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经济视角期刊 以关爱学生为视角论文2000字 新视角期刊 论文选题视角 财务视角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视角杂志

视角方面论文范例 跟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视角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5

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本文是视角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蝶恋花春景》和英译本和视角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苏轼的婉约词《蝶恋花?春景》脍炙人口,用词精炼,哲理深刻,吸引了诸多翻译学者的关注,他们致力于将如此寓意丰富的文化成果传播至世界.文章选取许渊冲、杨宪益和卓振英对这首词的三种英译本,从美学视角的意境美、音韵美、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对比评析.

关键词:蝶恋花 美学 音韵美 意境美 对等

一、引言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更为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走进中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浓缩,囊括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内容.这些诗词辞简理博,诗情画意,哲理深刻.译者在诗词翻译界达成了“翻译是艺术,是再创作”的共识,因此诗歌翻译工作实属不易.由于诗词结构形式特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考虑到诗词美感、风格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翻译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为此,翻译大家许渊冲总结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本文以苏轼的婉约词《蝶恋花?春景》为例,选取许渊冲、杨宪益和卓振英对这首词的三种英译本,从美学视角进行对比评析.

二、原文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

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遭贬后所作的一首婉约词,将仕途不畅的强烈失落感投射至花草树木.该词通过描写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和被贬途中的失意心境,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奈.

上阕表达词人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阕描述墙外赶路的行人对墙内欢快生活的眷顾与惆怅之情.词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和人,表达自己欲奋发有为却终未能如愿的落寞之情,将遭贬后的心理历程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三、译本评析

译文一:

Butterfly in Love with Flower

Red Flowers Fade

Red flowers fade,green apricots appear still all,

When swallows pass

Over blue water that surrounds the garden wall.

Most willow catkins he been blown away,alas!

But there is no place where grows no sweet grass.

Without the wall there is a path within a swing.

A passer-by

Hears a fair maiden´s laughter in the garden ring.

The ringing laughter fades to silence by and by;

For the enchantress the enchanted can only sigh.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译文二:

Die Lian Hua

Spring Scene

Last red of blossoms fades,

Green are the apricots and all;

Now swallows skim

While emerald waters wind about the house,

And though most catkins he been blown away

No place on earth but the sweet grass will grow!

Within the wall a swing,without the highway;

There,passersby,

And there sweet girlish laughter,

But all too soon it fades away,that laughter,

Heart-breaking for a man with too much heart!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译文三:

The Butterfly Fluttering around the Flowers

Swallows darting,th´limpid stream does past th´house flow;

Flowers fading,unripe apricots are hanging green.

Fewer are willow catkins,for winds oft blow,

Yet everywhere fragrant grass and plants are seen!

On this side of th´wall th´passer-by is on this way,

And a maid giggles on the swing on the other side.

No more giggling´s heard when footsteps fade away:

Alas,the dumb should he the loving defied!

(Translated by Zhuo Zhenying)

这三种译本各有千秋,总体上都较为忠实地保留了原文的内容.笔者结合诗词的审美功能,将美学划分为意境美、音韵美、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四个方面,以此为标准对三种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一)意境美

意境指通过对情景交融的形象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称为“境”,二是词人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称为“意”.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灵魂和精髓,因此译者在诗词翻译时需妥善处理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征.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句中,卓译将“花褪残红”译为“F l o w e r s f a d i n g”,使“残红”这一意象缺失,无法体现出原文情深意远的意境.许译将“残红”“青杏”“绿水”这些意象分别处理为“Red flowers”“green apricots”“blue water”,杨译则将其译为“Last red of blossoms”“Green are theapricots”“emerald waters”.后者用“emerald”虽然能很好地体现水之“翠绿”,但前者将“绿水”处理为“bluewater”,借助“blue”的“悲伤”之意,实现意象转换,以实生虚,境生象外,更加符合原文的意境.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句中,卓译将“墙内”“墙外”直译为“on this side of th´wall”和“on the other side”,略显刻意生硬.而杨译和许译运用“without”和“within”两个虚词,通过头韵的手法,无形中赋予译文空间层次感,缓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问题.这样处理恰好与古人对意境的诠释不谋而合,即借助想象营造的虚境,同时这也是意境的最本质之处、最精华之笔.杨译和许译在总体上都采取了归化策略,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境.

(二)音韵美

所谓音韵美,即保持原诗词的神韵,使其读起来琅琅上口.即便译者在处理译文时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如果没有音韵美,译文也无法完全保留原文的风格.由此可见,音韵美在诗词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英语中没有与汉语诗词逐一对应的音韵规则,但译者可以利用英语语言规则达到原文的音美.

