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吴文化论文 25hz相敏轨道电路毕业论文 所论文相重合 品生品社和生活相结合开题报告 锁相环硕士论文ppt 吴一龙论文

将相吴起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将相吴起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将相吴起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4

将相吴起,该文是将相吴起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吴起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作为魏国大将,吴起率军连夺秦国五座城池,以七万之师击溃50万秦军,魏国称霸天下;身任楚国宰相,吴起推行六大改革举措,楚国由弱变强,威震诸侯.《吴起兵法》与《孙子兵法》被并称为“孙吴兵法”,享誉中外.但吴起屡建大功后,却遭人嫉恨、陷害,最终被乱箭射死,大卸八块,下场极其悲惨.

吴起一生的遭际,耐人寻味,警示、鉴戒意味深长.

以弱胜强名扬天下

公元前440年,吴起生于战国初期的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以西.当时,众多诸侯国已被兼并,秦、齐、楚、燕、韩、赵、魏等七国争雄,战乱四起,民不聊生.乱世呼唤英雄,百姓期盼太平.

吴起家财千金,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跟曾申学习儒家文化,后随子夏研讨孔子学说,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础.后受诸子百家影响,尤其崇尚法家的治国理念,酷爱孙子兵法.

吴起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治思想虽好,但不符合诸侯争霸的现实,难以消除战乱.乱世年头,只有发展军事,选用良将,以战争手段强力铲除,才能治世安民.只有严刑峻法,抑制豪强,巩固君主,才能消除乱像,实现天下一统.

吴起的思想逐渐脱离儒家轨道,向兵家、法家靠拢.他熟习剑戟阵法,深研孙子兵略,希望凭真才实学大展宏图.然而,吴起的学识和武功与日俱进,却全无进身之机.当时的文臣武将,多是君王亲随或高官之后,寻常人等很难获得重用.尤其是吴起所在的卫国,在夹缝中艰难求存,宫廷腐败糜烂,公开受贿卖官.吴起不吝金银,大把花钱,活动于宫廷上层,期盼辅佐君王,统军征战,博取千秋功名.不料,那些宫廷高官,对金钱来者不拒,却对吴起自命不凡、急于出入头地的言行嗤之以鼻,不愿真正为他出力.吴起没有谋得一官半职,反而千金散尽,成为街坊邻居的笑柄.受人重金却不办事,竟然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吴起气得咬牙切齿:这些*,只有用刀剑才能铲除;这个乱世,只有用武力才能改变!吴起更加崇尚武功,酷爱兵法,性格中嗜杀好战的一面畸形发展.

越被人看不起,吴起越锋芒毕露,言行张扬,被坊间视为无知狂徒,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一日,吴起仗剑出行,周围邻居指指点点,嘲弄讥讽,骂他是个败家子,愚笨无用.吴起猛然回头,横眉怒目,右手紧紧握住剑柄,浑身发抖.众乡邻不但没有住嘴,反而围上前来,街头混混郑六指着吴起的鼻子说,你这个蠢才,败坏家业,辱没祖先,难道还想杀人不成?说着还滑稽地做了个砍杀的动作,引得周围一片哄笑.吴起怒不可遏,大喝一声,一剑将郑六拦腰砍倒.人群没有后退,而是火上浇油,围上前来叫骂推搡.吴起怒目圆睁,挥舞利剑,前捅后刺,左砍右杀,连杀30余人,其余人才四散奔逃.望着东倒西歪的一地尸体,看着身上、手上、剑上的斑斑血迹,吴起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自古杀人偿命,卫国已没有吴起的活路.吴起深深地跪下去,向母亲磕了三个响头,咬破胳膊发誓说:儿子此去,如果不能出将入相,宁愿抛尸荒野,决不活着回来见您!随即逃出东门,奔向邻近的鲁国求生.

家遭横祸,吴起的母亲忧愤而死,吴起信守誓言,没有回去奔丧.他知道,回去非但不能尽孝,反而会白白送死,使家门再遭不幸.吴起对着母亲所在的方向,双膝跪下,放声痛哭,一个接着一个,重重地磕头,祭拜母亲.然而,这件事在鲁国却掀起轩然大波.鲁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孝,一向被视为人之大德.母丧不归,吴起被视为大逆不道.吴起的老师说,你以后见人,不要说认识我曾申!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本来就对儒学不以为然,这下干脆一心修习兵法,研讨法家政治,希望在鲁国站稳脚跟,一展身手.

公元前412年,齐国军队大举进攻鲁国,鲁国危在旦夕.鲁穆公心急如焚,听说吴起熟习兵法,勇武过人,想拜吴起为将统军破齐,吴起也跃跃欲试.有人以吴起妻子是齐人为由,加以阻挠.消息传来,吴起恼怒不已.吴起之妻,好吃懒做,任性强悍,吴起早想将她休掉.没想到,这个竟然成为自己进身为将的障碍.机会转瞬即逝,大丈夫应当机立断,不能有妇人之仁.吴起手起刀落,提着妻子的人头,去见鲁穆公,表示忠心事鲁,与齐国一刀两断.军情刻不容缓,鲁穆公打消顾虑,任命吴起为将,统兵前去迎敌.

