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扶贫误区论文范文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金融扶贫论文 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论文提纲 扶贫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论文参考文献

扶贫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和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扶贫策略与其对中国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扶贫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6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扶贫策略与其对中国,该文是扶贫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与扶贫策略和启示和美国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摘 要:贫困问题是一直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相比中国中西部山区,美国的阿拉巴契亚山区同样面临自然条件恶劣、区位条件差等发展难题.但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拉巴契亚山区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阿拉巴契亚山区贫困的主要表现,随后梳理了美国政府在该地区扶贫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最后总结并提炼出在当前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国中西部山区可能借鉴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扶贫经验.在今后中西部山区扶贫工作中,应当着重从法律法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因地制宜地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贫困;精准扶贫;阿巴拉契亚山区;中西部山区

DOI:10.13856/j.cn11-1097/s.2018.09.001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问题和现实难题.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推进扶贫开发战略,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模式.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期间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意见.自此,“精准扶贫”战略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方针.随后,于2014年1月出台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义,旨在推进这一思想的执行.2014年3月,在期间参加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阐明了精准扶贫思想,指出施行精准扶贫应瞄准扶贫对象,重点施策.2015年1月,去云南省进行扶贫调研,再次强调要攻坚克难打好扶贫战,加速区域经济发展.2015年6月,习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时提出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扶贫开发方针,重申要科学计划“十三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保证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中国的贫困地域分异规律明显,贫苦多发于中西部地区、山区及边陲地带,这其中尤以中西部山区的贫困现象最为严重.中西部山区面临着自然条件复杂、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等诸多亟待的发展难题,这些地区整体性、连片贫困远未得到根本改变,是中国农村贫困的重要症结之一.相比中国中西部山区,美国的阿拉巴契亚山区可谓“同病相怜”,也面临着自然条件恶劣、区位条件差等发展难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针对阿拉巴契亚山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了系统性的扶贫工作方案,极大推动了阿拉巴契亚山区的经济发展,使得该地区一举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扶贫经验,对于中国现行的精准扶贫战略,尤其是对中西部山区扶贫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阿拉巴契亚山区贫困的主要表现,随后梳理了美国政府在该地区扶贫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最后,总结、提炼出在当前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国中西部山区可能借鉴阿巴拉契亚山区扶贫经验.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研究有助于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因地制宜地推动中西部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中国全面、彻底打赢中西部山区扶贫攻坚的硬仗、为中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1阿巴拉契亚山区的贫困现状

阿巴拉契亚山区以阿巴拉契亚山脉得名,共约53万平方公里,从纽约到南部密西西比北部绵延2000多公里,包括西维吉尼亚州全境和另外12个州的部分地区,囊括了397个县.阿巴拉契亚山区位于美国东部,虽紧邻美国东部发达地区,但其地形复杂,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等,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如此,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经济高度依赖于采矿、林业、农业、化学工业和重工业,随着美国经济逐步转型、产业不断升级,该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相较于其他地区严重滞后.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农村人口比例高达42%,贫困率更是达到了31%.总体来看,该地区的贫困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程度不足,工商业发展缓慢,失业率高、人口外流等方面.

1.1农业欠发达,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低

由于阿巴拉契亚地属山区,地形多样,主要以丘陵为主,土壤砂砾多,土地中符合农业生产条件的仅有三分之一,耕地面积远远低于44%国家平均水平[1].耕地面积狭小加上土质贫瘠,导致当地农业基本上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生存农业阶段,经济效益很差,商品化程度极低.据美国1978年的农业统计资料显示,在平均面积和销售收入方面,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农场均只达到全美平均水平的1/3;在年销售收入方面,阿巴拉契亚地区达标农场占比仅为18.6%,而全美平均水平为45%.此外,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农场平均收入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的39.8%[2].在上世纪60年代时,阿巴拉契亚的397个县中有356个是农业县,即90%的县是农业县[3].

1.2工商业发展缓慢,城镇化程度低

阿巴拉契亚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使得该地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就参与到以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为中心的工业化大潮之中.在19世纪中叶,阿巴拉契亚地区煤炭产量占美国全国年产量的九成[4].不过,由于缺乏优质学校和科研机构,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使该地区较难形成具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加之生产设备老旧,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同时长期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制造初级工业品,很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导致当地工业、商业发展萎靡不振,服务业水平落后.此外,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导致当地农业雇佣人数比例很高.1960年,阿巴拉契亚地区农业雇佣工人占所有行业雇佣人员的比例高达6.8%,远远高于全美平均水平(大约3%).失调的各个次产业和失衡的工业结构等,导致了该地区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在1950至1950年间,美国的城市人口比例由66.2%升至72%,但阿巴拉契亚地区仅由43.9%升至了47.5%,正如美国学者所言,“阿巴拉契亚的城市化水平几乎只有全国平均的一半”[1].

