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输出战略论文 中国文化和抗战的论文 中国文化安全论文 cajcd格式中国文化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2500字论文 中国文化现象分析论文6000字

中国文化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中国文化和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中国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5

中国文化和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该文是关于中国文化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人才培养和试论中国文化和英语专业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侯健

(河南大学翻译理论研究所,河南 开封475000)

[摘 要] 英语专业教育应加强英语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的学习,因为它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创新型思维的培养以及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在英语语境下引入中国文化不但包括表层中国文化术语和观念,更涉及深层文化阐释和思想比较,因为后者是经由“对话”达至“创新”最后实现“认同”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中国文化;英语专业;对话;创新;认同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610( 2016) 04 - 0079 - 03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大学教育改革项目“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中华转向”改革研究”( HDXG2013 - 97)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侯健,男,河南开封市人,河南大学翻译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专业的教学传统上以英语语言的训练和西方文化的学习为重点,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类(2000:2),只有在“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中设有“中国文化概论”一门课(2000:4),并且这门课很可能在很多学校是用汉语讲授,作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出现的.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提法,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比如,“创新型人才”(文秋芳2002)、“人文通识型人才”(胡文仲、孙有中2006)等.在2013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几位做主旨发言的专家都指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化(胡文仲2014,文秋芳2014,仲伟合2014).我们认为,当下不管是“复合型英语人才”,还是通识型、创新型“高端英语人才”,他们的培养都离不开英语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的学习.英语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学习是英语专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要求,目的是实现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和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一、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重点.新《大纲》明确指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包括“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000:2).近些年,关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索取得很大进展,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显著提高.但是,由于英语学习及应用的形势发生变化,中英文化在英语交际中失衡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跨文化总是涉及两种文化的互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英语专业教学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这是与当时英语人才短缺,中外交流程度不高的形势相联系的.因为学生底子薄,入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掌握英语基本技能,就文化的互动来说,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学习英语进而更多地理解英语句子,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改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掌握英语技能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成为能够运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这一阶段,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互动的水平得到提高,主要表现为更专业更准确的理解和表达,学生的交际能力显著增强.这些培养目标都较成功地满足了时代的需要,但是,总的来说,它们涉及的跨文化交际都是西方文化跨越中国文化的交际,重点在通过掌握英语走近西方世界,而中国文化是被跨越的和失语的.对此,有不少学者都撰文讨论,呼吁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从丛2000;张兰2003;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2010;郭佳2011).