行军途中,吴起与士卒一起步行,夜晚与将士一同露宿,亲自掌管分发粮秣,很快赢得了军心,随从将士都愿意听他指挥,拼死力战.吴起知道,齐国国力雄厚,齐军数倍于己,正面进攻或长期防守都非良策.只有速战速决,出奇制胜,才能打败齐军.于是,吴起装作但却怕战、不堪一击的样子,让老弱士卒出入中军,将精锐部队埋伏起来,并言辞卑切地请求与齐军谈判求和.背地里却激励士气,侦察敌情,做着发动猛攻的充分准备.齐军见鲁国将领怯懦怕战,鲁军表现得老迈无能,不禁志得意满,竟然在军中饮酒作乐,全不把鲁军放在眼里.抓住这个机会,吴起在半夜发动突然袭击,一路掩杀过去.齐军猝不及防,伤亡过半,溃败而逃.鲁军得胜还朝,一举解除了危机.

齐鲁之战的胜利,为吴起赢得了盛名,也招致了鲁国宫廷一些人的嫉恨.鲁国大臣对鲁穆公说,鲁国是个小国,战胜齐国,树大招风,容易引起诸侯国的图谋,非鲁国之福;鲁国与卫国是兄弟之国,重用吴起会影响两国关系;吴起生性残暴,砍杀乡邻,母丧不归,杀妻求将,实属不孝不亲不睦,今后怕难以忠君事鲁.让吴起身居高位,恐怕对鲁国不利啊!一时间,诽谤四起,流言不断.有人甚至以吴起的家世贬低、诋毁吴起.好象吴起率兵打败齐军,反倒给鲁国惹上祸端.鲁穆公生性平庸,缺乏主见,赠送一些金银后,婉言辞退了吴起.

吴起的事业刚刚起步就遭受重挫,一时痛心疾首,茫然无措.他恨自己投错了地方,怨鲁国君昏臣狭,难容经国之才.愤懑之余,他将目光投向了邻近的新兴大国.

击溃秦军魏国称霸

就在这个时候,魏文侯发布榜文,招贤纳士,吴起赶赴魏国应招.魏文侯知道吴起善于用兵,想拜他为将.但对吴起砍杀乡邻、母丧不归、杀妻求将的种种议论,顾虑重重,认为吴起的人品还需深究.于是,魏文侯找相国李悝商议.李悝人品才学俱佳,素有贤名,不但认识吴起,而且知之甚深.李悝说,吴起这个人,志大才高,讲求实际,贪权,不择手段.但要论带兵打仗的谋略、魄力,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上!

魏国地处六国之中,时常面对秦国的袭扰和韩国的胁迫,国家处在危亡之秋.魏文侯励精图治,颇有识人慧眼,但对任用吴起,仍在慎重斟酌,生怕用人不当,误国害民.

一天,吴起身着儒服,晋见魏文侯,陈述他的用兵谋略.魏文侯说,寡人不善军事,不想深谈.吴起说,臣能从现象推测实情,从现在审视未来.您为何心口不一呢?您常年使人宰剥兽皮,绷着皮革的战车堵塞了通道.您造的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您要用这些干什么呢?如果用来进战退守,又不任用善于统兵打仗的人,这怎么行呢?从前,承桑氏的国君,讲文德而废武备,导致亡国.有扈氏的国君一味逞强好勇,自取灭亡.明智的国君,对内讲求文德,对外加强武备.现在,秦国虎视眈眈,韩国不断胁迫,您想有所作为而不决断,难道等敌人打上门来,才仓促应战吗?您应该不失时机,尽早作好战争的准备.

吴起刚到魏国,就对魏国的战备了如指掌,对魏文侯知之甚深,魏文侯不禁肃然起敬,起身抓住吴起的手说,知我者、知魏国之忧者,吴子也!

第二天,魏文侯亲自安排酒宴,由夫人双手捧着酒壶,在正殿上隆重招待吴起,两人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情同手足;你一句,我一句,畅谈统军之策,治国方略,一直谈到很晚很晚.

不久,魏文侯召集文武百官,搭建拜将台,隆重任命吴起为大将军,并亲手为吴起穿戴盔甲,赐予宝剑,给他临事独断之权,让他统兵抗拒秦、韩.

吴起上任后,与士卒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同行,很快打成一片.有位老兵生疮,吴起竟然亲口为他吸脓疗伤,感动得这位老兵紧紧抱住吴起的胳膊,泪流满面地说,将军这样对我,我要为将军拼死一战,血洒疆场!同时,吴起颁布军法营规,制定战场纪律,教育士卒认真学习,严格遵照执行.有位下属擅自行动,吴起按照军法,将其斩首示众,立威立信.根据边界的情况,吴起整军备战,严格训练,首创了通过考核选拔“武卒”之法.他让士兵全副武装,身背三天口粮,半日内能跋涉百里者,选为武卒,免除其家税赋杂役,集中统一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将士刻苦训练的积极性,锻造了一支能打敢拼的铁军.

