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保护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考文献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论文

关于文化遗产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机遇和挑战以井陉拉花为例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遗产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9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机遇和挑战以井陉拉花为例,该文是文化遗产类专升本论文范文和井陉拉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新媒体环境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在中华上下5 000 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富有内涵、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我国宝贵的精神遗产.但是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困境,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在新媒体时代,将新媒体传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融合在一起,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促使其与时展紧密联系,在新媒体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井陉拉花介绍及其现状

井陉拉花源于河北省井陉县,是河北最具特色的民间舞种之一,产生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①.井陉拉花在2006 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河北省境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代表着河北井陉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是河北井陉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燕赵文化的缩影;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代表作用.

时光流逝,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艺术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文化表演,井陉拉花等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原生态韵味不足

井陉拉花传承人武新全表示:“井陉拉花既要创新又不能失去自我,井陉拉花回归原生态势在必行.”[1] 井陉拉花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为地域公众所熟知.它是在井陉这片地区长期孕育发展起来的,要想学习体会其真正的艺术魅力,就需要人们真正地扎根井陉这片土地,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琢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拉花艺术的精髓.武新全在1991 年“全国优秀秧歌大赛”上,第一次将6 个人的传统模式变成了36 个人的新形式,以后几年他也一直研究拉花如何创新以紧跟时展,但2000 年以后他觉得“拉花不能再改了,因为那时的拉花已经变得和一般舞蹈没什么区别了.”[1] 由此笔者认为改编后的拉花原生态韵味大多丢失,虽然人们试图从拉花艺术作品本身进行革新,以期为这门古老的艺术增加新的活力,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达到其广泛流传的目的.但是这种改革过度的拉花缺乏原生态韵味,只形似神却不似.

1.2 传承人队伍面临危机

传承人缺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一大通病,井陉拉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民间艺人,但是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强,老一辈的传承人渐渐退出舞台,数量急剧锐减,后继乏人.当地中小学幼儿园都有组织学习拉花,有的是为参加比赛,多数是当地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之一.这里的孩子从小接受当地艺术的洗礼,体会着拉花的魅力[2].年轻一代较早地接触拉花,开展对拉花艺术的学习,这对于培养年轻一代对拉花的热爱有较好的启蒙作用,可以为拉花艺术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对拉花艺术长期传承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种表面的浅显的技艺的学习,而拉花背后的文化内涵、地域风情却常常被忽视,但恰恰就是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精髓,才能抵抗时展中各种新鲜事物的冲击,使得人们对传承拉花的热情一直维持下去.

另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使得年轻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不够.首先,拉花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当地没有形成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使得很多年轻人并未能产生热爱感;其次,年轻人性格张扬,喜爱新奇的事物,而学习拉花的精髓需要扎根于井陉这一地区,从这一点来讲难以符合多数年轻人对现代生活的追求,这也是传承人缺少的重要原因.

1.3 难以获得现代人的广泛认同,受众群体逐步减少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形成各个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同[3].井陉拉花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庆元宵和走会等活动,局限于各村落之间的交流表演.旧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欠缺,这种活动成为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形式,各村“走会”这一天可说是最热闹的一天了,村民在当天都会聚集到一起观看表演,而拉花是表演的重头戏,在此时拉花艺术的传播范围甚广.但慢慢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发达,人们的娱乐活动逐渐增多,电视电脑中各种晚会的舞台效果精美,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人民群众的娱乐方式和审美情趣渐渐发生了改变,“走会”的这种传统的娱乐形式逐渐消失,拉花的生存环境渐渐变得艰难.当今的年轻人,他们喜欢的是基于互联网快捷获取信息和娱乐的各种App、短视频和游戏,各种具有现场感、潮流感的表演形式和流量明星、网剧等,这些时髦的表演形式普遍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而井陉拉花这种传统的表演与现代人的审美相隔较远,从而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

1.4 传播渠道单一,知名度不够

井陉拉花主要的活动形式为参加“ 迎神庙会”“庆元宵”等.其中“庆元宵”这一活动在当地最为盛行.当地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表演队,在春节期间排练节目,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当天,井陉县城的广场上都会举行拉花汇演,各村表演队或各学校的表演队进行展示.在当地另外一种表演形式被称为“走会”,即各村落之间的表演队在正月的不同时间段到各村进行交流表演.这种表演主要在各村街道和广场完成,只是各村落之间的交流,传播范围狭窄.可见井陉拉花的演出渠道主要为“庆元宵”、走会等传统的活动形式,表演渠道传统,时间固定,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狭窄,对拓宽井陉拉花的发展空间能力有所欠缺,导致知名度不高.

2 新媒体视域下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而言,包括数字化的传统媒介、以互联网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手机App 为代表的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等,达到了一种万物皆媒的状态[4].而新媒体的横空出世,是科技革命与先进观念相互结合的成果.将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将产生有效的传播效果,新媒体也将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1 利用新媒体可开展远程教育,忠实记录原生态

在流传演变过程中,拉花的原生态韵味渐渐丢失.新媒体技术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有机结合,直接面向受众,将拉花艺术直接展示给受众,使得拉花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得到有效减少.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方式,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时空传播、发展.如可将拉花艺术进行新媒体技术操作,达到远程教育的目的,为拉花表演者提供学习平台.让传承人开设授课视频,通过网络传播,师生可灵活选择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实现移动学习、双向互动,打破传统媒体单一的互动交流方式,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将减少在现实过程中人际传播不可避免的变异性,更加忠实地记录拉花艺术的原生态行为.在这样的学习平台,不仅可以保护拉花的原生态韵味,学习者还可以反复地揣摩、比较、观看甚至可进行互动交流,在保留原生态韵味的同时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拉花的传播范围、渠道和学习人数也将扩大.

