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保护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考文献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论文

文化遗产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甘肃什川古梨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策略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遗产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3

甘肃什川古梨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策略,该文是文化遗产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策略研究和梨园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什川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使古梨园拥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什川古梨园以其独特的栽培技艺和生态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拥有重要的文化、科学、生态、药用、历史等价值.近些年古梨树的发展面临梨园面积大量缩减、梨园生态系统濒临消亡的巨大威胁,分析认为主要来自管理、市场、生态、旅游、历史等层面.古梨园在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下,已经营造了不少有利的保护和发展条件,以此为契机,还应从法规建设、转变发展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恢复古法种植等方面寻求古梨园保护与开发有效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什川;古梨园;保护与开发

中国是农业文明大国,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与黄河母亲的孕育,留下了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处西北的甘肃省是农业大省,在黄河流域腹地的什川镇,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称,这里留下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万亩梨园,堪称世界一大奇迹.

目前,学术界对梨树栽培研究颇多,但是对什川古梨园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刘秀琴、张自和的《兰州古梨树群调研与保护初探》从古树名木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古梨园的保护与修复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着力打造什川古梨园文化》从旅游学角度来呼吁发掘什川梨园潜在的文化;魏玲的《什川镇古梨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保护》同样从旅游学的角度探讨了什川古梨园在旅游开发中的注意事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目前是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梁勇的《陕西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从历史、价值、发展前景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陕西佳县古枣园》、《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等系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阐述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演变、特征、价值、现状及发展对策.本文是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经历,从农史和农业文化遗产学的角度分析什川古梨园的历史演变过程、生产技术特征与价值,以及保护与开发策略,希望古梨园能够恢复古法种植技术,还原其原有的生态系统.

一、什川古梨园概况

(一)什川古梨园的基本情况

古代甘肃很多地方因军事需要修建“堡”,故都以“堡”来命名.兰州市皋兰县的什川镇是因“在明朝弘治年间甘肃巡抚在此处重建‘什字川堡’,因而留下‘什川’之美名.”目前,什川镇占地总面积为40 500hm2,居民以汉族人口居多,以种植业为主,其中林果经济占主导地位.什川镇林果面积723. 93hm2,梨树约有2万株,百年以上的古梨树约为9 299株,占梨树总数的46%以上,胸径超过50cm的梨树达10 000多株,约为梨树总数的50%,梨树胸径最大的需三人合抱;梨园中梨果总生产量大约为1万吨.其中,古梨园中有两棵被封为“树王”与“树后”的古树,是有441年树龄的“老夫老妻”,至今的产量仍然十分惊人,每年可产梨2吨多.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古梨园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亟待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发展策略,使其价值得以更好体现.

(二)什川古梨园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1.悠久的栽培历史

明朝嘉靖年间魏氏祖先魏贵从山西,经南京辗转到甘肃省什川镇.由于看上此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魏贵与其子魏乾、魏坤在什川广植梨树.此后,当地果农汲取兰州人段继发明水车引黄河灌田的技术精髓,也开始仿建水车,发展水浇地;又因地处西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糖分可充分积累,加之有一方沃土,因此梨果大都甘甜可口,倍受欢迎.什川古梨园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其中,现存最年长的古梨树“树王”与“树后”分别为441岁,其他大部分梨树都超过了100年.普通梨树寿命最多只有数十年,但什川古梨园的古梨树却拥有数百年的树龄,这是十分少见的.除了优越的生存环境,魏氏家族及什川镇的祖先所创造的古法种植技术及果园管理方法,是梨树得以存活长久的重要因素.

2.独特的传统技艺

什川果农在长期的梨树栽培实践过程中,创造出许多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梨树管理农具、梨果品种以及管理方法.他们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一年四季的授粉、防虫、吊枝、防霜、采摘、贮存等环节之中.

什川古梨园古法种植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防虫技术.较简单的是众所周知的翻土地、刮树皮;而梨园的特色防虫技术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古人通过刮树皮将寄生在树上的虫子消灭,为了彻底消灭虫子和虫卵,将刮下的树皮全部运回家填炕,虫子和虫卵将会被烧死,燃尽的树皮生成草木灰,果农将草木灰重新返回梨园作为农家肥使用.草木灰的成分较为复杂,含有植物体内各种灰分元素,但以含钾最多,一般含钾5%-10%,磷2%-3%,除钾、磷以外,还含有钙以及少量的镁、铁、硫、锌、锰、钼等营养元素.草木灰为碱性,有很细的微粉,如接触吸浆虫、成虫、卖蚜、麦蜘蛛、麦叶峰等虫体软嫩的害虫,可使其气孔阻塞,生理失常,可杀伤部分害虫、抑制发生.因此,果农将一部分草木灰浸泡,过滤后的液体喷洒在树皮,杀死生长在树上的树虫;另一部分施于土地,可增加土地肥力,促进果树发芽开花,还可作为根外追肥,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见图1).这些反映出梨园果农与自然作斗争的同时不忘顺应自然,古法种植技术引起现代农业技术反思.

