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抗战精神论文 精神科护理论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大学精神论文 工匠精神期刊 精神心理护理论文 精神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精神分析理论写论文 论精神损害赔偿开题报告

工匠精神类论文范文资料 跟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工匠精神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8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该文是工匠精神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和价值取向和高职院校和路径选择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摘 要:“工匠精神”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其“安身立命”、“尽善尽美”、“技道合一”、“治世安邦”的深刻内涵,是我国辉煌历史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这也成为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重要的内容,通过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借助学校、国家和社会等三方面的合力,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为我国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内涵意蕴;价值取向;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2016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6LSZ021)

作者简介:岳德虎,男,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7)34-0057-05自2016 年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便迅速在我国教改、学术和经济等方面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人民网以“中国制造”亟待“工匠精神”为题,中国央电视台以《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为题,充分阐释了工匠精神对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意义.美国的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2014)通过对美国工匠精神发展史的梳理,认为工匠精神引领着美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日本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2015),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三十条”,阐释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技术的要求,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势在必行.可见,“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不仅是发达国家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育主要抓手,也是推动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国历史上也是非常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形成了“工匠精神”培育的系统流程,涌现出了大批世界级的工匠大师,为我国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因此,作为“中国制造”国家战略发展重要人才培育基地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就理应成为教学和改革的方向之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首先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明确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选择合理的培育路径,从而为中国制造提供更为有效的人才支撑.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认知

从《考工记》的记载来看,“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基本确立了我国古代工匠的基本概念、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但“工匠精神”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以生存为基础而体现和发展的一种职业面貌,有着明确而具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安身立命——工匠精神的生存依托

传统意义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这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着大致相同的理念指向.《礼记·礼运》记载的“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白虎通》记载的“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等等,都是强调“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因而《礼记·中庸》认为“来百工则材用足”,把“百工”作为生存的根本,《周礼·夏官·司士》“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郑玄注“: 食,……,能者事成乃食之也”),注重对“工”足够的衣食保障;《周礼·夏官·稿人》的“乘其事,试其弓弩,以上下其食而诛赏”,强调对“工”必要的奖赏;《国语·晋语》的“工商食官”,给予“工”升迁的机会;唐六典则直接规定“其巧手供内者,不得纳资”,从法律上确立了“百工”的工作要求和权利,保证了他们的生存之需;柳宗元《捕蛇者说》记载的捕蛇者以捕蛇之“技”而得以生存就是鲜明的一例;《太平广记》卷八四记载“募人集车,轮、辕、辐、毂(如古),皆有定价,每治片辋,通凿;三窍,悬钱百文”,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工匠首先都是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具备了“安身立命”的生存依托,才有可能体现出意识形态领域更深层次的“工匠精神”.

(二)尽善尽美——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

自从人类有了思想,便有了审美观念,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大多花纹齐整、图案繁丽,陕西宝鸡出土4 000 多年前的蓝纹陶瓷更是色彩丰富、漆光明亮,都具有了明显的审美情态.而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对工匠产品的质量考核非常严格,“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究其情”(《礼记·月令》),出于现实的压力和自身的发展,“尽善尽美”也就成为工匠精神外在的职业态度,阿房宫“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蜀都“雕镂初名器,百伎千工”(左思《蜀都赋》),工匠因“器物之美善”获得了经济价值和职业认同;桓宽《盐铁论·水旱》记载的民间工匠则更为明显:“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洛阳伽蓝记》卷二景星寺“有金像辇,去地三丈,施宝盖,四面垂金铃铛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唐代的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宋代的“巴西纱一匹重二两,妇人制夏服,甚轻妙”(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可以看出,“尽善尽美”使得古代工匠在主观上意识到“尽善尽美”的职业价值,客观上也表明了自己的职业态度,从而促使“工匠精神”不断延续和发展,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繁荣.

