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改革开放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 改革开放成就论文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论文 改革开放小论文 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经济论文 改革开放开题报告 改革开放论文结论 改革开放政治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毛概论文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激荡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电影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改革开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1

激荡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电影,该文是改革开放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激荡和改革和开放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上海电影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生产基地,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发展潮流也对这个区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978 年到2018 年,作为正在进行时的上海电影,也依然可以看到正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978 年起,上海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体思想引导下,从废墟走向复苏.经过40 年激荡,今天的上海电影,正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从调整到发展:上海电影之春(1978-1992)

1978 年以后,中国电影的创作在“解放思想”的时代强音下开始恢复生产,而《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的发表,为整个中国文艺界送来了“春天”.这一年,国家的具体政策的引导主要确立在“恢复”的思路上,例如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决定恢复“”前的管理办法,并通过调整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的生产基金.尽管随后在具体的放映的单价与电影制片厂的结算比例上有所调节,但是,在当时的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电影生产也只能在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开展.

首先,在体制上,上海电影管理机构也开始恢复.1978 年,上海电影系统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孟波、张骏祥先后出任电影局局长;徐桑楚、特伟、洪林、李资清等分别担任上影、美影、科影、译影厂厂长.在艺术创作的指导上,上影恢复以汤晓丹、傅超武、桑弧、刘琼、鲁韧为首的5 个创作集体;成立以张瑞芳为团长的上影演员剧团;重建文学部.

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恢复电影生产之初就体现出非凡的创作实力.例如,1977 年的《祖国啊,母亲》《大刀记》和《平鹰坟》等3 部故事片.其中,《祖国啊,母亲》热情讴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部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1978 年出品的“伤痕”电影《于无声处》、宣传计划生育的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以及歌剧舞台艺术片《江姐》等.此后,“三代”导演同台竞技,上海电影在新时期之初就形成了一个高峰.

1978 到1986 年间,上海电影的创作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在文化意识和社会批判上都体现其先锋性.其作品量和“影人”群体在全国的总体创作版图中还是处于先锋的行列.这一时期上海电影在文化和思想意识的批判上与时代的风潮非常贴近,例如在“伤痕”电影、具有现代悲剧意识的政治“反思”影片的创作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和《小街》都是对“”的控诉,然而其形式探索各异其趣,体现了导演的才华.同样,吴永刚、吴贻弓共同导演的《巴山夜雨》则以诗一般的电影语言做了一个群像式的时代概括,折射出艰难岁月中依然闪耀着的人性光芒.叶楠为此而获得第一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张瑜则成为第一届金鸡奖的影后,石灵、欧阳儒秋、仲星火、茅为惠、林彬、卢青因为成功创造了片中的一组人物群像而获得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在这期间,上海出品的“”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及其导演谢晋成为中国最具现代悲剧意识的政治反思影片的代表性的人物.他在作品中所赋予的政治- 人物- 命运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主题上,再次昂扬起“通俗剧”/“影戏”的叙事传统.1986 年7 月18 日,上海《文汇报》展开了对谢晋电影的讨论,上海财经学院青年教师朱大可的《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拉开了“ 谢晋模式”争论的序幕.朱大可所张扬的现代独立意识、科学精神、男权思想等理论武器,对谢晋的“电影儒学”“道德情感”的批判固然充满文化再启蒙精神,然而今天看来,其对中国电影“通俗剧”/“影戏”传统传承和认识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上世纪80 年代是一个文化反思、荡漾的年代,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各自以自己的热情和表达方式言说对社会历史的思考.上海出品的“第四代”导演群体的作品是整个“第四代”导演群体中的主力.如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和《小街》,吴贻弓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和《姐姐》,黄蜀芹的《青春万岁》和《童年的朋友》,史蜀君的《女大学生宿舍》,石晓华的《泉水叮咚》,于本正的《漂泊奇遇》等.这些电影着力表现普通人在动荡中的命运,呼唤人的尊严、自由、价值和人道主义的回归,带有艺术家个人色彩.对电影艺术本体的创新是“第四代”导演的共同特征:打破沿袭多年的单一线性封闭式的叙事格局,显示出一定意义上的现代悲剧意识.