此外,古梨园最典型的农具是云梯,因为无论是授粉、修剪,亦或摘果都需要借助云梯来完成,因而,什川人把熟练使用云梯的果农叫做“天把式”.这种借助云梯管理果园的方式,是随着梨树的种植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当地人也将管理果园叫做“务高田”.果园中多数农事活动都借助云梯来完成,如给老梨树整形、刮除枝干上的粗皮、修建枝条、用竿敲打树枝、给枝条和树干抹泥.“天把式”技艺是将“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应用到生产中的具体体现,“制造程序如下:在一根长约10m(也有较短的)的笔直松木上(底部直径15cm,顶部直径约lOcm),按55cm或略短人体膝盖以下小腿肢左右的距离分段凿2×4cm的小孔10个-20个,每个小孔中间穿33cm长的榆木条做梯杠,就制成了形似蜈蚣的独木梯.云梯下端配置固定铁叉,还需另配两根六七米长辅助木梯的松木椽子(俗称戗杆),在椽子的上端,距顶端lOcm处凿一个小孔,穿毛绳(羊毛绳)约60cm结环.用时将云梯插于地上,两根辅助杆分别居于木梯两侧,辅助杆上端的环形毛绳套在云梯上端的梯杠上,加强其稳定性.”[1]164这是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先进生产经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什川古梨园的古法种植技术展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进性,应得到恢复与传承,是恢复古梨园活态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3.观赏与生态功能

梨园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梨花开时洁白无瑕,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每年四月中旬什川都会举行“梨花节”,以供更多的人观赏.同时,梨园作为一种复合生态系统,由于长期坚持古法种植,形成了一个无污染、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系统,所以古梨园中的梨树长势明显优于其他树种,故起到良好的防风效果;丰富的地下水使得梨树水平根向四面八方伸展的能力非常强,匍匐根系较多,侧根发达,可固持表层土壤;梨叶还可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降低噪音、调节小环境方面都不亚于其他绿化树种.

4.显著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什川最著名的梨品种为软儿梨,有着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软儿梨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果酸,葡萄酸、柠檬酸、苹果酸、糖等成分,具备养胃、生津、润肺、化痰、清热、止咳、解酒等多种功效,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咏热冬果》一诗曰:“囫囵冬果作原料,加上慢火熬.热食温中心肺润,还将哮喘病医疗.”同软儿梨一样,冬果梨也具有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如生津止渴、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冬果梨不但能解渴消寒,而且还可化痰止咳,对老年性哮喘、气管炎患者大有裨益.冬果梨最大的特点是水分大,含水成分达高85%,富含的苹果酸、果酸、葡萄酸、糖、蛋白质、磷、铁、钙、维生素营养物质不亚于软儿梨,也是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兼具的良品.

5.别具一格的文化情结

清代中期以来民间盛行唱鼓子词,后来把这种曲艺称为“兰州鼓子”,这也是什川梨园文化的特色之一.兰州鼓子是果农在消磨农闲的过程中形成,悠扬的曲调与静谧梨园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今在什川镇,由什川百姓自发组织的鼓子协会,是由老一辈的魏周江、陆孝兰等艺人一手兴办,并出资出力培养年轻的一辈.此外,家族祭祀文化也是古梨园的一大文化特色.2017年清明节之际,什川镇新建了魏氏祠堂,并举行了祭祖大典,它代表着梨园人数百年种植梨树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古梨园得以数代相传的精神动力;魏园的两侧也建成了古梨园博物馆,将家族文化与梨园文化相结合,一方面让后人记住祖先的开拓梨园之功,另一方面也使古梨园的古法种植技术体系得以传承,为什川古梨园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二、古梨园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威胁

古梨园在当今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古梨园作为世界第一古梨园,本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但是多年来并未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管理,古梨园的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

(一)管理层面

1.政府管理

缺乏法规制度.什川古镇的梨园面积有限,开发商近些年掀起在梨园圈地建房、圈地修建度假村的热潮,强占梨园的土地,梨园面积面临逐年缩小的威胁;其次,古梨园内部规划混乱,村落中的房屋高度不齐,长宽不一,建筑风格与梨园的风格极不协调;甚至农户家会在梨树的上部搭建“屋子”,增加古梨树的负荷量;再者,部分农户会将修建房屋的“障碍树”直接砍伐.但是,面对这种情形,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

2.果农管理

什川古梨园几百年来都采用的是原生态的耕作及管理方法,祖先发明创造的防虫、吊果及储藏等方法,大都是不动金属剪、锯修剪,更无当今的化肥农药,正是这样,才使得古梨树历经百年而不衰.但近些年各式各样的农药化肥人驻农家果园,因古法种植的工序较为烦琐,耗费的时间精力较多,类似“天把式”等高空作业的管理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使用简单高效的化学药物便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操作,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法对梨树的伤害不言而喻.古梨园是原生态的果园,多年来一直依靠原汁原味的管理方法,但是因果园经济不景气,果农在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渐渐地抛弃了古法种植的传统技艺.

