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社会现象论文 就我国贫富差距现象写一篇论文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开题报告 科学现象小论文 物理光现象论文 物理现象论文 中国文化现象分析论文6000字

现象类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亨利和现象学的彻底化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现象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7

亨利和现象学的彻底化,该文是现象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亨利和现象学和彻底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 要:亨利通过区分两种现象性以及对意向性和时间性进行解构,推进了现象学的彻底化发展,将现象学彻底回溯到了非意向性的内在性的生命中.亨利推进现象学彻底化的工作是紧紧围绕普遍现象学的基本理念展开的,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物自身”在亨利这里具体化为“回到了生命自身”.

关键词:现象学;彻底化;现象性;一般现象学;特殊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B5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7)02-0120-06

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是法国当代杰出的现象学家.他是一位在现代思想都走遍了的道路之外工作的哲学家,敢于挑战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创始人的理论和方法.他对生命现象学的探索不但开拓了法国现象学运动的新景观,也推动了当代法国哲学在 21 世纪的重建和复兴.亨利在《物质现象学》的导言中,不仅提出了“现象学的彻底化”的概念,而且认为自己的哲学就是一种彻底的现象学. [1](P2) 那么,亨利究竟是如何推进了现象学的彻底化发展?亨利现象学的彻底化是否符合现象学的普遍理念?笔者将根据现象学发展的两种动向,以及现象学的普遍理念和现象学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初步阐明亨利究竟如何实现了现象学的彻底化发展,并求教于方家.

一、未来现象学的发展与普遍现象学的基本理念

在《现象学的现状》一文中,日本现象学学者小川侃认为,胡塞尔确立了现象学的最基本原则“回到事物自身”,根据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现象学运动可以朝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 一个方向是追溯作为现象学得以建立的基础——现象的现象性、自明性与真理性;另一个方向是走出现象学,从事物出发,推进与有关诸学科的交流和共同研究.古典现象学家中间,前者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后者在法国现象学中的代表人物是萨特和梅洛庞蒂,在德国现象学中的代表人物是舍勒尔.他还认为,这两个相反的动向从现象学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而且当代现象学的发展也正是沿着这两个相反的方向背道而驰,现象学运动的发展也因而呈现出了两种姿态:一种是彻底向原初层次的收敛,另一种是向外部的开放. [2](P17)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小川侃的论述:第一,现象学朝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发展从而使自身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具体形态;第二,两个不同方向具体形态的现象学都不违背现象学的基本理念,现象学的基本理念渗透在不同具体形态的现象学里.

根据郝长墀 ① 的观点,现象学还可以在两种意义上理解:一般现象学和特殊现象学,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和对立的.现象学首先是一般现象学,即普遍现象学,表现为一种普遍理念,这种普遍理念贯穿在各种特殊现象学形态中.

在《逻辑研究》第二卷导言 §2 中,胡塞尔就提出了现象学的最一般的理念:他把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概括为无前设,[3](P19) 现象学所追求的目标确立为“回到事物自身”. [3](P21) 胡塞尔之后,无论现象学呈现什么样的具体形态,尽管对“回到事物自身”有不同的解释,但都可以算是对这一基本理念的演绎.比如,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作为特殊现象学是对存在者的存在性的揭示,但无不渗透着普遍现象学的基本理念,就像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现象学要回答的问题“都是最富有原则性和最具有具体性的问题.”[4](P29) 而且海德格尔强调:“我们所选择的通达存在者和解释存在者的方式必须是这样一种方式:它能够使这种存在者在其自身之中而且从其自身显现自身.”[4](P37)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基本原则“无前设”和“回到事物自身”的同义表达.如果这样的表达还有些隐晦的话,那么在《存在与时间》§7 中,海德格尔干脆直接地说: “让显现自身者就像它由其自身所显现的那样被看见……无非就是前面已经表述过的‘面向事情本身’.”[4](P58)