(三)技道合一——工匠精神的理想追求

墨子认为:“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弦,正以县,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巧者能中之.”《( 墨子·法仪》),百工的“巧者”之所以“巧”是因为他“中之”,“巧者”能够深刻认识和把握技术规范真谛,并与技术规范融为一体,达到“道技合一”.[1]故而庄子提出“锤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达生》),“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人,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天道》)“当其有事,己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养生主》);苏轼则进一步生发“天机之所合,不强而自记也……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古代工匠正是通过具体的造物实践,通过不断的深思、研判,进而改进不足,提升技艺,努力追寻“技道合一”,这就是李贽说的“镌石,技也,亦道也……造圣则圣,人神则神,技即道耳”.于是“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所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划,乃真刻划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郑板桥《题李方膺墨梅图卷》),正是这种以踏实的心态,专心的态度,持久的锻炼,使心性和生活都能摆脱尘世的干扰,专注于技艺的提升,直至达到“道技合一”的理想状态,实现工匠精神的理想追求.

(四)治世安邦——工匠精神的终极人生

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在原始社会中,工匠以技治世安邦,从而成为部落的首领(如《考工记》记载的“夏后氏上匠”),韩非子《五蠹》提到“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就是非常典型的“匠人治国”.《礼记·王制》谓:“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工匠成为一种“事上”的职业,虽然地位不高,但还是能够看出“治世”的印记.秦汉时期,工的“治世”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博开艺能之路,……通一技之士,……绝伦超奇者为右”(《史记·龟策列传》),曹操曾云“孤先在襄邑,有起兵之意,与工师共作卑手刀”(《军策令》);唐代《厘革伎术官制》提到的“比来诸色伎术,因荣得官,及其升迁,改从余任”,说明“治世”已经成为唐代工匠治世安邦的现实实现(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唐会要》中的“少府监金忠义以机巧进”).明代宣德初年的无锡石匠陆祥官至工部左侍郎,正统年间的蒯祥历官至工部左侍郎(正二品),《明史·宦官李芳传》中也有:“世宗时,匠役徐杲以营造躐官工部尚书”的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木匠雷发达被封为工部营造所长班,当时就有“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令,金殿封宫”的歌谣.[2]可以看出,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下,“技优”为古代工匠的“治世安邦”提供了可能,这也成为其努力追求的终级人生.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取向

从现实来看,工匠精神的引导和提倡,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现实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正确把握“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取向.

(一)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017 年3 月14 日,《光明日报》以“用创新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为题,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3],强调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要坚持就业的导向,这就需要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据《2016 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专科生毕业所找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平均为57%,薪酬满意度44.1%,离职率为39.7%,就业地选择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为75%[4],说明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对就业目标期望过高,过于功利化,也比较盲目,对自己和社会现实的估计出现偏差.在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高职院校可以从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人手, 注重培养学生理性地认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形势,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顶岗实习,促进职业角色技能锻炼和培养,正确认识现实环境下职业角色的定位,孔子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论语·学而》),去除不合实际的就业梦想,增强其适合现实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引导他们加强主动竞争就业的思想意识和合理配置自身资源[5],辩证地看待专业技能和现实需要的就业关系,自觉地把个人知识能力、就业期望与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从《2016 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的统计来看,高职学生高达39.7%的离职率,处于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离职率之首,而主动离职为98%;麦可思研究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的《就业蓝皮书》也显示2015 届高职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三年内行业转换率则达到了54%,仅有23%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一直为1 个雇主工作,而雇主数为4 个及以上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达到了18%.[6]这样频繁的离职和跳槽不但不能促进高职学生的专业和技能的发挥,同时,也使得其刚获得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资源付之一炬,把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追寻”的路上.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乐之者”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久的训练和打磨,更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的具体实践和坚持,《鄞县通志》记载甬匠“纯用右拇指脶面著实推擦之,大约一点漆,著木攘至半小时,……寻常一方寸之木,穷一人一日之力,往往尚不克完成,其矜贵可知矣……是行工人始学时,每日必用羊肝石打磨其右拇指脶文,使平滑不棘,至著水不留痕为良技”,可见甬匠从业的艰辛渗透着他们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使甬作家具能够闻名于世,这就为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三)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从现实来看,由于高考的不理想,当代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与本科和研究生没有太大的可比性,非常容易造成职业的倦怠.而从我国古代工匠的职业来看,《考工记·总序》认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郑玄注“百工司空事官之属”),把百工与圣人并列,使百工在身份上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同,确认了百工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礼记·王制》提出“……百工……执技以事上者,……出乡不与士齿”,也把“百工”与“士”相提并论;《史记·龟策列传》则更为明确“博开艺能之路,……通一技之士,……绝伦超奇者为右”,明确了百工的职业发展途径;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匠,如木匠鲁班、建造赵州桥的石匠李春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 年,央视播放的《大国工匠》八位“大国工匠”,追求技艺极致的管延安、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丝”级焊接顾秋亮,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因此,作为当代的高职学生也应当正视自身职业的发展,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观,为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2017 年1 月10 日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这就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一)学校层面:实施“匠心教育”

