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 保护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生态环境学报杂志社 生态环境学报投稿 生态环境的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1000字 农村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安徽省铜陵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生态环境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7

安徽省铜陵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该文是生态环境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和土地和铜陵市和协调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利用熵权法与协调度模型研究铜陵市2007—2014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从协调度C来看,铜陵市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07年协调度等级为良好协调类,2008—2013年则上升为优质协调类,2014年又下降为良好协调类.(2)从协调发展度D来看,铜陵市在研究期内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协调发展度越来越好.其中,2007年协调发展度等级属于失调衰退类,2008—2012年上升为濒临失调衰退类,2013—2014年又上升为勉强协调类.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铜陵市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 3012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7)05-0029-06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Land Use and Ecoenvironment in Tongling City of Anhui Province

WU Juanjuan,HE Ruh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ntropy method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were used to study the lev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land use and ecoenvironment, which took Tongling City from 2007 to 2014 as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ion degree C, Tongling showed the tendency of increasing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ing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mong them, firstly, the rank of coordination degree was good in 2007, then rose to the high quality coordinated condition from 2008 to 2013, finally, dropped to the good coordinated condition in 2014; (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D, Tongling had the overall upward tren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hich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Among them, the rank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was on offset recession class in 2007, then rose to being out of balance decline class from 2008 to 2012, finally, rose to the reluctant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lass in 2013 and 2014. In order to promot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ngling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ecoenvironment of the land in the next few years.

Keywords: land use; eco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需求,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一方面,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过度与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1999年廖重斌[1]的研究成果发表,协调度模型逐渐被引入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研究中.如陈兴雷等[2]基于协调度计算模型,以延边朝鲜自治州为研究区,对该地区2003年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措施.王枫等[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从时间序列上对广州市(1995—2007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尽管这些学者在构建指标体系与确定权重方面采取了不同方法,但是都是对于这种评价模型的实践研究.并且经过大量学者的实践证明,协调度模型能深刻反映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这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铜陵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由于长期的矿业采冶和加工,区域内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协调度评价相关模型,对铜陵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判断出目前铜陵市的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为促进铜陵市完成资源型城市的“立体”转型等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邻芜湖,西临安庆,南连池州,北接合肥.2014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113km2;2016年1月,安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枞阳县正式划归铜陵市管辖.铜陵市地处长江铜铁成矿带上,矿产资源较丰富;其中,铜、黄金、白银和石灰石储量居全省第一,硫铁矿储量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截止2014年底,铜陵市常住人口总数达到738万人,城镇化率高达7870%,位居全省第一;全市生产总值约为7163亿元,人均GDP位居全省第一[4].

铜陵市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其中:2014年,铜陵市林地、耕地面积分别为3114775hm2和2583348hm2,约占总面积的2799%和2321%;人均耕地和人均林地占有量分别为004hm2、0042hm2,远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铜陵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二、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选择评价指标

本文在借鉴相关类似研究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遵循动态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基本原则[5],结合铜陵市实际情况以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构建符合研究区区域特征的指标体系.其中,本次研究的指标层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0个指标,详见表1.

2指标标准化

本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8—2015年),《铜陵市环境状况公报》(2007—2014年).其中,部分指标的原始数据,经过计算整理后得到.由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存在属性、计量单位等差异,所以在进行计算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变成统一的指标[6].在本研究中,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为[7]:

式(1)、(2)中,i为指标的个数; j代表的是时间序列; xij和yij分别表示各个评价指标实际数值与标准化后的数值; max(xi)和min(xi)分别为标准化前第i个评价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确定指标权重

本研究选取了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作为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方法(见表1).它是一种根据客观的原始数据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8]:

式(3)中,pij等于yij∑nj等于1yij,k等于1lnn(假定:当pij等于0时,则定义pijlnpij等于0),n为Hi为第i个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信息熵值可根据下式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注:本文参照相关学者的做法[8-9],将建设用地比重、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成逆向指标.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参考陈兴雷[2]、陈珏[10]等学者的研究,选用基于变异系数的协调度评价模型,该模型是以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函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函数为基础而建立的.基于此模型,文章建立表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总体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模型.

1综合指数函数

式(5)中,F(X)和G(Y)分别表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函数得分;m和n分别表示评价土地利用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的指标总数;ai和bj分别表示第i个土地利用评价指标权重、第j个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Xi和Yj分别为第i个土地利用评价指标、第j个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2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模型

协调度(Coordination degree)是用于度量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协调状况的定量指标[1].该模型反映了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其公式为:

式(6)中,C为土地利用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取值为2.

本研究运用的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引用杨士弘[1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如表2所示.

3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模型

协调发展度(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是用于度量由系统或系统内要素构成的整体的协调状况的指标[1].该模型反映了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发展水平,其公式如下:

式(7)中,D为协调发展度;T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评价指数;α与β为待定权重,由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故α,β的取值均为05[2].

三、结果与分析

(一)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结果

文章基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计算模型,根据表1中确定的各指标权重,运用公式(5)、(6)、(7)可以测算出铜陵市2007—2014年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F(X)、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G(Y)、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数T以及协调度C和协调发展度D,详见表3.