普遍现象学并不表现为一种独立形态,而总是表现为各种特殊的现象学,特殊现象学分析和描述某一种或者某一领域现象的显现方式.比如,胡塞尔认识论现象学是对意向性以及意识行为的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是对存在者的存在性的揭示;莱维纳斯的他者*学是对人类经验条件的揭示;亨利的生命现象学是对生命自身呈现方式的揭示.无论胡塞尔、海德格尔、莱维纳斯还是亨利,贯穿他们现象学的基本信念都是:现象学是关于现象的科学,但它不是尽可能精确、详细地描述对象,而是揭示现象“如何”成为现象,或者说,现象“如何”被给予、 “如何”显现,现象学的对象就是这个“如何”本身.在对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文本解读中,郝长墀认为,这个“如何”的具体含义是: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给予自身的方式; “事物自身决定它的给予方式.这与面向事物本身的原则是一致的”. [5](P63) 因而“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给予自身的方式”这一基本原则同样可以看作是对胡塞尔提出的普遍现象学基本理念的细化.任何一种事物其自身是“如何”给予自身的,它们不同的给予方式恰恰成为每一种具体形态的特殊现象学需要处理的问题.

我们稍微思索一下,或许可以发现,两位学者关于现象学的论述存在某种契合性:第一,正是现象学朝向两个方向的发展,才使现象学运动不断具体化和深入化,使现象学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第二,这些具体形态的现象学和普遍现象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具体形态的现象学必然包含着普遍现象学的基本理念,而对普遍现象学的分析必然借助于对具体形态的现象学的分析.比如,胡塞尔常常是借助于对认识对象的分析来阐释他所设想的一般现象学的基本原则.

两位学者的观点至少可以给予我们如下启示:第一,对于未来现象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持有一种开放的立场,允许其研究领域的多样态,现象学可以去揭示一切存在领域(当然包括生命和神圣存在领域);第二,现象学的发展不应该局限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对象性问题和海德格尔的存在性问题的意向性分析束缚上,在“面向事物自身”这一基本原理的框架下,一切对现象学的突破哪怕是逆转都可以接受,都可以算得上现象学.

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这样认为,胡塞尔、海德格尔、莱维纳斯等现象学家推动了现象学的发展,他们的现象学作为具体形态的特殊现象学,始终如一地贯彻了普遍现象学的基本理念.尽管如此,但他们还是受制于各自关注焦点的局限性,将各自特殊领域现象的给予方式普遍化,结果,歪曲了现象学的一般理念.比如,胡塞尔将认知关系的意向性揭示模式贯彻到一切领域,致力于创建一种绝对科学的体系,而这种揭示模式并不适用于对于非意向性关系领域的揭示;海德格尔则囿于对存在问题的关注,把现象学归入存在论,把现象等同于存在,结果排除了存在样式之外的现象种类的可能性.莱维纳斯将*关系解释为第一性的关系,他将一切事物,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放在*关系中呈现;他还将上帝也拉入到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而没有针对上帝本身给予自身的方式进行揭示.因此,胡塞尔、海德格尔、莱维纳斯都持有先入之见,他们将特殊现象领域之现象给予自身的模式用来揭示一切现象.

二、亨利与现象学的彻底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反思亨利现象学究竟朝向哪个方向而且是如何突破他们的局限性,从而推进了现象学的彻底化.

如果联系前文的论述,即小川侃为现象学的发展指明的两个方向,我们可以发现,亨利是沿着第一个方向推进了现象学的彻底化,他追溯的是作为现象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即现象的现象性,将现象学向着绝对内在性的原初层次收敛.亨利毕生努力创建一种关于生命的新现象学,他认为,生命现象学不再研究现象的显现,而是研究显现本身,一种本体论意义的脱离具体对象的纯粹显现,探究“显现是如何自成现象的”[6](P59).也就说,亨利现象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纯粹的现象性,揭示现象显现自身的条件.亨利在早期的著作《显现的本质》中明确指出, “显现的行为一点儿也不依赖于显现者,因此显现的行为成为现象学研究的主题.显现的行为使在场者到场,显现的行为是现象的本质,显现的行为奠基一切被给予我们的事物,事物才能为我们而存在.现象学的对象就是显现者显现自身的模式……即‘纯粹的显现(pure manifestation)’.”[7](P52)同样,他在后期著作《物质现象学》中也指出,现象学“不再关心各种现象,而是这些现象的给予方式,即它们的现象性.现象性不是显现者,而是显现者的显现”[1] (P2).因此,亨利彻底回到了对显现条件追问,推进了现象学的彻底化发展.接下来,我们从两个方面揭示亨利生命现象学的彻底化表现:

