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 参考文献和正文的距离 现代远距离教育投稿 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社 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环境心理学论文

距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距离产生美中西距离观之比较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距离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6

距离产生美中西距离观之比较,本文是距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美中和西距和距离类论文怎么写.

彭科技 (暨南大学 510000)

摘 要:“距离产生美”,是一个中西美学及现代生活美学所公认并提倡的一个美学命题.本文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体现中国美学生命距离的“远”的观点出发并展开,着重探讨中西距离观之间的异同.不同的文化背景衍生出不同的审美观,布洛的“距离”说着重强调的是审美态度及其功利性之间的关系,“不即不离”之度的把握是其主要的审美方式,并和我们探讨了有关审美标准的问题;中国“远” 的距离观,主要体现并探讨的是在“远”的观照下,艺术及人所体现的与生命的距离,这种距离体现的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面对生命所展现的从容自适的人生态度,观照生命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创造所达到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距离;美;布洛;远

一、布洛的心理距离

(一)产生渊源

1907,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于在《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提出“心理距离”说,并由此成为西方的一个审美理论.然而,每一个成熟理论的形成都是有一个过程的,都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这一最终确立的过程,布洛的“心理距离” 说也是如此,它的最终形成要得益于以下三位美学大家.

最早是在十八世纪时,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博克在《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这篇文章中,就已经涉及了有关“距离”的问题.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博克的对于崇高观点是如果我们离一种痛苦或者危险太近,这样我们内心是产生不了崇高感的,因为我们心里已经被恐惧所充满;因此,要想引起审美主体内心的崇高感,就应该和那些痛苦、危险的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即是,如果一个对象想成为崇高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既要引起审美主体内心的恐惧、痛苦,又不能使审美主体沉浸于恐惧或痛苦之中.从一个角度看,博克在这篇文章中论述的是有关崇高的问题,但是他的观点已经涉及到“审美距离”的问题,这与后来布洛“心理距离”说的提出形成了呼应.

德国古典美学大家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这一著作中提出有关美的观点,他认为美是不涉及功利和利害观念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美是超功利的存在,这是他从审美关系方面提出“自由美”的观点,也即是告诉我们只有以一种“无利害的”、“纯粹的”态度去欣赏一个审美对象,它才真的是美的.显然,康德的无利害、无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布洛“心理距离”的审美判断是有一定影响的.

最后,费歇尔在其《美学》卷本中提出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布洛心理距离说的形成,他曾指出:“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够美化一切.”所以说,受到前辈美学大家的影响,布洛成为明确提出“心理距离”说的第一人,也影响了此后的众多美学家及中外美学相关理论的建构.

(二)背景与真正的距离

如果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那么西方国家则是受“天人相分” 文化意识的浸润.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土地是贫瘠的、气候是恶劣的,那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开始进行海上活动,长期的海上探险和征服活动,使他们在大自然面前既恐惧、又勇敢挑战,最终形成了和大自然对立的态度,并产生了战胜、征服的信心.这种“天人相分”的心理直接影响了这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及哲学思想的衍生,布洛的“距离说”也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

就像布洛举的海雾的例子那样,海上行驶的轮船面对茫茫海雾,游客内心会充满对前途未知的恐惧,可能伴随而来的危险及预测的“大恐怖”让人们陷入无言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倘若人们忘却眼前预知的危险和利害,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周围的景物,以欣赏景物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海雾,人们会尝到“浓烈的痛楚”与“欢乐”混同在一起的滋味,也就是说,人们情绪转变的原因,不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是人们对自己心态的调节,他指出“这是一种看法上的差异,是由于距离从中作梗而造成的(请允许我做这样的比喻).这距离就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感受之间.”可见,人们对心态的调整使“距离”产生在审美心理和功利关系之间,所以说布洛所言的“距离”不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计算或测量的实际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而是与审美主体的审美注意相关的不可言说的审美心理与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是心理距离.

(三)“不即不离”之度与审美标准

从布洛的观点看,他认为要想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重要的不是审美对象怎么样,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也即是审美心理.如果审美主体丧失了“审美距离”,那么也就无法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这一功能,人们也就获得不了美感,使审美活动无法进行.布洛认为“距离过近”与“距离过远”,都会影响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的正常进行,前者指审美主体受功利或影响较大,受欺束缚并困于其中,后者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关注较少,感觉模糊,或者未引起自己某方面的兴奋或快感,丧失兴趣.