许渊冲、杨宪益和卓振英在处理《蝶恋花?春景》的译文时,都着重注意押韵.许译结合隔行韵与双行韵,通过“ababb”的格式,即上阙第一行“all”与第三行“wall”押韵,第二行“pass”同第四行“alas”押韵,第四行“alas”又同第五行“grass”押韵,而下阙第一行“swing”与第三行“ring”押韵,第二行“passer-by”同第四行“by”押韵,第四行“by”又同第五行“sigh”押韵,把整首词连成一体,给人一种和谐与凝重之美.卓译运用隔行韵“abab”,上阙第一行“flow”与第三行“blow”押韵,第二行“green”同第四行“seen”押韵,而下阙第一行“way”与第三行“away”押韵,第二行“side”同第四行“defied”押韵,让读者的听觉得到偷悦,同时也把读者引入原文的意境.杨译在音韵美方面稍显欠缺,仅在下阙的第二行同第四行都用了“laughter”一词,勉强算作押尾韵.

(三)意思对等

翻译是在通顺准确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因此,在进行文学或非文学翻译时,译文都不能偏离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否则翻译就失去了其实质性的意义.由于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译者在处理这些内涵深蕴的中国古诗词时必须保证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对等,忠实于原文的中心思想,使译文的读者的反应与原文的读者的反应相同,才能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卓译将“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处理为“everywhere fragrant grass and plants are seen”,回译为“到处可以看见芳香的花与草”,如此处理忽略了原文字里行间的隐藏蕴意,与原文意思不对等.杨、许分别将其译为“No place onearth but the sweet grass will grow”“But there is no place where grows no sweet grass”,其中“no”以元音结尾,余音袅袅.许译连用两个“no”,与诗人失意落寞的心境更加吻合,形成意思对等.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句中,卓译将“笑”处理为“giggle”,但“giggle”通常指“因感到有趣、尴尬或紧张而傻笑”,显然与原文的中心思想背离.杨译和许译选用“laughter”一词,更能与原文形成意思对等.

(四)形式对等

古诗词英译中,译文不仅要与原诗词中的字、词、句对等,句子数量、长短以及是否押韵也要与原文一致,实现灵活地对等.纵观原文,全文共70字,分上下两阕,各五行.三种译文中,许译上下各五行,75个词,琅琅上口;杨译上下各六行,71个词,但押韵方面略显欠缺;而卓译上下各四行,68个词,基本做到押韵对仗.由此看来,三种译本都考虑到了形式对等,用词数量与原文基本一致,许译在词行方面更是与原文如出一辙.

四、结语

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其要求更高,规则更严,更要遵循美学标准.首先要注重意境美,尽量译出原文的深层内容.其次应追求音韵美,最后保证与原文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通过比较分析,这三种译本在某些方面存有相似之处,卓译运用双行韵,但在意境美、意思对等、形式对等方面有待改进,杨译忠实原文,但音韵方面稍有欠缺,而许译句型丰富多样,从音韵美、意境美、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来看无疑与原文风格最为契合,更胜一筹.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翻译策略与中国文化推介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3A12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2017B37]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戴玉霞.飞鸿踏雪泥诗风慕禅意——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苏轼诗词翻译中禅境的再现[J].外语教学,2011,(9):105-109.

[2]顾正阳.古诗词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正栓.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36-40.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王存英.苏轼《江城子》三种英译散评[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2012.

[6]王志慧,李崇月.《苏轼诗词选》英译的美学损失与补偿[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96-99.

[7]许渊冲.苏轼诗词选(英汉对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8]杨宪益,戴乃迭,聂鑫森.宋词: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概括总结:该文是关于视角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蝶恋花春景》和英译本和视角相关视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文/王国维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 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天,长期奔走在外.

2、 纳兰性德《蝶恋花》赏析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德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种完美彗星般的人生,可以短暂.

3、 基于接受美学视角谈《(名人传)序》的阅读教学 摘要罗曼·罗兰的序广为熟知,其经典语句“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

4、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宋词《雨霖玲》两个英译本对比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用翻译美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方法,以宋词雨霖玲为研究对象,结合许渊冲的“三美论”,从四个方面研究其两个不同的英译版本 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研究提出中国.

5、 苏东坡诗词英译以《蝶恋花?春景》为例 苏东坡诗词英译初探——以蝶恋花 春景为例潘艺 西华大学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思想精髓,其特点为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意韵丰富 诗词是最深奥的一种文学体裁,甚至有学.

6、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两种中译本评析 1 引言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享誉文坛的戏剧大师 哈姆雷特是其巅峰之作,是最负盛名的悲剧 该剧创作于1601 年左右,这部作品是莎翁艺术风格日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