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服装表演专业论文题目 服装表演任务书参考文献 戏剧表演论文题目 社会表演学论文 音乐表演毕业论文题目 服装表演毕业论文

表演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浸没式戏剧中的表演以《不眠之夜》为例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表演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9

浸没式戏剧中的表演以《不眠之夜》为例,该文是有关表演论文例文跟浸没和《不眠之夜》和戏剧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浸没式戏剧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戏剧观演体验,最初源自英国的Punchudrunk剧团.浸没式戏剧突破了戏剧剧场性的限制,而在戏剧表演的各个方面更表现出了对传统的颠覆和创新.以Punchudrunk剧团的《不眠之夜》为研究对象,分析浸没式戏剧在演员的表演、观众的表演及表演的真实性方面的特征,将有助于浸没式戏剧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浸没式戏剧;表演;《不眠之夜》

浸没式戏剧最初源自英国的Punchudrunk剧团,而从去年年底以来风靡上海的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也正是出自这个剧团.而其原版《Sleep No More》早在2003年便在英国伦敦首演,并与2009年进军美国波士顿,2011年入驻美国纽约,均成为当地的一处文化地标.

一、演员的表演

演员采取什么样的表演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什么样的舞台上用什么样的剧本进行表演.

首先,演出舞台的不同对表演的影响.举例来说,电影演员的表演与话剧演员的表演虽然在内部技巧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交流、运用情绪记忆等;但由于媒介的不同,也会运用不同的外表技巧,如身体的表现、发声吐字的力度、控制与修饰的程度等.这就是为什么著名越剧演员何赛飞在刚接触电视电影表演的时候,总会因在表演中明显地表现出戏曲表演的“腔调—而广受争议.同样地,不同于传统的戏剧舞台表演,浸没式戏剧破除了传统镜框式的舞台.这意味着,在传统镜框式舞台中的戏剧表演也在一定程度需要进行改变.

其次,剧本的不同对表演的影响.剧本作为一种舞台表演的指导性文本,需要对舞台演出中的方方面面做出规范.这种规范不只是对演员的表演,还包括了灯光、音效、道具等.单就表演方面而言,不同的剧本对言语的表演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举例来说,即使在同样的舞台上,拿到肢体剧剧本的演员和拿到儿童剧剧本的演员所采用的表演技巧一定是有差别的.《不眠之夜》的故事脱胎于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与莎士比亚原版的《麦克白》,甚至与绝大多数改编版本的《麦克白》所不同的是,《不眠之夜》的剧本删减了绝大多数的情节和文本,只在原作的基础上,剩下几个对故事走向至关重要的情节点,其中包括了三巫师寓言、麦克白刺杀邓肯、麦克白与班柯打斗、舞会、宴会等.

由于整场演出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删减,故而在演出的过程中,演员并没有依赖于台词来表达情节上的递进和转折,而是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现关键情节的内涵和角色在这些关键情节中的内心情感.要将角色的内心情感外化地表现出来而不借助于台词,那最好的方式便是舞蹈.如在舞会结束,麦克白夫人告别国王,回到家中,和麦克白的对手戏结束之后,用一段舞蹈来表达角色此刻焦急期待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演员的表演,为了使角色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更为恰当,演员们细微的面部表情都经过制作团队的艺术设计和严格把关.

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程式表演有点相像.演员的表演不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要求的感受内化后的外化表达,而是结合演员自身的体验和情感记忆,由制作团队(传统意义中的导演)进行艺术化的概括、提炼和设计,最终成为一套固定的“程式”,供演员在表演时使用.而演员对这些设计好的表情和动作的使用也是基于对角色的理解并转化为内在驱动力的前提条件下的.

此时,演员的表演不再是为了表现情节、叙述故事.角色不再是一个生活在情节故事中的角色,而是幻化成一种意象的表达.演员所表现出来的角色不再处于情节的限制之下而拘泥于故事.角色成为了以其自身情感表达为主的独立的个体.虽然其情感的来源依旧离不开剧本所保留下来的关键情节点,但却做到了脱离情节的叙述而高于情节故事的内在情感的外化表达.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不眠之夜》中的角色是情绪的模拟.

二、观众的表演

浸没式戏剧在演出舞台上对传统的戏剧舞台进行改革创新的时候,不经意间也将传统剧场里的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进行了形式上的颠覆.此处之所以说是形式上的颠覆,是因为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观演逻辑并没有在本质上被改变.

与传统的戏剧观演体验不同的是,观众在观演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以观众的身份参与到这场戏剧表演中,而是和演员一样作为这个演出环境的探索者进行表演.

其一,最明显的表现便是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演员与观众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在近些年来的剧场表演中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而浸没式戏剧破除了镜框式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隔阂,这使得观众与演员的互动更加容易.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观众的身份依旧是演员演出情节的局外人,而并非以一个演员的身份进行表演.他与角色的交流无关角色的内心和情节.可以说,这时参与互动的观众只是一个会说话的道具,谈不上是表演.

其二,观众同样成为了演员.与前述的互动不同的是,当观众被演员选中,进行一对一的互动时,这个观众的身份便从观众变成了演员.他可能需要帮助演员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或者进行简单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是基于交流双方在关键情节范围内的交流互动,而不是观众作为一个道具被演员所摆弄,不同的反映可能会激发出演员不同的回应.在这个意义上,观众变成了演员,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在与演员交流的过程中,帮助演员完成情绪的变化和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观众在表演过程中的参与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观众的参与并不是完全地凭借个人意志而随心所欲地进行的.

