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文献综述>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偿债能力分析论文 偿债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盈利能力分析毕业论文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质疑能力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论文答辩问题 课外阅读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能力的论文总结

关于创新能力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专业学位生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分类:文献综述 原创主题:创新能力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4

专业学位生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是关于创新能力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和创新能力和因素分析和学位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院G643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16871/j.cnki.kjwhb.2018.01.015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内外部条件和影响主体两个维度探讨其创新能力培养和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强调了学校实践环节和企业(行业)创新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专业学位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企业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Professional Masters´ Innovation Capability // Zou Yan,Shi Huamei,Zhou Na

Abstract Professional master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postgraduates,so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crucial for 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professional masters´ innovation capability from two dimensions,internal &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influenced entities. In thesefactor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practical stage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alenvironment are emphasized.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innovation capability;influencing factors;enterprises

1 引言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之一是“把寓教于研、激励创新作为根本要求,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把促进研究生成才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倡开放合作和个性化培养,科教协同、产学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和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从2010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开始减少招生学术型硕士,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2016 年高校实际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达到48%,预计2020 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将达到研究生总招生量的70%.我国一直致力于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而研究生正是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一股重要推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可见一斑.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首先必须明确它的内涵.陈新忠(2010)指出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内外部条件,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雷怀英等(2014)则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定义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善于获取知识,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勇于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也可以指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产生新颖且适宜的学术观点或者学术成果的能力.本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定义为: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创造,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或者在实践中加以创新性应用的能力.当然,学科性质的差异会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机制存在差异,例如,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基于已有的专业理论基础,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梳理和重组,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并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杨树旺,吴婷,2016).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而创新能力正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素质与职业能力综合运用的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术论文、科研实践、自主创业与独立承担课题、专利发明、课外作品竞赛、专业作品创作、职业资格证书等多个方面.创新能力的形成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

3 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主体,现有文献和评价体系大多把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两个方面.周玉林等(2016)重点研究了外生条件,将外生影响因素分为教育理念、培养体制、导师作用、培养条件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更多学者是同时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杨树旺等(2016)指出内生因素包括读研动机和创新基础能力,而外生因素则包括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方案、导师队伍和政策因素.李沁心(2016)将内生因素分为读研动机、科研兴趣、自制能力和学术道德四个方面,将外生因素概括为教学因素、导师因素、资源因素和制度因素.杨晓明和冯茜(2014)则将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主要包括研究生导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与学习动机、教学与实践、资源与条件等,间接因素包括制度因素,如教学制度、导师制度及学位论文制度、学术管理机制等.但这些文献大都把所有类型的研究生按统一标准研究和评价,单独涉及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普通采用理论分析、访谈或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巩亮等,2014;宋华明等,2015).

本文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参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从内外部条件和影响主体两个维度来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 所示).从内外部条件看,影响因素分为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两个方面.内生因素主要包括研究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而外生因素则主要包括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与硬件建设、企业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从影响主体来看,这些影响因素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学生、社会和学校三个主体.从图1 可以看出,内部条件主要涉及到学生主体,而外部条件则涉及学校和社会两个主体.

内生因素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两个因素.良好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参加创新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素质,积极产生创新成果;学习能力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创新水平,学习能力通常表现为生源质量、考试成绩、竞赛成绩、论文水平、学科竞赛等.

外生因素则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促进条件,主要包括培养模式、导师队伍、政策支持、硬件建设(经费条件、实验室建设等)以及外部创新条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是更需要高度重视的,其重要性贯穿到培养模式、导师队伍、硬件条件及学校政策制定等所有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保证.外生因素中包含了学校和社会两个主体,除了培养单位所提供的各类条件之外,现实社会环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其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过学校所发挥的作用.

按照本文的分析,社会影响包括了社会整体创新环境和企业(行业)创新环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政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创新政策、构建众创空间、培育创新团队等举措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活动,这些举措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更灵活更有利的实践空间.例如,可以通过协同创新中心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平台;可以通过与双创人才的交流,培养创新意识,活跃创新思想,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和活力;可以通过政府日趋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鼓励研究生发明创造,保护创新成果.企业是研究生实践活动的直接载体,一方面企业的创新环境会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其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促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

4 相关对策建议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主体共同努力和协同作用.根据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学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最重要的主体,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积极探索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工作基地为载体的联合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和需要,充分吸纳和使用社会优质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使企业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同体.充分发挥企业特有的实践和职业岗位育人优势,以企业实际项目和问题为导向,引导研究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生态系统.

学校还应重点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改变以学术创新为导向的传统思维,重点评价实践和应用环节的创新,以及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在学生主体方面,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提高研究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能力;通过举办论坛研讨和报告会,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专项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企业层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基地的创建和建设.创新实际上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面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引领新技术发展,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企业需求引发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解决问题.因此,企业参与创新基地或创新平台建设也会提高企业的基础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其他创新活动的效率,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努力营造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环境,通过宣传、培训等活动,使企业深刻认识到其作为市场主体在人才培养和推动创新方面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企业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2):10-13.

[2] 雷怀英,贾文军,张晓沛.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2(2):10-13.

[3] 杨树旺,吴婷.对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单因素ANOVA分析[J].科教文汇,2016(36):4-7.

[4] 周玉林,张希晨,李仕友,等.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外在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21):77-79.

[5] 李沁心.二级教学管理部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和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9):89-90.

[6] 杨晓明,冯茜.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38-41.

[7] 巩亮,张万红,李卿,等.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50-57.

[8] 宋华明,余柳.农科博士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15(2):1-7.

编辑张效瑞

该文总结,此文为适合创新能力和因素分析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创新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创新能力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生实践能力 高笑娟,马建军(河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当前的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2、 探析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生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专业背景和经历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践与实习流于形式 笔者根据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

3、 基于因子分析的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房 爽 高雯蕙(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 · 泰州 225300)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9 070摘 要 .

4、 新形势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生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8 024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及企业转型升级,工程类高层次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因此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

5、 农村家庭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以衡水桃城区周边农村为例 摘 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家庭作为幼儿生长的第一环境,对幼儿一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各方面的成长都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家庭教育;幼儿.

6、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文献综述 摘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体育教学领域达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是,许多问题在专业硕士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例如专业硕士能力不足、教师能力及素质有待增强、用人单位对人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