吴起清醒地看到,对魏国最大的威胁来自秦国,而秦国的国力、兵力远强于魏国.如果一味示弱防守,一旦秦国做好准备,魏国将有亡国之祸.因此,主动进攻,积极防御,方为上策.一旦来自秦国的威胁解除,韩国将不战自保.

公元前409年,抓住秦军主力忙于征战之机,吴起率军发起进攻,魏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占了秦国的临晋、元里两座城池.次年,乘胜前进,又攻占了秦国至郑、洛阴、合阳三城,打得秦国守军没有还手之力.一时间,魏军强悍闻名天下,威震诸侯.魏文侯加封吴起为西河郡守,吴起成为集军政要职于一身的封疆大吏.

此后20年间,吴起统帅魏军东讨西杀,南征北战,与诸侯国大战76场,全胜64场,1 2场难分高下,为魏国辟地四方,拓土千里,奠定了魏国此后100多年的天下霸主地位.吴起功勋卓著,深得魏文侯信赖.魏文侯赐给吴起大量金银珍宝,华车美色,并经常与吴起同车出行,同桌饮酒,执手进出.吴起权倾天下,八面威风,有点志得意满,随意指点江山.

魏文侯去世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敬吴起为叔为父,吴起视魏武侯为君为子,两人形影不离.一天,吴起陪魏武侯坐船巡视.魏武侯指着滔滔东去的西河水说,魏国周遍地势险要,这是国家之宝啊!吴起说,国家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是地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阳湖,但治理不讲德义,大禹把它兼并了.夏桀所处之地,有黄河、济水、华山、龙门拱卫,但他无道,商汤把他推翻了.商纣王的国家,东有孟门,西有太行,恒山在北,黄河在南,可以说固若金汤,但他凶残荒淫,周武王把他消灭了.如果君主治国不讲仁德,就是同一条船中的人,也会成为敌人.魏武侯面露不悦,还是点头说,您说得对!

一次议论军事,魏武侯说,我国面临的形势,秦国在西,楚国在南,赵国在北,齐国在东,燕国在后,韩国在前.我们四面受制,令人忧虑啊!吴起不以为然地说,国家安全,事先戒备最为重要.君主知危,事先戒备,祸患就不会发生.魏国虽面临不利,但依我看,齐国兵多,阵势并不坚固,一路攻击正面,两路袭击侧翼,就可取胜;秦军凶悍,但阵势松散,各自为战,诱之以利,各个击破,就能打败他们;楚军严整但不持久,不断扰乱、袭击,就能制服;燕军重守而不善动,反复攻击,步步紧逼,它必处处设防;赵国韩国华而不实,针锋相对,以攻为守,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魏武侯对吴起的好为君师有点不满,但对吴起如此熟悉各国军情十分赞赏,高兴地说,大将军胸有成竹,我就放心了.

一天,魏武侯临朝议事,群臣的见解都比不上他,退朝之后,显得洋洋得意.吴起进言说,从前,楚庄王与大臣商议国事,大臣的见解都欠透彻.楚庄王忧心忡忡地对申公说,天下不会没有圣人,国内不会缺少贤人,能得到他们为师的可以称王,能得到他们为友的可以称霸.如今寡人缺乏才能,群臣更不如寡人,楚国真的危险了!同样的事情,楚庄王感到忧虑,您却喜形于色,这使臣深感忧惧啊!魏武侯为之一愣,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

公元前389年,秦国在连丢五城,与魏国先战于汪,后战于武城,都以失败收场后,秦惠公恼羞成怒,倾举国50万大军,气势汹汹,前来收复失地.

吴起知道,河西是秦国战略要地,关系到泰国能否出关与六国争雄,进而称霸天下的大计.失去河西,秦国不要说争霸天下,就是自保也面临危险.这次秦军不惜血本杀来,不会善罢甘休.自己手里只有五万军队,实力相当悬殊,正面硬拼必然吃亏.秦军远道而来,地形生疏,粮草供应困难,进入魏地得不到百姓支持.只有抓住敌人的弱点,避其锋芒,在运动中疲惫、消耗敌人,才能击败秦军.于是,吴起请魏武侯亲自劳军,举行庆功宴,让立有战功的将士坐在前排,使用金银餐具,与君主一起用餐,使他们受到极大的激励.在营外,魏武侯亲自赏赐立功者和战死者的父母家属,魏军士气大振,民众踊跃支前.两万多青年不待命令,自动穿戴甲胄,手握兵器,前来参战.吴起的军队一下子壮大到七万余众.

见此情景,吴起信心十足地说,民心可用,军心振奋,我们有把握击败秦军!但魏武侯仍不放心,深怕寡不敌众,要在全国征兵.吴起劝阻说,一人拼命,足使千人畏惧.秦军虽多,禁不住我军“武卒”拼命,您只管静候佳音.

