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有关宿鸭湖的论文 麦积山硕士论文 湖湘文化传播论文 论王夫之对湖湘文化的影响论文 山师教育学毕业论文 张山雷医学论文集

关于湖山有约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湖山有约:行走在现实和梦幻之间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湖山有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4

湖山有约:行走在现实和梦幻之间,本文是关于湖山有约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有约和湖山和梦幻类硕士论文范文.

文/ 李皓图/ 薛翔文

2016 年12 月31 日,这座城市还没有从梦中醒来.透过越野车的挡风玻璃远远望去,城市的天空,被一种阴郁的云层笼罩.对于这座城市来说,这样的阴郁并不多见,明亮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主题,在大半个中国因为阴霾的困扰而焦头烂额的时候,这座城市的天空,也总会用一片醉人的湛蓝,在你的心头,涂抹上梦想和希望.

可是今天……

我即将开始一次漫长的旅行,青海省海南州.这是一次与湖山有关的浪漫之旅,在岁末,在季节更迭的节点,我用一次旅行,完成对生命的致敬.

有这样一句流行的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为什么?我想,那是因为对自由的追求永远都是人的天性,旅行是对自由的实践.

西宁车过拉脊山时,我再一次回头向西宁望去.笼罩在西宁城上空的沉重的阴霾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散去,不知何时,那片湛蓝,又一次回到了这座古老城市的上空.

这是我的故乡.

它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精准化示范城市.每年夏天,有越来越多的背着旅行包的人会拥挤在这座城市,感受这座城市节奏的缓慢以及天空的湛蓝.

我是在去年夏天认识朵朵的,那个女孩的故乡是阴霾的重灾区,她在西宁的一栋老楼里,租了一间旧房子,每天她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老房间的窗户前,看那蓝得几乎是透明的天空.朵朵说,她要记住这个颜色,这是属于梦想的颜色.西宁就是这样,充满了梦幻的色彩.

拉脊山拉脊山又称拉鸡山、唐述山.此山南北两面都有原始森林,尕拉鸡(石鸡)特别多,所以民间称作“拉鸡山”.唐述山是藏语的音译,翻译成汉语是“鹰飞不过去的地方”.汉语由其意转写为“拉脊山”,“脊”有横亘、高耸之意,很适合拉脊山的形象.

我想这个传说有可能是真的.在我儿时生活的那个小镇的周围,尕拉鸡曾经是最常见也是最卑贱的禽类,只是如今,它在那座小镇的周围已难觅踪影.我想,在动物的眼中,人一定是丑陋的,因为人的入侵,有太多的动物不得不节节败退,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故乡.如果说,我们今天旅行中的行走,是为了追求梦想和自由的话,那么它们的行走,则包含着太多的辛酸和无奈.这是人类的罪过.

主峰海拔3820 米的拉脊山,是祁连山山脉的支脉.在青藏高原庞大的山系构成中,祁连山最为著名,这不仅是因为在祁连山的两麓,诞生了太多风起云涌的故事和传奇,这样的故事和传奇,将中国的历史,装点的一派斑斓,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还影响了青藏高原的气候,让这片既年轻又古老的土地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

拉脊山巍峨挺拔的身影,挡住了东部季风的脚步,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在东西两麓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因为受到东部季风的影响,拉脊山东部是一派阡陌纵横、杨柳依依的景象,而拉脊山的西麓则是牧草凄凄、牛羊成群,拉脊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天然分水岭.

贵德当然,这也不绝对.地处拉脊山西麓的贵德便是一个意外.这里是黄河上游四个盆地中气候最温润、物产最丰饶的地方.

下了拉脊山后,公路便顺势直下,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曾经一度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的树木田塍又一次回归到了我们的视野.

贵德的树木要比河湟流域其他地区的树木粗壮许多,贵德的物产也要比河湟流域其他地区的物产丰富,这一切都是黄河的馈赠.