(一)两种现象性的区分

亨利生命现象学是对现象显现条件的追问,探寻现象是“如何”显现的,或者说,亨利生命现象学的研究主题是现象的现象性.然而,这种观点可能马上会遭到质疑:胡塞尔、海德格尔、莱维纳斯等现象学家同样可以看作是对显现条件进行追问.比如,胡塞尔现象学将纯粹意识理解为一种先验条件,所有对象必须在意识中显现出来;海德格尔现象学赋予此在(Dasein)以存在论和生存论优先性;莱维纳斯他者的面孔是自我显现的绝对条件.从他们都是揭示所有显现的先验条件这一角度来看,他们的现象学应该都是一种先验现象学.那么,他们的现象学与亨利的现象学有何不同呢?亨利批判他们的现象学还不够先验和彻底.

亨利对现象学的彻底化发展表现在:他赋予现象性以新的深刻内涵,他看到了一种更为原初的显现方式,这种显现方式就是生命的显现方式.“如果现象学不能够在被建构对象的现象性和建构主体性的现象性之间进行决定和彻底的区分,即对象—显现和自我—显现区分,那么现象学的整个筹划将面临威胁.”[8](P225)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现象学仅仅承认一种现象性.换句话说,亨利以前的现象学中,只有一种显现模式:对象—显现.在这种显现模式中,“存在将自己表现给自身外部,使自身在世界得不真实,正是在世界之光和可见性的纯粹视域中,万物在世界得可见,存在者显现自身.”[7](P684) 我们又说它是世界的显现,因为这种显现发生在世界中.事物要存在,就必须成为现象,而要成为现象,就必须进入世界,进入世界之光中,显示自己的特性.因此,亨利认为,关于现象性的这种观点是西方哲学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据: “存在只有离开一段距离进行沉思,才能变成一种‘现象’,并因此而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因为就对象而言,存在是与我们对立的并因此置身于我们面前.关于意识、表象和认识的哲学无非是对这种原始距离的阐释:那种认为在 20 世纪与上述哲学相对立的重要的‘现象学的本体论’(比如,海德格尔的哲学——引者注)也屈服于同样的预先假设.”[9](P81) 亨利认为,世界的显现还不是现象显现自身的最本源条件,它必须奠基于生命的自我—显现的现象性之中,因为世界—显现的“基本前提是把存在的表现置于存在的客观化过程之中,而实际上,本源的现象性与超验性是不相容的.它是在自我性与生命的内在性中向自己显示的实存的自行感发(auto-affection).”[10] (P27) 依据于不同的显现方式,或者说,对于现象性的设想不同,亨利划分出两种现象学:意向性现象学和生命现象学.意向性现象学在揭示现象显现自身的模式时,表现出共同的本质特性:意向性和视域性;针对意向性现象学将自我揭示为在世界中的现象,自我在世界中行动、思考和感觉,亨利的生命现象学在揭示自我如何成为一个现象时,却坚持显现的二元论:世界的显现和生命的显现,生命在纯粹的内在性中显现自身,不在世界中显现自身,而且世界的显现模式奠基于生命的显现模式.