在誓师大会上,吴起说,车兵不能俘获敌人的兵车,骑兵不能俘获敌人的战马,步兵不能俘获敌人的士卒,即使打败敌人,也不算有功.他要将士们不怕牺牲,冲锋陷阵,近战歼敌,肉搏取胜.

在阴晋城下,秦军用生牛皮制成可运动的车,运土堆高,往城里射箭,企图攻进城中.吴起指挥将士们用弓箭、石块、火把回击,就是坚守不出,一次又一次挫败了秦军的进攻.秦军屡攻不下,锐气受挫,士气日益低落.

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吴起神不知鬼不觉地率军迂回到秦军后面,两路夹攻,发起突然袭击.魏军“武卒”以一当十,奋勇冲杀;骑兵四处放火,马踏刀砍;车兵出城横冲直闯,人喊马叫,势不可挡.秦军被冲得七零八落,连连溃退.魏军“武卒”直杀得眼前看不见敌人,脸上的血迹都来不及擦才住手.

这一仗,秦军伤亡惨重,粮草辎重大都丢损,短期内难以组织起有效进攻,被迫退回洛水一带布防,从此转入守势.

阴晋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魏国的霸主地位,也使吴起的军事生涯达到了颠峰.在魏国,除了魏武侯,没有哪一个人的威望可以与吴起相比.吴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魏国一言九鼎,举足轻重.

魏国选相,朝野都认为非吴起莫属,吴起也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但魏武侯却任命老臣田文为相.吴起愤愤不平,找到田文说,统帅三军攻城拔寨,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吴起说,镇守一方保平安,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吴起说,管理政务,亲附百姓,增加财力,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吴起说,既然你不如我,你的地位为什么比我高呢?田文说,君主年少,举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这个时候,由你任相合适,还是由我任相合适呢?吴起想了一会说,由你任相合适.吴起看到了田文的长处,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此后全力支持相国理政.

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对吴起非常畏惧,想方设法要拔除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苦于吴起威权太重,深得魏武侯倚重,觉得无从下手.公叔手下有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名声,逼他走很容易.两人暗设计谋,如此这般.

一天,公叔对魏武侯说,吴起功高权重,才能过人,恐怕不会久留魏国.不如选一位公主嫁他,以安其心.魏武侯好像恍然大悟,连连称赞公叔顾全大局,考虑周到.

背地里,公叔却与自己身为公主的妻子,给吴起演了一处好戏.

那日,公叔郑重其事地请吴起赴宴,公主故意表现得傲慢、冷落,爱理不理,竟然在席间不辞而别.使吴起不禁想起被他杀掉的前妻,心中十分厌恶.公叔借机唉声叹气地叙说宫廷的险恶,公主的诸多不是,使吴起深为不快,败兴而归.

第二天,魏武侯兴致勃勃地对吴起说,要将一位才貌出众的公主许配给吴起,以答谢他对魏国建立的不朽功绩.没有想到,吴起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固执的一再推辞,使魏武侯很没有面子,下不了台.公叔借机加油添醋,从旁挑唆,说吴起功高震主,轻视君王,目无同僚,不可威势太重.魏武侯联想吴起对自己的诸多不恭,从此对吴起态度转冷,军国大事不再与他商议,吴起的地位一落千丈.

种种事态,使吴起觉察到公叔存心不良,蓄意加害,加上魏武侯有意冷落,可能降罪于他,心中十分不安.20多年,吴起为魏国呕心沥血,南征北战,使魏军日益强大,魏国称霸天下.可魏武侯年轻气盛,喜欢阿谀逢迎,已听不进吴起的逆耳忠言.公叔阴险奸诈,极尽排挤、陷害之能事.吴起不问朝政,不参与军事,仍欲致吴起于死地.吴起躲在府中专心写他的兵法,仍然如履薄冰,整日防范暗算.弃暗投明,另找生路的想法油然而生.他听说楚悼王胸怀宽广,礼贤下士,意在振兴楚国,就悄悄做着投奔楚国的准备.

公元前386年的一天,吴起在魏文侯的墓前久久跪拜,哭诉衷肠.他已把魏国当做祖国,把魏武侯既敬为君王,又亲若子侄,把魏军视做自己的子弟兵,本想在魏国鞠躬尽瘁,终了一生.而今年过半百,老之将至,却不得不另谋前程,投奔异国.吴起仰天长叹:我不负魏国,是魏国负我、逼我啊!他一把抹掉泪痕,呼地站起来,毅然决然地奔向楚国.

强力改革楚国崛起

吴起在魏国的文治武功,早已声名远扬.楚悼王见到吴起,一番倾心交谈后,大有英雄所见略同、知己相见恨晚之感.不顾一些公卿反对,楚悼王断然任命吴起为苑守,一年后提升为宰相,全面主持楚国政务.

士为知己者死.楚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发展潜力极大.楚悼王如此重用自己,使吴起感恩戴德,夜不能寐.他广泛与宫廷贵族接触,与士民百姓交往,与楚悼王日夜谋划,准备借鉴魏国李悝变法的经验,对楚国动一次空前绝后的大手术.

