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众文艺杂志社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大众文艺投稿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大众文化和审美论文 广告和大众文化论文 美国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的论文 大众文化和传媒论文 媒介和大众文化论文

关于大众文化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与养眼不养心:童老师的大众文化观读《文学创作问题六章》类硕士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大众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9-08

养眼不养心:童老师的大众文化观读《文学创作问题六章》,该文是关于大众文化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文学创作问题六章》和大众文化和养心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赵勇

特约书评人专栏

童庆炳老师的《文学创作问题六章》(即《童庆炳文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凡引此书,只随文标注页码)是由我最后把关的,但是否采用这一书名,我当时却颇费踌躇.这本书由六辑内容组成,分别是“创作论”“鉴赏论”“大众文化论”“文学‘终结’论”“文学经典建构论”和“语文建设论”,严格一点说,只有第一辑内容涉及文学创作.但为什么童老师生前把书名定为《文学创作问题六章》呢?因童老师已经作古,我已不可能再向他讨教了.我当然也可以与编辑商量,改动书名,无奈反复琢磨,脑洞不开,只好作罢.

既然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不仅限于文学创作,那我就移步文学创作之外,谈谈对其他问题的阅读体会吧.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大众文化研究,做得我都没文化了.所以,看到童老师把11篇文章收入第三辑“大众文化论”中,我是大喜过望的,因为这样可以让我狠狠脑补一下.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童老师总会把他自己的最新想法和研究心得融入平时的言谈话语之中),但这次集中阅读,还是让我收获不小.

关于大众文化,童老师可能是国内较早对它做出思考的学者之一.记得1994年,大众文化几成显学,谈论它的人急剧增多,疾言厉色的批判尤其猛烈.也正是在那一年,童老师写出一篇《大众文化需要人文引导》的短文,从此拉开了思考大众文化的序幕.与那些一边倒的批判者不同,童老师的看法一开始就是比较温和的.他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娱乐性以及意义消解三个特征”(第293页),前两个特征具有积极意义,后一个特征却不能不让人担忧.因此,对于大众文化不能“堵”,而是需要“导”——把它“导”到人文精神这一端,或者起码让它具有一种人文品位.

在另一篇文章中,童老师把这种品位又进一步具体化了:“高品位的追求应该成为一切通俗文艺创作、一切娱乐消闲为目的的文艺活动的内在品质.应该认识到,是追求高品位还是迎合低级趣味,关系到对现实和历史是否负责的问题.所谓高品位,按我的理解就是要使作品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的和审美关怀的文化内涵.一艘美丽的游船,如果里面没有足够的压舱物,那么它航行起来就要东摇西晃,就有可能翻船.”(第303页)把人文主义等文化内涵比喻为“压舱物”,在我看来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我个人的一个看法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制作受“他律”原则支配,要想让它具有某种人文品位往往难乎其难.但童老师却并非如此,他不抛弃,不放弃,总希望大众文化的生产能一天天地好起来,其爱之深责之切的拳拳之心已溢于言表.大概,这就是老一代学者与我们年轻一代学者的重要区别.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背景,童老师后来把他对大众文化的看法发展成了所谓的“二重性”.这一辑中,有三篇文章的题目都涉及“二重性”.我也记得2009年,他在“超星学术视频”那里曾以《大众文化的二重性》为题,做过一次讲座,[1]但实际上,这一讲座又是2006年他在新加坡新跃大学研究生班所做讲座的压缩版.超星这里只讲了60分钟,新加坡那次却是三小时,后者自然更为舒展.本书收录的正是他在新加坡演讲的录音整理稿.[2]

那次演讲,童老师所谈问题有四:一、大众文化的流行符合群众和现实的需要;二、历史的启示——俗的可以变成雅的;三、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及实例分析;四、大众文化的品位追求.以我之见,这四个问题均可圈可点,但最有看点的应该是第三部分内容.正是在这里,童老师详细展开了对大众文化二重性问题的思考.

所谓二重性,即大众文化首先具有“养眼”的属性.童老师以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为例,认为“那里面一望无际的层层叠叠的秋天红叶的画面,满山遍野的青翠如滴的竹林,似乎就在你的眼前,冲击你的眼球,多么美丽,多么好看,难道不是让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吗?我们从这里获得了愉悦、快乐、特别是视觉上的享受,满足了所谓‘视觉上的食欲’,这就是‘养眼’.”(第330页)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又是文化商家制作出来的产品,它常常要迎合观众的口味(甚至低级口味),如同包着的糖果,接触过多,势必有害身心健康.“就是说,它在‘养眼’的同时并不‘养心’,甚至还要毒害我们的心.”(第330页)此谓大众文化的第二重属性.阿多诺曾把大众文化的一个特征概括为“必须常新又常常相同”,[3]而童老师的概括则是“养眼不养心”,我觉得这都是看透大众文化本质之后的明白话.而且,由于童老师借用流行语说事,他的概括就既有“原理”意味,又通俗易懂.记得我第一次听他如此评说大众文化时,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老爷子举重若轻,提炼得可真是好啊!