更进一步说,亨利现象学要探讨的是主体的显现方式,要在生命主体自身内部探究现象进行自我显现的源生基础.但是,我们一定存在这样的疑问,现象性与生命存在这种必然联系吗?亨利的思维逻辑是这样的:第一,为了避免现象性被另外一种现象构成,亨利绕开了概念实体化(hypostatization),之所以将现象性称之为生命,是因为生命从来不是一种对象化的东西,生命也从来不在世界中呈现自身而使自身现象化.试想一下,有谁看见过自己的思想、情绪、或者焦虑,除非错误地把它当作某种迹象,比如,泪水或笑容并不等于悲伤或者喜悦;生命是一种绝对内在性的直接体验,即使自己描述当下身体的疼痛,这样书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一种外在性的东西,都不是生命本身,当下那种对生命的真切的体验,永远不能对象化到自己的描述里面中去.当我们身处疼痛、焦虑、尴尬、固执或快乐中,我们立即觉察到这种情感,而不是通过(内部)感觉器官或意向行为的介入才感觉到它.痛苦或幸福的感觉和我们对这种感觉的觉察之间,没有距离或分离,因为这种感觉在自身之中并通过自身被给予.第二,生命既是一切现象进行自我显现的根本条件,而且也是通过其自身内在动力而进行自我显现、并因而成为最源生的现象的起点.“生命显现自身,生命并不是以显现(monstration)为前提的唯一事物,但生命是一种先验的显现,没有了生命,将永远没有任何事物向我们显现,因而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现象.”[11](P33) 生命作为一种纯粹的启示是比世界上事物显现更为原初的显现,因为对象—显现,即世界的显现依赖于生命本身的先行显现.如果没有生命的启示,也就不可能有世界的显现.生命显现自身是一种自我—感发的运动,活生生的自我—感发不同于世间的现象,它是绝对内在的和不可见的,从来不显现给意向性,因此亨利将现象学的发展彻底推进到了非意向性的生命领域.

(二)对意向性和时间性进行解构

在《笛卡尔式沉思》中,胡塞尔已经讲得非常明白:先验还原之后,先验自我(transcendental ego)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内在的时间性,它是先验自我所拥有的最初的一种先天形式,自我总是在时间中揭示自己,说明自己.先验自我对自我的构造:将自身构造为体验之流的统一,这个统一也是时间之流中的统一. ① 其次,胡塞尔的构造概念,无论是对自我的构造、他者的构造、自我与他者一起对世界的构造,明显都隐含着一个普遍的意向性的概念.所以在胡塞尔现象学里,先验自我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时间性和意向性概念.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此在(Dasein)和存在(Being)最本质的特征是时间性,都是在时间中的存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 “对任何一种存在的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域.”[4](P1)而且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章《此在与时间性》中,他一直在对此在在世的时间性结构进行揭示.尽管萨特、莱维纳斯、马里翁等逆转了意向性概念中两端之间的关系,主体不再是构成对象的意义来源,而是屈服于意向相关项,意向性之箭是从另外一端射向主体,这就是逆意向性,但他们不是彻底抛弃了意向性概念,仅仅是颠倒了意向性的方向,意向性仍然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 ② 接下来,我们站在亨利生命现象学的角度,试图阐释他是如何通过对意向性和时间性进行解构,从而推进现象学的彻底化.

1. 对意向性的悬置:印象性(impressionality)为意向性奠基

对于胡塞尔来说,意向性已成为现象性的原则和唯一标准,意向性对显现负责,意向性投身于显现之中,并把显现还原为观看,显现本身就是观看本身. [12] (P313) 在胡塞尔式的思路中,最重要的不是显现,而是显现中被给出的存在者.亨利的观点则相反, “给予”应该首先被给出,因为如果显现自身不首先显现本身,那么就不可能使任何东西显现出来.换句话说,观看要看见对象,观看本身首先被给出.亨利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仍然经由意向性来通向那个给出存在者的意向性本身?胡塞尔仍然诉诸于意向性,设法解决意向性本身的给予问题.亨利则遵循着一种最彻底的还原,使意向性在纯粹意识的内在领域失去效用.亨利区分出两种显现方式:意向性的显现和非意向性的自我显现.第一、意识是意向性的,但意向性却以非意向性的方式把自身呈现给自身,意向性这种自身给予自身的方式是一种最原初的自我显现.也可以这样说,在纯粹意识的内在领域,拒绝任何意向性.第二、意向性超越自身指向对象,意向性用来展示其对象,对象总是在意向性的观视下变得可见.这种显现奠基于第一种显现.意向性的显现只能揭示存在者的显现,而不能揭示观视本身,意向性从未是它自己的对象.亨利的观点很明确:最原初的自我显现实际上不能被意向性的观视所看见,自我显现必定躲避意向性的观视.

