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皖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皖南医学院学报投稿 皖南晨刊投稿邮箱

关于梅雨皖南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梅雨皖南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梅雨皖南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3

梅雨皖南,该文是关于梅雨皖南论文范文资料和梅雨皖南和梅雨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梅雨季,艾草茶

艾草是端午第二天采来的.

端午前一天,父亲问我可要艾草,父亲问这话时手里握着一把,三四根的样子,刚从街上买来.我摇摇头说不要.

我知道什么地方有艾草,等有空就去采.

皖南仍保留着端午插艾草的风俗.端午前两天,近郊的农人去野外收割艾草,在家捆好,捆成一小束一小束,放到板车上,拉到街头去卖.

艾草买回来要插在窗子上,门头上也要插,说是避邪,其实是驱蚊蝇和虫子.

端午前后,草木旺盛,夏天的各种小虫子此时也活跃起来,它们喜欢人的气息,喜欢光,天一落黑就往人家里飞,趴在玻璃上,向屋里窥探,从缝隙钻进来,围着灯光扑扑乱舞.这也罢了,可恶的是蚊子和一种更小的蠓虫,不分白天夜晚,趁人不注意就空降下来,在人身上裸露的地方叮一口,又叮一口,留下奇痒难忍的小肿包.

古时候没有电蚊拍,对付蚊虫就只有依靠天然的植物.一物降一物,能降住蚊虫的就是那些含有挥发芳香油的植物,艾草是其中一种.

艾草插在门窗上,过两天,叶子就变成酱灰色,再过几天,秆子也变成酱灰色.有的人家,比如家里有产妇和小孩的人家,会把艾草取下来,折成小把,用香蒲草将它们捆扎,悬挂在屋梁上.

乡间有用艾水给新生儿洗澡的仪式.婴儿降生这世上,剪断脐带,就要接受艾水的洗礼.接生婆用手捧着温热艾水,淋在婴儿身上,轻轻擦拭,嘴里说着吉利话,给婴儿祈福.

产妇也要用艾草煎水熏身子,熏好后,再喝一碗加了红糖的艾叶茶.

艾草越陈越好,在屋梁上挂个两三年也不会坏,虫子们不会打它主意的,虫子们对艾草唯恐避之不及.

屋梁上挂着艾草,主妇就安心了.家中有孩子偶感风凉,取一把陈年的艾草下来,入水煎沸,给孩子熏澡,让孩子发一身汗,睡一觉便好.大人有个头痛脑热腰酸背痛,就取几枚艾草叶子,切半块姜进去,煎成茶汤,热呼呼喝入腹中.

住在旧居的时候,端午当天,我也会去菜市场买一把艾草,放在窗台上.搬到新居之后就不必买了,离新居很近的村口就有艾草生长,起个早,拿把剪刀,提上篮子,去采就可以.

艾草和蓬蒿极为近似,都是菊科,气味也差不多,很多人把它们当作同一种植物.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艾草叶子背面的颜色近于灰白,而蓬蒿通体都是绿色.

蓬蒿也可以食用,清明时采它的嫩叶,捣碎,掺在糯米粉里,揉匀了,捏成小团,拍扁,加上各种馅料,做成清明馃.也有不加馅料的,做成团状,用一片箬竹叶子托着,绿莹莹,蒸熟了吃,江浙一带人叫它青团.

我将采来的艾草放在卧室窗台上,摊开晾在那里.艾草不要直接放在太阳下暴晒,晾干或风干最好.

艾草的味道很快就溢满了卧室,清凉的药香,略带新鲜的青草味,闭上眼睛,感觉自己深居于绿林幽谷中.

过了端午,很快就是梅雨季.皖南的梅雨季很长,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天气极为任性,一霎儿雨一霎儿晴,时常地,那太阳还当头照着,雨点子就砸下来了,恶作剧般,把走在路上的人浇个透湿.

这几天我就被突如其来的雨淋了多次,虽没大碍,但也有寒湿入侵的不适感,手脚冰凉.想起几天前采回来的艾草,不如煎碗艾草茶喝,祛祛湿气.