更有意思的是他展开之后的分析.他在交待了为什么每天晚上十点开始必看《大长今》之后,又从七个方面(因素)分析了这部韩剧如何好看、养眼、抓人.但他也同时意识到,如果你跟着电视看《大长今》一个月,然后又看《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么一路看下去,只要看上一年,那好,你的思想就变了,你就变成了一个低眉顺眼的‘顺民’,变成了一个奴颜媚骨的奴才,你就觉得天下就应该有一个皇帝,什么啊,自由啊,统统都是没有用的.”(第340页)这就是为什么大众文化像一样让你吸食上瘾,时间一长却因中毒太深无法根除的原因.这种危害性体现在,一方面,一旦你迷恋上它,“你的情感就被改造了”(第331页);另一方面,它“又误导了我们的历史观”(第344页).因为童老师意识到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虽“康雍乾”三代社会安定团结,国家蒸蒸日上,但“清朝的这三个皇帝也把中国的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端”,“特别是用儒家的思想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一朝比一朝厉害,光是乾隆朝的文字狱,就多达130余起,因为文字狱而被斩首、凌迟、诛灭(诛灭九族)的人很多.整个知识文化思想界都被束缚住了,大家噤若寒蝉,他们扼杀了思想自由.我认为中国百姓的奴隶性,正是在‘康雍乾’这三个朝代形成的.”(第342页)既如此,形成一个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就尤为重要:“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就是我们看一个帝王有没有在历史上做出贡献,要看他处于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他是逆历史发展的潮流,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我们评价一个帝王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准.”(第343页)但很可惜,我们在那些宫廷剧、辫子戏中却看不到这种历史观,取而代之的“康雍乾盛世”就是好,一切反动派被打倒.于是童老师忧心忡忡地说:“写康熙那个剧里的片头曲说‘还想再活五百年’.康熙再活500年,就活到现在了,这还了得.……我觉得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在推销帝王文化.”(第341—342页)

我得暂时停止对童老师观点的引用,稍稍喘口气.童老师的这处分析是从《大长今》讲起的,但惭愧的是,如此有名的电视剧,我却听说过没看过,这就是没文化的一种表现.为了印证童老师的分析,我立刻在网上搜看一集,果然俊男靓女,煞是“养眼”.而读到“你的情感就被改造了”之类的句子时,我想到了威廉斯所谓的“情感结构”(structueoffeeling).在威廉斯那里,“情感结构”虽意涵丰富,但他更侧重于描述某一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更在意这种感受如何打造成某种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然后作用于文学艺术.[4]这应该是一种正向作用,而反向作用,亦即文学艺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结构”,威廉斯似乎所论不多.如果把童老师的论述代入其中,他恰恰是要说明,宫廷戏这种文化产品是如何“改造”人们的价值观、历史观和情感世界,最终让人们的“情感结构”悄悄发生变化的.马尔库塞晚年时曾体悟道:“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它却可以致力于变革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意识与冲动.”[5]说的其实也是同一个意思,但无论是“意识与冲动”,还是“情感结构”,一旦遭到大众文化的持续侵袭,轻者变调串味,重则脱胎换骨,这正是童老师的担忧之处.

我还想到,分析过程中,童老师曾对阿多诺与霍克海默所著的《启蒙辩证法》有所引用(第331—332页),但我却无法确定他是否读过《电视和大众文化模式》.[6]之所以想到阿多诺的这篇文章,是因为童老师的分析路径与此文异曲同工.阿多诺以电视剧为例,分析了大众媒介所制造出来的“显意”(overtmessage)与“隐意”(hiddenmessage),认为后者比前者更值得关注:“事实上,隐意可能比显意更重要,因为该隐意将会逃离意识的控制,将无法被‘识破’,将不会遇到销售阻力(salesresistance),但它却可能渗透到观众的心灵之中.”[7]童老师所分析出来的正是那些帝王戏的显意与隐意:“明修”盛世繁荣,“暗度”顺民意识形态.而后者恰恰深藏不露,但实际上却已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观众的无意识领域.