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在纯粹意识的内在领域中,亨利所谓的使意向性失去效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亨利称为质料(hyle/matter),质料指进入意识经验之中的非意向性的材料(stuff).胡塞尔在《观念 I》和《内时间意识讲座》中,已经有一些对于质料概念的研究.胡塞尔的创新之处在于揭示出所有的意识都是印象性的,但是亨利认为,在胡塞尔分析中仍然发生了一种贬值:贬低质料和质料现象学,质料仅仅被理解为是为了形式的缘故,即为了意向性的绽出而实存的质料.尽管这种印象性的要素是意向性的必要基础,但是胡塞尔抛弃了现象性的本质,即印象性的要素本身、原印象,目的是把焦点放在对于意向性本质的分析之上.因此,亨利《物质现象学》这样批判胡塞尔: “意向性现象学是先验现象学,但是被还原成意向性的意向活动(noesis)的先验之物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先验之物,不是所有可能经验的一种先天条件,因为它总是需要与它自己完全不同的东西:感觉、印象.后者必须首先被给予,以便于无论任何经验能够发生.”[1](P17)

对于胡塞尔来说,质料没有自我显现的能力,不能成为现象,必须被意向之光照亮,质料的内容就是印象.而对于亨利来说,印象两次被给予.一次是在感发性的情感性中,作为印象性内容;一次在意向性中作为超越的、非实在的被给予.胡塞尔意向性现象学把第一次被给予性当作“感觉材料”来加以思考和论题化,作为感觉材料的印象总是被意向行为构造.而对于亨利来说,质料是非意向性的,原初的自身给予自身.亨利生命现象学则揭示印象性要素原初给予的重要性,原印象的自我给予才是印象本身,它给出的是印象自身的实在性. ①

因此,亨利恰恰看到了在意向性之光照见各种对象之前,一定存在一种原初的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质料,它们在情感中被给予,是这些质料在构成意识自身.在亨利的生命现象学里,质料与形式的顺序被颠倒,印象性是第一位的.比如,在对人类情感发生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亨利这种理论的倾向: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 “知”而生“情”,例如“失望”的情感源于一个空洞的“期望”——期望朋友的到来,期望家人的团聚,期望考出好成绩……期望总是暗含着一个意向,指向了一个被期待对象,等待着它的出现,结果, “期望”这种情感在直观得到充实,而失望源于对“期望落空”这一事实的认知,故“知”而生“情”.亨利颠倒了胡塞尔的传统解释模,情感固然是对某物的情感,情感总是指向某个对象物,比如,恨总是恨某个对象,喜欢总是喜欢某个东西……但他认为,情感是非意向性的,作为生命彻底的内在性的情感体验总是通过自我感发来到它自身,情感并不指向某个对象物,对象物中并不包含喜悦和悲伤的成分,我的悲伤和喜悦并不是来源于情感的对象物,悲伤和喜悦生成于生命的自行感发,也就是说,我快乐或悲伤…… 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原初的情感自行感发和自行生成,或者说,原初的情感并没有在我的反思中对象化和被表征.当我对“我快乐或悲伤”的情感行为进行反思,我想知道我为什么快乐或悲伤?此时,意向性行为才发生,我不是无缘无故的快乐或悲伤,情感体验指向了情感的对象物,因此源出的情感体验与对源出情感体验的“知”之间已经拉开了距离,故“情”而生“知”,源出情感的自行感发总是首先发生,它是一个非意向性的行为,它奠基了这个对情感的知.从源出情感的自行感发到对这种情感的“知”之间总是要一个意向行为的介入,故而这种对象化的外在活动,永远无法直接把握情感活动之“真相”.