窗台上的艾草已变成酱灰白色,青草味褪淡,药香味重了.摘下几片叶子,洗净,在锅中加了一碗水,把艾叶放进去.新居没有生姜,不然可以加进去同煮,祛寒湿的效果更好.

水开了,艾香味弥漫出来——几乎是滚滚而出.站在这熟悉的味道里,让艾香浸泡着,似又回到了很久以前,回到低矮又温暖的老房子里,回到被艾香护佑的乡村岁月.

熄灭灶火,将艾草茶倒入玻璃碗中.艾草舒展在茶汤里的样子很像树的形状,几片艾草错落地叠在一起,就是碗里的一小片树林子了.

厨房里有罐蜂蜜,伸进一支木勺,舀出半勺来,加在艾草茶里.艾草茶性温,味道却是苦的,加些蜂蜜,容易入口些.

艾草茶喝下去,手脚很快就发热了,腹中暖融融,一层薄汗从额头上、鼻尖上渗出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古老香草给予身体的抚慰,依然是如此妥帖,值得信赖,就像亲人的呵护.

梅雨季的天气

梅雨季的天气是无法预测的.看见太阳出来,满心欢喜,以为天晴了,忙着把屋子里的湿衣服晾出去,让太阳晒干.衣服刚在院子里晾好,还没转身,天又阴了,紧接着雨点子就砸下来.

没办法,只得再把衣服收回屋子.片刻雨又歇了,阳光趁机从云隙里钻出,顽皮如孩童,在屋檐上洋洋得意地溜达着.

主妇们在院子里不停进出,收衣服晒衣服,反复几次,不免懊恼,觉得这是老天爷故意在戏弄人,再看见雨点落下,索性不去理会——反正这雨下不长,随它去吧.

但偏偏,这次的雨却正儿八经下起来,雨点落地的声音越来越密.主妇在屋子里听着不对劲,放下手里的活,去抢收衣服,来不及了,原本半干的衣服又淋湿了,主妇身上的衣服也淋湿了.

小时候在村子里经常看见这幕场景,也为此挨过揍——母亲临出门时叮嘱我:衣服晒在院子里,记得看天,天色不对就收回屋.我嘴里应着,等母亲走远,赶紧从抽屉拿出借来的连环画——母亲不许我看这些书,我只能瞅着空子,在她离开家的时候看.书一捧上手就把什么都忘了,等书翻完,这才听见屋外的雨声,想起院子里还晒着衣服,大叫一声哎呀,跳起来,冲进院子——衣服早已淋得湿透,在雨里打着哆嗦.

小时候不喜欢梅雨季,到处返潮,湿哒哒.那时还住在低矮的老房子里,空气中有股子散不去的霉味,井台、门槛、墙角,生满青苔,青苔沿着墙角爬上窗子,引来蜒蚰,不小心摸到,沾得一手,鼻涕样黏糊糊.

后来不知是心境的转变还是别有原因,竟然喜欢起梅雨季来,觉得梅雨季是上天额外的赐予——在四季之外又多给出一个季节.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梅雨季的.在大陆,只有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才有此福分,感受这个时节特别的气候,在饱和的绿色里,领受阳光和雨水充沛的滋养.

也许是文学阅读改变了我的心境和看待自然的态度.第一次在德富芦花的书里读到“雨下了停,停了下,鸦声与蛙声此起彼伏,争唱雨晴”.即刻,一副熟悉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是梅雨季的乡村独有的画面,优雅,湿润,活泼而富于童话的色彩.

“水田大都插了秧,田里一片嫩黄,蛙声不绝于耳.从一块田流入另一块田的水声,浑厚震耳,惟有梅雨时节才会听到如此浩荡的水声……你看,村里冒出炊烟,因潮湿而难以升空,只能化做雾霭在地上爬行.你再看,山色已变得蓝深绿重,似乎滴下一滴水,那蓝色就会消融.”一遍遍阅读着这些段落,体会着作者身处的环境和内心.——这不仅是梅雨时节的山水画册,更是作者心灵的图景.当一个人心中充满平和的爱,充满对生命的慈悲,充满对自然万物的尊崇和敬意,才能写出如此富于神性、宁静而有暖意、犹如大地之诗的文字来.

