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蔬菜种植论文 蔬菜杂志投稿 蔬菜和健康论文 长江蔬菜杂志社投稿 蔬菜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白朗县蔬菜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蔬菜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设施蔬菜病原菌抗药性发生与杀菌剂的推广应用(续)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蔬菜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9

设施蔬菜病原菌抗药性发生与杀菌剂的推广应用(续),本文是关于蔬菜类本科论文怎么写和抗药性和杀菌剂和推广应用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接上期)

3.抗药性产生原因及机制

(1)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病原菌自然群体中发生变异,存在着不敏感个体,在药剂选择压下,敏感个体大部分被杀死或抑制或对药剂变得适应,不敏感个体逐渐增加,成为抗性亚群体,当不敏感亚群体在群体中占优势时,病菌对目标药剂的抗性就发生了.换言之,田间用药,可选择出抗性菌株.

抗药性产生与否及快慢与药剂作用机理、使用方式(交替使用、混用、单用)、施药时机(预防、治疗、铲除)、施药方法、每个生长季使用次数、施药间隔期、品种布局及用药面积等直接相关.有利于增加药剂对病菌选择压的因素或施药方式往往也有利于病原菌抗药性亚群体的产生及流行,导致抗药性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例如单一依靠某种药剂或同类药剂防治某一病害,防治手段单一,过于频繁、超剂量及单独施用“高风险”药剂(例如甲霜灵、嘧菌酯、多菌灵、嘧霉胺、乙霉威、啶酰菌胺、氟噻唑吡乙酮)均有利于抗药性产生.采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或混合使用等科学施药方法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年限. 抗药性产生与病原菌传播方式(气传、种传、土传)、抗药菌株适合度也有关.霜霉、疫霉、灰霉主要依靠气流传播,产孢量大,容易变异,重复侵染,用药频繁,易产生抗药性.

病原菌对特定药剂抗性产生之后,对相同作用机理或作用位点的其他药剂也有抗性,称作“交互抗药性”,存在于酰胺类杀菌剂各品种之间、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各品种之间、苯并咪唑类药剂各品种之间.但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各品种之间、脱抑制剂不同品种之间交互抗性关系不太明显.严格来讲,药剂之间是否具有交互抗药性主要取决于抗药性机理是否相同.

据报道,不科学用药是导致黄瓜靶斑病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特效药,菜农常常将3种以上的药剂混用,防治黄瓜靶斑病,可能会造成多抗产生.多主棒孢侵染力和繁殖能力极强,传播速度快,易变异,对多种杀菌剂药剂产生抗性,难于控制.田间广泛用于黄瓜病、灰霉病防治的多菌灵、硫菌灵、代森锰锌、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对黄瓜多株棒孢造成高选择压而易产生抗性.

(2)抗药性机制

研究病菌在生理生化上的变化与抗药性的关系,即菌体在生理和生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获得抗药性.这些细胞内生理生化的变化分下面几种情况,其中以第一种最为重要:作用位点突变导致药剂与作用位点亲和力下降;病原菌细胞膜运输系统改变增加药剂排泄或减少吸收,即病原菌内含物通过细胞膜外渗,致使药剂在菌体内的积累减少,到达作用靶标的药剂浓度下降;解毒能力增强或活化能力降低;改变代谢途径,又叫“绕道作用”.

甲霜灵与黄瓜霜霉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作用位点(rRNA聚合酶)的亲和力下降是其对甲霜灵产生抗性的机制,由一对显性基因或半显性基因控制. 李红霞等(2003)报道,辣椒炭疽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B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是导致病原菌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且与乙霉威(NPC)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

Yan等(2008)报道,中国的32株番茄叶霉病菌对硫菌灵的抗性分成两类BenR1和BenR2,BenR1菌株对硫菌灵有抗性但比敏感菌株对乙霉威更敏感.BenR2菌株对硫菌灵有抗性,对乙霉威不敏感,所有供试菌株对异菌脲敏感.BenR1菌株B微管蛋白编码基因发生198位子点突变,引起谷氨酸被丙氨酸替代(G198A),BenR2菌株发生200位子点突变,引起苯丙氨酸被酪氨酸替代( Ph200T).

