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学年论文网 音乐论文网 教师论文网 大学论文网 管理论文网 期刊论文网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网 营销论文网 初中化学论文网中教网 小学教师论文网 医学免费论文网 医学类论文网

关于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工匠余忠汉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论文网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7

工匠余忠汉,该文是关于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和工匠余忠汉和余忠汉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云水平

就这八十多年,乐清由农耕社会而工业社会而后现代社会,由偏僻落后而富庶而跃居全国百强县之前列.余忠汉也由农民由手艺人而至一代剪纸艺术家.以一张精美的刻纸荣登《人民日报》,以一条栩栩如生的首饰龙庆祝乐清撤县设市,而使之庆典华光流彩,云水浮香.

传家龙船花

余忠汉先生1928年2月出生在乐清湾畔一个叫象阳的地方,它属乐清县管.因为在象山的南面,按古人的说法,山南水北为阳,这里便叫象阳.乡里河道纵横,到处可见小桥流水榕树和阡陌田舍农家.村名有叫荷盛的,有叫晚斜阳的,有叫万里桥的,也有叫四板桥的,个个诗情画意,一股清新的江南画风.

余先生的村叫寺前村,村后是一座叫玉溪的小山.别看这山不大,古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山上的井虹寺十分出名.大树参天,云烟缭绕,山屏其后,玉溪在侧.玉虹寺初创于唐代.传说在很早很早之前,乐清大旱,田地龟裂,河水枯竭,突然有一天山脚下的古井里冒出如虹一般的光芒,并涌出源源不断的清泉,此后乡人们在山上建了一个寺就叫井虹寺.井虹寺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伽蓝神不在庙里住,这在其他地方不多见.传说有一回大殿里大油灯的吊绳被老鼠咬断,油灯摔坏了,伽蓝神很是自责,觉得自己看管失职,便搬出去住了,所以井虹寺的伽蓝神殿修在外面.井虹寺有一副对子叫“得一日斋粮即食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可以看出这个寺是有文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旧居离这里不远,少年时曾在寺中苦读,留下了“西风黄叶万山秋,回顾苍茫天地悠.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的诗句.山下有河从寺前村中穿过,上连柳川平原,下游便是东海了.余忠汉说:“小时候,这条河的两岸种满了杨柳树,田里种满了棉花,一到秋天田地都被棉花遮盖了,一片雪白”.

余忠汉先生的曾祖父银锵公迁徙寺前村已是晚清了.那时寺前村很小也很冷僻,五十来户人家,二百多号人,离现代文明还隔着好几代,像是一张古老发黄的纸片,但自然风光清雅.

余家是一个典型的乐清西乡的农民家庭,以种地为生,而与人不同的是他家有一门手艺,在那时叫“凿花”,即后来说的是剪纸剪龙船花.龙船花在乐清流传已久,始于南宋,但没具体的文字流传,一直到元朝时,据《乐清县志》记载,每年正月十五夜,“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正月十五夜,笙歌达旦应该是场盛大的活动,却独写“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可见那时的“剪彩”之盛.龙船花顾名思义是贴在龙船上的花.

龙船花为什么最早出现在南宋朝,这与乐清的历史有关.

乐清自东晋置县,由于地偏东南沿海一隅,离皇朝中心很远,境内山水相隔,前临大海,其后靠山,西出温州有瓯江,往东有清江,在古代这江水相隔近乎天堑,几乎隔断了乐清与外部的通道,所以至少在南宋之前,乐清基本属于皇帝不爱,兵家不争的地方.至宋朝廷南迁临安后,中原的文明之光始得照临乐清,渔盐兴起,读书之士大量增多,出现了乐清史上的第一次兴盛时期,民间文艺也随之丰富.