但是如何把握审美距离的“度”呢,这其实是依靠主观的心态,主要掌握在审美主体的手中,因为大多数的审美对象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这是布洛曾经在论艺术欣赏和艺术生产中对把握距离的观点,笔者总结了一下,即“不即不离”.让距离缩小,实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逐渐拉近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让审美者更清楚、更真实的认识审美客体,在某种程度上又容易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情绪,并产生有关美的联想;但是仍旧会保留距离,让距离存在于二者之间,这样不至于让审美主体囿于审美对象带来的功利概念、利害关系之中,使其更自由、更灵活地进入到审美活动带来的审美境界之中.

从上可知,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是主观的,并且布洛将“审美距离”当作判断一件事物美与不美的重要标准,他认为一件事物的美完全依赖于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心理距离是客观事物美感的唯一来源.显然,布洛的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客体事物的美,不仅有审美主体的审美判断主观地决定,还取决于审美对象本身的客体属性.

二、远——生命距离观

中国哲学乃至中国古典美学侧重于追求人的内在心性,所以中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有关“距离”这一美学概念的体系,并且有关“距离”的思考或讨论,也一直被中国古典美学所忽视.究其“远”这一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研究,我们发现“远”可以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距离观的核心观念.

(一)源头溯“远”

无论是《说文解字》中把远概括为“辽也”,《广韵》中解释为“遥远也”,还是《正韵》中将其作为“远近之远”的表述,不难发现,远作为一形容词,最初含义是指实际的空间距离之远,后来又延伸到时间距离中,用来形容时间的长久,都是有形的、可计算或测量的距离.最后,这一物质之“远”有了形而上层次的意义,即延伸到时空之外的,不可触的深层含义,常与“大”、“深”、“广”等作为同义出现,于是远就有了审美内涵,并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最能表达“距离”的核心范畴.

从追寻远这一审美范畴的来源中可知,远作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深邃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的生命文化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下的民族心理息息相关.“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道家思想是其衍生的温床,道家尚“无”,追求人或物的心境之美,与“远”代表的审美心境具有同工之妙;“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文化的滋养,让生命文化得以繁衍生息,“远”作为观照生命距离的审美方式与其遥相呼应;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使中华民族形成了浑朴沉静的民族心理与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而“远”正是在这种心理与性格的沉淀下表现其与世无争、洒脱自由的审美品格.

(二)距离之远

王先霈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这样解释“远”,他认为“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艺批评术语,主要是指在距离中安顿、展开和关照生命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中国古典美学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生命文化,远的存在,不是让距离在生命中虚无缥缈、可有可无,而是通过智性地处理距离,让生命获得一种自由的存在.从远与真、返、游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我们了解到在距离中生命是如何获得安顿、展开及观照的.

中国人内倾型的性格特点所表现的审美理想即“天人合一”,体现在精神境界上也即是道家之妙、儒家之雅、佛家之悟,但是作为中国哲学思想代表的儒释道三家,在美学上对生命的态度都尚“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之道常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这个自然指的不是自然界,乃是事物和人的本性,本真的存在,也是道家思想体现出的“真心性”;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美学也注重对人内在心性的尊重,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的逐层进化,不难发现“乐之者”其实就是对人的内在真实情感的流露;佛家重悟,提倡远离尘世,悟性自然,遁入真空,也是在了悟人的心性中认知生命.远的重要的审美品格即是人的审美心境,儒释道三家以其不同的存在方式展现了如何在审美境界中安顿生命,需要指出的是,魏晋士人成了体现生命真美、“真性情”审美品格的重要代表.

《老子》二十五章中曾把远与返同义,六十五章中又通过对玄德的论述把远与返联系在一起,庄子及《周易》中也有相关表述,都是为了体现生命的回返往复之美,远中求返,若即若离,回返往复的轮回之美,展现了生命展开的节奏.儒家有“游于艺”,道家有“物游”“神游”,可见游是一种自在、轻松、愉快、自由的审美体验.远游又是一种旷达自适、洒脱自在的审美态度,由此衍生出来的游观成了一种对生命的审美观照方式.神游远观与视点游动成为游观的两种形态,前者又称为心游,属于精神层面,体现在艺术、心境上的天人合一,强调以心灵的眼去观照,有点类似于布洛“心理距离”说中以主体的主观感受去观照客观事物之美的说法,而心游更强调的是在距离中对生命的观照;后者是视点移动式,用真实的眼去观看客观事物,郭熙的“三远说”即是体现,通过视点游动,概括出“高远”“深远”“平远”三种不同的观照方式,同时,对客观自然形相的描述,使形与灵达到统一,实现了远在精神存在的具体化.