2. 对时间性的解构:生命是活生生的当下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理解的时间是一种非停滞的时间、也即一种绽出的时间.对于胡塞尔来说,任何一个原初的当下印象,都必然包含有滞留(retention)和预留(protention)的交织.丹·扎哈维认为,主体性意识在这种滞留和预留的时间中在场,等于对主体性的消灭,因为胡塞尔的滞留的意向性恰恰预设了印象性(impressionality)的自我—显现,活生生的自我既不需要滞留的介入,也不需要时间的延迟,自我—感发并不能视为时间性的自我—设定,自我—感发先于自我—时间化而发生. [13](P141)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世界视域以三个时间维度——“未来”“当下”和“过去”构成,海德格尔称之为三个时间维度的“绽出”(ek-stases).时间是通道,一切事物只有通过这个通道才能展示自身,而几乎同时时间所展示的万物又被时间消灭.时间的破坏性表现为事物被撕裂、失实和湮没: (1)万物只有进入世界生成现象才能使自身可见,而生成现象仅仅存在于进入外部视域,否则就不能上升到“外域”之光中去,所以事物除非与自身撕裂,进而已经死亡; (2)时间以一种使—被看见的方式展示万物,这意味着万物仅仅在世界的外域留下空洞的幻影,事物从自身之外的视域中所获取的也只能是事物虚幻的本质,万物的真实存在被时间剥夺; (3)在时间里,没有一个当下时刻,也从来没有一个已经过去的时刻和即将到来的时刻.一个事物从一开始就是逝去,当它仍然只是未来时,它已经在穿越这个实存的未来的连续阶段,穿过它们,在当下一刻也没有停止,最终将被推向处在过去阶段的虚无状态.它将永远处于虚无状态,被时间湮没.如果一切事物以这种方法向我们显现,世界的任何地方将不再有现实,四周有的只是死亡.

亨利认为,在世的生命,是生命在世界中自我表象和自我投射,人的在世被死亡所限制了.在世的生命永远言说已经过去的生命.而生命的时间性完全不一样,生命的时间性不是这种非停滞的时间,而是一种恻隐的时间性,生命言说的不是已经死亡的生命,生命言说的永远是活生生的当下.“活生生的生命是自我感发的事物,没有任何距离的间隔,也不以任何方式与自身区别开来,它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验证自身.我们活生生的自我、先验自我从未与自身割裂.”[14](P274)

生命现象学的时间是一种简纯粹的情感生成的时间,在它那里变化的事物没有与自身分离,也不能用意向性来描述.生命是活生生的当下(theliving present)涌现,来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一旦意识到,生命已经过去而且永远是一个过去,意识到的生命仅仅是它的一个表征,一个空洞的幻影.因此生命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当下,永远无法在世间的时间中把握的当下.生命只存在于活生生的当下,不存在于世界的绽出状态中,生命中不再有过去和未来.亨利引用埃克哈特的话说: “昨天过去的事情与一万年前的事情同样远离自我.”[14](P275) 这表明了自我不存在于世界的时间中,自我与非停滞的时间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生命中不存在死亡, “思考死亡,就必须思考世界.”[14](P275)

结语

综上所述,亨利现象学的彻底化并不违背普遍现象学的基本理念.首先,对于胡塞尔来说,还原是对“世界”的悬置,而亨利将胡塞尔的还原推进了一步,在纯粹意识领域拒绝意向性的“观视”,从而对 “世界”的悬置推进到对“意向性”的悬置.其次,对于胡塞尔来说,意向性已经成为现象性的基本原则和唯一标准,而亨利则将生命的印象性理解为一切可能经验的先决条件,而且印象性为意向性奠基.再次,亨利还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进行了解构,亨利的时间概念是一种生命恻隐的时间,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活生生的当下.最后,亨利将生命的肉身(flesh)理解为现象性,理解为一切现象显现自身的基础.生命的自行—感发不需要预设外在的条件和标准,内在生命是真正的自身显现自身.总之,亨利这些推进现象学彻底化的工作无不是紧紧围绕普遍现象学的基本理念而展开的,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物自身”在亨利这里具体化为“回到了生命自身”.