这个时期上海电影人努力在电影的题材选择上、对社会文化层面的现实主义挖掘上、类型的拓展上也展现出不凡的能力.例如,农村题材虽然不多,但是影响力很大,导演赵焕章也因连续拍出《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和《咱们的退伍兵》而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影片.《喜盈门》公映后,约有一亿以上人次观看此片,创造了建国以来单片观众人次的最高纪录.《庐山恋》首开中国风光片之先;《东港谍影》《405 谋杀案》在侦破片构思方面的突破;《好事多磨》《快乐的单身汉》将现实生活矛盾的轻喜剧化处理;《蓝光闪过之后》对灾难片的大胆探索等等,即使本身并不成功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片也有其一定的经验价值.

“ 第五代”创作群体从1983 年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在其后的短短一两年内迅速推出一批震动影坛的全新力作,如张建亚、江海洋、彭小莲等,这期间也努力拍出了像《冰河死亡线》《最后的太阳》《我和我的同学们》等一批与上影传统形态颇为不同的新颖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黄蜀芹在1987 年奉献的、获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影视节“金鸟”大奖的《人· 鬼· 情》,为上海电影争得了当年的最高荣誉.

1986 年不仅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20 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40 周年的纪念之年,也是国内开展“娱乐片”大讨论的年份,中国电影创作从此呈现为两个流向:“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和“娱乐片”的创作.《当代电影》在1987 年连续数期刊登了“对话:娱乐片”的专题讨论,以理论界为发端,连续几年《电影艺术》《中国电影时报》《文艺报》等报刊也陆续展开有关娱乐片的讨论,1989 年1 月9 日和12 日,广电部副部长陈昊苏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娱乐片主体论”的观点,遭到批评,“娱乐片”的探讨也就此告一段落.然而,大量娱乐类型片已经开始生产.上海从1988 到1992 年,也拍出一批如《庭院深深》《黑匣喋血记》《断喉剑》《销魂刀》《传国密诏》等娱乐性较强的影片.“主旋律”电影有李歇浦导演,杨亚洲、汪天云编剧的《开天辟地》艺术地再现了中国的诞生历程,获当年度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吴天忍导演的《烛光里的微笑》,在社会上引起广大的反响和共鸣,获第四届童牛奖优秀儿童片奖;青年导演胡雪杨的《留守女士》,更以艺术品质广受好评,获得第十六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最佳影片金像奖.

“中国动画学派”所在地—上海美术片厂也再次焕发活力.1979 年推出的建国以后第二部动画长片《哪吒闹海》,极富民族风格.1980 年的动画片《三个和尚》享誉海内外.嗣后,上海美影又有动画片《人参果》《鹬蚌相争》,水墨动画片《鹿铃》,木偶片《阿凡提》和剪纸片《火童》等优秀影片相继问世.而1984 年投产、1985 年初完成的中国第三部长动画片《金猴降妖》,则是上海美术片创作在这一时期的最后高峰.

从竞争到融合: 国有电影企业化之路(1993-2002)

“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十四大的召开,使相对滞后的电影体制改革终于启动.1993 年1 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实施细则》最为重要之处是取消了建国以来国产影片统购包销的发行放映体系,然而这使得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电影制片业一时难以适应,纷纷在观望中调整改革措施.此时空缺的电影市场却由大量的社会资金和海外资金所参与的“合拍片”与美国“分账”大片掀起了波涛之势.

对于《意见》和《实施细则》,上海很快做出反应,1993 年3 月18 日,由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制的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大陆电影行业中第一个股份制企业.4 月,永乐在上海市场发行我国第一部分账影片《狮王争霸》取得400 多万元票房,发行收益过100 万元.这一案例的成功打破了原有“出售拷贝”制度,采取*发行或收入分成等方式进行影片交易,使出品公司大幅度增加了发行利润,对中国电影市场和创作影响深远.