针对大臣权力太重,封君太多,连年征战,致使国贫兵弱、内外交困的实际情况,吴起大刀阔斧,强力推行六大变革:

一是统一政令,健全法制,确立楚王的绝对权威.明确规定,封君必须听从楚王的命令,不得在封地内另搞一套;大臣必须按职责行使权力,不得揽权越位,有效的消除了国中之国和政出多门的乱象,逐步形成了举国一统.

二是削减爵禄,充实国库,废除贵族世袭世禄制.对封君的子孙,三代而收爵禄.令旧贵族迁往荒僻之地,发展生产,自食其力.卿大夫不再世袭.这一举措,主要针对的是旧王室成员和过往高官的子孙.这些人,人数众多,封地广大,俸禄很高,与宫廷联系紧密,是国家的沉重负担和社会不良现象的源头.吴起对他们痛下重手,既抓住了楚国政治的一大顽症,又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三是整顿吏制,举贤任能,加速国家机器运转.罢无能、裁无用、减不急之官,选用年轻有为的干才,充实加强重要部门,使大批无事生非的官员腾出位置,自谋生路,从而使各级官吏精干、高效发挥作用.

四是赏罚严明,立威立德,取信于民.对那些政绩突出,立有军功的官员、将士提拔重用,给予重赏.对于*污吏,误国误事之人,严惩重罚,不留情面.

五是整军备战,优待士兵,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吴起动用大量资财,优待士兵,奖励表现优异的将士,抚慰其家属.从而使军心振奋,将士一心,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六是变两版筑城法为四版筑城法,进一步坚固城墙,加强了都城防卫.

在楚悼王全力支持下,吴起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短短五年多的时间,楚国就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各级官员尽职尽责,国库充实,人心凝聚,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显著提高.吴起变法,深得楚悼王赏识,深受新兴地主阶级和下层民众欢迎.但由于变法过急过狠,涉及面过宽,整个旧贵族阶层和一些实权大臣对此恨之入骨,与吴起势不两立,公开或背地里与变法唱对台戏,必欲置吴起于死地.

吴起意识到自己的艰难处境,但只有把变法继续推行下去,取得完全彻底的成功,楚国才能强大,自己才能不辜负楚悼王的重托,名垂青史.吴起没有退路,只有硬着头皮往前闯.

一次,楚悼王为一位风烛残年的旧王室成员求情,要吴起保留他的俸禄,不要迁往荒僻之地.吴起坚决地说,留一人则众人效仿,保一人则新法难行.您要楚国的前程呢,还是要一位老人的感恩呢?楚悼王听从吴起的劝告,好言抚慰那位老王室成员举家南迁,很多观望的旧王族贵胄只好跟着走了.

但是,复辟势力根深蒂固,一些实权大臣不甘心失去往日的威权.他们不断在楚悼王面前说吴起的坏话,要求停止新法.有的旧王族贵胄带着老的,拖着小的,到吴起府上索要俸禄,哀求、咒骂、威胁,扬言要罢免、杀死吴起.一些人甚至手执武器,在半道拦阻吴起,要他收回成命,不让他进殿面君.吴起真正坐在了火山口上.

在楚悼王支持下,吴起采取强硬措施,限令所有旧王族贵胄三个月内前往搬迁地,逾期不搬的,派士兵强行押解前往.对在吴起府门闹事的,一概按律问罪.

吴起强硬的改革举措看似推行下去了,楚国也确实日益强大,但反对变革的暗流仍然十分凶险,吴起的人身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就在这个当口,魏国出兵伐赵,赵国向楚国求援.吴起认为,这正是楚军北上、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的天赐良机.于是,楚军大举北进,联合赵军大败魏国军队,声威大震.紧接着,吴起率军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东击韩、赵,打败三晋的军队,而后西进伐秦,使各诸侯国惊恐不已.楚国大有一家独大,雄霸天下之势.

吴起在外久战,楚悼王遇有大事仍派使者与他商议,难以决断之事请吴起回来处置.这使吴起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安危,专心于率军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更使那些实权大臣咬牙切齿,必欲拔除吴起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暗中鼓动、庇护那些旧王族成员回到都城,寻机在楚悼王面前搬弄是非,暗中进行诬陷、杀害吴起的密谋和准备.

公元前381年,雄心勃勃的楚悼王突患急病去世,复辟势力压抑已久的怒火顷刻爆发,纷纷摩拳擦掌,要对吴起下手.身在外地的吴起惊闻噩耗,放声痛哭,一下子苍老了很多.楚悼王突然离世,抽掉了他的主心骨,也使楚国的改革面临夭折的危险.吴起急忙赶回都城,前去吊唁楚悼王,并急切地想见到太子戚,就楚国下一步的军政大事一起谋划.不料,吴起一进王宫,早就布下埋伏的旧王族成员立即关闭宫门,100多人手执兵器,一哄而上,扑向吴起.泪眼模糊的吴起,一看这种阵仗,知道难免一死,下意识地快步跑向灵前,紧紧抱住楚悼王的尸体,似在呼救,似要与楚悼王死在一起,似乎还有借楚悼王尸体为己报仇之意.