而选择龙船作于地方的主要活动形式,则与其地临东海有关了.人们相信东海里住着龙王和它的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旧时的戏文和温州鼓词就是这样描述的,《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与龙王斗过法.寻常百姓祈求的是龙王能带来风调雨顺,在海上行船则能风平浪静,消灾降福.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然也是乐清地方的图腾,但龙船与舞龙的“龙”不一样,舞龙的“龙”,其龙身与龙尾以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舞动时左耸右伏,十回九曲,时缓时急,蜿蜒挪腾.而龙船则是龙的头,龙的尾,船的身.在乐清的方言中,龙船有被叫作“廊船”的,或因其船的造型有如廊桥之状,则不得而知了.明姜淮《岐海琐谈》中说:“村落糊楮,像龙首尾,裁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篝灯”于龙船上则是龙船灯,这主要在乐清西乡即柳市一带,而乐清东乡比如芙蓉则是板凳龙,龙头与几十条板凳相连或走直线或盘旋翻滚,威武刚烈,其声浪也震天动地.

旧时的一条龙船寄托着人们太多的梦想.作者这些年也曾参加过划龙船,似乎香火烧多了,受人们祭拜多了,慢慢地这只龙船好像还真有神灵附着似的,它会生出一种神秘,一种温暖.这就难怪古代的人把它看成是打通天上与人间,人与神的联络了.

余家剪龙船花始于何时,已无史料可考.但在其曾祖父手上已经比较有名气了,也是口耳相传并似乎是言之凿凿的事.花贴在龙船上叫龙船花,如果贴在窗户上的自然叫窗花.只不过曾祖父那时的剪法比较粗旷也朴实.到祖父余成榜时,余家的龙船花已经很出名了.而到父亲余朝德时,他的一张龙船花可换一担谷.

朝德先生在村里是属于心灵手巧且善于持家之人,也是一个本份的农民,读过三年书,在旧式乡村算是断文识字之人了.而在七里八乡能讲的响的还是他的手艺,当时纸张种类少,有些颜色要自己染,四十五张白纸一锅煮,能煮出不同的色彩.一条龙船要糊上几百张大小不等,颜色不一的纸,而且龙船肚里的灯光还必须透得出来.

可在余家最有故事,甚而有点传奇的人物不是余朝德,而是大伯余朝亮,他会写诗,出过一本叫《草庐集》的诗文集,可惜已佚失,但从他留世的几首诗来看,却是有些功底.

《寄贫一》

披头跣脚走风尘,辜负徒劳受苦身.

自不激昂空感叹,当思求己胜求人.

《寄贫二》

生平未遇走江湖,吴市吹箫效子胥.

等是鲋鱼困旱澈,难将斗升乞江湖.

《三十自叙之一》

世情看破为人艰,劳劳碌碌不等闲.

名利无成徒自苦,莫如弃俗入禅关.

他号悟明,自诩懂得孔明,与孔明有得一比.他的《草庐集》当有取“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草庐”的意思.

他请人按戏文里诸葛亮的衣着,专门制作一套“孔明服”和“孔明帽”,羽扇纶巾往来乡间.一天晚上,他请亲戚等人吃了一顿饭,然后告诉他们自己将于某月某日某时驾鹤西归,并请和尚念经,请道士做道场,名曰给自己先超度.

他是忠汉先生的大伯,也是他的师傅.

少年季 学艺季

余忠汉也只读三年书,他的学校在村中的祠堂里.在这里他记住了孔夫子,也记住了列祖列宗灵牌前的.

他十三岁那年开始学艺,先跟其父亲学,后拜伯父从师.近八十来年过去了,提起学艺一节,老人仍记忆清晰.

他说:“未学刻纸先学磨刀,刀上见功夫,这是必须要过的关.磨刀一见灵性,二见手性.初学时手指头老是血淋淋的.”

还有个基本功是打格子.一根四方形的木条,长二十六厘米,每一厘米分二格,要无数次的练横平竖直,线条讲究个匀称,粗了不行细了也不行.“打格子都可以叫你打的天昏地暗”,老人说,那时候想想还不如去拔猪草,枯燥单调人都忍不住了.当时村里学剪纸的人不少,但大多半路退出去了,余先生毕竟是家传的,且又自幼聪颖,长大后有悟性,几年后便练出了以细腻、工整和清秀著称的刀法.

乐清刻纸的特点是线条纤细如丝,且又匀称明快还要有韧性.如要线条韧,人得先有韧性.少年时练就的“磨”和“格”的功夫,却也成了余老爷子人生的底色.这磨练的岂仅是手上功夫?岂仅只是剪纸?