阅读这处分析,其实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感受.从童老师为人处事的做派和著作文章的风格看,许多时候他都显得语调平和,温柔敦厚.他也多次跟我讲过,他所奉行的思维方式是亦此亦彼,走的是“中道”.但这里的分析却让我看到他锋芒毕露、壮怀激烈的一面.他谈顺民奴才文字狱,讲正确的历史观,表面上看似乎已是常识,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恰恰想捂住盖住常识、不敢面对常识吗?在一个常识沦陷、共识破裂的年代里,他能把这些讲出来,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我想,对他半生半熟的人读到这些文字,或许会有惊讶之感,觉得这不是童老师的风格;但在我看来,这恰恰又是他内在气质的一种体现.他把这种锋芒藏得很深,甚至不断转换成一种更加学术化的表达(例如,他所倡导的“文化诗学”中便有一个现实维度,其实就是鼓励学人有人文关怀,积极介入现实问题,而不是仅仅关在塔中做纯而又纯的学问),但在其内心深处,却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批判意识和介入情结.它们寻常看不见,但每到关键处,便会被主人撒豆成兵,挥剑成河.我以为说到底,童老师依然并非纯粹的学者,他的骨子里是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情怀的.

这种情怀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困扰.2009年12月,张艺谋拍出《三拍案惊奇》并投放市场,立刻招来骂声一片.对于这种烂片,我基本上是耍清高——根本不看.事实上直至现在,我也没看过这部电影.但童老师不但看了,还忍不住写了两篇博文:《张艺谋的一个低级错误》和《就影片〈三〉三问张艺谋》(收入本书时合为一篇,取名为《张艺谋〈三〉二题》).大概是为了造势,《三》放映之前,张艺谋曾携演员做客北京电视台,大谈一个女演员说哭就哭,很会演戏,拍一场戏时哭了17次,一点都不含糊.童老师说,张艺谋这么夸演员,完全错了,而且是低级错误.作为一个电影大师,怎么能如此缺乏艺术理论素养?于是童老师谈演员的“双重生活”,讲“我向体验”,引经据典,举例说明,扎扎实实给张艺谋同志上了一课.写到最后,童老师说:“看来,张艺谋需要补充学习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免得信口开河,把演员和观众给误导了.”(第362页)而关于《三》,童老师也下笔如刀,连续质问张艺谋:为什么对《血迷宫》或“偷”或“借”,以此赚取“审美”的“剩余价值”?为什么让小沈阳的表演“不男不女”,以此换取观众廉价的笑声?为什么影片中有那么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毫无真实性可言”的情节?对于这部影片,童老师的基本判断是,此乃“一部胡编乱造的、无审美价值的、俗不可耐的制作,60元钱花得冤”.(第362页)

实际上,早在2007年,童老师就撰文批评过张艺谋(参见本书中《“大片”中审美的异化》一文),但那时候他还没开博客.此二文写成时,他却已是经营博客半年的博主,于是博文立刻被他传至自留地里.但许多人并不逛科学网(童老师把博客开在那里),所以两篇博文点击率并不算很高(现在查阅,也只有1916次和1469次),只是赢得了几声熟人的喝彩.2010年1月中旬,童老师参加“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启动会时,新浪网的一位编辑盯上了他,软磨硬泡,动员他也去新浪安家落户.童老师说,新浪太热闹,自己喜欢清静,科学网这边就挺好.编辑马上说,并不需要他亲自动手,只要他授权,便会派专人选文、搬运、打理,这样,科学网的博文就会源源不断地进驻新浪.话说到这份儿上,童老师又抹不开面子,便同意试试.不几日,20篇左右的文章被新浪编辑乔迁新居,其中就有批评张艺谋那两篇.童老师得知此事,心生好奇,就去新家瞅了瞅.这一瞅不要紧,那里虽点击率飙升,人气很旺,但许多人一上来就拎着板砖,爆着粗口,骂骂咧咧,讽刺挖苦,在他批张艺谋那里跟帖留言.童老师哪里见过这种阵势,看着看着,就把自己看得脸发烫,心拔凉,一肚子闷气无处放.郁闷几日后,童老师说:“这两天我也想清楚了,因为好些人是靠张艺谋吃饭的,我那样批张艺谋,就等于是砸了人家的饭碗.所以人家骂我也是有理由的.本来我还计划写批评张爱玲、钱钟书的文章,看来这种文章也不能写了,写出来就会惹人,张爱玲不是粉丝很多吗?以后我还是写一些文艺随笔之类的东西比较好.不过,我觉得这也是我人生的一种经历.这么来一下,也让我真正领教了大众文化的厉害.”