在永乐公司的推动下,1993 年沪上电影票房收入逾1.2 亿元,比1992 年增长了50% 以上,票房收入超百万的影院有38 家,比1992 年上升了63%,永乐公司实现利税2300 万元,比转制前一年增长118%,体制改革初步告捷.1994 年10 月,上海第二家影视发行公司—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成立.同时,上海又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第二条发行渠道—东方院线.竞争机制的引入,有效地激活了上海电影市场.

“永乐”很快于1996 年7 月1 日正式成立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从单一院线发行的企业开始进军行业的上游—电影制作.永乐影视(集团)公司制作出品的第一部影片《海之魂》,由吴贻弓执导,于人民海军建军49 周年之际首映.由李歇浦执导的香港回归一周年的献礼《燃烧的港湾》也是一部耗资上千万的大片.女导演鲍芝芳推出的新片《辩护》,也是1997 年的上乘之作.1998 年永乐又投拍了《黄河绝恋》,摄制尝试了新的市场运作机制,编导和主要演员的酬金在影片销售完收回成本时发放,利润超额部分给上述人员分红,这一做法为制片业的改革开启了一条新途径.至此永乐影视集团由侧重于发行放映转到创作生产与发行放映并重的轨道上来,从而形成与上海影视(集团)公司两翼齐飞的局面.

电影制片与管理方面也在体制上相应进行改革.1992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劳动用工制度、干部聘用制度和职工分配制度;同年秋,上海影城正式对外开放.1995 年10 月,上海市委决定,原上海市电影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撤二建一”,成立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率先在全国实现影视合流,但这次的整合实质上削弱了电影在上海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此外,在改革过程中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变革上海电影的创作机制和制片模式,使之从原来的“导演中心制”逐渐向“制片人中心制”过渡,与世界电影发展潮流同步;改革上海电影的投资模式,使之走向多元化,令社会融资成为制片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等,都显现出一定的积极意义.上海电影电视( 集团) 公司于1996 年2 月16 日宣告成立,该集团公司以上海电影制片厂为母体,集合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电影发展总公司、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上海新光影艺苑和上海银星假日酒店.永乐的成功,客观上对市场资源形成垄断.此后永乐便开始四面出击,筹划上市.之后上市计划的搁浅,导致永乐资金链断裂,而电影行业的整体萧条,也给了永乐致命一击,到2000 年前后,永乐已经债台高筑,危机四伏.

2001 年是上海电影业改革取得突破的一年.根据国家《关于进一步组建电影集团的原则意见》的精神,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于该年的8 月底成立.新组建的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由原上影集团、永乐集团、动画集团、译影厂、科影厂、上海影城、求索制片公司等10 家单位组成.上影集团以影视制片、影视发行和其他相关产业经营为三大经济支柱,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影、视、录综合发展的运作体制和经营格局,实现电影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由于上海电影的国有资源由此高度集中,虽然也有民营企业跃跃欲试,但上影一家独大格局彻底奠定.

2002 年国家对电影的发行放映体制进行重大改革.6 月,根据国家的文件精神,全国按行政区划的各级电影发行公司全部解体,代之而起的是35 条电影院线公司.上海先后成立了4 条院线:上海联和电影院线、大光明院线、世纪环球院线和星美院线.新院线制打破了区域垄断,减少了发行层次,改变了单渠道发行的格局,让利于片方与影院,对电影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上海电影市场2002 年票房比上年增长37.87%,达到1.827 亿元这一时期的上海电影制片业,仍然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份额,其创作思路和改革方向,与国内电影政策和创作思潮也是相契合的.“长沙会议”之后,上海电影创作的独特性也是显而易见的:1997 年上海地区共生产电影故事片11 部,比上年提高10%,在全国各制片厂中处领先地位,占全国电影生产总量(88 部) 的1 / 8.在这11 部影片中,现实题材8 部,历史题材3 部.1998 年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共投产故事片6 部,完成4 部,较之1997年的11 部下降幅度较大,约占全国电影完成总量(82 部) 的4.9%.1999 年,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共生产完成故事电影16 部、纪录电影1 部、美术电影1 部.此外,随着“民间”资本和“合拍片”的出现,上海电影业也无例外,在合拍片的名义下,推出纪念上海解放50 周年和国庆50 周年的献礼影片《春风得意梅龙镇》的成功包装,为上海电影国际化之路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国际化合作与文化自觉(2003-2010)