在与老爷子的交谈中,得知他年轻时曾开过岩,打过石.我怎么也难以把他的开山裂石与屏息凝神的刻纸连起来,那时的开岩是全用人力的,俩人一组,一人扶钎,一人打锤.每次落锤,势大力沉,电闪雷鸣,与精雕细刻的区别大概差十万八千里.

但却是事实,他白天抡锤,晚上把雕刀,不知这是完美的统一还是严酷的组合?总之那时他三样活都不误,抑或为生存或因艺术,余老说都有.

《八角鸳鸯》上了《人民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术受到了国家空前未有的重视,浙江省文化厅多次派专家到象阳访问,面对民间艺人们精美绝伦、纤细如发的作品无不啧啧称奇,大加赞赏,作品很快被传到杭州,送到北京.从此作为装饰的龙船花,正式被命名为“乐清细纹刻纸”,登上国家民间艺术的殿堂.

几乎同时,乐清剪纸界的精英们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汇聚一起建立了细纹刻纸的“五人小组”,他们是陈朝芬、余忠汉、余忠澄、陈邦航、余忠扬.他们在1955年6月8日拍了一张“五人小组”照,而今已成弥足珍贵的文物了.

随着“五人小组”名声鹊起,水涨船高,好作品也不断出现,陈朝芬首先推出了《八角双鱼》图,余忠汉尔后创作了《八角鸳鸯》图,1957年登上了《人民日报》.画面中荷花盛开,水波翻动,一对鸳鸯深情相对.这是由著名髹漆艺人柯先生设计的稿,几十年后余老说到柯先生时依然情深依旧.图中细纹部分线条高度细密,一个鲁班寸见方居然刻出了五十二根线条.

余老记得自己的《细纹双鹤》第一次出现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时的情景,图观的客人络绎不绝,最多的是惊叹.“啊唷,介细的东西,是怎么刻的呀?”

在这期间余忠汉和他的同事们还做了一批美国人的业务.那是一个美国的女老板通过上海工艺品美术服务部,后又经乐清人吴阿权介绍给“五人小组”的.

美国人的要求比较高,这高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它的生产过程,要用美国方提供的纸张,不能吸烟,工人要戴手套等等.他们全都做到了.在余忠汉乃至上推至乐清剪纸有史以来,剪纸换美钞终是第一次.尔后,北京、天津、广州和成都乃至丹东的工艺美术品商店里都出现了乐清刻纸,并通过他们飘洋过海进入美国和英、法、德、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线条虽简,表情却丰

余忠汉先生有一幅作品叫《女郎》,两位时髦的女郎,西装套裙,高跟鞋,长发飘飘,坐在秋千上对着话,鸟笼里的小鸟欲蹦似跳.二位女郎神情生动,兴致勃勃.作品刀法细腻,全图充满动感和喜气,人物几乎呼之欲出.

他刻曹操非常传神.民间的曹操少不了一个“奸”字,余先生对曹操做的是“默识于心”的功课,他说:“曹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奸.”他刻《逍遥津》中的曹操,线条相对比较硬一些,脸部棱角分明他要表达曹操的威而生奸.《击鼓骂曹》中的曹操,被他刻的须发横吹,怒目圆睁,一幅恨而生奸的形象.在《捉放曹》中的曹操,脸部线条比较紧凑,且既弯又曲,一脸狐疑,他说这是疑而生奸.而他刻白发银须、铁骨铮铮的老将军黄忠,则线条明快硬朗,裹刀,威风八面,周身散发着一股神圣不可侵犯的霸气.

他刻孙权线条圆润,变化平缓,人物脸部丰富,恰到好处地刻划出了孙权笃厚、宽宏大度的王者风范.

《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在他的刀下是温驯可爱的形象,突出一个“笨”字,但表情活稽,十分的卖萌.孙悟空则手持金箍棒,脚踏五彩云,上身前倾,单腿站立,火眼金晴,尖嘴猴腮,浑身帅气.

凡艺术都重表情,刻纸的人物表情在线条运用上,这一点余先生作为老艺术家,他的火候很是老到.

