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上海教育杂志 上海师范大学夜大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上海自贸区 上海数学期刊 上海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打印要求 上海大学期刊社ebsco 上海高校学术期刊提升计划

关于上海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场关于上海民营院团近年的调研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上海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9

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场关于上海民营院团近年的调研,本文是关于上海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和万紫千红总是春和上海民营院团和调研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当1984年上海成立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民间职业剧团—上海多林电子轻音乐团,在上海缤纷炫目的演艺舞台上,如雏燕发出第一声微弱的鸣叫,不曾想这鸣叫引来各艺术品种民营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汇聚千军万马,成为上海演艺界的一支新的强有力的生力军.这也是因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而崛起的新生力量.在其后的30年间竞相出现在上海各个区、县的民营剧团,虽然也有生有灭,成长有起伏,但随着我国文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演出团体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005年,、财政部、人事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要求“努力挖掘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演艺资源,支持和引导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尤其是2009年6月下发《关于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后,市区各级门逐渐加大了支持和扶持的力度,上海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总体来说,沪上民营剧团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新机制,在激烈的演艺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承继和可观的票房价值.他们机制灵活,没有包袱,面向基层,开拓市场,奋力前行,与上海国有剧团形成互补效应,同时对其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

对上海民营剧团今年的发展状况,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向度进行分析,以期勾勒其发展概貌.

从纵向度分析,近年上海民营剧团发展较快.世纪之交,上海民营剧团的发展,基本处在“散兵游勇”阶段.到了2006年底,上海的民营剧团发展至59家,演出场次达7000余场,在剧团数量和演出场次上,首次超过了上海的国有院团.2010年底,全市注册的民营剧团为79家,这一年,民营剧团演出场次达8950场,完成了上海文艺院团演出总场次19938场的45%.2012年,上海共有1.5万多场演出,其中民营剧团的演出超过了1万场.而到了2014年底,民营剧团数量曾达到172家;到2016年,大致稳定在130家左右.

不仅是演出场次和规模,上海民营剧团的表演亮点和艺术品种门类非常广泛,有京剧、昆曲、沪剧、现代舞、芭蕾舞、民族古典舞、歌剧、音乐剧、滑稽戏、相声、舞剧、杂技、魔术、儿童剧、交响乐、短笛国乐、淮剧、扬剧、黄梅戏、绍剧、鼓剧、鼓乐剧、鼓上舞等等.其实最早民营剧团还是以地方剧如沪剧为多,而京昆剧却一直是空白,直至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和徐汇燕萍京剧团先后成立,这种情况才得以转变.而曾经一度消失的黄梅戏、扬剧也因着这些民营剧团的平台而重归海上;还有一些以往较少在上海出现或者说难以立足的艺术品种如相声、绛州鼓乐、现代舞等也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使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民营表演团体艺术品种门类最多最全的城市.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素来的“海纳百川”的特质所滋养的土壤才得以有今天民营剧团万紫千红的样貌.

不过,从横向度对比,上海民营剧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其一是民营剧团数量、规模相对外省市差距巨大,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显得不匹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民营剧团的数量已破万家,年演出场次达200万场以上.以北京为例,到2012年6月,其民营表演团体达到530家;即便是与上海同属长三角地区的浙江,仅民营的越剧团体每年为农民演出就有15万余场,观众达8000万人次之多,营业额达3亿元以上.

其二是上海民营剧团良莠不齐,发展不均衡,呈两头较小、中间较大的“橄榄形”发展态势—这即是说,发展较好的也就那么几家,如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现代人剧社、锦辉传播、恒源祥戏剧发展公司、勤苑沪剧团、彩芳沪剧团、新东苑沪剧团、开心麻花剧社、徐汇燕萍京剧团、阳光舞蹈团、鼓舞东方文化传播公司等.

上海民营剧团这两年的一个新现象是交响乐、轻音乐团体的涌现.这在中国的其他城市是少见的,这也说明了上海城市文化的提升.

上海优秀民营剧团总体来说都非常努力,努力出原创精品,努力进社区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努力建设团队、剧场,努力培养观众群体,也积极参加了各项演出活动、评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因民营本身的活力和多元,各家文艺剧团都有他们自身的个性,也有一些共性.我们结合多方数据和调研,了解到一些较为详细的信息和一些宝贵的反馈,在此记录,以期有关部门的关注,也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文本记录.也希望我们日后能持续关注,能看到他们的成长,也看到这座城市的成长.