2003 年中国加入了WTO,外资影片也参与到中国电影市场的竞争.此后,进口分账影片从每年10 部增加到每年的20 部.尽管2002 年颁发的《电影管理条例》规定进口大片总量不超过中国市场发行总量的三分之一,实际电影市场上的票房比例一直与*平分秋色,势头有增无减,中国电影/本土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为应对整个电影行业内的体制机制改革的浪潮,上海也及时地推出了《关于振兴上海影视产业的若干意见》,根据《上海文化发展纲要(2004 ~ 2010)》和《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上海影视产业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了主要任务,提出建立影视产业相关政策的信息公布平台、启动影视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设立上海影视业发展专项基金、切实保护影视作品知识产权等多项措施,促进上海影视产业的繁荣.

从2003 年开始,上海电影创作主要呈现为三个方面的倾向:(1)国企与民营共同撑起上海电影制作的大戏;(2)以合拍片所代表的国际合作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态势;(3)主旋律电影娱乐化/ 类型化的创作倾向.

由于国家《电影管理条例》和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文件的出台,社会上新成立的民营影视机构开始加入到电影生产行列,使上海的电影生产从过去单一的国有电影厂生产变为多元的生产格局.从2003 年开始,上海出品的12 部影片中,民营电影公司就占1/4,而到了2010 年,上海电影创作形成了多家电影制作机构齐头并进的局面,打破垄断.在22 部获得国家出品放映许可证的影片中,上影集团有7 部,其余15 部被13 家国有与民营电影制作单位包揽.

虽然上海的民营电影公司开始焕发出创作的活力,但是,总体来看上海电影的创作还是以上影集团为代表的国有的电影机构.此时,上海电影集团采取加强与青年知名导演联合创作,如从2004 年开始贾樟柯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的首部影片《世界》,以及随后的《三峡好人》《24 城记》《海上传奇》等,都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这个时期,国内的多家摄制机构联合拍摄已是常态,强强联手为电影生产带来生机与活力,上海电影人也继续加强跨地域合作.上影与中影等合作的《建国大业》、与华谊合作的《风声》,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与保利博纳等联合出品的《十月围城》,与广东联合出品的《麦兜响当当》《喜羊羊和灰太狼》,上海百量投资咨询公司参与中影制作的《南京!南京!》等都在电影市场有不小的影响.

事实上,随着国际合作空间的打开,以及新世纪以来内地与香港(简称CIPA)、大陆与台湾(简称ECFA)一系列协议的签署,电影合作的“华语文化圈”已悄然形成,快速形成效应.以2004 年为例,在中国故事片的总产量破纪录的212 部影片中,有1/3 强的影片是在CIPA 协议后香港片以合拍的名义获得国产身份.纯港片随后也在内地发行不再受配额限制,这都极大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合作化进程.上影集团于2003 年率先与香港电影公司合拍《地下铁》,故事取材于台湾幾米漫画、上海取景、香港创作团队参与,气质较为独特.2004 年,上影与香港导演王家卫合作出品了《2046》;2005 年,合拍片占了上海的故事电影出品的1/4,其中《伯爵夫人》是中英合拍片,《如果· 爱》是陈可辛北上的首部电影,上影还和关锦鹏合作《长恨歌》,集结了两岸三地众多明星.2006 年,上影聘请香港主创团队拍摄香港动漫改编的《龙虎门》,颇具票房号召力.之后,与王家卫合作《蓝莓之夜》,李安导演的《色戒》,以及朱延平执导、周杰伦主演的《大灌篮》,都是上影加速国际化,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王家卫、李安的作品在国际上斩获多项大奖.