1.3失业率高,人口外流严重

20世纪60年代,阿巴拉契亚地区的贫困率达31%,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分别占33%,远高于全美国平均水平(仅为20%).从《阿巴拉契亚地区总统委员会报告》(1964)中可以看出,1960年美国全国人均年收入1900美元,而阿巴拉契亚地区该数值仅为1400美元,肯塔基州则只有841美元,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美国当时年人均收入3000美元的贫困线划分,阿巴拉契亚地区生活在这一标准之下的家庭达到了30.7%,远高于美国全国的平均水平(20.5%);失业率方面,阿巴拉契亚地区7.1%的失业率也高于当时美国全国的水平(5%)[1].经济萧条和高居不下的失业率造成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的大量外迁,在上世纪50-60年代,当地净迁出人口分别达到了200万人和100万人[5];而同期当地5.3%和6.3%的人口增长率,明显低于美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8.5%和13.4%).贫困、低收入和人口外流又共同加重贫困,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2阿巴拉契亚山区扶贫的主要策略

针对阿巴拉契亚山区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美国政府结合当地的自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加大对该地区的扶贫开发投入,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积极推进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发展.截止到1981年,美国联邦政府累计对阿巴拉契亚地区投资46亿美元,其中公路建设耗资28亿美元,用于修建公路15161英里.其余资金投放在该地区的能源开发、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得益于半个多世纪的地区开发,当地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落后、单一的产业结构也得到调整,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人口外流的趋势也得以逆转,且出现了较大的增幅.1966至1977数年间,当地就业人口增涨了150万,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扶贫工作取到了很大的成效.

2.1制定相关法律,成立扶贫机构

为改变阿巴拉契亚地区落后贫困的面貌,美国国会于1965年拟定了《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法》,同时创设了阿巴拉契亚地区委员会,为阿巴拉契亚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联邦和州的共同行动搭建一个框架.委员会的设立确保了开发法确实有效的施行,同时开发法对委员会等机构的详细规定,如机构人员构成、工作职分等,不仅在法律层面认可和保护了机构的威望,还授予了机构相应的职权和责任,有效避免了机构运行过程中扯皮现象的发生.法律中指出了阿巴拉契亚地区委员会在地区扶贫中的五个目标:一是推动该地区的创业投资和商业发展,推动阿巴拉契亚山区经济发展;二是提高地区的教育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阿巴拉契亚山区的高速公路系统;四是有效利用阿巴拉契亚社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五是培育地区发展的接班人,保障阿巴拉契亚山区发展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2.2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阿巴拉契亚地区地理环境闭塞,高山地形以及狭窄、弯多坡陡公路严重阻碍了各个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不利于当地的商业与经济发展,同时导致居民思想封闭,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针对以上问题,阿巴拉契亚地区委员会前期的重点在公路建设.在该地区委员会的建设项目中,投入公路建设的资金高达140亿美元,在总资金中占比达到80%.针对当地地形特点,地区委员会力图把各州的公路建成一条拉动经济发展“成长轴的”的“开发走廊”.结合当地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地区委员会还积极推动水运的发展.田纳西-汤比格比水道于1974年修建完成,全长376公里,提供了一条比密西西比河更短的通往墨西哥湾的航路,以运送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及南方邻近各州的农产品.这一水运路线实现了阿巴拉契亚地区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和交通系统的完善.不仅如此,地区委员会出台了涵盖公路、铁路、水运及民航在内的全面综合计划,旨在实现交通运输的全方位发展.除此之外,阿巴拉契亚山区超过25%的人口没有得到社区供水系统的服务,必须依靠私人井水来满足他们的饮水需求,对此,阿巴拉契亚山区扶贫工作还关注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以支持商业和社区发展.同时,阿巴拉契亚地区委员会的住宅基础设施计划针对该地区经济最困难的社区,并着力解决公共卫生和环境污染问题.阿巴拉契亚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交通的建设,打开了当地的对外开放通道,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居民为求生计而外流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催生诸如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3培育“增长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州数量较多,且贫困程度很深,并不适合传统的以整体带动局部的资金投入方式.基于此,阿巴拉契亚地区委员会主张实行“增长中心”战略.建立和扶植“增长中心”的立意在于局部带动整体,即在当地选择一些投资收益较高的地区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通过增长中心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查,阿巴拉契亚地区委员会共建立125个增长中心,这种增长中心与我们一般的社区很相似,主要的功能是为周边辐射地区提供各种就业、教育、卫生等基础性的服务.委员会向增长中心投入巨额公共事业经费,如公路、教育、卫生等社会组成的各个方面,带动该区整体良性的发展[6].美国联邦政府从多方面对“增长中心”进行投资和建设,截至1980年,对卫生健康设施、文化教育项目及环境保护项目的投资分别达到了3.932亿美元、5.834亿美元和3.193亿美元.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增长中心”为吸引投资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成为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推动力.