那些报仇心切的旧王族成员,知道吴起谋略非凡,剑法了得,一顿饭工夫能杀30余人.不知道他爬在那里耍什么花招,手执刀剑,就是不敢靠近.见吴起并没有拔剑而起的意思,最后纷纷举起弓箭,乱箭射死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的尸体.射死吴起还不解恨,他们拖着吴起的尸体出宫,使用车裂酷刑,将吴起大卸八块,以泄心头之恨.

吴起为楚国的强盛精心谋划,为普通百姓和楚军将士造福不遗余力,但却没有想到楚悼王身后自己何去何从.他对国家和军队的前程是那样深谋远虑,对自己的后路却往往思虑不周.他死的那么悲惨,令人唏嘘不已,百思难解.无数的百姓,强大的楚军难道不能使吴起免遭惨死吗?或许吴起根本没有想到利用宰相的权力、利用百姓和军队的力量保护自己!如果他带领一队精兵随身保护自己,那些人还能射杀他吗?司马迁说,吴起有些道理能说清却做不到,是对的.但说吴起刻薄寡恩,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就显得失客观、欠公正了.

安葬完楚悼王后,太子戚即位,即楚肃王.楚肃王容得了贵族杀害吴起,却不容他们箭射其老爸尸体.按照楚国法律,楚肃王将射死吴起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70余家旧王族成员,诛灭三族,也算为吴起报仇雪恨.

复辟势力遭受了灭顶之灾,从此偃旗息鼓,吴起的变法也戛然而止.楚肃王毕竟不是楚悼王,楚国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秦国所灭.

著述兵略誉满中外

吴起一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带兵打仗和政治变革上,但仍留下一部兵法.《吴起兵法》,《汉书》记载共48篇,主要在魏国统兵期间形成.虽然只留存下来六篇,但在战国时就与《孙子兵法》齐名,被并称为“孙吴兵法”,后来被一起介绍到西方,享誉中外.

《图国》第一篇.吴起认为,一个君主要使国家稳固强大,必须提倡四德:一是“道”,用以探求事物本源.二是“义”,用以行事立功.三是“谋”,用以避害趋利.四是“仁”,用以巩固基业.君主的言行不符合道义,祸患必然临头.所以,有为之君总是用“道”来引导,用“义”来晓谕,用“礼”来规范,用“仁”来施爱.这四种德行,提倡它,国家就会兴旺,打仗就能取胜.废弃它,国家就会衰微,兴兵必然失败.因此,商汤讨伐夏桀,夏民反而喜悦;周武王讨伐殷纣,殷人并不反对.因为他们的举动顺乎天理,合乎道义.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必先教化百姓,亲附万民,举国一心.国内不和谐,军队不和谐,阵法不和谐,行动不和谐,决不出兵打仗.有作为的君主,要用他的将士百姓,必先做好各方面团结协调的工作,让将士和百姓知道,君主爱护他们的生命,怜惜他们的伤亡.把这种工作做到家,再动员他们上阵打仗,他们就会以进击而死为荣,以退却逃生为耻了.

管理国家,统帅军队,一定要用礼来教化民众,用义来激励人心,使大家知道不讲礼义可耻.民众有羞耻心,国力强大可以出战,国力弱小也可以固守.打胜仗容易,守住胜利成果却很难.国家应避免旷日持久的战争,不战、少战,战必全胜,才能成就帝业.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种:一是争名,二是夺利,三是报仇,四是内乱,五是饥荒.战争的种类也有五种:一是义兵,二是强兵,三是刚兵,四是暴兵,五是逆兵.禁除残暴,挽救危难的为义兵;人多势众侵犯别国的为强兵;因为愤怒而动武的为刚兵;不顾礼义争名逐利的为暴兵;违背众意谋反作乱的为逆兵.义兵必须以礼仪折服,强兵必须以谦和悦服,刚兵必须以理说服,暴兵必须以机谋制服,逆兵必须以权威慑服.

明智的君主,必定严格遵守君臣之间的礼法,理顺上下左右关系,安抚、教化、聚集官吏和民众,招募、选拔、重用贤能之士,防止意料不到的变故.从前齐桓公招募了五万勇士,齐国称霸诸侯.晋文公招募了四万前锋,所向披靡.秦穆公建立了三万精锐,攻城掠地.有为之君必须查明人力,把民众中胆大勇猛的人合编为一队,把乐于参战以显示忠勇的人合编为一队,把能够登高越远身手敏捷的人合编为一队.把立功心切希图东山再起的人合编为一队,把丢城失地急于洗刷耻辱的人合编为一队.这五种人应是军队中的精锐,由他们打头阵,防守可以粉碎敌人的包围,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城堡.

君主如果能使有德才的人居于上位担任指挥,使平庸的人处于下位服从指挥,那么,阵势已经坚定了;如果能使民众安居乐业而亲近官府,那么,防守已经稳固了;如果能使民众拥戴自己的君主而斥责敌国,那么,战争已经胜利了.

