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析童话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领域产生广泛影响.此书从精神分析视角讨论了童话故事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作者在书中试图表明,童话故事如何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揭示健康的人格发展过程由什么构成,以及这些故事如何使这样的发展富有吸引力,从而引导儿童参与其中.这一成长过程始于反抗父母和害怕长大,结束于青春期真正到来,孩子获得了心理上的独立和道德上的成熟,而且不再把异性视作威胁或恶魔,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之相处.[3]14

故事形态学理论是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李扬是首位运用故事形态学理论考察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结构特征的学者,他的博士论文《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1996年出版后并未引起学界重视,鲜有学者运用形态学方法来分析中国民间故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民间故事研究逐步深入,贾放译介的《故事形态学》2006年出版后,故事学界日渐形成“普罗普热”.李扬的《中国民间故事形态学》N]再版可谓适逢其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规律进而探讨中国民间故事结构深层中隐伏的文化传统奠定良好基础.

宁稼雨近年来倡导构建叙事文化学,认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应围绕故事主题类型索引的编制、故事主题类型的个案研究及叙事文化学的理论研究三个层面展开,并在201 1年参照AT分类法编撰出版了《先秦叙事文学主题类型索引》.本年度他的《从“AT分类法”到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故事类型分类——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五》认为“AT分类法”为中国故事类型分类索引的编制提供了重要参照和主要依据,借鉴艾伯华、金荣华、祁连休等人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制经验,可以先划分为天地类、怪异类、人物类、器物类、动物类等几大类,然后再下设小类和更细的条目来编撰主题类型索引.:习

一、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

本年度的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论文数量丰富,涉及范围有中外比较、汉族和少数民族比较、少数民族的互相比较民间叙事和作家叙事的跨文类比较,研究方法上也出现新的变化.

(一)中外比较

陈明的《三条鱼的故事一印度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例证》是本年度比较故事研究领域的佳作.作者把文本细读和图像考察相结合,分析该故事在巴利文佛教《本生经》、史诗《摩诃婆罗多》、民间故事集《五卷书》、 《益世嘉言集》和《故事海》中的演变及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泰语多语种文字文本中的流变过程,认为源自印度民间的“三条鱼的故事”进入到佛教的本生故事后又以口头传播的形式在丝绸之路上流传,并且被记录下来.此后还以改写或变形方式进入到伊斯兰教等新的宗教文化场域.除了口头与多元的文字文本之外,该故事还以图像的方式进一步开拓了传播的时空.可以说, “三条鱼的故事”在印度、斯里兰卡、中亚的粟特、西亚和北非的伊斯兰世界以及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地区的广泛流传,实际上是印度文学向外传播的一个缩影,为了解印度民间故事与宗教对外传播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证事例.

毕雪飞的《中日弃老故事比较研究——以“原谷型”与“姥拾了型”为中心》认为中国的弃老故事基本以“弃父”为核心展开,而日本则主要围绕“弃母”问题流传.中日两国的弃老故事反映了家庭纠葛的不同方面,主旨均是告诫世人要孝养父母.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比较

汉族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往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生关系.本年度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相互间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较多.

林继富、梁珊珊的《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比较研究》对汉藏两族的“小鸡崽报仇”故事从结构与细节上对两者间的相似性,地域传统和历史传统作用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作者认为汉藏两族的“小鸡崽报仇”故事是否同源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故事文本中呈现出汉族和藏族文化上的交融互渗是显著的.李勤璞的《智慧礼赞——-藏汉文蚁穿九曲珠的故事》搜检藏汉和佛经中的典籍中关于蚁穿九曲珠故事文本,考订了文献中吐蕃使者噶尔东赞“蚁穿玉石”与孔子“蚁穿九曲珠”两则故事之间的关系.认为该故事最早的版本源于汉文本,但最早的藏文本不是简单地从汉文本翻译而来.藏语与汉语文本在自身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演化,寓意各自不同,但都有对文明智慧的赞美.

李丽丹的《朝格日布之“汉族故事”研究——以<王外外的故事>为个案的分析》通过详实的情节对比认为蒙古族故事家朝格日布所讲“汉族故事”中的《王外外的故事》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故事情节为架构,借助故事家的讲述技巧融汇入以蒙古族文化根基为主体的民间故事中,传递了丰富的蒙汉民间文化交流信息.[10]

(三)跨文类比较 张琼洁的《“骗”的文人书写与民间讲述一从李渔<归正楼>和耿村民间故事比较分析说起》比较李渔笔下的《归正楼》和耿村民间故事中的《张糊弄》发现文人笔下的行骗故事注重叙述策略、顾及意义阐释,具有教诲性.民间讲述中的行骗故事则更注重故事的趣味性与串联性,没有任何的道德说教和反思.在意义阐释上,文人书写与民间讲述反映出的是大小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从更深意义上讲,无论是骗行为还是骗故事本质特征是“游戏”.文人以自省的文学观念将文字游戏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民众的口头文学则体现了人性的觉醒和抵抗.[11]

三、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故事类型是民间故事学人的主要分析工具,本年度故事类型研究论文较多,出现不少将故事类型和形态分析、文化批评等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论文,研究深度亦有所拓展.