贵德是一座因为黄河而闻名的塞外小镇,“天下黄河贵德清”是人们对流经贵德县城的黄河之水赞美.有一位诗人,曾将这段黄河,称为“黄河的少女时代”,我爱极了这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称谓,她让贵德这座建立于明洪武年间的高原古城,有了属于自己的温度.

其实,贵德的历史远比它建城的时间早许多,早在恐龙时代,这里就曾经是生命的乐园,在贵德出土的三趾马化石是那段历史最有力的佐证.贵德还是赵国屯兵河湟时,最早的经略地,此后,在历史风起云涌的大势中,贵德几经沉浮,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文化构建.

人文明王朝对于作为一座城镇的贵德来说意义深远,至今在贵德城中,依旧保留着玉皇阁、大佛寺等一系列的明朝古建筑群,这些都是贵德建城之初的历史遗迹.

或许正是因为贵德盆地封闭的地理特性,贵德还是河湟谷地甚至整个青藏高原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之一.行走贵德,我曾在张荫西和王文泸先生的旧居前徜徉,他们是贵德这片风华之地造就的隔代大儒.

你且不要以为,封闭就必然会导致文化的保守,在贵德,你会发现,在这个不大的盆地中,儒、释、道、伊斯兰、天主教多种宗教信仰和谐并置,而这也形成了多重人生观和世界观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这就是贵德,它以博大的胸怀,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最耐人寻味的奇迹.

尕让千户-仁措当我叙述完贵德这座文化名城留给我的人文震撼后,请允许我以倒叙的笔法,具体地为你描述一座古老宅院带给我的细微感受,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我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在此次贵德之行中游览的第一个历史名胜———尕让千户庄园.

尕让乡坐落于拉脊山的脚下,自古以来就是贵德的门户之地.王文泸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散文中写道,即便是到了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人们在进出贵德时也总会在尕让歇脚打尖.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管辖着这方土地的千户,在历史上便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吱呀”一声,当58 岁的仁措推开千户庄严沉重的木门时,我感觉到时光在刹那间被撕开了一条裂缝,我则通过这条裂缝,穿越到了那个被太多的悲喜恩仇笼罩和淹没的年代.

这是一栋乍一看去没有太多的起眼之处的庄廓,它保留着河湟地区庄廓院类似碉堡的独特外观.围墙高耸,气势威严.与普通庄廓不同的是,在这座庄园的砖制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一束束卷尾草和向阳花枝蔓缠绕地簇拥着门楣的精美,传达出了主人的信仰和不同寻常的身份.

仁措说,这些都是庄园初建时的遗物,门楣上的雕刻是来自于数百公里外的甘肃匠人的杰作.

那个清冷的早晨,千户庄园没有一个游人,阔大的院落中,一群麻雀在踱步觅食.院落中安静得我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我惊诧于这栋院落的空旷和细部结构的精巧.院落基本保留了传统汉式四合院的格式,只是在细节处彰显着藏族文化的独特风韵.

院落分三层,第一层为千户办公和接待客人的地方,第二层为千户家人起居之所,第三层则是一间佛堂,这间高高在上的佛堂,是千户的信仰之地.

仁措是末代千户的孙女,她说很小的时候,奶奶曾经给她讲述过千户庄园当年车马云集、迎来送往的景象.

寒风中我微微一笑,其实我对这样的故事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历史的风烟滚滚,我只将这个古老的庭院看作是仁措的逝去的家园,家园里的事情,岂能和外人道来,即便是说了,又有几个人能懂?回来后,我翻看贵德县旅游局传到我邮箱里的资料,才发现这座庄园是民国时的建筑,其实年代并不久远,而它也就更像是一个家了.

巴尕台草原越野车的车轮碾碎了贵德冬日早晨的宁静.碧绿的黄河水在我们身边潺潺逝去,一簇簇丹霞峰在车窗外悄然后撤,我们一头闯进了巴尕台草原.

我最喜欢旅途中在草原上驱车前行的感觉,我近乎执拗的以为,只有在像草原这种平展空旷的地貌中驱车前行,才能找到“行走”的感觉.行走不仅仅是一种状态,真的还是一种感觉,一种自我放逐的落寞、自由和轻松.