梅雨季的食物

梅雨季的皖南是迷人的.

两场雨的间隙里,太阳穿过云层,漏下光芒,一把扇子从半空伸出,银色的扇骨,撑开一片透明的光之翼.

光之翼落足在稻田,稻田亮起来,或深或浅,如绿的色块,相间着,又层次分明.

光之翼落足在湖心,那方水域顷刻变得银灿,在一种梦幻的迷离中,似有仙子分开水路,从湖底踏着莲花浮出湖面.

小镇上空,白色的水汽正在弥漫,聚合成团,随风飘移着,幻化出令人出神的形象.它们有时浮在低空,挂在树梢,似乎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片.

山中有更多的水汽蒸腾,分不清它们是云还是雾,是从空中降下,还是从某个秘密的洞穴逸出.当光之翼落在它们身上时,它们就变成哈达,缠绕在山腰,将人间的丘林渲染成世外仙山.

不过一盏茶的工夫,光之翼收走,从云端伸出的银扇合上.浮在低空的云又变成雨滴,落回到地面.

想到“翻云覆雨”.这个词的来源,应该就是皖南的梅雨季.

梅雨季里没有特别重大的农事.油菜在入梅前就已收割晒干,打成菜籽.土豆也在入梅前从地里收回.花生种下了.芝麻种下了.需要扦插的庄稼,比如山芋,也在刚入梅时插入地垄.稻田的秧苗此时如同少年,日夜拔着身高.菜地里的瓜瓜豆豆,在这时节也是比赛着生长,黄瓜、黄豆、葫芦、豆角、西红柿、茄子……每天都能摘回两大筐,让主人又欢喜又发愁——这么多蔬菜,当饭吃也吃不完,怎么办呢?

蔬菜吃不完,就制成干菜,不然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老去.可梅雨季又没有一个完整的晴天来晒干菜.没关系,办法总是有的,我爸这时会拖出茶季烘茶叶的家伙:竹匾和烘圈,生一盆炭火,放在烘圈里,将焯过水的豆角摊开在竹匾上,再将竹匾架上烘圈.

梅雨季的乡间,即便不烘干菜,也少不得要生盆炭火在屋子里,驱驱潮气,让屋里的东西不致于生霉,晒不干的衣服也可以摊在竹匾里烘干.不用担心炭火会增加室内的温度,让屋子变成火炉——皖南的闷热直到出梅后才真正到来,之前的气候更像加长版的初夏.

父亲在梅雨季会烘很多干豆角,储存在罐子里.干豆角有种干菜少有的甜香气息,打开罐子,就能闻到那独特的味道,用它炖汤,除了盐,什么作料也不放,照样鲜美.干豆角烧肉则是皖南的名菜,小时候,逢到重要日子才能吃到,把干豆角用冷水发开,泡软,切成段,与五花肉一同红烧,作料可以按口味加入,八角、茴香,都可以放,喜欢吃辣的就放些干辣椒壳.干豆角烧肉讲究的是焖的工夫,焖得不到火候,豆角不入味,焖过了火,豆角又太烂,嚼在嘴里没有劲道.

梅雨季里韭菜也是长得最好的时候,隔个几天,父亲会割一把韭菜回来,洗净,切碎,加入鸡蛋、面粉,和匀了,在灶上摊成面饼.摊韭菜面饼是父亲的绝活,薄厚均匀,不粘锅底.摊成形后,父亲两手提着锅的耳朵,朝空中一抖,面饼凌空一个筋斗,翻了过来,又落入锅中.父亲每回表演这招时我都会紧张,担心面饼落到地上,那就太可惜了.父亲从来没有失手过,当面饼漂亮地翻转之后落入锅中,父亲脸上会忍不住露出得意之色.