当今,中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与前两阶段不能同日而语,“现有文化力场与文化生态都会发生重大变化”(乐黛云2002: 76).在这个“文化转型期”,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在对西方的了解深入之后,对两种文化的比较与反思引起对本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的肯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这一时期,学习英语不再只是“理解他者”( to un-derstand others),更应该是“使自己被他者理解”(to make ourselves understood by others);跨文化交际不再是初期的单向的英语文化跨越中国文化,而应该是更加成熟的两种文化之间有效的对话.然而,英语专业教学并未适应变化的形势.英语文化在教学中依然占压倒性优势,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了解中国文化并且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与外国人可以大谈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却很难用英语讨论中国的问题;他们学习的英语似乎只有在国外英语文化中大有用武之地,在国内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往往捉襟见肘.最能表现这种非交际甚至反交际的例子就是,一边是大批的英语专业本科、硕士毕业生走向社会,一边是城市中公示语的英译“不堪入目”,政府文件、旅游景点、中文菜名等的英语表达让人啼笑皆非,翻译人才匮乏.英语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还是在国内工作,由于教学大多只涉及英语世界和西方文化的内容,所以,学到的语言知识对实际交际的帮助是很有限的.因为不熟悉中国文化中的事物、思想、制度等的英语表达,在交际中就会磕磕绊绊,无法使交际深入;勉强找词来译,就容易出错,造成误解,阻止更富成效的交际行为的发生.总之,学生培养的交际能力只是英语文化之中的交际能力,不是文化之间的交际能力,更不是代表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平等交流的能力.只有加强英语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的学习,熟悉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才能改变英语教育中英文化失衡的局面,为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二、中国文化与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关于现阶段英语专业教育的改革,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创新就是摈弃英语工具论(罗益民2002),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孔子曾说:“君子不器.”熟练的英语技能是必需的,但英语专业人才不是语言工具,而应该是能够通过创新实践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跨文化人才,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化人”.文秋芳指出,“创新人才”就是“一种改造型人才,他们不仅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现存的社会更完善、更完美,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2002: 14).”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创新的关键是“思辨能力”,所以英语专业改革亟须解决的是“思辨缺席”的问题(黄源深1998,2010).我们认为,英语专业培养的思辨能力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特色,重点在人文精神,特色是跨文化视角,与理工科的思辨形式不同.简言之,它不是逻辑思辨或抽象思辨,而是具有思想性的文化思辨,是围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人生学问.同样,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其创新不是表现为外在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而更多地表现为通过英语这个手段所实现的内在的知识和思维的扩展,精神的丰富和境界的提升,以及能够进行跨文化视野下的思考和批判,进而解决现实问题,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创新离不开思辨,思辨则需要一个稳固的致思的起点,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我们认为,这个起点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应该是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原因不仅在于,它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母体,是中国智慧的源泉,包含着几千年来这块土地上出现的众多问题的答案,并且外来知识、思想和信仰的成功引入都必须经过它的影响和陶铸;更重要的是,如果使中国文化闭关自守,拒绝与世界文化对话甚至角逐,那么,它将丧失活力,走向衰败,我们将失去最温馨的精神家园.

可以认为,英语专业人才的创新型思维集中体现在跨文化思辨上,而其重点是英语语境中中国文化的学习.英语语境中的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和现代阐释,本身包含了西方文化的成分,它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而是中西文化融合产生的新生事物,这个新生事物能够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使它“新,又日新”,也能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彰显其解决当代问题时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西方的哲学、宗教理论可以用来反观和丰富中国传统思想,一个英语专业人才学习《圣经》知识,不是盲目接受基督教文化及其信仰系统,相反,他会立足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的思想系统,通过比较既实现对基督教文化更深入的把握,又返本开新,认识到中国的信仰不是把生活交给上帝,而是在家庭和谐和民族复兴中追求自我实现.这种方法一举两得,既在英语学习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又在创新实践中锻炼了英语技能.

三、中国文化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因为教学内容上中西文化的失衡,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也不够深入,但是,对西方文化却十分熟悉.其实,西方社会因其较高的生活水平,对年轻人普遍具有吸引力,西方文化也因此被认为是发达文化.认同甚至向往西方文化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普遍态度;为进入西方文化而出国留学,生活,成为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梦想和追求.也正是这个原因,英语作为叩开西方世界大门的钥匙尤其重要,那扇门就是诸如托福、雅思、GRE等英语考试.所以,英语学习就是为了在这些考试中取得高分,然后到西方国家去,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并不少见.如此一来,非但英语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最后毕业生不再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反而成为民族文化的掘墓人.对于这个问题,新《大纲》已明确指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2000: 35).”由此可见,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加人中国文化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势在必行.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引入应该是在英语语境下进行的,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脉相承.简言之,“对话”和“创新”必然使英语专业人才发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和魅力,引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这条“致曲之道”从英语语境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但“曲能有诚”,最后能够取得相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的结果.其实,这个方法还有一层更现实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古代的文化典籍,因为语言的问题,很少有人阅读并理解其意义,中国文化因此丧失了展示其魅力的机会.英语语境可以开辟一条认识这些典籍的新路,通过英语,这些典籍的意义,尤其是转化为现*论话语的意义,能够得到清楚的表达,所以,通过英语可以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而使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得到增强.

