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小暑大暑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小暑大暑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小暑大暑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0

小暑大暑,该文是有关小暑大暑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小暑大暑和小暑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喝新酒,吃新米.神州上下俱晾衣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暑是炎热的意思,时至小暑,白天开始变短,气温一直升高,很多地区热浪袭人,蟋蟀也跑到屋檐下乘凉.

食新:客家人的忆苦思甜

小暑时节,各地流行“食新”,即吃新米、喝新酒.这一点,客家人尤甚.由于战乱灾荒,客家人从中原不断南迁.由于许多平原良地被土著或早先来到的居民占领,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区开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较艰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充饥,或以茨粟杂粮作为主食,要想吃顿干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定居后,晚辈对祖先辛勤垦殖、营造良田怀有崇敬之心,自宋朝末年时起,在民间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人们第一口新米饭要做成干饭,同时再酿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

用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稻谷做出来的干饭,吃起来香喷喷,富有亲切感.一般来说,所请之人都是乡间的帮工兄弟.久盼的一顿干饭,加上富有特色的酒菜,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如今,虽然吃干饭是件常事,但食新之俗仍在客家农村普遍盛行.

食疗:吃面吃肉消暑排毒

“热在三伏”,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气候炎热起来.于是,人们通过适当的食疗来改善对热天的不适感.

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说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

晒伏:衣服书画“日光浴”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

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

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方称之为“晒衣节”或“晒伏”.

民间如此,皇家也不例外.每当六月初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官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

冰荔枝、热羊汤.祛病延年晒伏姜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作为一个气温类节气,炎热的大暑,日照强,雨水多,生机勃勃,孕育着丰收.大暑期间是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的收获季节.讲究怡情健身的中国人在每年的这个节气里,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日子里调养身心.

吃凉:荔枝凤梨烧仙草

大暑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

先说第一种,吃凉性食物消暑.如广东很多地方都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所谓“吃仙草”中的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是一种消暑的甜品.由于其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所以被誉为“仙草”.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则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最过瘾的荔枝吃法莫过于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喝热:馍馍就着羊肉汤

不光吃凉,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比如,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

山东不少地区的民众,比如枣庄,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又叫吃伏羊.

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值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这个时候,夏收忙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了.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光自己吃,还得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孩子回娘家,吃新馍,喝羊肉汤.

晒姜:暑热晒出好食材

大暑有着一年中最热烈的阳光,让人避之不及.这样极致的酷热,也催生出水分蒸发后的美味.晒豆角、晒辣椒、晒咸菜……这些食材只要天气好,晒上一两天就行了.但有一种食材,得从大暑一直晒到出伏——晒伏姜.

大暑期间,在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地区,房顶、露台、前坪,经常可以看到一块块的老姜在享受“日光浴”.

对于生活在农村里的人来说,传统的晒伏姜,就是把姜往瓦屋顶上一丢,掉到瓦槽里,也就了事了.不过,现在即便在农村,瓦屋也越来越少,这时老姜就只能放在能沥水的各种簸箕中,或者用棉线穿成一串,吊在屋檐下.在此之后,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露湿,一直到末伏的最后一天.

到那时,因为缩水了一大半,足用手轻轻一掰,伏姜就会断裂开来.咬上一口,姜块就变成了粉碎的状态,完全没有生姜那种坚韧的丝状纤维和浸润的汁水.姜块此时已经变得异常泼辣,是发汗的佳物.

生姜性暖,被暑热暴晒之后变成大热的食材,正好可以给着凉的人救救急.一块伏姜吃下去,暖胃、发汗,捂着被子睡到天亮,一场可能来临的感冒就这样避免了.

小暑宜茶

中国的节气设置很有意思,天冷了,有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之分;天热了,有小暑大暑之分;非要将冷与热的温度,如同官阶一样分出等级来.但是,这只是在一冷一热的两极中,才有的细致划分.在春秋两季中,是没有这样的划分的.

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讲,小暑节气的到来,就是说天热了.

但在农村老一辈人看来,小暑大暑的划分,是和种庄稼相关的.对于农民,小暑是不怕热的.因为有农谚说: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在老天爷那里,炎热会有起有伏,但总会让温度大致平衡均等,所谓背着抱着一般沉,小暑热够了,热透了,大暑就会凉快些,否则,三伏天更难熬.再热的天,农民总要下田干活的,冷热是切肤的,关乎出汗和庄稼.

对于城里人而言,有了闲钱和逸致,如今讲究旅游.但是,小暑不是旅游的好时候.这时候,天气猛地热了起来,不宜出门,而宜于坐在家中,独自一人,或邀请几位亲朋好友,来喝茶聊天,家长里短,天马行空.昆曲《牡丹亭》里唱的:有风有雅,宜室宜家.

关于小暑饮茶,宋诗里有这样很出名的一联: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宋朝时,讲究分茶,放翁也有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那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风俗,品的是恬静自如的心情,使得忙碌杂乱中如同牛嘴里咀嚼得皱巴巴的心舒展一下.