梅雨季湿气重,吃韭菜面饼可以除湿,也解了我和哥哥的馋.有次,父亲和母亲都不在家,我和哥哥——不知道是谁起的主意,去后园割了把韭菜,学着父亲的样子,摊起面饼来.鸡蛋和面粉是现成的,韭菜洗好切碎,放进去,再加水,调成面糊.不知是不是水放多的缘故,到了摊面饼的环节,我和哥哥就傻眼了——无论如何也摊不成形,软哒哒团在一起,黏在锅铲上,糊满了锅沿.

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收拾时,父亲回来了,我和哥哥一脸惊慌,把头垂到胸前,等候父亲发落.等了好几分钟,也没听到父亲的训斥,偷眼看去,只见父亲卷起衣袖,打开面粉袋,舀出两勺面粉,和进我们调的面糊里,将锅洗净,倒进菜油,摊起面饼来.

父亲一张一张地摊着韭菜面饼,摊好了就让我和哥哥吃.不记得父亲那次摊了多少面饼,应该是从没有过的多.我和哥哥低头闷声不响地吃着,起初吃的速度很快,之后越来越慢,父亲煎完最后一只面饼时,我们已撑得举不动筷子.

做酱板

每年七月初,梅雨告别的前几天里,邻居家的马奶奶就会拿出一兜大粒子黄豆,在凉水里浸泡一夜,入锅蒸熟.接着又拿出两只竹匾,擦拭干净——一看这架式,就知道马奶奶准备做酱板了.

酱板就是黄豆酱,梅雨季潮湿温热的气候最适合做酱板.

做酱板要先霉豆子.把浸泡得胖乎乎的黄豆上锅蒸熟,加入面粉,将豆子裹匀,做成扁圆的豆饼.

豆饼晾凉了,码放在竹匾上,一只一只排开,上面盖一层黄荆条,将豆饼捂住,不让它见光.

黄荆长在山坡上,春末时开细细的紫花,有很好闻的气味,蚊虫却很怕它,不敢沾边,乡间就拿它来驱蚊,砍回几根枝条,晒干了,夏天傍晚乘凉时点一根,让烟在身边淡淡地飘着.黄荆的枝条细长,又有韧性,乡间人上山砍柴,也常拿黄荆条当绳子用,用它捆绑柴禾.

为什么要用黄荆条盖豆饼呢?马奶奶说不出原因,只说老辈人都这么做,自然是有道理的,跟着这么做就行了.装了豆饼的竹匾放到储存间里,下面架两条长板凳,让竹匾透气,这样就不会把豆饼捂坏了.

之后的几天,除了马奶奶自己,别的人是不准进这屋子的.马奶奶说进出的人多了,会弄出动静,豆饼就不敢长霉丝了.“霉豆子就像母鸡孵小鸡,要让豆饼待在安安静静的地方,不要吵着它”.

孩子可不信这邪,马奶奶的外孙趁着大人不注意,就钻进储存间——那些豆饼刚做出来时他就盯上了,想吃,吵了好一阵子,马奶奶也没递给他.

等马奶奶发现时已来不及,果然,那一年的豆饼没有霉好——掀开黄荆条,没有在豆饼上看见马奶奶期待的毛茸茸的白菌丝和黏稠的黄霉.豆饼上长的尽是黑霉点子,这是坏霉,不能要.

那么多豆饼全糟蹋了,这倒没什么,重要的是,这一年家里都没有酱板吃了.

豆饼在储物间里搁个四五天,霉就长好,这时刚好出梅.一个月的梅雨季过去了,盛暑到来,太阳终于大大方方地悬在空中,从早到晚,吐着黄灿灿的焰光.

霉好了的豆饼搬到太阳底下,只一天就晒干.冷一晚上,第二天,将干霉豆饼掰碎,放进一只大肚子敞口的陶钵里,倒进冷却的盐开水.

马奶奶喜欢用凉茶做酱板.抓两把绿茶,放进陶钵里,冲进半缸开水.等茶凉了,捞起茶叶,再放进盐、蒜瓣、姜块和掰碎了的霉豆饼.

接下来就是晒酱了.马奶奶的酱板就晒在厨房门口,那里从早到晚都能晒到太阳.