事实上,西方文化虽然一路高歌猛进,但自近代以来内部矛盾凸显,越来越显出疲态,很多西方理论家把目光投向东方,希望找到医治西方文化顽疾的良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的普适性价值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比如西方学者就曾得出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顾犇:2002: 147)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更应该发扬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世界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

四、英语语境下引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英语语境下引入中国文化不仅包括对中国文化的术语和观念的英语表达的了解,更包括对中国文化思想内涵的学习和研究.前者是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重要原因,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近些年来,由于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呼吁,失语的情况有所改观.出版了一系列介绍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读物,比如叶朗的《中国文化读本》,施仲谋的《中国文化精粹》等,尤其是教科书的出版,为中国文化的英语讲授提供了便利,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1世纪CBI内容依托系列英语教材:中国文化(英文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中国文化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更是打破英语专业《英语国家概况》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版了英文版《中国文化概况》.英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这些书籍,提高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讲述中国的民俗、历史、节日等.《中国文化概况》应成为英语专业与《英语国家概况》同等重要的课程.但是,这些书籍只是介绍性的,关乎中国文化的表层,能解“对话”之渴,却很难使“对话”深入,进而实现跨文化视角下的“创新”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要想深入,必须阅读更具思想性的英语中国文化读物,了解更具原创性的现代阐释,走进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英文思想经典往往来自那些有丰富跨文化经验,双语能力极强的大师,文化比较是他们著作的突出特点,在比较中展示创新,在比较中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关切.

这一方面,新《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为英语专业开出的中国文化方面的英文书籍堪称经典.其中有容闳的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lca,蒋梦麟的Tides from the West,陈季同的The Chinese Painted by Themselves,辜鸿铭的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和林语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等.显然,这些作者都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容闳是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留学生,蒋梦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留学美国师从杜威,获得哲学和教育学博士学位.他们的自传都记录了“西学东渐”的历史片段,集中体现了对中西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而在近代“中学西渐”中,又以陈季同、辜鸿铭和林语堂的著作最为著名.这些书在西方十分畅销,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厚重和魅力,其中不乏对中西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精彩比较,饱含爱国情怀.

这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书系,还应包括海中国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比如,狄百瑞( Wm. Theodore de Bary)和卜爱莲(I-rene Bloom)主编的两卷本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陈荣捷( Wing - tsit Chan)的A Source 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源泉,把握了中国哲学,就更容易从根本上认识中国文化.这本书由冯友兰的海外讲稿整理而成,讲稿用英文写成,对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最后提出对中国哲学总的看法.此外,《中国哲学简史》不比大部头的哲学著作,而是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充满真知灼见,体现了冯氏思想的精髓.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强调修身立德为人之根本,这样的生命*和人文关怀,不但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且对于所有大学生,都是亟须学习的.通过阅读,学习这些思想性很高的英文中国文化书籍,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在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本文基于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探讨了现阶段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得出结论,英语专业教育应加强英语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的学习,因为它将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型思维,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英语语境下引入中国文化不但包括表层的中国文化术语和观念,更涉及深层的文化阐释和思想比较,因为后者是经由“对话”达至“创新”最后实现“认同”的主要途径.“对话”、“创新”和“认同”应该成为当前英语专业教育的关键词.

上文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人才培养和试论中国文化和英语专业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中国文化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国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基于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综合性普通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刍议 文 静 (广西大学校团委 530000)摘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 这一背景下,社会对舞蹈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专业艺术院团及文化事业单位转型,而地方.

2、 服务意识在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旅游英语专业为例 摘要服务意识是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所必需的一项能力,贯穿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商务英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各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

3、 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创新动力,被看作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产业,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 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归属杂乱、培养目标模糊、.

4、 基于数据挖掘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 【摘 要】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复合型人才培养也是主要的教育任务之一,但是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其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也是影响非英语专业.

5、 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摘要独立学院要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结合自身学院特点,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将毕业生质量、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课程体系及培养过程……作为人才.

6、 政校企联动德知技并重中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 【摘 要】苏州高……职业技术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在中职机电类专业中进行了“政校企联动·德知技并重”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探索,创建了“彩虹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