要IP 更要原创

说起IP话剧,自然首先会提到锦辉传播,会提到孙徐春.

孙徐春从传统沪剧界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国际一级演员转型到他自嘲的话剧“商人”,从传统曲艺到制作舞台剧,他不是在玩跨界,而是全然转型了.锦辉传播如今已能自负盈亏并做成更大规模且拥有一众买单粉丝捧场的成绩,可以说是上海乃至中国民营剧团的一块亮眼招牌了.而“粉丝戏剧”也成为锦辉传播商业模式的精髓.

可能因为正是从传统曲艺界优秀苗子转型跨度如此之大,面临的质疑也愈多.比如,助力锦辉一炮打响的大IP改编为多媒体3D裸眼魔幻剧形式的《盗墓笔记》,被很多传统戏剧人质疑为“缺乏戏剧精神 ”.面对质疑,锦辉方面没有做任何辩解,直接在宣传单上打出这样的口号“没有艺术的一台粉丝剧”.其余诸如《浪漫满屋》《盗墓笔记》《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小时代》《同道大叔》等IP都和锦辉合作推出了相关剧目.此外,锦辉还是周立波海派清口、“金星脱口秀”的幕后推手.

这其实和孙徐春的清晰定位和自我认识有关,他坦言当初从沪剧界走出就决心只做商人,而且自己经营公司的话,压力和困难都是实实在在的,必须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只能走人.于是,孙徐春才首先选择话剧这一目前观众群体、特别是年轻观众群体最广泛的艺术演出形式.所以对他而言,商人当然是以市场和粉丝为导向的,同时也要坦承运气和眼光.比如,现在我们总是在谈的IP改编,这一块锦辉是做得很早的,当年一眼相中《盗墓笔记》的IP并买断,才有了现在的锦辉传奇.因此从公司和品牌运营来说,锦辉是成功的.当然,为了做成多媒体,投入的资金也是巨大的,因为要比普通的话剧制作成本高3-4倍,但是回报也是很高的,据孙徐春透露,每年有5000万的票房回报.但是这其实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旦有了好的回报,下一次做的起点就更高,可能就需要更高的投入,面临更大的风险.

锦辉有今天的成绩自然也离不开一个出色的团队,孙徐春很欣赏团队的版权谈判员,因为那些IP剧都是他去谈的.最近锦辉还拿到了东野圭吾小说五年的演出及改编版权,计划每年推2-3部,一共将有8部作品亮相.

孙徐春也是很实在的人,他坦言当然是有忧虑的,他羡慕开心麻花的蓬勃原创生命力,也担忧有一天IP被消费完了,锦辉怎么办?而且锦辉目前推出的原创作品,无论是从观众反响还是票房来看都很不理想.目前,锦辉自有的可当代艺术中心剧场,也作为与长宁区政府合作、针对上海“文创50条”规划的青年原创力量孵化基地,致力于IP孵化,同时也吸引全国原创剧目落地上海,并将一部分版权留在上海.未来,锦辉准备进军影视产业,将这些保留下来的版权作品影视化或二次元化.

除此之外,考虑到舞台剧的天花板很明显,锦辉传播开始做产业链延伸,现在有五大板块:锦辉戏剧、锦辉影业、锦辉剧场、锦辉艺人、锦辉剧本.最近,锦辉针对上海“文创50条”规划又推出新的规划和作品.

另一位成功的民营话剧团现代人剧社和锦辉传播有着相似的定位和眼光.创建已24年的现代人剧社,和锦辉一样拥有自己的演出剧场.除了在自己的剧院(新光悬疑剧场)演出,也在人民大舞台、兰心大戏院、共舞台等商业剧场的演出季每年保持演出400余场的体量.同时也在北京签约了剧场、全国15个城市巡演,并通过40部悬疑戏进入市场的良性循环.和锦辉一样,现代人剧社最初也是做IP走红市场的,他们的IP是“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而阿加莎的侦探小说原著原本就在国内大热,有粉丝群基础;加上剧本本身出色,即便是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也很容易喜欢上阿加莎的话剧.且现代人剧社是上海民营剧团中最早尝试以制作人为中心的演出运作模式.