《料敌》第二篇.一个善于用兵的将领,对自己的军队应该了如指掌,但对敌情的掌握却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因而,知敌就成为胜敌的关键.侦察、观察、试探、分析是通常获知敌情的方法.临阵要善用分析和实战观察之法.

一支军队中,必定有威猛如虎之士,身强力壮,武艺高强,能够冲锋陷阵.要将他们挑选出来,倍加爱护、重用,加官晋爵,厚待他们的父母妻子,鼓励他们立功受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临危不惧,击败成倍于我的敌人.

带兵打仗,应该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不能蛮干硬干,犹豫不决.八种情况下,应该果断出击:敌军长途跋涉,艰苦疲惫;敌军炎热饥渴,怕苦厌战;敌军在外日久,归心似箭;敌军粮草短缺,无法补给;敌军兵力单薄,救援无望;敌军恐慌混乱,军备不整;敌军上下离心,士卒怨恨;敌军阵形未成,进退不定.不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六种情况下,应该避免与敌交战.敌国地广人众,物产丰富;敌军上下一心,团结和睦;敌将功过分明,赏罚严明;敌君选贤任能,治军严整;敌人兵多将广,武器精良;敌有邻国帮助、大国支持.

十一种情况下敌军可打:战斗队形尚未形成;战备松弛;奔走途中;劳累过度;地形不利;处在逆境;后援未到;队形难以展开;旗帜混乱;阵形不定;上下离心;军心恐惧.这种情况下,应该调动精锐部队发起冲击,后续部队轮番进攻,速战速决,不可犹豫.

《治兵》第三篇.用兵首先要明确四轻、二重、一信.地形使马能轻松奔走,即地轻马;适时喂草料,使马轻松驾车,即马轻车;给车上油,使车轻松载人,即车轻人;给人配上利器和护甲,使人轻松作战,即人轻战.勇敢进攻有重赏,胆怯退缩有重罚.言出法随,赏罚必信.若能做到这些,便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军队打胜仗,胜在训练有素.要使部队平时严守军纪,战时军威振奋,进攻时锐不可挡,退却时迅不可追,受挫时阵形不乱,冲乱后能迅速聚拢.将领与士卒同欢乐,共危难,能聚合而不会分离,能顽强拼搏而不会疏忽懈怠.这样的军队,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

行军不可违背行止的节度,不要忽略适时的饮食,不要耗尽人马的气力.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平时就会军纪散乱,战时就会打败仗.

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打仗,可能死里求生;抱着侥幸求生的思想去打仗,反而可能死掉.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只有教育并带领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上阵应敌,才能死地求生,夺取战斗的胜利.用兵的危害以犹豫为大,三军的灾难生于狐疑.

士卒常常死于缺乏战斗技能,军队常常败于缺乏训练.所以,用兵之法以教育训练为第一要务.一人学会打仗,教会十人,十教百,百教千,进而教会全军.训练中,指挥员要学会以逸待劳,以近待远,以饱待饥的打法.士卒要学会变阵形、变姿势、变方向,熟练掌握使用兵器.要根据士卒的特点,身材矮小的使用矛和戟,高大的使用弓和弩,勇敢无畏的让他击鼓、举旗、打头阵,有智慧的让他出谋划策.平时要令行禁止,打仗要听从指挥.

驻军不可对着大山的谷口.不可占据山顶.前后左右要旗帜鲜明,按照中军的旗号行事.战前要观察风向,顺风就乘势呐喊出击,逆风就坚守阵地等待战机.

《论将》第四篇.拥有文武全才,才能胜任军队将领;兼备勇气谋略,才可担任军事指挥.单纯勇敢,必然轻率地与敌交战,祸害军队,祸害国家.因此,将领必须具备以下五条:一是理.就是依法治军,统帅百万之众如同带领少量部队一样.二是备.就是有很强的敌情观念,好像敌人就在自己的营门口一样.三是果.就是果敢而不疑虑,面对敌人不顾自己的生死.四是戒.就是不骄不躁,取胜之后头脑清醒.五是约.就是讲求实际,将令简明.出征之日,就抱定为国牺牲之志,绝无苟且偷生之想.

带兵打仗四关键:一是气机.将领要及时激励、鼓舞士气,充分调动部队杀敌立功的积极性.二是地机.善于利用艰险地形坚守,利用有利地形进攻.三是事机.就是利用间谍挑拨,派遣突击队骚扰,分散敌人兵力,造成敌方君臣猜忌,上下埋怨,瓦解敌军.四是力机.就是城池、战车坚固,士卒勇敢善战,战马脚力强健,部队战斗力旺盛.将领的威望、品德、仁爱之心和勇气胆略,必须足以统帅部属,安定军心,决断疑难,震慑敌人.谁得到这样的将领,国家就强大;谁失掉这样的将领,国家就败亡.

将领发号施令,声音必须清晰,颜色必须鲜明,刑罚必须严格.将领的令旗挥向哪里,部队就迅速打向哪里;将领的命令发到哪里,部队就拼死杀向哪里.