以高质量家具工艺闻名世界的日本“秋山木工”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完备的“匠心教育”其学徒必须在八年时间里,完成从业的思想准备、行业规范、人生态度、木工认知、记忆训练等作为“秋山木工”的必修内容,其“匠人须知30 条法则”让一流匠人的标准渗透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持续不断地打磨心性和锻炼品格,唤醒每个学徒的“匠心精神”.而我国的《国语·齐语》也认为:“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落从事,施般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尽管带有“封闭式旧痕”,但其对“匠心教育”培育却非常系统而详实,完整地再现了“匠心教育”的全过程,给今天的高职学生提供了四个方面启示:(1)要让高职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并能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确立、学习和发挥自己的职业能力(即“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2)要让高职学生有较强的自我从业能力,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即“旦落从事,施般四方”).(3)高职教育的方式方法,“相语以事”,即对职业学习者进行职业工种的基本情况解读与阐释,以帮助学习者明确自己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相当于我们当代职业教育的课堂理论学习);“相示以巧”;即对职业学习者进行现场实训和实训,以帮助学习者能够快速的进行自己操作,了解工作的流程和技术要领,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相陈以功”,即通过具体成功的案例来教育学习者确立职业发展的可行性和人生价值.(4)注重职业教育的从小抓起,“少而习焉、其心安焉”,形成职业自我的自然状态,职业学习就会安定下来,不会随便改变.高职院校就可以通过借鉴这样的“匠心教育”,完善教育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让高职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明确努力的方向,锻炼自己的职业品格,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从而能够坚持自己的职业理想.[7]

(二)国家层面:完善“工匠制度”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工匠也不例外,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可能脱离工匠基本的生存依托,更不能用“工匠精神”的教化来弥补掩“工匠制度”的失落.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古代建立的“四民分业”、“物勒工名”、“匠籍”、“匠户”等相对比较完善的工匠制度,尽管在主观上没有改变古代工匠的生活基础和社会经济地位,但在客观上不仅保证了工匠的生存和发展,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繁荣,唐代青州李清世代以“染业”,技艺精湛,“子孙及内外姻族,尽数百家,……家富于财”,甚至钱“积(钱)百余万”(《太平广记》卷三十六).而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正是建立了完整系统的“工匠制度”,通过国家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培育了无数的“大国工匠”,才使其迅速摆脱战争的“阴翳”,一举成为世界闻名先进制造业的代表,如德国技工从初级到高级,薪水福利待遇随之水涨船高,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伦敦大学的日本经济学家森岛通夫在《英国与日本》一书中直接上指出日本建立了大量生产体制,让工匠们能够静下心在工作岗位上进行长期的锻炼和实践,成为推动了二战后日本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大多处于囊中羞涩的状态,《大国工匠》中的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首席钳工,他技艺高超,为我国的飞机制造兢兢业业,贡献巨大,但并没有改变现实生活水平的尴尬,直到两年前才通过贷款购买了70 平方米的住房,这也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高技能人才的常态.因此,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提出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规范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标准的方向,综合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技术水平、岗位要求,确立各个层次技能人才的资格,确立相应的晋升途径和薪酬水平,为技术技能人才薪资待遇的稳步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保障高技能人才的生活水平,使得“大国工匠”不仅有个人技能的荣誉,更有物质和社会地位的提升.[8]