康丽近年来重点关注巧女故事,运用类型丛视角分析巧女故事的形态结构特点,同时注重从性别视角反思巧女故事文本中民间女性言行与传统性别规范之间的复杂张力,尝试勾连民间故事的形态结构和文化意蕴.她的《性别制约与规范重叙:中国巧女故事研究》认为当故事文本中传达的文化观念与现实生活相悖反时,表面看是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制度和*观念抑制下反抗,其实质是对男权社会现实运行规范的认同.巧女故事文本中彰显巧女的智慧、才华均是以维护家庭和谐、家族利益为指向的,在男性无法维护家庭权利下的主动出场,并非对传统*规范的反叛.巧女故事传递的是男权视野下的理想女性形象.[12]

鹿忆鹿的《傻女婿的傻样

兼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家族关系》从跨文化的视角考察了傻女婿型故事.作者认为西方的民间故事大多倾向个人的情感追求,中国民间故事则常围绕着婚姻关系、家族关系打转.以傻女婿为个案可以深入探讨中国的家族关系.首先,傻女婿故事中主要的情节,几乎都围绕着女婿在岳家应对不得体的内容,傻女婿学话或拜寿时出尽洋相,受尽岳父或连襟的奚落.传统家庭中女儿地位的低下,使得傻女婿故事普遍流传,傻媳妇故事却相对少见.其次,傻女婿对房事的懵懂,表明传统家族将传宗接代视为婚姻的唯一要务.傻女婿故事背后表现幽一种对人毫无同情心的残忍.与西方的傻子娶亲故事相比,中国傻女婿故事类型中有姊妹关系、连襟关系,也有翁婿关系,呈现出一个与西方家族文化不同的家族关系.[13]

刘守华的《去粗取精话非遗—从徐文长故事说起》在辨析徐文长故事复杂构成形态的同时,还以《皮匠驸马》等故事角色的狡黠行为为例,提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类代表作的研究评审中,须本着激浊扬清、去粗取精的科学态度,涤荡“国民劣根性”之遗存.[14]乌力汗的博士论文《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运用类型学、故事形态学和文化人类学理论从叙事主题、角色功能及传承演变特征等方面探究了赫哲族民间故事的整体特征、*价值、神灵体系和文化意蕴.[15]

四、民间故事的文化阐释

运用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对民间故事中的文化质素进行阐释是民间故事研究的常见模式.黎亮的《“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认为以“妻的离去”为结局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有着悠久的文本历史和稳定的结构传承.作者根据离去的妻子形象将“离去型”故事分为羽衣仙女、田螺姑娘、老虎精和猴儿娘四个亚类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女性在历史变迁中从仙到兽的地位变化实际体现了女性对婚姻习俗由从妻居到从夫居转变的反抗心理. “离去型”故事具有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原型意义.[16]哈斯也提,艾比布拉的《论维吾尔民间魔法故事中的仙女及有关形象》以维吾尔族关于仙女的57篇民间故事为基础对其中的仙女形象进行了阐释,并对与仙女紧密相连的普通人物及神话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探讨.[17]

吴桃的《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原型意象解读》认为彝族民间故事中的青蛙原型承载了该民族对祖先文化的历史记忆,故事中塑造的青蛙集智慧、果敢、聪颖、孝顺于一身,是文明的先导和传播者.青蛙意象的生成是彝族独特的情感投射而创造出的审美艺术形象,是彝族人特有的民族情感的外化和升华,是彝族人地方性知识的汇总与归结.[18]

五、笑话研究

本年度,民间笑话研究成果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较高.王旭的《作为表达资源的笑话—一以万荣笑话为例》引入表演理论方法以万荣笑话“立碑为证”为个案,通过对其书面文本和表演文本的分析和比较,阐述了将笑话作为一种表达资源的重要性.这一新视角体现了笑话研究转向民族志的研究范式.有助于让当下的笑话研究更加关注相对性、综合性和主体性.[19]

吉国秀、胡安亮的《笑话:网络社会中的新民间叙事》关注了在现代社会流传较广的“IT笑话”.“IT笑话”是网络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新民间叙事体裁.“IT笑话”重返了技术与民俗的关系这一主题,网络社会下民间笑话借助信息技术获得新的生命力.[20]