作者和几个朋友前不久去看望余先生,他给每人都送了一幅十二生肖的刻纸作品.Z君属猴,他挑了一幅猴,只见镜框里的却正是一只抓耳挠腮的猴子,看到Z君似亲人相见,手舞足蹈,大有欲上前拥抱之势,把大伙乐的一塌糊涂.

手饰龙诞生

世事沧桑,四序更替.到了1977年春天,邻乡的翁垟后桥村几人找到余忠汉家里,他们是该村里的划龙船首事.十年沉寂后,他们要让地方闹热一番,于是便想到了传统的划龙船.前面说过划龙船在乐清已近上千年历史了,且有不同的种类.西乡这叫“平龙”,县东芙蓉那叫“板凳龙”,大荆山里面还有一种叫“大马灯”的.

后桥人愿意出三千元的高价请余忠汉一条“手饰龙”.当时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三百元上下,三千元算是巨款了,生意场上讲究“一分铜细一分货”,可见“手饰龙”却非一般之物.

所谓“手饰龙”是余氏一家在“平龙”基础上改进的,是“平龙”的升级版、艺术版,准确地说“平龙”是不会动的,而“手饰龙”则每个关节和人物都是活的,都会动的,并且全部是手工制作的,所以叫“手饰龙”.

“平龙”改手饰龙凝聚着余家几代人的心血.先是大家一致意见要让所有人物动起来,怎么才能动起来呢?当时余先生的堂弟余忠前在北京工作,而且是专做工业机械设计的.当家里人把意图告诉他之后,他很快就把图纸附原理讲解,木齿轮制作方法等一并寄过来了.在龙身上安装齿轮传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下农村是件轰动又艰巨的事.光木齿轮就需要一百五十个,大的要二十厘米,小的才三厘米.而测试齿轮的排列是否在一个水平线上,用的是最简陋的方法,将透明的皮管装满水,一头一人拉着,两头一样的高低水流不动为平.难怪当时的人调侃说什么叫水平?让水流平就叫水平.总机关装在龙肚子里,那把手一转,连动杆带动所有人物包括花、鸟、彩云乃亭台楼阁统统都动起来.

那些日子对余忠汉,对余家的男女老少都是特殊的日子,忙碌、多虑、兴奋、激动一日之中往往交替进行.地方上总少不了有几个“智叟”式的人物,他们望着屋檐下堆积如小山般的木齿轮,常会发些感叹,说一些诸如“做成是好,做不成了也好,可当柴烧几年”之类让人泄气的话.天下无论大事小事总是有人推一把有人拉一把的,推推或拉拉之中有的事成了有的事却黄了.

打造手饰龙的过程,也使余家比一般农民较早的接触了工业和制造.这对像余家这样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传家的家庭,影响是巨大的,乃至是革命性的.尤其在近五十年前的农村,别说其给人带来美感的欢愉,仅就对地方的观念改变影响也是很大的.

外界常以“敢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讲述温州,从余家、从当年余忠汉先生的身上你或可窥见温州精神风采之一斑.

手饰龙除去龙头和龙尾,就是由多个楼阁构成的大戏台,楼阁里面住满了几百号形态各异的人物,这也是与其他地方的龙灯最大的区别.这些人物的造型基本上取材于古代戏曲人物,如大家喜闻乐见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白娘子》《封神榜》《杨门女将》等,还有古时三十六行的人物、行头.

对于每个人物,余先生都手工制作.先做出头、手、脚的模型,晒干以后涂上色彩,这是一个很细巧的活儿,人物的脸面只有拇指指甲盖大小.在脸上画出细细的眉毛,红红的嘴唇,粘上黑色的丝绵做成头发,需要耐心和技术.做好头、手、足并上色、描画之后,用麻杆做出人物的躯干,为什么要选麻杆呢?因为麻杆质地比较松,可以插进竹签和铁丝,但又有一定的硬度,不易变形.麻杆农村里多,就地取材,成本也轻.四肢是用铁丝扭的,让不同的人物手里拿着各种不同的器具.有些人物的手、脚被水袖和长裙所掩盖.余忠汉每一个都精工细做,一丝不苟.领口的花边、红白两色的水袖、漂亮的腰带……几百个人物,没有一个人物的服饰是雷同的.他没有学过什么解剖学,也没学素描,更没有学过色彩学什么的,但他凭着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手下的人物虽显稚拙,但一个个比例协调,在灯光下一旋转起来,皆栩栩如生.如哪咤闹海的哪咤,怒目圆睁,脚下的风火轮是用透明的塑料做的,手中那杆是铁丝和一小块白铁皮做的,却也威风凛凛.