天那么蓝,所有的白云都擦着头顶无声地向远方掠去;地平线近乎放纵般地拉长了你的视线,让你的心绪成为了放荡的游子;雪山在你的身边矗立,偶有羊群与你擦肩而过,它们无视你的存在,就像是无视走过的草原,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我们在巴尕台草原停车小憩,山风刚烈,打在脸上,微微地疼.空旷的草原上刚下过雪,草原深处残雪斑驳,那是一种有着意象派独特美感的风景,那是雪的行为艺术.

雪也勾勒出了大山的轮廓,雪的勾勒让远远近近的雪山拥有了一种王者般雍容的气度.空气中有枯草的芳香,每一口冷冽的空气,都几乎要把肺叶凝冻.

同行的友人说,要是在夏天,巴尕台草原会更美.这我相信,可是我想,在高原,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时刻都有属于它的美,只是这种美,只会被有缘人发现.

山水联姻当我决定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在我这篇以个人的行踪和游历为主线的文章中,去描写龙羊小镇和土林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时,我的心头不禁隐隐作痛,我忘不了几个月前,海南州旅游局局长仁贝先生给我介绍这两处名胜时,眉飞色舞的表情,实际上,在我整个海南之旅的行程中,龙羊小镇和土林,的确是之所在,这两处景点传达出了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绝不允许你轻易忽视和慢待,也恰恰是这样,对这两处景点,在本专辑中,我都独立成篇,我希望我的感受能在旅途中给你带来某种意料以外的愉快.旅行是一件个性化极强的事,我坚信只有带着浓郁的情感和对大地独到的理解,你才会有心灵的收获.

龙羊小镇是工业时代的遗迹,类似的遗迹在青海,还有一处,那就是横陈在柴达木盆地万里荒原上的冷湖,只不过那是一处被人们废弃了的遗址,它留给我的印象只有荒凉,因此我将它称为平躺在大地上的纪念碑.纪念碑的功能是要完成对一段历史的缅怀和追忆,它注定只会激发出人们敬畏的心理.龙羊小镇则不同,它是上一段时光留在大地上的印记,它因为珍藏着太多的记忆和情感而让人倍感亲切,它是一座能让人触摸到温度和呼吸的小镇,一座温情的小镇.

有关这座小镇以及这座小镇留给我的感受,在那篇文章中我早已尽述,在这里我只想为你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他叫刘长岭,来自河北保定,龙羊峡景区开发后,就一直在这里,在几乎没有游客的冬季,他是景区中少有的留守者.40 岁的刘长岭说,三年来,几乎每一个冬天他都是在龙羊小镇度过的,他说自己早已习惯了龙羊小镇的寂静,这里会让他的心灵获得自由.在刘长岭看来,龙羊小镇就是一处世外桃源.

他还说,小镇是一个被时光遗忘了的地方,这里珍藏着他童年时对世界的全部感受,时光倒流,纵然青春不再,可是那感受依旧鲜活.

刘长岭的感受与我不谋而合.我们为什么会回忆,我们回忆过往美好事物的起点,又为什么总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了童年,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和探寻的哲学课题.或许刘长岭却从没有想过那么多,他只是寻找着一种安慰自己心灵的方法,他珍惜它,一旦找到了便不肯放手,我想这也是许多旅游者共同的心理体验,我们一次次地行走在路上,一次次地被陌生的人和风景所感动,说到底不正是在寻找心灵的皈依吗?

刘长岭是一个很善言词的人,那天中午,他陪我漫步在龙羊峡水库的库区边,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下雪后龙羊库区的情景,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湖水淹没堤岸的情景,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冬天不上冻的湖水在阳光中呈现出不同色泽的情景,我在他的眼眸深处,看到的是内心的宁静.

这样的宁静,也出现在僧人仁增项却的眼眸中,我认识他时,他正在土林的闭关处修行.按常理说,正在修行的僧人,并不适合见客,可是当我走进他时,他说,他感到了一种缘分的到来,他珍惜这种缘分.