2.4深度开发本地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阿巴拉契亚地区的贫困与其单一的产业结构密切关系.该地区大部分产业属于落后的第一产业,缺乏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且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业商品化程度很低;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水平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收益很差.产业结构的单一以及产业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是制约阿巴拉契亚扶贫开发的瓶颈.对此,阿巴拉契亚地区不断提升机械化水平,提高了采煤效率,同时配合以深度开发,使得煤炭产业逐步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化工基地.此外,阿巴拉契亚山区还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当地特色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注重发展旅游业等新兴产业.阿巴拉契亚地区委员会支持各种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使该地区更加吸引游客;制定战略计划和可行性研究方案,以帮助该地区最大限度发挥其文化资源的潜力;加大科技投入,为游客提供更多创造性的体验,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助于推动阿巴拉契亚山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成为该地区经济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推动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除此之外,1961到1971的十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将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扶贫还采取一系列推动措施,例如:一方面,提升劳动力素质.阿巴拉契亚地区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是落后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的,所以非要有必要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力.因此美联邦也将对劳动力培训的帮扶作为了地区开发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有计划得开展移民工作.把部分离经济中心较远的贫困的居民逐步转移至经济中心或经济中心附近的地区.

在这些扶贫措施的共同推进下,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改变了贫困的面貌.该地区贫困率已从20世纪60年代时的31.1%降至2015年的17.1%;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从45%增至2007年的85.5%;人均收入占全国人均收入的比例从78%提高至2015年的80.2%;失业率从30.7%下降至2015年的5.8%,接近全国水平5.3%.阿巴拉契亚地区已摆脱美国最贫困地区的落后地位,社会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3阿巴拉契亚山区扶贫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中西部、特别是中西部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成为贫困、落后、欠发达地区,是制约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瓶颈.而面临相似自然条件的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的扶贫开发经验,对当前中国中西部连片山区的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以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定相关扶贫的法律法规是扶贫工作得以有效推进的前提与保障.从美国的扶贫开发历史来看,制定相应的扶贫开发法律法规已成为惯例.例如《宅地法》、《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法》等在美国扶贫开发历史上以及阿巴拉契亚山区扶贫中都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另外,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其中包括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委员会、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能有效地保障阿巴拉契亚山区各项扶贫政策的顺利执行[7].从美国扶贫经验来看,制定相关的法律能够使扶贫工作能有效地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推进扶贫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而当前中国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相关政策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至今,尽管国务院和各职能部门下发了相关扶贫政策为92个,但并未以法律的形式对扶贫工作进行界定.从中国当前中西部山区扶贫工作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地区注重扶贫的前期成效,包括山区贫困的入户调查、贫困户筛查、建档等,从而忽视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代替自上而下的政策文件,不仅可以有效保障扶贫工作的强制性和严肃性,还可以有效推进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此外,当前中国中西部山区的扶贫也应当成立相应的机构,依据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由各个地方政府成立扶贫领导小组,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挥扶贫领导作用,并协调跨区域的山区扶贫工作.不仅如此,扶贫领导小组还可以协调区域内各个扶贫部门的职能,保障自上而下的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最终建立上下级责权利明确、政策制定和实施到位、资金配套和保障、相互分工协作的开发机制.

3.2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奠定山区脱贫的基础

交通设施的完善是有效推进扶贫工作的基础.交通设施的完善对于改变阿巴拉契亚山区落后的面貌也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在制定《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法》时将公路修建放在首要位置,以联邦财政拨款的形式建立阿巴拉契亚地区公路系统,并将其作为阿巴拉契亚山区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为此,美国国会还设立“阿巴拉契亚开发公路系统”负责阿巴拉契亚山区扶贫公路项目的指挥工作.

事实上,长期以来,“要致富,先修路”已成为中国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举措.据统计,随着农村“村村通公路”政策的大力推进,截止2012年中国公路投资总额已达217亿元,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198万公里,位列世界各国前茅.但从公路的布局来看,中西部偏远的山区由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差,交通设施也相对落后.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山区在扶贫等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兴建了大量公路,但是中西部地区所新建的公路主要是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为主,这几类公路主要是连接城市之间交通要道,公路和四级公路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前三类,而公路和四级公路则是连接县、乡镇和村的重要支线公路,是扶贫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中西部山区交通条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交通落后已成为中西部山区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在中西部贫困山区的扶贫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借鉴阿巴拉契亚山区开发公路系统的经验,加大公路和四级公路的扶贫资金投入,解决贫困山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进一步推动各级公路同步发展,为中西部山区尽快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8].

