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环境污染防治论文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病虫害防治参考文献 葡萄的病虫害防治参考文献 滑坡防治论文 中华临床防治医学杂志 瓦斯防治外文文献翻译 油漆桔皮的防治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病虫害防治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会泽县大桥乡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病虫害防治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5

会泽县大桥乡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该文是病虫害防治方面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和大桥乡和病虫害防治和会泽县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新换代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常见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苗枯病、粗缩病等,常见虫害有地老虎、金针虫、玉米蚜、灰飞虱、玉米螟、粘虫等,对玉米生产和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结合会泽县大桥乡玉米种植实际阐述了这些病虫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防方法和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

1 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玉米常见病害: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青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圆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茎腐病,玉米锈病,玉米黑粉病等.本文主要探讨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青枯病.

1.1 玉米大、小斑病

1.1.1 发病规律.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和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为第二年发病的初浸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我乡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在7—8月份,月平均气温高,降水多,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病害易流行.

1.1.2 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二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10~30cm,宽1~2cm,有的病斑更大,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严重时叶片枯焦.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cm,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1.1.3 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是主要的.

1.1.4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合理密植,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二是消灭越冬菌源和减少发病初期菌量.三是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退菌特800~1 000倍液,8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兑水50~75kg/667m2,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2~3次.

1.2 玉米丝黑穗病

1.2.1 发病规律.本病主要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为害相当严重.玉米丝黑穗病一年浸染1次,无再浸染.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厚垣孢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由玉米幼芽入侵,最后进入雄花和果穗,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适宜,是影响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1.2.2 症状识别.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一侧苞叶裂开,露出内部黑色粉末并散落,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1.2.3 影响发病的因素.以病菌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的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土壤和粪肥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1.2.4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对本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目前我乡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会单888、会研8号、砚单1号、金玉2号、亲瑞189等.二是实行轮作、深耕,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发病重.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菌的为害.另外,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压到播种层以下,以减少菌源,减轻发病.三是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块外深埋或烧毁,以免病菌落入土中.四是药剂拌种,选用15%粉锈宁或50%托布津粉剂,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防治.

2 玉米虫害的种类与防治

危害玉米的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弯刺黑蝽、麦根蝽象、玉米耕葵粉蚧、玉米蛀茎夜蛾、二点委夜蛾;刺吸式害虫:玉米蚜、玉米蓟马、玉米红蜘蛛、叶螨、灰飞虱、小麦皮蓟马、盲蝽及赤须盲蝽、叶蝉类;啃食叶类害虫:玉米螟、棉铃虫、粘虫、铁甲虫、大垫尖翅蝗、亚洲飞蝗、宽须蚁蝗、小翅雏蝗、狭翅雏蝗、西伯利亚蝗、苜蓿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灯蛾、古毒蛾等.本文主要探讨地老虎、玉米蚜、玉米螟、粘虫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2.1 地老虎

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地老虎的种类很多,但经常发生为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2.1.1 生活习性.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成虫体翅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有两道暗色双线夹一白线的波状线,翅上有两个暗褐色的肾状纹与环状纹,肾状纹外侧有1条尖三角形的黑色纵线;黄地老虎前翅仅有肾状纹和环状纹.卵均为半圆球形,初产时,以后变暗.小地老虎幼虫身体表面布满黑色圆形小颗粒;而黄地老虎幼虫体表则没有显著颗粒.

2.1.2 影响地老虎发生的因素.秋季多雨是两种地老虎大发生的预兆.因秋季多雨,土壤湿润,杂草滋生,地老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又有充足的食物,适于越冬前的末代繁殖,所以越冬基数大,成为第二年大发生的基础.

2.1.3 防治措施.地老虎的防治,必须采取诱蛾、除草、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g/667m2加细土25~30kg拌匀后顺垄条施,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4kg/667m2兑细土混合后条施防治、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为害.

2.2 玉米蚜

玉米蚜属同翅目,蚜科,俗名腻虫、麦蚰、蚁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2.5mm,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活虫深绿色,披薄,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触角6节比身体短,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卵椭圆形.

2.2.1 症状识别.可危害玉米、小麦、高粱、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植物.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危害,抽穗后危害穗部,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妨碍生长发育,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粒重,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病毒造成玉米减产.为害叶片时分泌蜜露,产生黑色霉状物.在玉米上主要为害雄花和上层1~5片叶,下部叶片受害轻,寄主玉米、高粱、小麦、狗尾草等.