本文基于杨士弘[12]的相关研究成果,依据表3的数据结果以及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表2),可以得到铜陵市2007—2014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等级及协调发展类型,详见表4.

(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1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类型

从协调度C来看(表4),铜陵市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07年协调度等级为良好协调类,2008—2013年则上升为优质协调类,2014年又下降为良好协调类.

2008—2013年铜陵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上升为优质协调状态,这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铜陵市土地的开发方式也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也相继提高.其中,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增长,土地垦殖率从2007年的2174%提高到2013年的2224%;单位土地面积GDP由2007年的2695万元/hm2提高到为2013年的6430万元/hm2.另一方面,2008—2015年为铜陵市启动《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全面建设阶段,铜陵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与支持下,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工作.其中,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不断增多,由2007的015%上升至2013年的070%;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由2007年的9553%提高到2013年的9795%,铜陵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而2014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又下降为良好协调状态.通过参考相关资料与文献,与2013年相比,2014年铜陵市GDP增长了10%,而森林覆盖率、造林面积分别下降了859%和656%,生态环境压力在增加,这使得2014年生态环境效益涨幅不明显,对该年铜陵市协调度的降低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2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

根据表4的结果,对铜陵市协调发展过程大概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

在评价初期(2007—2011年),该阶段铜陵市的协调发展度D经历了由失调衰退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向濒临失调衰退类土地利用滞后型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评价初期,铜陵市的生态环境基础好,而土地利用效益相比而言略显滞后,经济、社会效益发展水平不高,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略低于生态环境效益,因而属于土地利用滞后型.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方式,土地利用效益逐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GDP由2007年的2695万元/hm2增长到2011年的5474万元/hm2,接近2倍.与此同时,地均地方财政收入、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单位土地面积工业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影响土地利用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指标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同时,为积极响应“十一五”规划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铜陵市政府等积极推进“双十”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如2011年环保投资占GDP比重(038%)接近2007年(015%)的25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等指标也在不同程度的提高.

2012—2014年,该阶段铜陵市协调发展度D经历了由濒临失调衰退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向勉强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转变.从表3可以看出,协调发展度D在2011年是个出现转折的年份.这主要是由于:2012年,由于这一年的造林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远小于2012年以前,而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造成铜陵市的环境压力加大,如2012年铜陵市采矿强度(30719t/hm2)约为2011年(20239t/hm2)的15倍,与此同时,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等也在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得这一年的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水平降低,对该年协调发展水平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一阶段土地利用效益F(X)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G(Y)基本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生态环境效益小于土地利用效益,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这主要是:这一阶段,铜陵市处于“十二五”与承接产业转移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但是,作为支撑铜陵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传统产业——有色、化工、建材、电力四大高耗能行业,与此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未来几年是铜陵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压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结束语

本文利用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2007—2014年铜陵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主要结论有: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协调类型经历了“良好协调—优质协调—良好协调”的动态变化过程,协调度等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研究后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等级有所下降,铜陵市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协调两者关系.

协调发展度是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正逐步向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是研究后期生态环境效益滞后于土地利用效益且两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在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铜陵市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热带地理,1999,19(2):171.[BF]DOI:10.3969/j.issn.1001-5221.1999.02.013.

[BFQ]

[2]陈兴雷,李淑杰,郭忠兴.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7):66. [BF]DOI:10.3969/j.issn.1001-8158.2009.07.013.[BFQ]

[3]王枫,叶长盛.广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238.

[4]安徽省统计年鉴.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EB/OL].(2016-10-07)[2017-08-29]. [BF]http://www.aht.gov.cn/t/tjnj/2015/2015.html.[BFQ]

[5]马艳.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5(6):120.

[6]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36. [BF]DOI:10.3969/j.issn.1000-0690.2008.05.008.

[BFQ]

[7]赵海波.长沙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度评价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8]胡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和实证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9]刘莉.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10] 陈珏,雷国平.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116.

[11] 屈庆增.无锡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与调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12]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上文结论:这是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土地和铜陵市和协调相关生态环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青海省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协调 摘要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省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因此本文基于青海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作为论述切入点,阐述生.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探究 农业是第一产业,确保农业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呈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同时,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步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目前,我国.

3、 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分析 摘要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我国重点关注的内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我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提高我国的生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当下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可持.

4、 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态势与其 梁小青a,杨梅英b(荆楚理工学院 a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 b 图书馆,湖北 荆门448000)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汉江中下游.

5、 旅游对青岛沿海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旅游对青岛沿海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高 娅(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山东 青岛 266100)摘 要海藻的种类及生长情况能够较为直接的反映出周边的环境状况,因此通过对青岛两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所在海域大型海藻.

6、 生态环境部:精准打赢七大战役 天津市滨海新区、东丽区;河北省井陉县、开平区、孟村回族自治县……;山东省太白湖新区、武城县、章丘区……;河南省长垣县、惠济区、禹王台区&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