如果说,包括龙羊小镇在内的整个龙羊峡景区,都是一种人造景观的话,那么与这处人造景观相去不远的土林,呈现出的却是自然伟力的博大和浩瀚.在我看来,将这两种景观并置在一起,恰好具有了一种启示的意义.

仁增项却是曾经在那个闭关处修行过的许许多多个僧人中的一员.天下名山僧多占.景区没开发时,这个闭关处少有人知,如今,有太多好奇的游人开始造访这个地方,僧人们的修行生活就这样成为了旅游的一个项目.可是仁增项却却不以为意,他说,他修炼的是自己的内心,那里透明无垢,那里有常人难以抵达的绝美胜景,他还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行者.

恰卜恰大湖之南的这座城,与青海的其它州府所在地的城镇,有着鲜明的区别,它现代、繁华,却又保留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它完成了时尚和传统的统一,它宜居也适合旅途中的浪漫小栖.

我不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对于许多旅行者来说,有关这类信息的获得或许很重要,可是我却对此十分不屑,因为在信息交流如此便捷的今天,你打开电脑,这样的信息便会扑面而来,如果只是为了获得这样的信息的话,你又何必要千里迢迢的奔袭而至.我更看重旅行本身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一次冒险,就像是一种体验,过程很重要,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因果.

于是,我就这样漫无目的在在这座城市中游走,看藏区少女脸上那两朵醉人的绯红,听街头小店里冷不防传出的清亮的藏歌,闻空气中掺杂着汽车尾气味道的酥油的芳香.异域的城镇,时常会让我陷进莫名的忧伤,恰卜恰也是这样,可是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不也正是旅行的收获吗?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在尔虞我诈的职场,我有多久忘却了内心的感受?

如果你有条件,不妨在体验完这座城市的环境和氛围后,到这座城市的周边走一走.这是一座被太多的传奇和故事包裹的城市.在它的郊野,在城市周边的村庄,你至今能听到吐谷浑铁骑铿锵的足音,你至今还能感受到古老的宗教文化千年不变的氛围,你至今还能捕捉到融入到当地人血脉中的,雪水的沁凉和湖风的高贵.而这样的体验,足够为你的旅途增色.只是我行色匆匆,太匆匆.

此文汇总: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有约和湖山和梦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湖山有约本科毕业论文湖山有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许地山女儿:不一般的婚姻 这是80多岁高龄的传奇女子许燕吉的人生自传,她以近百年的人生体验,告诉你一个真实得近乎残酷的20世纪中国史!许燕吉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许地山的女儿,许地山的名篇落花生被选入中小学教材 1941年许地山.

2、 黄姑山社区:庆七一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通讯员 徐歆茹近日,黄姑山社区召开纪念建党 97 周年“践行新思想 拥抱新时代”庆七一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在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中,全社区100 余名党员代表齐聚一堂,欢度节日 表.

3、 姜山老街:怀旧主义美学 河畔的盛世月光在传说中,位于鄞州南部的姜山镇,因镇南面有座孤山,其形状如生姜,故名为“姜山” 这个被誉为“鄞南重镇”的千年古镇,在农耕时代堪称鄞县粮仓,.

4、 南充笔记:行走嘉陵 李燕燕记在行前明天将要启程去川北 我原籍四川,与这块儿关联很深 蓬安是我爱人老家,逢年过节常回;阆中我去过四次,常常一去就钻进古城再不出来 所以,此行川北并无多少新奇,倒是有种熟悉的亲切感,夹杂着一些.

5、 尾山农场:我变化中的家乡 从哈尔滨驱车向北行驶约400 公里,就到了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尾山农场 这里,不仅温度要比哈尔滨低3℃5℃,而且也丝毫没有都市快节奏的喧闹 春节返家,空气中弥漫的“鞭炮味道”和一.

6、 樊星散文两题:行走中的笔记 樊星,男,1957年生于武汉,祖籍河北邢台 文学博士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的研究 1997年—1998年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