Qol类靶标作用于病原菌的位点是线粒体外膜呼吸作用链上的细胞色素bcl复合体,细胞色素b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或酶的变化,降低药剂与靶点的结合,从而表现出抗药性.欧洲亚洲瓜类霜霉病菌、欧洲马铃薯和番茄早疫病菌、美国马铃薯早疫病菌、黄瓜靶斑病菌、瓜类蔓枯病菌、瓜类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是抗性菌株线粒体中泛醇氧化位点的细胞色素b基因编码的127—147位和256—296位氨基酸序列区内的氨基酸残基发生点突变,由G143A的取代导致的抗药性,其抗性倍数一般在100以上.日本番茄叶霉病菌、美国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是由于发生F129L突变引起的.由F129L和G137R点突变导致的抗性倍数一般在5—15之间.李红霞等(2006)报道,比较辣椒炭疽病菌野生型菌株及其突变体P-1的细胞色素b基因,发现该基因存在F129L的突变类型,是导致C.capsica对嘧菌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嘧菌酯抗药性机制清楚,点突变,抗性稳定,不同突变类型的菌株抗性水平差别较大.

Gudmestad NC等(2013)发现美国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菌株中近99%抗性菌株细胞色素b基因发生F129L突变.Landschoot S等(2017)报道比利时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A.alternata)对啶酰菌胺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抗性菌株中,70%A.solani抗性菌株和41%A.alternata抗性菌株中在琥珀酸脱氢酶基因不同亚基(SdhB、SdhC、SdhD)上发生一个或多个突变,引起氨基酸替代.40%A.solani和58%A.alter-nata群体对Qol类杀菌剂和SDHI类杀菌剂有双抗.A.solani最常见亚基SdhC的突变,未见亚基SdhD突变.A.alternata群体在3个亚基上均发生突变,SdhD突变较少见.大多数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抗性菌株发生Qol突变,也发生Sdh基因突变.

番茄早疫病菌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是因为啶酰菌胺作用位点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突变.山西省番茄早疫病菌对啶酰菌胺中抗菌株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SdhB亚基上除了发生H278R突变外,还存在163T和K261M两种突变,中抗菌株的SdhB亚基出现V245G和E263D突变,特高抗菌株的SdhB亚基上出现S61L突变;未发现抗性菌株的SdhC亚基存在突变;高抗和特高抗菌株SdhD也未发生突变,而中抗菌株的SdhD亚基上出现T47A突变.抗药性可能与抗性菌株的细胞排毒能力增强及与抗逆性有关的一些同工酶活性变化有关.番茄早疫病菌对异菌脲抗药性与其AsHogl基因表达特征相关.

4.设施蔬菜主要病原菌抗药性治理对策

抗性治理的目的:降低抗性风险,延缓抗性产生或发展;控制住病害在抗性地区的流行,针对不同病害及杀菌剂采取不同防治策略.

抗性治理的途径:合理用药,减少同一杀菌剂的使用频率和使用剂量来抑制抗性菌株出现,降低选择压,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生,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加强病菌对常规药剂抗性监测、药效验证和对新药剂的风险评估,一旦发现特定病害对特定药剂产生了抗性,应采取应急治理措施,换药或暂停使用抗药性问题严重的药剂,待敏感性及防病效果有所恢复后,重新启用老药剂,并关注同类药剂之间是否具有交互抗性关系;开发新的作用机理的高效杀菌剂,与其他有效药剂交替使用;提倡病害综合治理,充分利用非化学防治,减少用药.