不过,诗里说的茶,居然是论碗来盛的.这多少让人有些吃惊.也许,宋朝时说的碗,和我们现在用的碗不同.不过,提及碗来,总会想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是在《水浒传》里才会有的粗犷镜头.小暑的节气里,宜茶却不宜大碗饮茶.自然,也不必纤秀得如功夫茶一般,非得用泥壶小盅浅斟低饮;或讲究得如英国的下午茶一样,非要有点心来.但是,小暑饮茶,毕竟不是大暑喝绿豆汤解暑一般.小暑饮茶不是真的为了解暑,而是寻求一份平静的心境.

所以,越是天热,越是要饮热茶.我爱饮绿茶,觉得绿茶最宜小暑.泡在杯子里绿如春色的绿茶,在室外喷火的天气里,才越发对比得鲜明,衬托出小暑这个节气,是那样的别致有趣.仿佛它有一副火热的面容,又有一颗平静的心,动静自如,冷暖相知,能够让躁变静,让热降温,让跌宕起伏变平易.

如果说,大雪的节气里,最宜于饮酒,尤其是饮那种烫过的老酒.白雪红炉,一尊绿酒,是那个节气里最奔放的插图.那么,小暑的节气里,最宜于品茶,白日红霞,一杯绿茶,是这个节气里最温情的封面.

当然,如果这时候再能够有点儿音乐,就更加完美了.唐诗里说: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那里所说的徽音商管.是中国传统的丝竹古乐了.倒也不必那么古,只要是恬静一些的轻音乐就好.就像五花草地上,宜牧牛羊;水平如镜的湖泊中,宜荡轻舟;小暑,宜茶,宜音乐.小暑,便既属于节气,也属于自己了.

【诗意.小暑】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鹋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京都大暑忆

大暑,说文雅点儿,就是盛夏;说俗点儿,就是一年中最烤的日子,三伏天都含在里面了.

在老北京,作为都城,最有意思的是,到了这时候,皇上要给各位大臣发冰解暑.《燕京岁时记》中说:“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看这则旧记,我总想笑,在没有冰箱和空调的年代里,大暑的日子,解暑唯有靠冰,发多少冰,居然也得根据官阶大小.在封建社会里,老天爷撒下人间的热,楞是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来.

旧京都大暑前后,要借太阳之烈来晾晒衣物,以防虫蠹,这很有点儿以毒攻毒的意思.老儒破书,贫女敝组,寺中经文,都在晾晒之列.清时有诗说:“辉煌陈列向日中,士民至今风俗同”.不过,不少寺庙每年这时候举行了晒经会之后,风俗便开始变了味儿,逐渐成为了庙会,人代替了经书,*更是比经书养眼.《天咫偶闻》中说“实无所晾,仕女云集,骈阗竟日而已.”

不过,这也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对于生活的性情,贫也好,富也好,冷也罢,热也罢,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自寻其乐,用老北京话说,叫做“找乐儿”.

在大暑到来之际,老北京人找乐儿最好的去处,是宣武门外的护城河边.那时候,皇宫养象的象房就在宣武门内,很近.每年这时候,官校都要用旗鼓迎象出象房,再出城门,到护城河洗澡消暑.那时候,聚在河边看洗象,成为了大暑天盛大的节日.有钱人,会如王士祯诗中所写的那样:“玉水轻阴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金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没有千金可以坐在楼窗前最好位置的穷人们,则只能拥挤一身臭汗,在河边看热闹.想那时的情景,应该如现在看音乐会歌剧一样,阔人有包间,穷人有站票,热闹得也就不怕热了.

在取消象房之后的清末民初之际,没有洗象的热闹可看,一般人找乐儿,是去什刹海.那时有小曲这样唱道:六月三伏好热天,什刹海前正好赏莲.男男女女人不断,听完大鼓书,再听十不闲.逛河沿,果子摊儿全,西瓜香瓜杠口甜.冰儿镇的酸梅汤,打冰盏卖,了把子儿莲蓬,转回家园.

这样的炎夏情景,今天在什刹海还能依稀见得到.子儿莲蓬,就是嫩莲蓬,在今天的什刹海,应该还可以买得到.这个节气,老北京人讲究吃子儿莲蓬.除了子儿莲蓬,还爱喝荷叶粥,嚼藕的嫩芽.《酌中志》里说这节气里要:“吃过水面,嚼银苗菜,即藕新嫩秧也.”看,这个特殊的节气,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最炎热的温度,还馈赠我们最美丽的荷花,而且,那荷花连叶带根带果实,都成了我们的时令食品.当然,别忘了再来一碗过水面,在这个大暑的节气里,我们就可以过得神清气爽了. (文/肖复兴)

【诗意·大暑】

登殊亭作

◎(唐)元结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此文总结:此文是关于对写作小暑大暑和小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小暑大暑本科毕业论文小暑大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小暑防苦夏饮食有讲究 夏天炎热、潮湿的气候,容易使人体的脾胃受阻,出现四肢无力、精神萎靡、恶心出汗、大便稀溏、舌苔厚腻,甚至有低热……苦夏症状 除了积极服用药品外,在饮食上要清淡,少食油腻 可用薏苡仁、白扁豆、荷叶煮粥吃 .

相关职称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