结语

上海电影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生产基地,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发展潮流也对这个区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上海电影的积淀和充满地域性的文化传统也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浪潮中首当其冲.例如“三代”影人的创作、培养、传承,与台港合拍片的力度、与海外电影的交流合作、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就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里成为上海凸显的成就.尤其是在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不遗余力,贯穿整个33 年的始终,不乏优秀作品和一些突破之举,并且一直承担着国家意志表达的重任.

到2010 年,所谓的台港合拍片概念已经成为历史,“华语电影”文化圈已然形成.合拍片电影的发展已经促成了两地电影人“北上”的浪潮,并出现了一批两地、三地影人共同拍摄,刻意在故事中融入了不同地区所共有的文化勾连,以期最大限度地获得整个华语电影市场.还是从2003 年开始,到2016 年,中国电影的市场急剧发展,每年呈24%-33% 的比例增长.与此相呼应的,从2009 年开始,上海电影创作生产数量稳步增长,市场票房显著提高.2010 年上海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9.4 亿元,增幅40.7% ;全年观影达到22878000 多人次,增幅18.0%.上海电影票房收入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前三(第1 为广东省,超过15 亿,第2 为北京市,超过11 亿),在全国单列城市电影票房排名居第2 位,仅次于北京市.

2016 年8 月17 日,上影集团与“中影”一起成为第一批国有电影企业上市公司.上市后的上影集团是一家具有“电影制片+ 专业化电影发行公司+ 综合性电影院线+ 高端影院经营”的全产业链公司.2015 年,上影发行的影片票房占全国7% 的市场份额,上影旗下联合院线的总票房收入达到31.4亿元,约占全国7.1% 的市场份额.如今,上影集团的产业链还延伸到制片、发行、放映、片场、主题公园,上影有了自己的电影博物馆,也有了自己的片场,配有600 亩的上海车墩影视基地,还有东方电影频道这样的传播媒介,上海银星假日酒店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总之,上海电影产业结构的调整,各方资本也已经对上海电影制作加大投入,与此同时,上海电影学院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合资机构)等教育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将会与电影生产机构共同推动上海电影迈上新台阶.

此文总结: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激荡和改革和开放方面的改革开放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改革开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羽化成蝶:改革开放40年以来电影引进政策的演变和绩效 内容提要 艺术的生命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生态格局发生了巨变 其中,针对外国电影的引进政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诸多变化,引进方式由统购包销逐渐走向多元整合,原.

2、 潮起浦江听凤鸣砥砺奋斗为梦想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综述 上海是民族保险业发祥地,也是昔日远东保险中心 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焕发了上海的青春,也点燃了保险业的梦想 四十年来,上海保险业率先开放,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始终在服务大局和全局中滋生力量、发展自身,形.

3、 《渴望》:改革开放初期的淳朴价值观 渴望是实实在在被亿万人“渴望”着的,刘慧芳是时代节点上最光彩照人的“母性”投影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嗯,不错,那会儿,张凯丽女.

4、 康师傅: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本刊记者 袁子健(见习)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无数的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康师傅便是其中一员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长韦俊贤在采访中诚挚地说“康师傅本身.

5、 毛振华:改革开放和企业家精神结合,投资中国前景看好 11 月3 日,2018 楚商(博鳌)年会召开,来自全国31 家省、市、自治区湖北商会,海外10 多个国家的湖北商会代表团参加此次年会,1200 多名楚商齐聚海南 开幕式上,湖北省楚商联合会监事长、中.

6、 俞敏洪:改革开放真正释放了人们的创造力 过去大家都觉得中国很穷,中国人民就是怎么努力都发现依然是很穷 小时候我们也很努力,我从6岁就开始干农活,干到18岁依然很穷,但是到了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改变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真正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