2.2.2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20余代,一般以无翅胎生雌蚜在小麦苗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4月底5月初向玉米迁移.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危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危害,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危害的最有利时期,即平均气温在2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故防治适应期在玉米抽雄前,而暴风雨对玉米蚜有较大的控制作用.

2.2.3 防治措施.一是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基地.二是在玉米心叶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 000头以上时,可用50%抗蚜威3 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 500倍液,或50%敌敌畏1 000倍液,或2.5%敌杀死3 0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也可用40%氧化乐果50~100倍液涂茎.

2.3 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

2.3.1 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此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子粒,造成严重减产.

2.3.2 发生规律.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寄主的茎秆、穗部或根茬中越冬,玉米螟雌蛾羽化后不久则开始分泌性外激素,具有强烈的性引诱,在当天就可交尾.1~2天内即能达到产卵的高峰,成虫喜欢在高大生长、茂密、叶色浓绿的田块以及植株上,具有明显的选优性,卵多产于玉米的中部叶片和背近中脉处,卵期多为3~5天,幼虫多在上午孵化,约一个小时左右开始分散,爬行迅速,有些直接吐丝漂移邻近植株,幼虫有趋糖、趋触、趋湿及背光等特性.

2.3.3 防治措施.一是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化蛹.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并应清除苍耳等杂草越冬寄主,这是消灭玉米螟的基础措施.二是心叶期防治:在心叶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或夏秋玉米的叶丝期,虫穗率达5%时应进行防治.三是药剂防治:大喇叭口期用3%辛硫磷1.5~2kg/667m2拌细沙10kg配制成毒土,每株撒药土1g左右,要撒入大喇叭口中,直接杀死初孵幼虫;穗期在玉米抽雄吐丝时,每亩选用2.5%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施花丝和果穗.

2.4 粘虫

粘虫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害虫,俗称螳蝗、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

2.4.1 症状识别.粘虫的幼虫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为害.一二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

2.4.2 发生规律.粘虫每年多发生3代,以第二代危害玉米为主,成虫对糖醋液和黑光灯趋性强,并具有“迎风取食,背风产卵”的习性,在玉米苗期,卵多产于萎蔫枯黄的叶片尖端,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的花丝等部位,边产卵边分泌胶质,将卵粒黏连成行或重叠排列黏在叶片上,形成卵块.幼虫昼伏夜出危害,有假死性和群体迁移习性.老熟幼虫多在玉米附近3~5cm深土内或在近土面的叶鞘内或茎间化蛹.粘虫是中温喜湿的害虫,在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粘虫数量又显著下降,主要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蚂蚁、线虫、蜘蛛、步行甲及一些菌类.

2.4.3 防治措施.防治粘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药剂防治可选用48%毒死蜱1 500倍液或4.5%氯氰聚酯1 500倍液喷雾,严重田块可选用2.2%甲维盐1 500倍液与48%毒死蜱1 500倍液混合喷雾,施药液40~50kg/667m2,重点喷施心叶部位,连同地头杂草一起喷施.有条件者,应做好地区甚至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芳.玉米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3):96.

[2] 哈丽霞木·玉山.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4,(8):82.

此文结束语,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大桥乡和病虫害防治和会泽县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病虫害防治本科毕业论文病虫害防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优质水稻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摘要 水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有较高的单位产量 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使水稻的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需要培育出优质且高产的水稻,才保证国民生产生活的稳定性 基于此,.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摘 要病虫害对玉米的正常生产影响较大,同时也会带来严重威胁 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水平,阐述了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病虫害种类,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种植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

3、 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摘 要冬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人们对于冬小麦的种植要点比较了解,有较丰富的种植经验 病虫害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效率,想要提高小麦的质量与产量,就要提高病虫害防治的能力 虽然农民积累的种植经.

4、 关于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摘 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玉米的优质高产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种植者不断推进种植技术的革新,以保证玉米质量与产量的提高 主要对玉米种植时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探讨,研究了其种类及在.

5、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摘要玉米是我国常见的粮食作物,对我国的粮食储备有着重要影响 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研究,寻找最佳的预防和解决措施,是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维持我国粮食稳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6、 玉米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 胡志新 阚宝忠玉米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是支持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由于玉米的用途十分广泛,研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