六、故事讲述研究

林继富近十余年来一直关注民间故事讲述现状和叙事传统.他的《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的变迁与保护——基于湖北省都镇湾故事讲述传统的调查》以口头叙事传统丰富的湖北省都镇湾为个案,讨论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口头叙事在讲述传统、讲述功能和听众等方面的变化.[21]的《当代中国民间故事讲述趋势——从<都镇湾故事>谈起》发现随着时代变迁,当代故事讲述呈现内容生活化、讲述形态主干化、讲述目的娱乐化特点.都镇湾人讲述的民间故事生活气息浓郁,节奏明快,语言简洁凝练、注重娱乐化呈现中国当下民间故事的传承态势.[22]

王均霞的《讲述人、讲述视角与巧女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再认识——兼及巧女故事研究范式的反思》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的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巧女故事,发现男性远多于女性.男性讲述的巧女故事多呈现出家长的权威性和巧女的顺从性,而女性讲述的巧女故事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巧女对家长权威的反抗.在不同的讲述视角下,巧女形象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但整体上仍未超越传统父权制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框定.[23]

七、学术史与书评

乌日古木勒近年来一直关注日本学者柳田国男的民间故事研究成果,发表了系列论文.她的《柳田国男与日本民间故事整理和分类法》认为柳田国男在一国民俗学理念下,提出系统整理和研究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间故事的方案.他通过整理和分析日本民间故事文本,借鉴AT分类法和赛多的二分法,将日本民间故事分为完形和派生两种,并系统探究两种民间故事的关系.之后的日本故事学家虽然没有采纳他的完形和派生两种民间故事分类法,但柳田国男提出的日本民间故事的体系化的整理和分类提案,在日本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分类和研究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柳田国男民间故事的二分法虽然受到了以关敬吾为代表的日本故事学人的质疑,但他的关于日本民间故事搜集和整理的方案直接指导了日本民间故事搜集、记录、整理和研究事业.[24]赵蕤也关注了伊藤清司、志村三喜子的彝族民间故事研究成果.[25]

穆昭阳的《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学科史意义》考查了建国初“十七年”时期、“集成普查”时期、“非遗”时期三个较为重要的历史阶段的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状况.认为民间故事的记录从开始的单一情状,向多样化结构发展,并与口头讲述时的现场开始联系起来,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26]刘守华在我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领域成绩显著,评述文章较多.漆凌云、周超的《刘守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述评——以“求好运”故事研究为例》认为刘守华的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特色体现在广泛搜寻不同性质的文本资料,尝试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深入挖掘中国民间故事特质,从跨学科视角研究探寻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渗.[27]

祁连休花费十年心血完成《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写作,出版后引来学界广泛好评.刘锡诚认为《中国民间故事史》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学科建构增添了一部重要的、基础性的、支柱性的著作.他认为祁连休运用唯物史观和文化进化论的理论视角来梳理两千年中国民间故事史,在史料的鉴别、梳理、分析、研究中,建构起自己的故事史体系.[28]林继富、李晓城认为《中国民间故事史》在中国民间故事史的书写方法上有创新,建构了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知识体系.[29]万建中的《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出版后受到故事学界的广泛关注.邓苗的《跳出庐山看庐山—评万建中<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认为该书是对中国民间故事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研究著作,写作方法独特,总结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实绩的同时直面当下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困境,并对未来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前景提出针对性策略.[30]

总体而言,2015年民间故事研究的质量有所提升,尤其是在民间故事史、故事学理论、比较研究、类型研究、笑话研究等领域.但不可否认,民间故事研究的门槛较低,不少民间故事论文仅属于外部研究,如比较研究只是为比较而比较,缺乏问题意识;讨论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还停留在表层论述.此外,模式化的研究桎梏还难以根除,如我们在讨论某一类型故事时,常常从故事的历时性演变、类型划分、形态结构特征和文化意蕴等方面进行论析,研究比较全面,但少有创见.民间故事研究要有新突破,须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强化田野调查的问题意识、拓展跨学科视角、深入民间故事本体,关注当代民间故事的多重样态.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民间故事研究队伍呈现年轻化和跨学科特点,出现一批崭露头角的新秀,同时也吸引了古代文学、东方文学等其他学科学者,民间故事研究的未来值得期待.注释:

[1]祁涟休: 《中国民间故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祝秀丽: 《民间故事讲述的话语互动及其田野研究》, 《民俗研究》,2015年第6期.

[3][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著,舒伟、丁素萍、樊高月译: 《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学与意义》,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15年.

[4]李扬: 《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5年版.