(三)社会层面:营造“匠心文化”

从我国工匠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其身份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会有高低之分,但其生存发展的技艺技能始终都会受到相当的重视,从远古的“匠人治国”,唐代的“以技荣身”、“家富于财”,到清代康熙的“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令,金殿封宫”,尽管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提出士、农、工、商的“四民分业”基本上主导了我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和认知规范,而“处工就官府”的现实,揭示了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和所处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渲染了“匠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解放后曾经有段时间盛行对“几级工”的划分,形成了社会的效仿和努力,尊技重能成为风尚,推动了我国当时工业的飞速发展.在德国,企业界的“工程师文化”(即匠心文化)特征更是明显,工程师的性格、处事做派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企业的发展,做一个工匠也就成为很多年轻人终身追求的理想,这也对德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有着决定性、非常深远的影响.[9]而正当我国还在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时,日本则把民间艺人奉为“国之瑰宝”,纪录片《日本手艺人》中的大川良夫仍然坚持千年的传统,使用蒸笼,完全不使用现代的黏着剂,而是继续沿用樱花树皮,通过一针一线按照当初的规格全手工细密缝制,完整地保存了历史蒸笼独特的味道;出生在我国天津的“新津春子”通过21 年的历练,已经成为保洁专业大师,NHK《PROFESSIONAL 工作流派》为她做了专辑,《全世界最想上的课》也邀她做开课嘉宾,在日本迅速走红,被日本整个国家关注和推崇,被评为日本“国宝级匠人”.可见,匠心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完善“工匠制度”的同时,还必须要切实加强“匠心文化”的日常教育,减少急功近利的浮躁影响,形成“尊技重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崇“技能光荣”的社会风尚,继续发扬我国优秀“工匠精神”,不断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为“2025 中国制造”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万求,邹志勇. 墨家“道技合一”*思想[J]. 求索,2008(2):118-120.

[2] 路宝利.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史[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39.

[3] 王官成,苟建明. 用创新文化培育工匠精神[N]. 光明日报,2017-03-14(13).

[4] 搜狐公众平台.2016 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新鲜发布[EB/OL].[2016-05-13]. http://mt.sohu.com/20160513/n449265337.shtml.

[5] 闫素娥.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重构[J]. 高教探索.2012(10):144-146.

[6] 蓝皮书: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行[EB /OL]. [2016-06-12].http://mt.sohu.com/20160612/n453992477.shtml.

[7] 秋山利辉. 匠人精神[M].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2015:4.

[8] 姜大源. 职业教育应有突破建立国家资格框架[N]. 光明日报,2016-11-18(15).

[9] 搜狐公众平台. 德国崛起背后:“工匠精神”是如何炼成的?[EB/OL].[2016-06-13]. http://mt.sohu.com/20160613/n454167428.shtml.

[责任编辑徐晶]

总结:该文是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价值取向和高职院校和路径选择相关工匠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与路径 辜桃(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教学部,湖南 娄底 417000)摘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既需要国家政策导向,也需要教育强化 “工匠精神”培育是高.

2、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 【摘要】为应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探寻教改方向,提出了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新目标 本文针对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探.

3、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工匠人才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院校的兴学之基、强校之魂、育人之石,职业院校要担当起工匠精神培育的重任 本文分析提出,文化是学校的血脉和灵魂,也是发扬和传播.

4、 基于价值认同的水利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 ■李芳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本文以水利工匠评选及水利技能大赛为例,从精神引导与实践探索两个层面,从价值认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在动机激发、深层诱导、高峰体验上引导水利高职学生产生强烈认同,自觉将水.

5、 高职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原因与培养途径 摘要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塑造的价值观,高职学生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会积极加入到社会建设队伍中,利用自身的技术,为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文.

6、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的转型期的到来,工业模式由传统的工业模式转向信息化的工业时代 随之而来的是信息量的加大导致人们注意力的分散 工匠精神在这一个社会潮流巨大变化的、享乐主义和投机主义、金钱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