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浅析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与笛曲《鹧鸪飞》的美学意蕴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浅析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6

笛曲《鹧鸪飞》的美学意蕴,该文是关于浅析论文范文集与《鹧鸪飞》和美学意蕴和浅析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一、对《鹧鸪飞》的艺术赏析

《鹧鸪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的笛曲代表作之一,《鹧鸪飞》最初是用萧来演奏,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后来,该曲便发展成为一个曲牌,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之后陆春龄先生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编,成为一首著名的竹笛独奏曲.

陆春龄先生在笛曲的节奏韵律上吸收各种元素,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个人追求,使个人的审美态度和笛曲的审美意境完美契合,所以《鹧鸪飞》由陆春龄老先生创编后快速传遍全国各地,并且深深感染了观众,引起强烈的共鸣,最终成为杰出的笛子独奏作品.

《鹧鸪飞》是陆老先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细腻、委婉、形象、生动,极具南国风情.

二、 《鹧鸪飞》的美学意蕴

(一)“气韵生动”.何谓“气”? “气”有狭、广之分.何谓狭义之“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这便是狭义的“气”.而何谓广义之“气”?从中国古人对“气”的解释就能看出, “气”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理概念,有了更多的外延和内涵. 儒道两家对广义之“气”有如下解释. 儒家《礼记·祭义》注“气,谓嘘吸出入者也.”这是指“呼吸之气”,即人的一呼一吸维持生命之气.在竹笛演奏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对这“呼吸之气”的运用,首先便是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一气沉丹田.丹田即为“脐下三寸之处”,当气吸人丹田盈满之时,由下到上便贯通一体,此时从口风中出来的气具有稳定性.长久练习,便可达到气如游丝而不断,音弱至极而不虚的境界.在《鹧鸪飞》中,强弱对比极其明显,引子中四个单音的实颤与虚颤的交替,由强到弱再到强,循环往复,流畅舒缓,需要气息的稳定与控制. 而道家亦对“气”有自己的看法,《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本就包含阴阳二气,这两种属性相反的气相交达到平衡,万物便达到平衡.故万物皆有“气”,“气”是万物的生命与本体所在.

《管子》四篇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使得“气”从不定、飘渺转变发展成定向、具体的“气”.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管子》,《内业》)这里的“精”就是“气”. 《管子》四篇中又讲到了“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在这里, “精气”变成了人的本体,人有了“气”就有了思想和智慧.‘这种“人之精气”也就在其实践活动中展现,表现在艺术家、音乐家的作品中.

阮籍在《达庄论》中指出: “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升谓之阳,降谓之阴,在地谓之理,在天谓之文……”嵇康也曾说“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 (《太师箴》)魏晋时期对“气”这一美学范畴的产生曾受到王充“元气自然论”的影响,汉代时期所说的“气”又来源于老子和《管子》四篇之中, “气”就是万物之气,是天地之气.竹笛用竹制成,取材自然,最终产生的音乐也要回归自然.听竹笛的音色清脆、爽净,便能想象出竹的鲜嫩翠绿;其音色明亮、高亢,便能想象出竹的挺拔高耸.这种物之“气”、竹之“气”,也是习笛者所要掌握并体会的. 从儒道两家的“气”之论可以看出, “气”不仅构成了世间万物,还形成了艺术的生命,成为音乐中的灵魂所在.

“韵”为“气”之外化,“韵”具体指的是音韵或声韵,刘勰指出“同声相应谓之韵”,而“韵”也是广义“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笔者首先特指民族性的旋律韵味,因为《鹧鸪飞》源自一首湖南民歌,具有强烈的荆楚风格.全曲多数乐句落音皆为“羽”,在听觉上给人一种开放性,也符合楚地人民的浪漫之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由于陆春龄版的《鹧鸪飞》一部分取材湖南的地方戏曲音乐,而这种“羽调式”的频繁使用也符合湖南地区花鼓戏的特征.这种蕴含在音乐中的民族韵律深深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并且南音这种雅致、淡泊的艺术特色也构成了楚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 “韵”还体现出创作者或表演者的内在气质修养,音乐作品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人的精神性格“生动”表现出来,后而能“传神”再“感人”. 《鹧鸪飞》中体现出的不仅是陆老先生个人的淡泊风度,还体现着从韵律中衍生出的荆楚之地人们的集体精神.