合理用药的方法:提倡预防性用药,尽量避免铲除性施药;按推荐剂量及施药间隔期用药;限制每个生长季每种高风险药剂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限制每个生长季中低风险内吸剂不超过4次;在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时期使用高效及长持效性药剂;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与多作用位点抑制剂混用或交替使用.

设施蔬菜病害综合防控:结合抗耐病品种的利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精准化学防治(选择有效药剂,合理混配用药和轮换用药,用对时机、剂量、次数、间隔期),在充分掌握发病规律和监测或预测病害发生时机的条件下,将非化学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延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降低因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注重田间管理,摘掉病枝病叶病果;采用无滴膜、地膜覆盖、膜下浇灌或滴灌技术,降低棚室湿度,控制低温高湿病害;将枯草芽孢杆菌、木霉等生防菌剂或植物源杀菌剂与化学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采用穴盘基质化嫁接育苗技术,提高作物抗病性;高温闷棚,控制霜霉病等病害流行.

设施黄瓜霜霉病菌抗药性治理对策:(1)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抗病品种.(2)建立无病育苗基地.(3)注意控制温度,适当提高夜间温度,避免植株叶片上结露.通风排湿,降低空气湿度,小水勤浇,膜下浇水和滴灌.(4)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性.及时整枝、打杈.剪除病叶和下部老叶.(5)平衡施肥,避免过度施氮肥.(6)精准减量化学防治:在黄瓜初瓜期即为发病高峰期,即使未见病斑,也要喷药,间隔10—15天喷施一次,加强病害监测,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装袋带出,轮换喷施不同内吸剂,也可将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进行桶混使用,保证也正面和背面喷匀.重点喷施棚室南端的5—6株和发病植株周围,间隔期7—10天.发病较重时,交替喷施银法利+烯酰吗啉,或增威赢绿+代森锰锌,间隔期5—7天,并结合高温闷棚.阴雨天采用百菌清或烯酰吗啉烟剂熏蒸或用精量弥粉机喷粉.(7)推荐用生物杀菌剂几丁聚糖、地衣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申嗪霉素、小檗碱、苦参碱、蛇床子素、乙蒜素、枯草芽孢杆菌,保护性化学杀菌剂丙森锌、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硫酸铜钙、松脂酸铜、喹啉铜、氧化亚铜、碱式硫酸铜、百菌清、二氯异氰尿酸钠、氯溴异氰尿酸、苯菌·氟啶胺、氰霜唑、锰锌·苯酰胺、波尔·锰锌、春雷·王铜,内吸性化学杀菌剂霜霉威、烯酰吗啉、烯酰·氰霜唑、烯酰·中生、烯酰·百菌清、双炔·百菌清、丙森·缬霉威、三乙膦酸铝、丙森·膦酸铝、乙铝·锰锌、乙铝·百菌清、烯酰·锰锌、氟噻唑吡乙酮、烯酰·唑嘧菌、吲唑磺菌胺.提倡交替用药和混合用药,限制高风险药剂使用次数,不作铲除性用药.(8)慎用甲霜·锰锌、甲霜·霜霉威、甲霜·百菌清、烯酰·甲霜灵、霜霉·精甲霜、精甲霜·锰锌、精甲·百菌清、精甲·嘧菌酯、嗯霜·锰锌、唑醚·代森联、氟嘧·百菌清、霜霉·嘧菌酯、嘧酯·噻唑锌、烯酰·霜脲氰、烯酰·醚菌酯、烯酰·吡唑酯、烯酰·嘧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霜脲·锰锌、丙森·霜脲氰、霜脲·吡醚、嗯酮·霜脲氰、霜脲·嘧菌酯、氟啶·霜脲氰.