新媒体技术虽能够实现知识层面的完整信息传递,但它不能实现完全“透明的”“无障碍”的传播[5].远程教育在教授学习技巧、表演形式等方面拥有优势,但是它对于现场感的感知,文化内涵的领悟仍有所欠缺,它只能作为无法亲身到现场进行面对面教学时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吸引各地的有兴趣的初学者尝试拉花艺术,要想真正体会其中的魅力,还是要回归面对面的师徒相授的一种学习方式.

2.2 利用新媒体可打开年轻受众的市场,寻找更多传承人

新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年轻人,而拉花艺术的传承恰恰需要年轻活力.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有效的打破年轻人与拉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隔阂,让拉花以更丰富的形态呈现,使之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使拉花的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年轻人广泛接触的媒介推广拉花,使受众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了解拉花,将有效打开市场,逐渐增加拉花表演的观众.

但短视频等传播方式因为时间上的限制,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一味地以精湛高超的技巧来吸引眼球,在这种方式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刮起一阵学习的浪潮,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对于拉花的传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把新媒体作为宣传的主力,在宣传拉花表演的同时,应更侧重于宣传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将拉花的台前幕后展现到观众面前,通过精神层面上的交流来达到人们从内心深处对拉花的喜爱,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并启发它们传承拉花的自觉性、责任感.

2.3 利用新媒体可拓宽传播渠道,打破传播的时空限制

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井陉拉花作为河北境内井陉山区的一种地区文化,其受众面狭窄,使得拉花艺术一直未被社会主流文化所关注,为社会大众所忽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井陉拉花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渠道.

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今天,各种数字媒体的结合,包括微课、短视频、网络直播、移动电视等传播媒介,将扩大井陉拉花的传统传播渠道.庙会表演、走会等传统传播渠道的时空有所限制,而微博、抖音等短视频社交App、Youtube 等传播媒介将打破空间的限制,使拉花走出家门,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吸引众多人的目光;数字技术的运用将使得拉花教学、表演等资料得以长期地保存下去.所以新媒体将彻底打破拉花传承过程中的时空隔阂,赋予拉花表演更多的自由性,使其为更多人士所熟知.

但是传播时空的扩展同样存在着挑战,前人技艺较完整保存、方便后人观赏学习的同时,也限制了后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会产生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情况.所以要体会拉花真正魅力,在改革拉花的同时又不失原生态韵味,最根本的方法还是需要人们到现场感知、融入现场氛围,与传承人、当地人进行深入地交流探讨;或利用VR、AR 等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双方交互性,营造接近真实的现场氛围,在近乎真实的现场氛围中感受拉花的魅力.

2.4 利用新媒体可打开知名度,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井陉拉花仅作为井陉地区的一种表演形式,为井陉人民所熟知,但是人们尚未形成一种文化自信,对大多数井陉人民来讲它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而不是地区文化标志,因此转变人们所拥有的旧的观念刻不容缓.

一方面,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拉花舞蹈与知名网站、原创视频等网络文化产业相结合,加大原创内容的制作,加大推广力度,形成一种文化产业链条,使人们从中获得效益,将有效提高人们对拉花的认同度和关注度;另一方面,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移动电视具有受众群广泛、强制性传播、目标有效到达率高的优势,通过公交移动电视、出租车移动电视、地铁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和户外大屏幕电视等无线数字网络播放,将会起到良好的广告传播效应[6],提高拉花的知名度.知名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强当地百姓的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与此同时,人们也将自觉的传播拉花,观众和传承人匮乏问题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在建构文化产业链条、广告传播的过程中,不可将拉花艺术推向“大众化”“娱乐化”的极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严格的管理规定,从而避免过于商业化.

3 结束语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于拓宽传播渠道、拓展受众范围、突破时空限制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在现代环境下具有远大的前景.另一方面它在对现场感的感知,文化内涵、审美格调的品位等方面仍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应辩证地认识新媒体技术,趋利避害,抓住发展机遇,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但总体而言,新媒体在拉花宣传推广方面可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但是拉花最终的传承发展还是要靠市场的需求,依靠市场来激活拉花的生命活力.

该文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井陉拉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新媒体环境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文化遗产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分析 【摘 要】近些年我国对非物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媒体时代到来为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在探讨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下,采用 SWOT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分.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 曲英红(哈尔滨市方正县文化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多,范围非常广,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传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本.

3、 数字设计在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是个文明古国,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但是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也相对落后……因素,导致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始的比较晚,加上技术缺陷,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才引进了现代.

4、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和 【摘 要】本文提出当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传承人紧缺、非遗项目市场开发乏力……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筑牢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非遗传承动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创新.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现状与 褚乐阳 谭 悦 陈卫东 (苏州科技大学 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 215011)摘要传统的以师徒制为主要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当下社会的多元冲击下并不能对非遗起有效保护作用 非遗的传承教育需.

6、 融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摘 要中国自2006年公布的518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至今已经达到1372项,虽则名目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却处于“危机重重”的环境中,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