[5]宁稼雨:《从“AT分-法”到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故事类 型分类—一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五》, 《天中学 刊》,2015年第1期.

[6]陈明:《三条鱼的故事—一印度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的 传播例证》, 《西域研究》,2015年第2期.

[7]毕雪飞: 《中日弃老故事比较研究—一以“原谷型”与

“姥拾’C型”为中心》, 《民俗研究》,2015年第5期.

[8]林继富、梁珊珊:《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 比较研究》, 《青藏高原论坛》,2015年第3期.

[9]李勤璞: 《智慧礼赞——藏汉文蚁穿九曲珠的故事》, 《欧亚学刊》,2015年第2期.

[10]李丽丹:《朝格日布之“汉族故事”研究—一以<王外

外的故事>为个案的分析》,《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

第2期.

[11]张琼洁:《“骗”的文人书写与民间讲述——从李渔<

归正楼>和耿村民间故事比较分析说起》, 《河北大学

学报》,2015年第5期.

[12]康丽: 《性别制约与规范重叙:中国巧女故事研究》,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15年第2期.

[13]鹿忆鹿:《傻女婿的傻样——兼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家 族关系》, 《民俗研究》,2015年第4期.

[14]刘守华:《去粗取精话非遗—从徐文长故事说起》,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15]乌力汗:《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民族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15年.

[16]黎亮:《“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民 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

[17]哈斯也提,艾比布拉:《论维吾尔民间魔法故事中的仙女 及有关形象》, 《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8]吴桃:《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原型意象解读》,《民族 文学研究》,2015年第5期.

[19]王旭: 《作为表达资源的笑话—一以万荣笑话为例》,

《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20]吉国秀、胡安亮:《笑话:网络社会中的新民间叙事》,

《民俗研究》,2015年第6期.

[21]林继富:《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的变迁与保护——基于湖 北省都镇湾故事讲述传统的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学 报》,2015年第4期.

[22]: 《当代中国民间故事讲述趋势——从<都镇湾故 事>谈起》, 《中国艺术报》,2015年8月31日.

[23]王均霞:《讲述人、讲述视角与巧女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再认识——兼及巧女故事研究范式的反思》,《民族文 学研究》,2015年第6期.

[24]乌日古木勒: 《柳田国男与日本民间故事整理和分类 法》, 《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6期.

[25]赵蕤:《神话、民话视角下的日本学者彝族研究综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叭5年第3期.

[26]穆昭阳:《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学科史意义》,《中华 文化论坛》,2015年第5期.

[27]漆凌云、周超:《刘守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述评—一以

“求好运”故事研究为例》,《民俗研究》,2015年第

4期.

[28]刘锡诚: 《<中国民间故事史>的范式意义

》, 《民间 文化论坛》,2015年第瑚.

[29]林继富、李晓城:《建构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知识体系一 读祁连休先生<中国民间故事史>》,《民间文化论坛》, 2015年第4期.

[30]邓苗: 《跳出庐山看庐山——评万建中<2 0世纪中国 民间故事研究史>》, 《民俗研究》,2015年第6期.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夏 雪

此文评论: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民间故事和综述和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民间故事本科毕业论文民间故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谈承德民间故事中的中国古代伦理思想 杨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郝瑞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项目基金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编号FY2014004 摘 要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类型的一种同样关乎人类的心灵与情感,并且与.

2、 雷沃重工荣获2019年中国品牌年度大奖 2016年12月28日,由业界权威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举办的2016年“中国品牌年度大奖”正式揭晓,在一被誉为“中国品牌奥斯卡”的年度盛典上,华为、中国国.

3、 2019年中国畜牧业协会大事记 1 月2017 年1 月45 日,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秘书长刘强德、主管程玛丽赴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参加首届内蒙古牧区资源合作高峰论坛,刘强德秘书长作了题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牛羊产业概况&rd.

4、 2019年度中国金融科技创客大赛(杭州)总决赛举办 近期,全球金融科技(杭州)峰会暨2017年度中国金融科技创客大赛(杭州)总决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中国金融科技创客大赛是国内首个聚焦前沿科技在金融行业应用高规格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总决赛落户反映出杭.

5、 立足当下,才能通向文化的未来2019年度中国文化图书盘点 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波及全球的研究思潮,是有着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的知识学术实践,是政治热情在笔尖的跳动 文化研究学者从来都不只满足于知识的生产,而是力图通过知识来参与现实,激活危机诉求,进而改变世.

6、 2007-2019年图书馆读书会文献综述* 曹静仁(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510631)关键词图书馆;读书会;分布;类型;合作摘要文章对2007—2017年有关图书馆读书会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利用内容分析法对读书会的实践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