战争中要首先了解敌方将领的特点及才能,运用权谋遏制其长,打击其短.敌将愚蠢而轻信,就利用诡诈的计谋使其上当;敌将好利,就用钱财进行贿赂;敌将轻率少谋,就不断袭扰、刺激,使其失去理智;敌人上下离心,就使用离间计分化瓦解;敌将胆怯多疑,就利用威势施压恐吓.总之,战胜敌人,首先要了解敌将,抓住敌将的短处进行打击.了解敌将的才能,要派一名勇敢的军官带人前去试探.如果敌军训练有素,进退有度,不贪小利,说明将领善于用兵,不要轻易与之交战.如果敌军阵形混乱,纪律松弛,贪图财物,说明将领缺乏谋略,虽然士卒众多,也可以擒获.

《应变》第五篇.突然遭遇敌人,队伍发生混乱,将领应坚定果敢,临危不乱,号令及时明确.形势有利就勇猛进击,打败敌人;形势不利就主动退却,尽快摆脱困境.如果敌众我寡,应避免在开阔地与敌交战,而选择狭隘不便通行之地截击敌人.以一击十,应选狭隘之地.以十击百,应选险峻之地.以百击千,应选障碍众多之地.指挥大部队,应选择开阔地与敌决战.只有少量部队,应利用险要地形突然出击.

面对一支强大的敌军,应该兵分多路,使敌人疑惑,拿不定主意攻击谁.如果敌人按兵不动,应该迅速摸清它的意图.如果敌人同意议和,双方各自撤兵.如果敌人拒绝议和,斩我使者,就应多路出击,小胜不要追击,战败迅速撤退.如果敌军逼迫我军,我军没有退路,我众敌寡,就要分兵合击来敌;敌众我寡,可以集中力量突击.只要连续发起攻击,敌军虽多也可制服.

在溪谷之地遭遇众多敌军,应该快速撤离,不要纠缠.在高山深谷突然遭遇敌军,应该抢先发起攻击.敌军混乱,就加强攻击;敌军强大,就设法脱离战斗.

水战要掌握水面宽窄,水下深浅,而后出奇兵取胜.如果敌军渡水,就半渡而击.

阴雨潮湿,道路泥泞,使用战车作战,就应该停下来,待机再动,行车的地势宜高不宜低.无论行进或停止,一定要选择适宜行车的道路.

遇到残暴的敌寇突然闯来抢掠,要善于坚守,不要仓促应战.等到它凶焰衰竭,负重撤离时,再发兵追击,必然能够获胜.

攻占敌城的法度是:破城之后,应该迅速进占官府,控制其各级官吏,没收他们的财产器物.不砍伐树木,不扰乱民室,不抢夺民财,不焚烧物资,充分显示没有侵害民众的意思.如果有人投降,应该允许并善加安抚.

《励士》第六篇.赏罚严明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但发号施令人们乐于听命,兴师动众人们乐于参战,临阵交战人们勇于牺牲,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所以,君主一定要得人心,将帅一定要得兵心.每临大战,君主应深入部队,鼓舞、激励士气,调动将士们为国献身、杀敌立功的积极性.应举行盛大的庆功宴,请功臣和烈士家属以及士兵代表参加,对他们加官进爵,大加赏赐,予以表彰.让功臣和烈士家属感恩戴德,愿意为国赴死.让将士们受到激励,人人奋勇杀敌,争取立功受赏.

吴起与士兵同甘共苦,甚至亲口为士兵吸脓疗疮,亲自掌管粮秣,保证士兵吃好穿好睡好的实际行动,也为将领亲兵、爱兵,激励鼓舞士气做出了榜样.

本文结论,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吴起方面的将相吴起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将相吴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大吴泥塑:一个家族世代相承的泥塑情 在中国,叫“大吴”的村落有很多,但以泥塑闻名的只有一个,它就是广东省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 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大吴泥塑,以其特有的“多层贴塑”技艺,成.

2、 吴杰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家园 2017年12月举行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列入2018年的重点工作,成为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高峰集团主席吴杰庄认为由于这些领域发达程度较高,粤港澳大湾区对国际化人才具.

3、 华创资本吴海燕我所亲历的14年中国VC风投史 作为一家本土投资机构,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生存下来,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吴海燕和华创资本摸索到了独特的方法论本刊记者 王燕青 发自北京 编辑 孙凌宇 rwzkzx126 com“严谨.

4、 吴庠生平与藏书小考 张丽娴颜庆余(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吴庠(18781961),近现代诗人、词人、藏书家 藏书近万,富于古籍书画的收藏,精研版本目录之学,工诗词,词学方面尤有造诣 有寒竽阁集遗山乐.

5、 新世相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和 周琼(无锡市图书馆,江苏 无锡214023)关键词“新世相·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公共图书馆摘要“新世相·图书馆”是自媒体.

6、 后殖民理论和华语语系文学评吴娱玉《西方理论中的中国》 “西方理论”,从广义上而言,指的是近40年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进入中国的西方思想观念;从狭义上来说,则指西方20世纪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 虽然进入中国的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