到1978年的正月,一条长四米,宽一点九米,高二点三米的庞然大物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下子轰动西乡.首饰龙从余家出去的那天,人们戏称余家要“嫁龙”了,鼓角喧天,金锣鸣道.看那龙头高高的翘起,含珠垂须,威武地抖动,余先生除了激动还是激动,六个月并不长,苦呀累呀也都过去了.而这一段作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经历,其意义已远远超过手艺或者工艺品制作的本身.他或许当时没意识到,一个手艺人的艺术脱变恰恰就是这样的不动声色,就在这样的平凡中完成.

城里戏称“千戏龙”

1978年的手饰龙制作成功使余忠汉名声鹊起,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十年“”,多少传统的好东西不见了,所以手饰龙一问世便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恍然隔世的沧桑感,年轻一代则见也没见过,果然以先睹为快,也引来了城市人的关注.

1986年4月和7月,手饰龙分别在上海虹口公园和苏州狮子林公园展出.这在当时又是一个大新闻,参观者络绎不绝,轰动一时.乐清解放初期的老县长仇雪清听说家乡手饰龙来上海展览,看了后激动不已,赞不绝口,或许这勾起的是他强烈的乡愁,或是对过去岁月的深情回忆.

城里人会问为什么叫“手饰龙”?余先生会高兴地告诉他们:“四层楼阁上七十多个亭台,二百多个人物,都是纯手工做的,可以复制但不可能都一个样子.”城里人此时会恍然大悟:“哦,全手工呀,不容易,好难呀.工匠是谁呀?”余先生此时站出来会腼腆说:“是我呀,献丑了献丑了.”大家回应他的则是称赞不已和大拇指.城里人文化多,有人给他建议改称“千戏龙”,二百多人物有《三国》的,有《水浒》《西游记》和《红楼梦》的,也有《封神演义》《铡美案》的叫“千戏龙”倒也贴切.但农村人实在,余先生认为“手饰龙”都叫习惯了也顺口了,叫什么已经无所谓了,所以后来也有人也叫“首饰龙”的了.

龙游于庆典之中

1993年,乐清撤县设市.这时的乐清到处生机盎然,柳市的低压电器经历了1990年的全面整顿后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余先生的儿子余立平在天津开办了一家天津市津控低压电器开发有限公司,由于形势好,且经营有道,生意十分红火,企业迅速壮大.余先生负责在家发货,经他的手,一车车电器产品从柳市发出运往津门,没日没夜的,忙得不亦乐乎.他已经好长时间没坐下来刻纸,更没有功夫去做龙船了.

但撤县建市是乐清的大喜事,让自己的手饰龙参加庆典仪式,为这一大喜事增光添彩,尽一个市民的义务,这是一种光荣,也是份内的事,余先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余先生此时已六十五岁了.像他这个年龄的人,经历过旧社会农村的落后,那时西乡流传着的一句顺口溜是“乌灯沓轮豆腐皀”,分别形容电灯的暗,河轮的有气无力和肥皂的质量差.可这却是柳市最早的工业基础.老人也见过日本兵的,尝过饥饿的滋味,几十年后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竟然要成为城市了,这简直是梦一般的事,他打内心里开心,庆幸自己赶上了好年代.他把这份激动全部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

他用泥巴做人物,七寸高六寸半都不行.对技术的要求到了严苛的地步.皇帝正襟危坐,而大臣、卫士们是转动的.水车转动的时候还能抽上水来,如大河蚌原来张开以后里面站着一个美人,那么这次他采用的方法,是让美人能从大河蚌里走出来,可以转身回去.

1993年12月6日,是个大喜的日子,乐清市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撤县设市的庆典.晴空万里,冬阳温暖,大地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暖意.广场上彩旗飘舞,万人云集.