我下班回家是要经过马奶奶家厨房门口的,走过酱钵时,总忍不住把头伸过去看上几眼.霉豆饼在酱钵里晒两天就化成褐色的液体,之后,颜色一天天加深,直到变成稠厚的黑色.

这酱钵到了晚上也不用搬回家,让它吸一些夜露,味道会更好.若是有雨,就拿一只大脸盆倒扣在钵口,再压上刀板.

每天早起,马奶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搅拌酱钵,拿一支长柄木勺,伸到酱钵底部,顺时针搅两圈,逆时针搅两圈,如此反复地搅着,直到下面的酱翻上来.

搅拌酱钵是讲究时间的,大白天,酱晒热了的时候不能搅,一搅酱就变了味,酸了.

马奶奶说做酱板也没有特别的门道,要想把酱做好,不能性急,也不能随着性子乱来.酱板是有脾气的,得顺着它的脾气,慢慢来,不能反背.

这样的话小时候也听我奶奶讲过.奶奶说酱板晒着的时候就像人在做梦,千万不要碰它,吵醒了它,一生起气来,味道就变坏.

奶奶喜欢把酱钵晒在屋后的菜园里,上面盖一层纱布罩子.奶奶担心会有苍蝇掉进酱钵,一钵子酱就给毁了.

也不知道奶奶为什么要把酱钵晒在菜园里,可能觉得那里来往的人少——尤其是孩子,不会想到要往菜园跑,这样,钵子里的酱就能不受干扰,安安静静在太阳地里做它的美梦.

酱板要晒整个暑假,到快开学时,奶奶才让我和哥哥把酱钵抬回家,这时酱钵里只有半钵酱了,而刚开始晒时,酱钵差不多是满的.

奶奶不知道,我经常去屋后的菜园地,在酱钵子面前站着,使劲地,大口大口吸着酱香.真想掀开罩子,尝尝酱板的味道,可一想到,这样会让酱板生气,味道变坏,就只好忍着.也有几次,起得早,在奶奶搅过酱板离开菜园后,猫儿一样,悄无声息地溜进去,掀开罩子,伸进手指,在酱钵边缘刮一下,让手指粘满黑色酱液.

手指放进嘴里,真鲜啊,鲜得简直要把手指吞下去.那一整天,嘴里都有酱板的回味.

不知道哥哥是不是也做过同样的事,一定是做过的,不然酱板怎么浅下去那么多.有几次,从哥哥的嘴角,我见到黝黑的痕迹,奶奶应该也见到过吧,但她从没问过什么——也许她是假装不知道.

到了白露,马奶奶做的酱板晒好了,用玻璃瓶装起来,上面淋一层麻油封口,盖严.“丽敏,拿个空玻璃瓶过来,给你装一瓶.”每到这时,马奶奶会在隔壁喊我,我嘴里忙不迭地答应着,把早就留好的玻璃瓶拿过去,连声道谢:“又享马奶奶的口福了.”

再过几天,今年的梅雨季就要过去,马奶奶应该又在厨房忙活着做霉豆子了吧.我已搬到新居一个多月,很少再去马奶奶那边,也就吃不到马奶奶做的酱板了.想到这里,心里一阵失落.

梅雨初晴

昨天傍晚,刚出小区门,就见西边似着了火般,浓墨重彩的云朵,一片片交叠、撞击、焰光飞溅,将天空渲染得如同古战场.

这是入夏后第一次见到晚霞.

晚霞的出现意味着暑热将至,连绵大半月的梅雨天气即将转晴.

今晨果然天晴,不到六点,朝日就穿过树隙,在新居阳台投下晴光.舍不得多耽搁,拿起相机出门,奔下楼去.

小区路边的夏草青翠,每一根草尖上都顶着露珠,细密,莹亮,让人想俯下身去啜饮.但我没有停步.我想尽快地走到外面去,穿过马路,去往对面村口的稻田.

这片稻田也是离小区最近的田野.稻田中间,有笔直的公路通向村里.