比起话剧市场的火爆,其他剧种的民营剧团可能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比如沪剧,作为本土一大剧种,曾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上海大街小巷、人人都能哼一曲的剧种,如今却面临着市场萎缩、观众极大流失、严重缺乏创新力的局面.2006年,沪剧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然而,愈是困难的局面,愈显迎难而上和不忘初心的可贵.

新东苑的“快乐家园”

在闵行,就有这样一个沪剧院.新东苑推的是“快乐家园”理念,也即提倡一种生活方式,将沪剧融入为社区生活的一种.新东苑近两年一直在做“文化养老”的产业.沈慧琴从沪剧演员出身、转业做地产企业功成名就,再回来做民营沪剧院,并研制出“文化养老”以及“养老+儿教”结合的模式,自负盈亏,有眼光有魄力更有情怀.

沈慧琴说为了建立更好的“文化养老”模式,她曾走访了世界各地200多家养老机构,然后因地制宜研制出如今新东苑的模式.她笑言如今自己也是进入“退休状态”的老年人,所以她会想:我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是怎样的?这样的换位思考和代入之后,她所创立的这些板块和内容,就非常有说服力了,她说:“我只希望看到他们快乐,我希望大家一起‘优雅地变老’”.加之沈慧琴的初心一直促使她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思考这样一个严肃的议题:海派文化在今天究竟该怎样发展?在老年人群体以及未来的老年人群体中应该如何体现?

这就是她建立慧音剧场的初心,即便只是一个“社区剧场”,却以国际一流水准重金打造,甚至邀请了台湾101大厦的设计师来设计.除去非常专业的剧场硬件条件,新东苑沪剧院的团队也很专业,有自己的民乐乐队,有自己的编剧、演员,还会邀请专业的表演艺术家给演员进行指导.剧场也有足够的空间给予演员排练.如今,慧音剧场依旧坚持公益路线,对本地居民进行“文化配给”服务.慧音剧场除了新东苑原创的沪剧演出,亦有音乐会、朗诵会、派对等.而新东苑“快乐家园”本身也有话剧社、太极社、书法社和沪剧班,学员越来越多且不限本地居民.

沈慧琴如此重金支持沪剧院建设,真的是靠一份情怀.从事房地产25年之后的回归,使得她尤其珍惜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新东苑的产业本身也分为房产、地产、金融投资和养老产业,其中养老产业为目前的主业.同时,沈慧琴也想在年轻观众的培养上花一些心血,比如,目前的养老其实也有和亲子教育结合的模式.新东苑的公益文化基金会本身也分为面向养老和面向儿童两块.值得一提的是,沈慧琴表示,人工智能开发也不落下,未来会发展机器人医疗服务.

目前,新东苑沪剧团有两部原创作品,其一是已在今年上海优秀民营剧团展演季中演出的《河道清清》.下半年还将制作一部以改革开放四十年独生子女一代成长的题材,以“动迁”为切入点.提及以年轻人为题材也是出于沈慧琴希望培养年轻观众的想法;目前新东苑沪剧院的团队也有不少年轻人加入,担当改编原著、新舞美尝试.

当然,从民营剧院的角度来说,沈慧琴也坦陈国家扶持还远远不够,“民营企业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散养的孩子”—沈慧琴如是说.同时也希望日后国家多多扶持民营演艺剧社.

彩芳的亲民活力

擅长演唱筱爱流派的孙彩芳,于2008年创建了彩芳沪剧团,活跃在南汇、奉贤等远郊的村镇、社区、养老院等,十年来深受基层欢迎.

今年也是彩芳沪剧演艺服务中心成立满十周年了,孙彩芳团长她提及2008年是一个好时机,国家曾发文支持民营剧团的成长,她便在原南汇区文广局的支持下于2008年9月25日正式登记成立了“上海彩芳沪剧演艺中心”,并在10月28日举办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当时沪剧界泰斗王盘声与孙徐春等著名沪剧名角都特地前来祝贺.2011年,彩芳沪剧团创排沪剧《一夜新娘》远赴香港演出,该剧由姚声黄、夏剑青编剧,王兴仁执导,在港演出期间上座率达到了100%,受到香港戏迷的极大追捧.2013年5月9日浦东彩芳沪剧团又走进了东方艺术中心举办沪剧交响音乐会,孙彩芳在音乐会上不仅邀请到了著名沪剧演员孙徐春、洪立勇等助演,还特邀知名指挥王永吉执棒、上海徐汇大众乐团伴奏.