由此,笔者提出了一个疑问:传统戏剧演出中的所谓的“第四堵墙”真的被拆除了吗?笔者认为没有.在观演的过程中,观众都被要求带上统一制式的白色面具.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中,对于演员而言,台下的观众席就是一个黑洞,每一个观众对于演员而言都是观众这个群体中的一分子,并没有区别.而这正是因为镜框式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隔阂,造成了“第四堵墙”的形成.“浸没式戏剧”虽然打破了这层隔阂,但却将这“第四堵墙”转化到每个人所带的白面具上.面具又一次地将观众与演员隔离开来,使得观众又成为了一种个体匿名的群体.故而,每当演员与观众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时,需要摘下观众佩戴的面具,这时,这位“被选中”的观众之身份不再是一个观众,而是成为了一个演员.和其他演员一起感受角色的情绪变化.而这也正解释了为何说浸没式戏剧只是对传统剧场里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进行了形式上的颠覆,而本质上的观演逻辑并没有被改变.

三、表演的真实性

为了让观众有浸没在戏剧中的感觉,浸没式戏剧在场景的布置上进行了绝对真实的还原,一个道具及细节的把握,每个场景中的气味、灯光、音乐都随着场景的变化而不同.场景布置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浸没式戏剧的浸没感,在外部环境上为观众浸没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而与场景处理上的模拟真实不同的是,演员的演出并不是完全的真实,而是内在情绪的真实,其表现形式是抽象的、多元化的.演员可以使用一段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也可以借助与观众的互动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在演出的空间内极致强调的环境、道具等物化的真实与意象化的情感表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表现出了一种在现实主义的环境中的浪漫主义情绪的表达.这样的融合交错极大地提升了浸没式戏剧的整体美感.同时,正是由于这种意象化的情感表达和物化的真实环境的融合,使得表演的真实性不再仅仅是基于故事情节的真实表达,而是一种情感的真实表达.

虽然在表演的过程中将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削弱,但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不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能在表达方式和表演形式上做出新的突破.例如前文提到的随机挑选观众,进行一对一的“额外”支线剧情交流等.

笔者认为,这种局部非线性的表演的真实性,为传统演剧过程中观演关系的打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局部非线性的表演真实性也为能让观众成为演出的一部分,甚至有时作为演员之一参与演出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局部非线性的情感真实的表演所制造出来的演员和观众之间一对一的互动与一般传统演剧模式中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浸没式戏剧中,观众与演员的互动是建立在局部的剧情和情感的真实连续的基础之上的.互动开始的那一刻起,观众的身份便发生了变化一一他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观众,而是一个兼当演员的观众.演员的身份依旧是一个演员则没有变化.此时表演的真实性依旧维持着.而在一般传统演剧模式中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则是跳脱开剧情,或者从剧情引申出来是基于剧情和角感表演无关的互动.互动开始的那一刻起,观众的身份依旧是观众,而演员则从剧中跳脱出来,切断了剧情和情感表演的真实性.两相比较之下,暂无孰优孰劣的评价,但是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演关系.

综上,在演出的过程中,环境的真实和演员自己相信的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情感记忆,使得观众感受到的不但是场景物化的真实,更是角绪外化表达而与观众交流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内在的情绪真实.浸没式戏剧的表演是一种对现代新的戏剧表演方式的探索,也是对观众、演员和演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创新,在这样的革新中,观演关系和演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民娱乐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必将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观剧感受,而渴望得到更多、更深入的体验.由此,演员的表演方式必然会随着观演关系的变化而逐步革新.

新时代的戏剧表演,当然不应仅仅局限在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代表的传统演剧模式中.融合现代演剧艺术的各个流派的长处,取而合之,将戏剧演出中的方方面面都纳入表演的大话题下进行讨论,这样的创新才可能对戏剧表演的发展做出贡献.

点评:此文是一篇关于浸没和《不眠之夜》和戏剧方面的表演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表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拉康式主体成长解读以电影《天才》为例 一、主体成长中的痛——缺失(一)自我缺失的创伤 在主体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总是缺失的 拉康从弗洛伊德那里继承过来的“妒羡”理论,明确解释了主体在成长过程中.

2、 人文隐喻和戏剧表现力名际剧《猫》的现代解读 【摘要】音乐剧兼具了现代戏剧、音乐和舞蹈艺术特点,音乐剧大师安德鲁·韦伯创作的音乐剧猫是音乐剧艺术领域的代表作,曾一度被称为最成功的音乐剧 多数研究者认为猫的成功在于其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度.

3、 有一种孤独叫海子式孤独从词汇语言学角度《西藏》以与海子诗歌中的孤独 摘 要孤独是海子诗歌中最常出现的元素之一 海子用对诗歌超乎寻常的热爱,为其诗歌中的孤独元素成功地打上了独特的烙印 写于1988年的短诗西藏便是一首展示这种孤独的杰出作品 近些年来,研究海子诗歌的文章虽.

4、 鲁迅式聚焦网在当代小说中的沿革以《活着》、《风景》为例 摘 要鲁迅在小说中创造出独特的“看与被看”的模式,形成视角交错的“聚焦网”,尤其是对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运用,将读者、作者、文本紧密联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

5、 表演和创作:体验式戏剧教学以奥斯尔德的《认真可贵》为例 颜文洁摘 要本论文以南京邮电大学“外国戏剧”课程教学的改革为依据,以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作品认真可贵为例,探索以学生自主表演与创作相融合的体验式外国戏剧课程教.

6、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戏剧情节批评管窥以《牡丹亭》《临川梦》为中心的考察 一、青木正儿对戏曲故事情节的兴趣与重视1936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由王古鲁翻译完成,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为一部异域学者的戏曲史著作,此书“配合着王氏的宋元戏曲史,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