三、中西距离观之异同

(一)相异之处

1.布洛的距离说,其基本观点即“心理距离”,其审美活动是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活动中,是对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能力的探讨,研究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审美心理状态.布洛的主要观点是,在审美活动中强调审美主体审美心理的非功利性,只有保持主体与客体之间恰当的心理距离,才能使审美活动正常进行.

布洛的这一学说,其审美对象最初主要是艺术欣赏中的客观事物,现已扩展并延伸到客观的现实事物,其审美感受主要是依赖审美主体的心态,并且他主要是从心理层面来探讨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的心态,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态度论;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审美本质方面探讨这一学说中的功利与非功利的问题.

中国美学中“远”的距离说,不同于西方近代美学中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而中国远的距离说,其审美对象范围较广,它以生命为中心,通过距离这一似有似无的存在,来安顿生命、展开生命、对生命进行观照,以探求生命的本质,展现距离中生命的美.由此可知,中国美学中远的学说,即中国美学中的距离观,实则是一种生命距离说.

2.布洛的审美距离说与中国美学之“远”的距离说,二者产生的哲学背景也不同,前者是西方“天人相分”文化意识影响下的哲学思想,产生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中,后者则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的哲学基础上,即“道法自然”.道家思想对自然的尊重,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远”这一代表生命距离的重要方式自然要依存于老庄之道.

3.布洛的审美距离说,强调物我相分,物我之间要保持一种度——若即若离,不即不离;而中国的“远”的距离,没有明确地对距离的度进行衡量,它体现的是道家的“虚无”,是一种境界,突显的是生命的意义.此外,后者还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观照方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观即是其重要体现.

(二)相通之处

作为代表东西方距离观的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中国的生命距离之“远”观,二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但是二者也有一些相通之处,表现在:其一,审美态度上,都强调无功利性,抛却外在利益或危险,不仅是布洛所提倡的,中国的“远”观对生命精神上的追求亦是如此;其二,正如对“远”的游观的观察方式的描绘,即以心灵的眼去观照,这个有点类似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中提出的以主体的主观感受去观照客观事物之美;其三,二者作为从心理角度观察、发现事物之美的美学论点,都对美学及艺术中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及艺术创作有重要影响.

对西方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研究有很多,并把它看做西方距离说的典型,而在中国基本上很少有人把“远”作为一种审美距离来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对布洛的心理距离的研究更接近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理论,有不少的研究者常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把代表西方距离理论的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体现中国古典美学艺术欣赏方式,并代表中国美学生命距离观的“远”这一范畴进行比较研究,这一具有挑战性且新颖的立题,我们也能从中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及对美学方面的贡献.在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彼此渗透的今天,进行中西美学间的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学术思想,还帮助我们反观自身,深入了解并认识我们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精神宝藏.

作者简介:彭科技(1992- ),女,广东省广州市,暨南大学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学.

本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适合美中和西距和距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距离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距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我越和你亲密,就越会保持距离 “所以到底是为什么,连上厕所都要在一起”我一边喝着杯子里加了冰块的可乐,一边问身边的女朋友 “哎呀,就是,证明两个人要亲密啊, 你看Sexand the City里.

2、 距离和美 朱光潜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 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则相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 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但是.

3、 融合中西的大工程观风景园林教学 摘要基于同济大学“融合中西”“设计创新”的风景园林专业传统特色教学理念,衍生出“大工程观”人才的培养理念提升 通过梳理&ldqu.

4、 友情和敌人,只差一句话的距离 喵咪真正的友情不仅是锦上添花的繁华,更是雪中送炭的深情 青春就是你在闹,而我在笑,能有一两个知心好友,便是最好的年华 1经过一个寒假,甄曼由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变成了一枚敦实肥重的“猪小姐.

5、 第一次发表到一百次的距离 大约是从中学开始,我喜欢上写作 从写一些零散的句子,到尝试写小说,也曾满怀期待地按照杂志上附带的地址投稿,虽然每次都石沉大海,但对写作的热情并未因此消减 2010年初夏的午后,偶有蝉声划破长空,我坐在.

6、 距离和尊严 我的老家在陕西杨凌,渭河岸边的村民因距水近而种大米,而我所在的村庄远离渭河几十公里,种植的都是小麦 在我十六岁那年,家乡的交通发达了,村里的男劳力便骑自行车驮着小麦到渭河岸边的村庄换大米 看着别人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