瓜类病菌抗药性治理对策:(1)选用抗病品种(天津黄瓜所的品种),注意透光、合理灌水、降低空气湿度、施足有机肥.(2)注重预防.发病前,交替喷施硫磺、多菌灵·硫磺、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乙嘧酚磺酸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枯草芽孢杆菌、几丁聚糖、多氧霉素、武夷霉素、小檗碱、四霉素、蛇床子素、大黄素甲醚、代森锰锌、乙嘧酚、百菌清、苯醚甲环唑等,间隔期10—15天;(3)发病初,轮换喷施EBI类: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苯甲·乙嘧磺、苯甲·吡醚、氟硅唑、咪鲜胺、锰锌·腈菌唑、戊唑醇、氟环唑、醚菌酯·氟环唑、唑醚·氟环唑、氟菌唑、戊菌唑、四氟醚唑、戊唑醇·肟菌酯、戊唑·嘧菌酯、唑醚·戊唑醇、戊唑醇·百菌清、己唑醇、乙嘧酚、吡噻菌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四氟醚唑、四氟醚唑;SDHI类:啶酰菌胺、氟吡菌酰胺、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健达)、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SC(健攻)、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绿妃)、唑醚·啶酰胺、30%醚菌酯·啶菌酰胺SC、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WG(凯津)、41.7%氟吡菌酰胺SC,或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露娜润)、苯菌酮.(4)慎用苯并咪唑类:氟环·多菌灵、硅唑·多菌灵、硫菌灵、甲硫·乙嘧酚、硫磺·甲硫灵;Qol类: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醚菌酯·乙嘧酚、醚菌酯、中生·醚菌酯、肟菌酯、硝苯菌酯、寡糖·嘧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胺·戊唑醇.(5)提倡交替用药和混合用药,限制高风险药剂使用次数,不作铲除性用药.

黄瓜靶斑病菌抗药性治理对策:(1)与非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2)加强带菌土壤和种子的检测,从源头控制病害发生,及时施药,防止病害远距离传播.(3)用55℃温水浸泡黄瓜种子和嫁接用的黑籽南瓜种子30分钟.(4)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并随之深翻土壤,以减少田间初侵菌源.(5)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量施用硼肥.(6)防止黄瓜植株早衰,控制深冬低温寡照季节结瓜数.(7)浇水后注意放风排湿,发病初期摘除病叶.(8)加强病害带菌土壤和种子的检测,从源头控制病害的发生,及时施药,防止病害的远距离传播.结合其他防治手段,多方位限制病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提倡综合防治,实现病害的可持续控制.(9)加强田间抗药性动态监测,检测对苯并咪唑类、乙霉威、二甲酰亚胺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例如啶酰菌胺)、甾醇合成抑制剂等杀菌剂的敏感性,为制定化学防治策略奠定基础.(10)注重预防.发病前,使用荧光假单胞杆菌、百菌清、氢氧化铜、代森锰锌、咯菌腈、氟啶胺、苯醚甲环唑、异菌脲、乙蒜素、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露娜润)、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健攻、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进行喷雾.在发病初,使用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露娜润)、苯醚甲环唑·咪鲜胺、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SC(健攻)、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进行喷雾.在抗性地区,慎用多菌灵、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甲霉灵、嘧霉胺、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寡糖·嘧菌酯、中生·醚菌酯、氟环·多菌灵、硅唑·多菌灵、甲硫·乙嘧酚、硫磺·甲硫灵、烯肟菌胺·戊唑醇.氟啶胺和咯菌腈对菌丝生长有强烈的抑制.(11)提倡交替用药和混合用药,限制高风险药剂使用次数,不作铲除性用药.(12)针对不同杀菌剂采取不同用药策略,在黄瓜移栽前或者定植后早期收获时期使用啶酰菌胺预防.