目前彩芳沪剧院的场地和新东苑一样,都是自家产权房,约2000-3000平米,包括了整个剧团的排练、演出等.剧团所有的开支也都是由孙彩芳自家企业赞助,可见,孙彩芳不仅戏演得好,管理也有方,经营剧团有声有色.

彩芳沪剧团如今每年至少出一部原创剧目.2017年的《担当》是国内首部消防题材沪剧,歌颂消防战士无私奉献,特邀上海沪剧院于建福担当导演.孙彩芳表示,每年一部原创剧目是必须的,且定位正能量、主旋律大戏.如《担当》在去年10月起就在上海各区县巡演了60余场,政府是非常支持的.

目前,孙彩芳担心的是观众群体、特别是年轻的观众群体,她坦言沪剧确实不如话剧那般受年轻人欢迎,但是她目前依旧在大力培养年轻观众,比如剧团也招中学生加入,作为课余兴趣班培养;也走进校园,培养年轻观众.

彩芳沪剧团除了江浙沪演出,也走进香港、澳门,并走出国门到新加坡等地演出,颇受当地观众好评.

孙彩芳如今再回头来做沪剧,可谓“不忘初心”—她自言从小就爱上唱沪剧,她回忆起小学时代会在料理家务之余经常外出捡废旧物品,到收购站换回了一角、二角钱,给家里“雪中送炭”;当时田间场头以及家里广播喇叭成了她唯一的“知识源泉”,她常随着广播喇叭播出的沪剧节目哼上一句两句.后来进了生产队的皮鞋厂工作,唱沪剧已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爱好.后来到了1984年7月,孙彩芳18岁之时,当时川沙县举办业余沪剧爱好者大奖赛,她就报名了,参赛的节目是《碧落黄泉》中的“玉如临终”.虽然没在这次大赛上得到名次,但正是这个第一次走上舞台改变了她的命运.当时施湾乡文化站的领导看了孙彩芳的演唱觉得她有发展前途,就把她招进了乡文艺工厂,边工作边下乡演出.第二年,南汇沪剧团又将她招进了剧团.可是到了1987年,剧团在市场经济中渐渐力不从心,解散了.当时孙彩芳就决定下海经商,从镇上开水果店开始创业,直至如今的产业.终于,在2008年,孙彩芳创办了沪剧团.

孙彩芳说:沪剧是最爱,如果我最喜欢的事情都做不好,那没有事情能做好了.

求解“人才荒”

在民营剧团身上,敢于创新和闯市场的特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他们能与国有剧团进行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本钱.不过,根据我们的走访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民营剧团最根本的担忧与其说是市场,毋宁说是对团队建设中人才建设的担忧,各大小演出团体都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有心无力的无奈.因为艺术院团要发展,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归根结底就是“出人”,只有有了“人”才有戏.而目前多数民营剧团财力有限,都是根据剧目需要临时组建演出队伍,实行“一戏一聘制”“养戏不养人”的模式.

锦辉就坦言原创IP的压力,孙徐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愿望.新东苑沪剧团也在花很大心血培养年轻创作人才.而话剧、音乐剧等观众市场好的剧社,尤其需要好的人才,上海安可艺术团也是如此.该剧团原创的《致命咖啡》荣获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资助,是中国首部“直击合成毒品”危机题材的原创音乐剧,启用的也是年轻团队,在2017年一整年中巡演不断.即便如此,对安可艺术团来说,不确定因素太多,因为演员都是外聘的,必须要配合演员的演出时间,有时候经常会遇上主要演员缺席而不得不启用替补的情况,使得演出的质量也存在不稳定性.他们希望能与专业院校达成合作,至少能形成稳定的表演梯队.