这番话是童老师1月25日上午打电话说给我的,他在那边闷闷不乐地说,像反思,又像自我检讨,我在这边听得却一股劲地乐.我说:“童老师,网络也是一个江湖,那些乌央乌央跑到博客上骂你的人,很可能是张导演那里的.这帮家伙有组织,无纪律,啸聚山林,像群土匪.文人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您别太把他们当回事.如果您嫌烦,怕被人骂,那就干脆让编辑关了评论.”童老师说:“开放评论功能博客才有意思,关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说,“现在这帮编辑也很坏,他们把您的博文推荐到首页,说不定就是想挑事招人骂的,因为骂的人越多,帖子就越火,帖子越火,他们就越高兴.您要是不想关评论,那就不能怕被人骂.其实被人骂也是开博客的一种代价.”当其时也,我在天涯实名开博已有四年,经历过风雨,也见过彩虹,而童老师基本上还是“菜鸟”.于是我就给他痛说革命家史:当我第一篇批金庸的博文贴至博客时,如何被人围攻,心中如何不爽,以致影响了上课情绪.但时间一长,便觉得此乃博客文化的常态,有闲心时便与他们对战,没工夫时就看着他们撒泼打滚,玩的就是心跳.最后我总结说:“我开博客好几年,被人夸也被人骂,现在已能安之若素、宠辱不惊了.”听到这里,童老师笑了,说:“宠辱不惊?这个词好,我又学了个词.”他笑呵呵地把电话挂了.

一个75岁的老人,因为开博客批评大众文化而被群起而攻之,我觉得这也应该是“大众文化论”中的一个内容.而如何解读这一内容,我就暂时不吱声了.

本来我还想谈谈“文学‘终结’论”“文学经典建构论”和“语文建设论”三辑内容,讲一讲它们背后的故事,但一个“大众文化论”就用尽了编辑给我的篇幅.那就只好“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文化与文学生产的关系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项目批准号:15BZW008)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5D750003)“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生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参见http://video.chaoxing.com/play_400000561_6625.shtml.

[2]该讲内容首次面世于2007年.参见童庆炳:《美学与当代文化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65页.

[3]TheodorW.Adorno,“PerennialFashionJazz”,inPris,trans.SamuelandShierryWeber,Cambridge,Ma.:TheMITPress,1981,p.126.

[4]参见赵国新:《情感结构》,载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页.

[5]HerbertMarcuse,TheAestheticDimension:TowardaCritiqueofMarxistAesthetics,Boston:BeaconPress,1978,p.32.

[6]参见[德]泰·维·阿多诺:《电视和大众文化模式》,王小婴译,杨小滨校,载《外国美学》第9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79—397页.

[7]TheodorW.Adorno,“TelevisionandthePatternsofMassCulture”,inB.RosenbergandD.ManningWhiteeds.,MassCulture:ThePopularArtsinAmerica,NewYork:FreePress,1957,p.47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

(责任编辑郎静)

此文点评: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创作问题六章》和大众文化和养心方面的大众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大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光明穴:腿上的养眼穴 在大家的心目中,眼的保健穴位都在眼周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是在腿部 这个穴位就是光明穴,该穴位首次记载于,属于胆经的穴位 关于光明穴治疗眼病,古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 大家一定会有疑问,离眼睛那么远的.

2、 读《还能在一起多久》:亲情如温开水从不冷却 已经很久没有读过如此温暖的文字,有股清澈透净的力量涌入心田,质朴无华,而又掷地有声 像冬日里的一杯温开水,从口腔里慢慢滑入食道,落定在胃里,暖胃暖心 亲情,也是如此,如白开水一样不可或缺,也同样,让你.

3、 腿上有个养眼穴 随着智能手机……电子产品的普及,双眼干涩,视物不清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很多人都知道,按摩眼睛附近的穴位可改善视力缓解眼部疲劳、视物不清……症状,但其实,腿上也有一个“养眼”.

4、 徐特立:太老师和小先生 1919 年下半年的一天,又一批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踏上了法国的土地 在这批学生中有两个人格外引入注目,一个胡子老长,看上去足有四十出头,而另一个则乳毛未脱,顶多也不过十二、三岁 小的叫老的&ldq.

5、 济南花养花玫瑰小镇:游客的花花世界 规划创建的玫瑰小镇与建制镇不同,这个项目横跨济南平阴县榆山街道办事处和玫瑰镇,总规划面积3 平方公里(4500 亩),核心建设区1平方公里,玫瑰小镇主体即位于平阴县榆山街道胡庄村圣母山区域,正好处在圣.

6、 曲径通幽:读《峡中纪行(中)》 摘 要荻生徂徕所作峡中纪行叙述了作者寻访奇景的过程,共有上、中、下三篇 中篇对饿鬼嗌的探索描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荻生徂徕;峡中纪行;饿鬼嗌作者简介谭若丽(1984),女,山东省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