(二)“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是“主客一体”.这是中国音乐、中国音乐美学,甚至是中国哲学的本质所在,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观..这种生态思想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呈现出来的境界是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自然”,并且庄子提出“法天贵真”,这种“天道”的强调实际上是对自然的尊重.,所以道教的生态智慧观主张以“道”观物,而非以“我”观物,要用“道” (也即宇宙)的视角来审视万物,从而产生了“参赞天地之化育”的方法论.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在中国宗教、中国艺术、中国器乐中贯通一气,密不可分. 就客体来看,正如《鹧鸪飞》以鹧鸪为题,鹧鸪所代表的客体——自然世界用艺术语言抽象出一条线性旋律,这旋律中的节奏感亦是人之生命的节奏感.就全曲结构来看, “散板一匣板一快板一尾声”这种排列顺序不正好吻合了人的一生吗?这种轮回亦是自然万物的固有规律. 就其细节处的快板来看,从这里开始,乐曲节奏慢起渐快,音区从低音区渐渐升至中音区,再到高音区,鹧鸪鸟从低处飞往高处的感觉由此呈现出来.通过这种趋向的演奏,使人的心灵也得到净化. 而就主体——人来看,音乐往往更能直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情绪和心境,这是音乐的特殊性.值得注意的是,客体与主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绘画、建筑等都需要通过具体形象曲折隐晦表达出来,这就说明主体需要通过客体来实现和表达.而音乐对人的影响从古至今都是直截了当、十分深远的.所谓“乐”,是由音构成的,而其本源乃在于人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 《鹧鸪飞》一曲在表达抒发感情上极其自由,从引子的散板开始,便可自由发挥,一拍有多长,一音颤几次,强弱对比有多明显都要去适应当时的心境. 例如在《鹧鸪飞》的慢板结束处,进入快板之前的渐慢句,在曲谱中是不会明确标出渐慢的速度,渐慢的氛围全由演奏者自行掌握.在谱例的第三小节3(血)音之前是要有一个气口(即换气之处),在演奏中随着心绪起伏,到这里自然而然要换一口气用来结束慢板部分. 这种音乐的外在形式必须遵从演奏者内在的情感,而这种隐含的情感也只有外化成音乐才能被人们感受到,进而使欣赏者感受到《鹧鸪飞》中自由、淡泊、追求幸福的主题.在众多的美学范畴和命题中都存在同样的观点,如“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类比起兴”等,这些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成的,都在追求心物合一、天人合一.

“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最早由王昌龄提出,在他所著的《诗格》中写道: “处身于境,视境如心.”王昌龄还将“境”分三类,即“物境…情境…意境”.“物境”指自然山水; “情境”指人生经历; “意境”指内心意识.这种分类是对诗歌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类.而我们现在所谈的“境界”已远远超出了这三种狭义的范围.“境”也即象外之象,是艺术形象或艺术形式的外延和展开.刘禹锡对此有过明确规定:“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 “象”是有限的,而“境”是无限的.

宗白华先生曾按照人与世界的关系层次将境界分为五种,一是功利境界;二是*境界;三是政治境界;四是学术境界;五是宗教境界.艺术境界介乎于学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之间,艺术之境在于美..人们从《鹧鸪飞》中便能感受到音乐之外的境界美,这也是陆春龄先生对艺术的最高追求. 提到宗教境界,就不得不重提道教美学.在道教的美学观念中, “道一美一境界一天人合一”是对境界的哲学性解释.达“道”则“美”, “美”之最高“境界”则是“天人合一”.这是古代思想家们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的结晶展现在艺术中,成为我国民族器乐的精华之一.在笛曲《鹧鸪飞》中, “境界”也是远远超出人之界,其中展现的就是自然之界——天之界. 在《鹧鸪飞》中,为了展现这种独特境界,陆老先生用了多种创作手法,主要有“留白”和“虚实转换”.

“留白”是中国特有的展现意境与深远境界的重要表现手法. “留白”常用于书法绘画中.这种画法以“马一角” (马远,南宋著名画家)和“夏半边” (夏圭,南宋著名画家)为代表.他们的画作虽大片留白,但一点也不觉空虚,反而在无画之处显现出无穷的艺术之境.

《鹧鸪飞》中的“留白”在于每句之间的呼吸气口,音乐节奏在这里重新组合连接,此时无声胜有声,构建出音乐的空间感和延伸感,而心灵也在这里探寻着更深一层的境界.

在全曲中, “虚”与“实”的相互转换也让人有种心无枷锁的感觉,达到随音而动,自由翱翔的境界.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鹧鸪飞》中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带来的启发和思考绝不止于此,除了“气韵生动” “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外,还有许多可以研究探索之处.作为习笛者,更作为一名习乐者,有责任将这份财富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传承与发展并重才是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正确的前进方向.

结论,该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鹧鸪飞》和美学意蕴和浅析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浅析本科毕业论文浅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电影《让飞》的文化 徐宁摘要电影让飞经过时间的检验,已成为一部经典影片 电影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自身传达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现代文化冲突中逐渐消逝 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主要表现在贵族精神.

2、 马迪笛曲《秦川抒怀》 一、引言秦川抒怀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此曲在演奏技法,创作手法上颇具独创性,得到演奏者的喜爱,其创作和演奏技法的创新,为笛子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迪在演奏技巧、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也越来.

3、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作为古典文学史和社会史上一部研究意义丰富的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运用大量丰富的语言描写、生动的动作刻画、细致的人物外形描写、借物喻人……抒情手法,用短短千余字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人物形象,该.

4、 民族室内乐《德音》的音乐与其美学 年来,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呈现着良好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投身于该领域的创作,大量作品的涌现使得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有“据”可循 这种局面的产生,除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淀外,与新作品的.

5、 同曲变奏: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探究张艺谋的《活着》对余华《活着》的改编 摘 要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堪称现实主义的经典,很多人甚至是通过这部电视了解了原著以及作者余华,在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原著有所区别,而且电影的结构、表达方式也与原著明显不同,尽管思想内容是类似的,本质.

6、 金科东方美学论坛暨美好生活读本《美邻》品鉴活动在北京故宫紫禁书院举行 7月3 0日,“ 时光归来美好如初——金科东方美学论坛暨美好生活读本美邻品鉴”于北京故宫紫禁书院轩然启幕 金科地产高层、故宫专家学者、著名非遗传承人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