上海海上雅乐艺术团推出了诸多原创的民族乐和古乐,与音乐学院等合作,既有学术高度又有文化视野,包括他们很多对古诗进行改编演奏令人称赞.但是他们也坦言好的演奏家留不住,使用成本过高,现在团队的实际情况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这两年比较缺好的原创作品的原因正在于委约好的作曲家费用很高昂(因为音乐演出本身就是“昂贵”的艺术).

上海鼓鼓文化艺术团则急需对口的专家,有好的专家才能有好的创新源头;上海大众乐团的90多人团队也濒临资金短缺问题,尽管他们纷纷收到海外邀请,但由于种种资金问题而搁浅.上海海邻爵士乐团也表示,专业表演人才不是自己创业就是进入国有院团,对民营院团来说很难招到优质人才.上海青年马戏团则致力于改善杂技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在多媒体影像、儿童剧、幽默剧等方面多元发展;2015年,剧团的杂技魔术剧《上海光影》获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扶持,是很大的肯定,希望有后续持续的支持.上海勤怡沪剧则表示,剧团如今主要困难是创作新剧目所需要的好的编剧、导演、作曲等人才,但是对自负盈亏的民营院团来说费用高昂.而对上海如意越剧团来说,他们更希望能给予自己的演员进修的机会尤其是向专业院团学习,同时也希望更多政策资助能助力剧团引进年轻人,改善从业者老龄化现状.上海阳光舞蹈团则表示,希望能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等平台上积极推出一些上海民营剧团的剧目、节目;同时在民营剧团的扶持方法上也希望能多样化,打造民营剧团文化产业园区、促进互助发展的生态.资金上也希望“广撒网”,不要过于集中.这也是徐汇燕萍京剧团的心声,作为上海唯一一家民营的京剧团,他们很希望政策在人才引进、尤其是戏校毕业生引进方面能与国家院团一视同仁,包括职称评定方面,也有利于团队稳定和人才的长远发展.

事实上,综合来看,上海大多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目前仍处于体量小、底子薄的状态,几乎都没有专职的编导作曲创作人员,往往在需要时临时聘请组合,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风格和追求.此外,当同类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形成竞争态势后,“暗度陈仓”抢人才之事也频频发生.当然,这并不是好的生态.所以对于上海民营剧团的扶持与发展也是亟需思考对策和商议出路的议题,于上海舞台艺术的发展而言是大有可为.

结语

上海,历来是一个中外戏曲汇聚的大码头,还是一潭艺术活水的大源头.30年,上海民营剧团的创业征程充满挑战、机遇;30年,上海民营剧团的发展之路充满艰辛、曲折.困难与执着相随而不忘初心,重新启航就在眼前.《上海艺术评论》将持续关注上海民营剧团的发展,我们的征途也刚开始……

该文点评: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万紫千红总是春和上海民营院团和调研方面的上海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上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小学语文教学重知识而轻实践、重结果而轻过程的不足 为了让小学生多观察自然、贴近生活、拓展视野,小学语文老师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设计到课堂环节的安排,可谓匠心独具,.

2、 上海综合交通APP进入加速跑政务APP让湖北政务服务更亲民 出门坐公交,不知在站台上还要……多久动动拇指用“上海公交APP”,就能查到想乘坐的公交大约何时到站,准确率达96 像这样的手机终端“智慧交通”应用还有很.

3、 梦想一场 许华刚吃过晚饭,手机铃声就响了 许华看一眼,不打算接,因为他知道是她打过来的 她是一个出租车司机 许华从火车站出来,上了她的出租车,突然闻到了一阵芳香 许华看了看车窗外,道路两边开满了各种好看的花,芳.

4、 叶大春随笔 鞋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有两个文人,一个叫祖士少,喜欢聚集财宝,一个叫阮遥集,喜欢收藏木屐 两种嗜好都是一种负担,但没人能分出他俩的高低来 一次,有人到祖士少家去,正好看见他在把玩财宝 祖士少见客人来了,急.

5、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上海模式建设 摘要上海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组织框架、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优势与管理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上海模式” 全面分析总结上海公共图书馆总.

6、 上海小学徒为医院筹款归来 记者黄 祺90岁的方惠成先生,在上海徐汇区自己的一套公寓里,接受了新民周刊的采访 这位当年的上海滩小学徒,从上海到香港再登陆美国,和千万早期华侨一样,走过了自己辛苦而精彩的大半生,用自己的能力赢得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