公路中间的视野十分开阔,可以毫无遮拦地看见黄山北海和光明顶群峰.天气好时,可清晰地看到一道道山脊,颇有古代山水画的风骨.阳光在峻拔陡峭的峰顶游走,从一座山峰走向另一座山峰.当阳光停留在其中的一座,将山峰镀上赤金之光时,简直令人着迷,恨不能生出翅膀,飞到那如获金身的仙山上去.

如今上山已是很容易的事,有缆车通到山顶.在古代,当生活在此地的人们,站在这片稻田中间,劳作的间隙里,抬头看着那似乎能通往天庭,高耸于云端,瞬息万般变幻的群峰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些山看起来那么近,就在稻田尽头,但你却很难真正的走上山去,你甚至找不到一条通往山上的路,到处都是悬崖,到处都是绝壁.

依山而居,却只能遥望,而不能寻得入山之途,置身山中,把山中神秘探个究竟——这是有些遗憾的吧.也未必有多遗憾,不入山,就保留了对山的向往与想象,在心中,这山就永远是仰止之境,是只可用目光凝望、在心里朝拜的圣地.

也有一些人,是可以像猿猴那样自由出入山中的.他们懂得山的脾气,通晓鸟兽的语言,仿佛是它们的同类.他们就是那些面目黝黑身轻如燕的采山者,可以在绝壁上行走,如履平地.

采山者从山中带下来珍贵药草、山货.但他们从不把山的秘密宣扬出去,也轻易不会把山外的人引入山中.采山者必须是寡言者,对山守口如瓶,而山也始终庇护着他,像慈父庇护着自己的孩子.

这都是过去年月里的事了,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采山者,如果有,也应该很老了吧.

我在黄山下住着,上山似乎是很容易的事——也确实容易,因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几乎不用冒任何危险,也不用费多少时间和力气,就可以到达峰顶,和古人期待自己生出翅膀飞上山峰的速度差不多.但我上黄山的次数并不多,我还是更满足于站在山下,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凝望它,与之默默交流,感受并吸收它传送的能量.

人需要给自己留有这样一个地方——一个精神上的神山,一个始终追寻却又不必抵达的神山.

长时间的与山对视,是可以接收一种能量的.这能量就像曙光对万物的安抚,当你在光中打开自己的感官,就能接收这能量,你会感受到内心像初春的草地,即空又满,而只需一阵风吹过,那里就会冒出泉水,生长出花朵.

搬到新居的这一个多月里,我的写作像梅雨季涨水的河流,止不住地沸腾着.每天都觉得天黑得太快,还有很多想写的没有来得及写,即便在睡梦中,也被书写的水流包围,盼望着天亮,好把闸门打开,放它们出来.

但我又不得不克制着,只写其中的一支,不被冲成乱流.

我对朋友说,新居的气场很适合写作.其实,新居之外的自然环境——那些田野、村庄、河流、远山,开阔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才是写作者需要的,能滋养和修炼精神的气场.

责任编辑 赵 萌

综上所述: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梅雨皖南和梅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梅雨皖南本科毕业论文梅雨皖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漫谈皖南花鼓戏的源和流 皖南花鼓戏主要植根于皖南和江、浙三省毗邻地区 长期在皖南的宣城,宁国,广德,郎溪及苏南的高淳,句容,江宁和浙江的长兴,湖州,吴兴,孝丰……地流行与传佈,深受民众的喜爱 有句民谣说得好“花鼓.

2、 梅雨伞下施蛰存《梅雨之夕》改写 邹佳妮 南京师范大学作者简介邹佳妮(1997),女,江苏省苏州市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 梅雨又淅淅沥沥地从伞上滑落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唯觉有些嫌厌的是雨.

3、 一部关于男人的心理传奇论施蜇存《梅雨之夕》的性爱心理 摘 要梅雨之夕,是一部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作者运用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甚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性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淋漓尽致地向读者们展示了主人公细腻微妙而又复杂曲折、回环往复的性爱心理过程 .

4、 民国时期皖南屯溪镇茶业概况 摘要民国时期屯溪镇凭借着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成为皖南地区茶叶的加工与集散中心,其茶叶市场地位“甲于皖南”,上海、香港、福州、天津……均是其重要的贸易市场 屯溪茶号数量众多,有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