瓜类炭疽病菌抗药性治理对策:(1)种植抗病品种:如黄瓜津研4号、中农5号等;(2)种子消毒:播种前,将黄瓜种子及用于嫁接的南瓜种子以温水(50—55℃)浸泡20—25分钟.或将种子以(150倍液)浸泡1.5小时,以清水洗净,晾干.或除去瘪粒,将种子放入50—60℃热水中(三开兑一凉)不断搅拌,直至30℃左右,静置浸泡6小时,捞出晾干后,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WP拌种.也直接可用50%多菌灵WP600倍液浸种1—2小时,清洗后催芽.(3)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用无病土育苗;清除病残植株,增施磷钾肥,通风降低湿度.(4)发病前,每亩用80%福美锌·福美双WP(炭疽福美)75克、或50%克菌丹W P125—187.5克、或50%硫菌灵·硫磺SC95—125毫升、或250克/升嘧菌酯SC(阿米西达)40—60毫升,对水45—60公斤喷施,间隔期10—15天.发病初期,每亩用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8—12毫升,或10%苯醚甲环唑WG(世高)40克,或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百泰)40克,或250克/升腈菌唑乳油30毫升,或125克/升氟硅唑乳油(福星)12毫升,或325克/升嘧菌酯·苯醚甲环唑SC(阿米妙收)40毫升,或62.5%腈菌唑·代森锰锌WP(仙生)75毫升、75%肟菌酯·戊唑醇WG(拿敌稳)10—15克,或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26.7—32毫升,或20%苯醚甲环唑·咪鲜胺AE30—50毫升,或50%咪鲜胺锰盐WP(施保功)25—50克,或25%嘧菌酯SC1500倍液、吡唑醚菌酯、硫菌灵、戊唑醇、或咪鲜胺,对水45—60公斤,混匀喷雾,间隔期7—10天,连喷2—3次,兼治黄瓜蔓枯病、病、黑星病.阴雨天使用百菌清烟剂、硫磺粉熏蒸预防.(5)还可推荐使用硫磺、克菌丹、苯甲·吡醚、氟硅唑、咪鲜胺、咪鲜胺锰盐、硅唑·咪鲜胺、锰锌·腈菌唑、戊唑醇、戊唑·嘧菌酯、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露娜润).(6)在对苯并咪唑类和Qol类杀菌剂抗性地区,慎用硫磺·甲硫灵、多·福·溴菌腈、咪鲜·甲硫灵、甲硫·戊唑醇、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唑醚·代森联.(7)提倡交替用药和混合用药,限制高风险药剂使用次数,不作铲除性用药.

(未完待续)

综上所述,此文是关于蔬菜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抗药性和杀菌剂和推广应用相关蔬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百合科蔬菜杂草发生危害和化学防除述评(续) (接上期)圆葱田杂危害与化学防除圆葱在各地有多种别称,个别仍称洋葱 圆葱耐贮存,耐运输,既可做不同菜肴,又具多种保健强身作用,为蔬菜类之首 圆葱亩产高达5000—5500公斤,经济价值可观.

2、 不同施药器械对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效果 摘 要长久以来,传统手动喷雾器是我国农药施用的主要设备,在喷施过程中,往往造成农药大量流失浪费,农产品农残超标,水土环境大面积污染,以及农作物药害频繁发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静电喷雾技术的出现,可大大.

3、 几种小型农机具在设施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几种小型农机具在设施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卢阳,田春英(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石洞子沟农广校,河北 承德 067000)摘 要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产业化水平逐渐提高,机械化水平愈发提高 文章重点介.

4、 临汾市设施蔬菜栽培实用技术 摘要临汾市是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市,截止2017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 94万hm2,产量144 98万 t,设施蔬菜生产在农民增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适合当地的设施蔬.

5、 山东省设施蔬菜主要害虫发生调查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方面要求也随之提升,特别是蔬菜类,既要求蔬菜外观质量好,又要求有机无农药残留 因此,在种植蔬菜过程中,管理技术要求非常高,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蔬菜外观和质量的罪魁祸首.

6、 设施蔬菜根结线虫防治措施对比试验 随着保护地的快速发展,蔬菜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日益凸显,产量损失达1030,严重的达50以上 蔬菜根结线虫侵染的伤口又加重了枯萎病、根腐病……土传病害的发生,已成为当前设施蔬菜生产上的一大障碍   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