近些年来,由于果品效益低下,农民收入甚微,梨园内的诸多果农不再集中精力管理,在古梨树的生长,剪枝、授粉、除虫等各个方面不再投入时间、精力,果农为赚取更多利益,有的栽植其他效益更好的果树,更有甚者不惜砍伐古梨树来建度假村,古梨树的数量日趋减少;果农放弃务农,无心管理梨园,急于发展旅游业,但是这种发展缺乏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和专业的经营理念,久而久之造成树势衰弱,病虫严重,古梨树每况愈下,古法技艺也随之消失.

(二)市场层面

什川的梨果由于包装简陋,知名度较小,未打造出自身品牌,因此梨果销售便成为果农一大棘手问题,经常出现滞销现象.因而果农会选择栽种销量更好的果树而放弃古梨树.同样在梨果出口方面,由于自身各方面限制,冬果梨和软儿梨在国内、外出口极为有限,梨果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处于劣势地位,梨果市场的局限性迫使果农另辟市场.经济效益低下也是古法种植技术被抛弃的重要原因,最终使得梨园原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三)生态层面

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与什川古梨园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什川镇免费对外开放,不限车辆进出,梨花会期间,每天进入什川的汽车近万辆.“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 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汽车尾气最主要的危害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其危害主要是引起红眼病、慢性呼吸系统等疾病.光化学烟雾能使树木枯死,农作物大量减产;降低大气能见度,妨碍交通.”在这般情形之下,什川的生态环境导致梨园原始生态系统失衡.

(四)历史因素

梨园出现的问题一部分来源于历史因素,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权、利明确,林果的经济与各家的利益相关,原先每亩7棵软儿梨中间会有一棵鸭梨树作为授粉树,但之后由于受到经济效益的影响,果农将自家的授粉树嫁接为冬果梨或软儿梨,经济梨园内部的古法种植系统紊乱,物种多样性消失,从而导致梨树生产环节中断,林果经济也随之下滑,久而久之果农弃之不顾,形成恶性循环.

三、什川古梨园保护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什川的古梨园在近些年遭到破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保护什川古梨园有其自身的有利条件.什川的古梨园有长达四五百年的历史,果农对于管理古梨树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方法,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防虫灭虫技术,独特巧妙的防霜方法以及祖先别具特色的授粉技巧,更有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解决了梨园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难题,形成一个活性生态系统.

(一)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2013年申请农业文化遗产地之后,什川镇政府及市、省政府通过多次实地调查研究,发掘出古梨园在历史、文化、经济、生态方面的价值,引导什川古梨园朝着立体式农业园发展;并且增加资金,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什川果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便有效恢复梨园的古法种植,还原梨园原始的生态系统;此外,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必要措施包装什川的特色果品,使其远销各地,开辟市场,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7年成立了什川古梨园景区规划委员会和什川梨园保护中心,专门管理什川古梨园的发展,并且制定了合理的规章制度.

(二)民间意识逐渐提高

什川古梨园的发展状况引起民间诸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民间意识逐渐提高为保护和发展古梨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自称“什川大妈”的魏玉红登上湖南卫视宣传家乡软儿梨和万亩梨园,在梨园长大的魏著鑫先生创办了微信公众号“老魏的新视界”,通过定期推送有关梨园的相关信息,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并为古梨园的发展建言献策.除此之外,农业文化遗产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很多从事农业研究、果树研究、旅游文化研究以及史学研究的学者均到梨园考察,从不同专业角度思考梨园的发展,呼吁各界保护古梨园.

(三)发展方向较为明确

近年来什川古梨园面临被蚕食、挤占的危险,古树长势衰弱、果品质量下降,严重的病虫害也危及古树存活,什川古梨园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要求必须保护与开发并重.为此,皋兰县政府成立专门的古梨园保护中心,制定古梨园保护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通过摸底建档、信息采集、养护复壮,科学合理利用古梨树资源.推广“天把式”梨树管护技艺,恢复古法种植技术,还原古梨园内部稳定的生态系统.