3.3以中心城镇建设带动周边经济社会发展

中心城镇发展能有效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从增长极理论的角度来看,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扶贫开发就采用增长中心战略,在扶贫开发区域内选择若干投资效益相对较高、增长潜力相对较大的中心城镇作为前期扶贫投资的重点,通过中心城镇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从当前中国中西部贫困山区的扶贫开发政策来看,并未十分重视中小城镇在区域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从城镇化率的角度来看,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中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已达60%,而西部地区不足45%,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格局.从建制镇的分部来看,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两万多个建制镇,但三分之二建制镇集中分部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东部发达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仅占三分之一.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大多数贫困县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山区,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现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面貌,城镇化已成为中西部山区脱贫致富的必经之路.由于城镇集中了区域内的诸多发展资源,通过发展中心城镇,以点带面,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中西部山区发展.因此,中西部贫困山区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实现若干区域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变,并以城镇带动农村发展.

3.4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西部贫困山区脱贫的根本途径.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角度来看,中国中西部地区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产业结构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高科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国中西部山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单一化特征.建国前,该地区主要是以第一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尽管建国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所发展,但第二产业仍然落后,第三产业仍以低端的服务业为主.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应当注重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根据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9].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各类产业的科技含量.利用自上而下的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ThePresident’sAppalachianRegionalCommission.AReportbythePresident’sAppalachianRegionalCommission1964[R].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64.

[2]RaitzKBandUlackR.Appalachia:ARegionalGeography:Land,People,andDevelopment[M].Colorado:WestviewPress,1984.

[3]GuinessPGandBradshawM.NorthAmerica:AHumanGeography[M].NewJersey:Barnes&Noble,1985.

[4]BuckleyGL.ExtractingAppalachia:ImagesoftheConsolidationCoalCompany,1910-1945[J].JournalofAppalachianStudies,2004(4):721-724.

[5]PatersonJH.NorthAmerica:AGeographyofCanadaandtheUnitedState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6]黄贤全.美国政府对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开发[N].光明日报,2001-07-31(B03).

[7]段一群,邓宏兵,周杰文.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优化与区域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03(5):31-34.

[8]刘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69-278.

[9]李芳,王涛.基于阿玛蒂亚·森“能力贫困”的精准扶贫困境研究[J].世界农业,2018(2):190-194.

(责任编辑肖时花)

邮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43号四川省委党校,蒲丽娟,13880998616

1页加:

2018年2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时指出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牢牢把握精准要求,下足“绣花”功夫.

本文总结,上文是关于扶贫策略和启示和美国方面的扶贫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扶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沃拉迪亚(节选) 【罗马尼亚】欧根乌里卡鲁著陆象淦译【罗马尼亚】欧根乌里卡鲁,当代著名作家,属于“特兰西瓦尼亚散文复兴”一代 迄今已经出版了十数部题材广泛的长篇小说 曾担任罗马尼亚主流文学期刊星.

2、 扎根山区的扶贫书记屈路影 一2017 年6 月14 日傍晚,闻听第一书记于广桥正在医院抢救,郭清村支部书记李高社和村长夏细勤都来不及吃惊,赶忙和几个村干部往咸阳中心医院赶 数个小时的路程,他们几乎没有说话,脑子里来回翻腾的都是.

3、 叶县南部山区旅游扶贫线路完成全线定桩 7 月19 日,随着最后一个边桩放点完成,总投资6 4 亿元的叶县南部山区旅游扶贫线路测量放线工作全部结束 据了解,该线路以焦桐高速叶县出站口为起点,全长92 公里,涉及辛店、保安、夏李、常村4 个乡.

4、 皮亚佐拉《探戈历史》作品分析 摘要探戈历史这部作品最早是为长笛与吉他所创作的一首二重奏作品,这部作品标志了皮亚佐拉新探戈风格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探戈音乐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皮亚佐拉在这部作品中将强拍弱化、弱拍强化,并且使用了大量.

5、 意大利金艺王子限时空降成都IFS连卡佛布契拉提限定店11月10日12月10日璀璨蓉城 作为“奢侈品第三城”的成都一直是珠宝爱好者的福地 11月10日至12月10日期间,连卡佛将携手源自意大利米兰的高端珠宝品牌Buccellati布契拉提,于连卡佛成都国际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