余忠汉先生的手饰龙慢慢的从大街通过,它前面是彩旗灯牌,尔后是锣鼓开道,大街两旁站满了观赏的市民.从县城变市区居民成市民,人们脸上写满了兴奋和自足.此刻似乎只有与这大街上的热闹和欢腾融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情绪得以释放,所以当手饰龙朝自己一点点过来时,便是人潮迭起,欢声雷动.

龙船上的八十多座亭台楼阁,在太阳下熠熠生辉,美仑美奂.三百多个绸缎做的或泥捏的戏曲人物,粉墨登场.林黛玉等金钗们或游园赏花或拈腮作对,贾宝玉则在树后露出半个头来看妹妹们高兴.鲁智深袖子挽得老高蹲着马步在倒拨杨柳树.孙悟空一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却也只在这方寸之间腾跃.白娘子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细看绸布翻滚如巨浪涌动.即使古代的三十细看,六行,像犁田、打铁、纺纱织布、弹绵花、磨刀炝、剪刀、磨豆腐、捣年糕等等,妙趣横生,返手掌都会开会合.

到了晚上,全城灯火通明,鞭炮阵阵,正所谓“火树光腾城不夜,银花火熖吐景春”,手饰龙边依然是里三层外三层.李太白提着壶慢慢地将酒斟满,然后高高举起一饮而尽.珍珠蚌慢慢张开,接着出来一个大美人,在台上绕一圈后,掉头回去,珍珠蚌又慢慢的合上,这一切把人的眼睛都看花了看直了.

地方上几百年传承也好,祖传的手艺也罢,能在这么隆重的节日和万众的欢腾中一展风神,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近半年来的心血和汁水算是没白费没白流,那天余先生几乎彻夜未眠,倒还不全是因为自己这条手饰龙的成功,更多的是为生在斯,长在斯的乐清这块地方而激动.

乐清自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了,这中间除南宋迁都临安之后所带来的短暂兴盛外,在历史的长河中,乐清是十分贫穷落后的,据永乐年间的《乐清县志》记载:“乐清傍山沿海,土瘠民贫,虽竭力稼穑,仅支一岁之食,或遇水旱,艰食者多.”并据有关记载,到清康熙初年,乐清仍是个贫穷荒凉的下等县.而至近代乐清仍是一种农业经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又低,每当碰上大台风侵袭每有人流离失所,所以一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仍是以“乌灯沓轮豆腐皂”作为工业代名词的.艰难的生存环境以及几乎连绵不绝的灾害,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乐清先人们以自己千百倍的努力去迎战种种艰难困苦,因此也养育了乐清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敢于拼搏而又稳当细致的人文性格,这一切也体现在这一方方小小的刻纸上.其每条线粗细纤毫不差,经纬万端而匀称不乱.但这细如发丝的线条却透露出乐清历史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似的生存忧患,那种“寄蜉游于天地”,畏天畏地又畏兵灾人祸的惊恐暴露无遗.但也正像余忠汉先生,抡大锤的手是坚硬的,拿刻刀的手是细柔的.抡起锤子能开出劈石,力大千钧,静下心来又能匠心独运,却也是千百年形成的乐清地方文化性格.

改革开放于乐清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丑小鸭一跃而成白天鹅,几十万农民洗脚上岸闯市场,乐清人文性格中固有的顽强生存、敢于抗争的精神,在这个阶段被演绎为开拓和拼搏,所谓的“四千”精神,即“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也成了乐清的新的人文精神.

正如乐清本土一位领导说的:“历史是深远而神秘的,又似乎跟我们今天十分地贴近.无论是悲凉的或是生动的场景,过去的一切都已过去了.但因为悲凉才生成的历史凝重感和因生动而焕发的无比生机,从历史深处走来,集结至今日的乐清身上,使人感到它从未有过的这样有魅力、这样有力量、这样熠熠生辉.”

当时的忠汉先生或许没有想的这样深,但是他能以自己亲手设计、亲手制作的如此华美、如此精妙绝伦的手饰龙加入庆祝巡游的队伍,并在这场盛大的活动中如此光彩夺目,他也是醉了.当然他当时也没有想到他的手饰龙的制作已经达到最高水准了,在乐清由农村而逐步城市化的过程中,再也不可能有他这样纯手工的名副其实的手饰龙了.