为此,明确古梨园发展的新方向:由单一的经济果园向生态文化园的转型过渡,结合当地特点探索发展树下经济,科学合理规划,补植补栽,巩固扩大梨园规模,形成“大景区”格局.加强古梨园的原始生态技术保护与支持,促进梨果的深度开发,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果农收入,有效调动果农参与古梨园保护开发的积极性,恢复梨园整体生态系统.

四、什川古梨园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一)恢复古法种植、转变发展模式

古法种植是维护梨园百年生存的基础.深翻腐化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注重树体管护和更新复壮,每年对果树进行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更新复壮促使果树既生长又结果;注重授粉品种配置和花期放蜂;注意科学选栽树种:一是在古梨园空闲地,仍栽植梨树,禁止栽植核果类果树,减轻梨小虫的危害;二是限制栽植针叶绿化树种,对已栽植的刺柏进行彻底清除,切断锈病侵染途径.格外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根据梨树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适时预测预报,以“绿色、环保”为前提,尽可能地恢复古法种植,恢复梨园原始生态系统,作为梨园转变发展模式的基础.

什川镇的旅游业在逐步兴起,外来游客逐步增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什川镇的旅游基础设施,政府明确指出古梨树的保护与发展的新方向:由最初单一的果农林果经济向立体式生态园转型过渡.立足于恢复古法种植技术和古梨树保护,保护是旅游发展的前提,形成“保护一开发一扩大一保护”的新模式,积极引导古梨园规模化经营,转变观念,确保果农的收益,以原始生态系统为基础转为立体式经济发展模式.

(二)加强法规建设

申请农业文化遗产地成功之后,各级政府需要制定保护发展并重的管理办法,完善监督和奖惩手段等.2017年兰州人大常委会在什川古梨园调研时,提出“要尽快制定和出台地方性法规,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古梨园、古梨树.在做好古梨树编号登记建档的同时,古梨树保护服务中心加强巡查工作,划定出古梨树的核心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兰州市政府法制办于同年制定《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草案)》”,意图恢复古法种植技术,保护古梨园的生态系统.

(三)加大宣传力度

古梨园的发展需要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打造冬果梨和香水梨的品牌,提高梨果的知名度.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户机制,选择具有积极性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在政策、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效果明显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农户保护古梨园,恢复并长期坚持古法种植技术与梨园原始生态系统.对有古梨园种植农户给予适当的经济支持,并进一步跟进观察,了解果农在收入及保护意识的动态信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其他建议

1.扩大梨园面积,注重古梨园保护的科技支撑.

2.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之间技术合作,组成古梨园保护专家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古梨树管护技术方案,制定《古梨树管护田间作业历》.

3.加强梨园技术培训和梨园管理技术服务,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邀请梨树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和技术指导,如兰州市高级农艺师张文利专家,以此提高古梨园科学化管理水平.

4.建设古梨园博物馆,科学划定古梨园核心区,并实行人、园分离,统一规划安置,建立“什川新村”,真正把什川古梨园建成生态文化博览园.

五、结语

什川的古梨园自明朝开始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由于近些年破坏较为严重,古法种植技术面临濒临的威胁,打破了梨园内部的生态平衡,保护古梨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果农、政府及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希望积极恢复古法种植,转变梨园的发展方向,恢复梨园原始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并重,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打造什川古梨园深层次文化,合理发展旅游业,坚决避免遗产地景区化,发挥其科普和教育功能,为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方向,实现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知识的结合.[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 A1150 21710)和杨凌示范区科技计划项目(2015RKX - 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特别感谢老魏新视界微信公众号提供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魏孔毅,魏荣邦.什川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5.

[2]数据参考:刘秀琴,张自和.兰州古梨树群调研与保护初探[J].草业科学,2008. 25(10):134 - 138.

[3]张俊霞.梨文化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18.

[4]穆明祥.陇上行吟集[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 94.

[5]魏玲.什川镇古梨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保护[J].华人时刊,2012 (5):95 - 96.

概括总结:此文是关于经典文化遗产专业范文可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策略研究和梨园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论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艰巨性以保靖黄金茶的市场困境为例 向兰丽(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重点产荼区之一,保靖黄金茶仅是其中的特优茶品之一 这一特优荼品曾经名列明清两代宫廷“贡荼&rdqu.

2、 北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摘要2013年8月北朱村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所在,本文以焦作北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其现状,并探讨传统村落中非.

3、 新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摘要文中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所存在的问题的不足做出了详细的探究和讨论,并且给予了针对性的建议和问题解决方案,对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做出了理论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新时代快速发展,文化变迁速度加快 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当前一项难题,对优秀传.

5、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基于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摘 要敖汉是世界旱作农业起源地,敖汉兴隆沟遗址考古发现的碳化粟和黍距今近八千年历史,现在的敖汉农民仍保持着古老的耕作方式和农耕技艺 2012年,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