参考文献:

[1] Michel Henry. Material Phenomenology . trans. Scott Didson. New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2] [日]小川侃.现象学的现状[J].王炳文译.世界哲学,1985,(5).

[3]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Heidegger Martin. Being and Time . Trans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2.

[5] 郝长墀.论现象学中的“神学转向”[J].现代哲学,2012,(4).

[6] Michel Henry. De la phénoménologie Tome I . Phénoménologiede la vie. Paris. P. U. F., 2003.

[7] Michel Henry. The Essence of Manifestation . Trans. Girard Etzkorn.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3.

[8] Dan Zahi. Michel Henry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invisible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1999,Vol. 32.

[9] 世泉.法国哲学家米歇尔·亨利[J].哲学译丛,1992,(5).

[10] [法]贝拉瓦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哲学[J].世界哲学,1987,(3).

[11] Michel Henry. I Am the Truth:Toward a Philosophy of Christianity .

trans. Susan Emanuel,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2] 莫伟民等.二十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 Dan Zahi.“ Subjectivity and Immanence in Michel Henry ”inArne Gr n,Iben Damgaard,S ren Overgaard (eds.): Subjectivityand transcendence,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07.

[14] 亨利.艺术和生命现象学[A].李文杰译,高宣扬编.法兰西思想评论/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潘文竹

On Henry´s Radical Phenomenology

JIANG Hai-quan

(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 Haikou 571158, China )

Abstract: Henry promotes the radical development of phenomenology by mak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sorts ofphenomenalities and a deconstruction of intentionality and temporality, so he traces phenomenology back into the non-intentionality inner life. Henry adheres to the basic concept of phenomenology in pushing the radical phenomenology forward.The slogan of "going back to things themselves" is embodied by Henry as "going back to life itself ".

Key words: phenomenology; radicalize; phenomenality; ordinary phenomenology; special phenomenology

此文汇总,这是一篇关于亨利和现象学和彻底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现象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现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百万英镑》中亨利喜剧命运的根源与 张雯怡内容摘要百万英镑讲述了主人公亨利流落到伦敦,在贫困潦倒之际,得到一张没法花出去的百万大钞,在忐忑不安、兴奋、飘飘然中渡过了30天后,不仅成为大都会的显赫人物,还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 亨利罗斯小说《就说是睡着了》中的象征手法 亨利·罗斯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凭借着为数不多的作品享有持久而崇高的声誉 在其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作生涯中,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犹太民族多舛的命运和艰难的生存境遇 他用细.

3、 亨利摩尔艺术风格对城市家具设计 作为20世纪英国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尔对雕塑的大胆探索和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使他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摩尔使用镂空、套叠、穿插的艺术手法形成了有节奏、有韵味的空间形态,独特的雕塑风格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了.

4、 思和生命----从胡塞尔到米歇尔亨利 马迎辉【摘要】胡塞尔对代现论的批判为原初生命的显示提供了基本前提,“迎向生命”意味着在思的绝对的内在存在中建构生命的先天关联 海德格尔继承了胡塞尔的这一想法,同样将原初的生命体.

5、 力量、主体性和生命----以米歇尔亨利的生命哲学对话《庄子》 姜丹丹【摘要】本文从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的思想中提炼出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三组命题,由此出发梳理与剖析米歇尔·亨利在从当代文化批判与对传统现象学的反思扬弃.

6、 亨利劳森和玛拉沁夫写作特点比较 摘要亨利劳森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时期著名作家,是丛林文学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赶畜人的妻子 玛拉沁夫是中国现代蒙古族作家,草原文学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科尔沁草原的人们 对两位作家进行跨时比较研究,可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