津门频扬名

想不到年届八十高龄时,他荣获了“天津市首届民间艺术金奖”,也是在天津,在“挂甲寺”那次“天津市首届剪纸艺术大赛”中,他又一次获得金奖,其作品被收录进《天津民俗剪纸》一书.天津市文史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黄殿琪先生后来回忆说:“余先生身材精瘦的,头发浓密,白头发不多,戴着一幅眼镜,穿一件白色的短袖上衣,黑色的裤子.谈吐风趣,脑子反应快,说起刻纸,精神抖擞,很难想象他是八十多岁的人了.”

在天津适逢北京奥运会开幕,余先生设计了两幅作品,并接受天津电视台的邀请作现场刻纸表演.一个多小时,台上,人们在欢乐和愉快中欣赏余先生的手艺.他每一刀刻下去都很精到准确,清秀明快,“雕、剔、镂、刻、剪”干脆利落.而整体风格却纤巧娟秀,洋溢着浓浓的江南灵气.这在以粗犷豪放为特征的北派剪纸的汇展中,余先生的作品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动人春色了.也就在这次活动中,他把特意为2008奥运而制的十几幅作品一并拍卖出去,并将收入全部捐给了当地的赵本双希望小学,尽了一个老艺术家,一位老公民对奥运的支持,对孩子们的挚爱.

在2014年10月份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国际民间艺术组织(TOV)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精品”中,他们又一次把金奖给了余忠汉先生.《余忠汉细纹刻纸作品集》再次受到了人们所青睐.

尾 声

而今老人已入期颐之年,子女孝顺,家庭幸福,安度着晚年.他的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艺术简历上了《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从《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文汇报》和许多的地方报纸发表过他的作品,介绍过他的事迹.著名诗人熊东遨先生为余老爷子专门撰写了一副对联:“镂月裁云,巧纳须弥于芥子;怀仁抱朴,乐缘高贵守平常.”这是对余忠汉先生诗化的概括.

余先生即无桂冠更无头衔,唯有一身泥土的芳香,在剪纸的艺术殿堂上留下了小小的一角.对这一切他都满感欣慰,凡见来客他总是会说:“雕虫小技,乡野工艺,托国家的福,托时代的福”,然后便是连连拱手,谦和自信.是的,在旧时农村剪纸的扎龙船的虽都是手艺人,百匠千工之一,但却是没多少地位,甚而不能养家糊口.由龙船花而细纹刻纸,进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上国家艺术的大雅之堂,千真万确是国家之力,是时代之力.但从龙船花的大俗而成细纹刻纸之大雅,从廊船之粗糙而到手饰龙之精美,则抹不了余忠汉和他同时代的民间艺人们的贡献,他们演绎了什么叫工匠精神,他们也欣慰因这时代才能收获由民间艺人而剪纸艺术大师的荣誉及其喜悦.

责任编辑/廖全国

上文评论,本文论述了关于工匠余忠汉和余忠汉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姜增胜以工匠精神攻克技术难关 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轻金分厂的生产车间,当记者问哪一位是姜增胜师傅时,工友们纷纷指着一位高高瘦瘦的人说道“那就是姜班长 ”就是这个瘦高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技艺打造了一件件精.

2、 到麦克卢汉思想的源头去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特伦斯·戈登编,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查德·卡维尔.

3、 如何开启中国精造的时代?读曹顺妮的《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发展通道,创造了“中国奇迹”,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毫无疑问, “中国奇迹” 是由“中国制造&rd.

4、 东西方建筑的巡游和评汉宝德《东西建筑十讲》 □ 刘珊珊 黄 晓东西建筑十讲,汉宝德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欧亚大陆作为地球上最大的一片陆地,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两大文明,二者恰好处于大陆两端,构成.

5、 工匠来八方,器成走天下 本色匠人,王鲁湘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8年6月有些人,一生只专心做一件事,只研究一种器物,一把刀,一个瓷碗,一支毛笔,一张纸……他们穷其一生,忍受寂寞,面对冰冷的工具,.

6、 高校图书馆服务应倡导工匠精神* 李彦魁 曹月秋(辽宁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辽宁 铁岭 112008)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数字化、 网络化不断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得到了极大丰富, 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日常工作基本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