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尘封的乌托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尘封的乌托邦相关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尘封的乌托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5

尘封的乌托邦,本文是关于尘封的乌托邦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乌托邦和尘封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历史上古印度文明,外无征战内无冲突,繁荣兴盛达七百年,这是不是传说中的乌托邦?

乌托邦存在么

乌托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而乌托邦的蓝图出现在16世纪,那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发表了《乌托邦》.

莫尔用Utopia指代一种理想社会,音译为乌托邦.这种理想社会秩序井然,选举产生政府,官吏文化高,君主也要选举但许终身制;社会氛围和睦,人人平等,按需分配;争斗几乎绝迹,人人以战为耻,战争虽存,但俘敌只囚不杀.

这是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它激起巨大反响,对后世社会主义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也有人认为乌托邦根本不存在,它是莫尔讽刺上层权贵自私贪婪、针砭时弊而虚构的.

同时,Utopia一语双关.它源于古希腊文ou-topos,即“没有此地”;但它也指代另一个古希腊词eu-topos,即“好地方”.这两个意思中,莫尔到底用的哪个意思?

不管是什么意思,至少从没人见过乌托邦.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暴力,比如、监狱,近50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战争印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暴力(战争)是驱动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2500多年前巴比伦帝国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地区)兴起,它靠战争立国,盛极一时,建造了著名的空中花园.巴比伦帝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称两河文明)的一部分,后者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2200多年前秦帝国以武力“扫六合”,一统华夏,使中国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近代,大英帝国也是靠殖民战争扩张为“日不落”帝国.

人类历史上,专制统治、权力崇拜、冲突斗争……这些几乎从未间断.但是考古学家却发现一处尘封的人类遗迹,那里没有专制、冲突、战争!这就是古印度文明,也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最神秘的一个.

它将冲突斗争消弭于无形,走上了一条独特之路,完全有别于其他古文明.难道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乌托邦?它怎么生存下来,又为什么最终消失了?

繁荣兴盛且无战争冲突

约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古印度文明兴盛了700年,之后消失于历史长河.直到20世纪20年代,它才“重见天日”.

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大量城镇遗迹,总数超过1000个,占地超过80万平方千米.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这肯定是一个繁荣而和平的社会.

首先在经济上,古印度手工业发达,贸易兴旺,制度完备.由于南靠阿拉伯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古印度人贸易范围远至两河流域,因为在两河流域的吾珥和阿卡德城遗迹里,考古学家发现过古印度文明制造的物品.

古印度人的手工艺很精巧.他们能在珠宝首饰上精确钻孔,配制出长长的玛瑙串珠.他们制造了无数块小型印章石,由商人配戴在脖子上,既作身份标识,又可用来封印信笺、签名盖章.这代表了诚信,也是商业贸易发达的一种标志.他们创造了基于石制秤砣的重量单位,为商业交易提供称重标准.而且在今天巴基斯坦、印度一些传统市场上,这一标准仍在使用,当称量不太重的东西时就会用它.

其次在文化生活上,古印度人创制了文字.代表身份标识的小型印章石共出土上千块,上面都刻着精致的文字.不过目前为止,这种文字还很神秘,虽多方破译,但未形成统一解读.

古印度人生活设施先进.在发掘最大的两座城市——哈拉帕和摩罕吉达罗时,考古学家非常震惊.它们的街道规划和污水处理,堪比现代化水平,其中有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洗手间,还有配备砖制水箱的大浴室,十分引人注目.

古印度人还“均贫富等贵贱”.遗迹里没有恢弘的皇宫王苑,没有雄伟的寺庙神殿,也没有对国王、统治者的不朽传颂,似乎不存在等级制度.所有房屋家室都差不多,他们生前饮食也都差不多—真可谓是“人人平等”,其他古文明根本没有.两河文明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造雄伟的亚述古庙塔,是一种大型宗教建筑,后来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与此大有渊源;古埃及文明,法老被尊为太阳神之子,被人看作神的化身,当神明般崇拜.

最后在军事战争上,古印度人创造了奇迹.考古学家发掘遗迹时,只发现打猎用的刀、矛等工具;主要城市都没有发现防御工事,没有发现军用的正规兵器、甲胄,也没有发现战马,他们没有军备.

从发掘遗迹至今,近100年来考古学家没有找到任何战争迹象!也就是说,古印度人既没有发动对外征战,也没有遭受军事威胁.

这似乎难以置信.有人提出了置疑,但至少从考古发掘来看,理由不足以服众,缺乏证据.

集聚民力却无集权统治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口越来越多时,集权制是集聚社会力量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古印度文明似乎是个例外.

古印度人建造了大型的防洪工程,维持着广阔的商业网络,集聚民力财力办成了许多大事,但是考古学家却没发现集权制的迹象.

遗迹里,很多城市地下建有石制地基—巨大的石头平台.它抬高了城市建筑和街道的“海拔高度”,高于印度河每年的洪水水位.有的石制平台还额外再垫一些石头,加高个别建筑物.摩罕吉达罗城的石制地基长宽高分别是400米、200米、5米,据估计这需要动员10000名男劳力,通过统一部署,在后勤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至少耗时一年才能建成.如果没有统一协调,这么多劳动力如何组织?

商业贸易上,天青石是当时重要的贸易品.印度河流域北部有一座天青石矿,附近发展出一座贸易栈,叫作邵图改(在今阿富汗).但是考古学家却在万里之外的埃及发现了同样的天青石(埃及本土不产此矿).因此古印度人的贸易肯定远涉埃及,货物通过海路、水路和陆路运输.

商业网络不仅四通八达,而且持续运行了7个世纪.假如陆路上各个贸易栈之间没有道路连接,没有基础设施,绝对无法长期运行.据推测,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应该有统一税收来保证,然后再加上其他规章制度(至少在古印度境内),才能保证商业信誉,贸易不断.这难道不需要什么机构来统一管理?

为了寻找“统一机构”,考古学家深入发掘遗迹,但始终找不到什么机构,只找到一位“统治者”.实际上,这是一件半身像雕塑.由于资料有限,目前不清楚这位统治者怎样行使职权,但能肯定他与祭祀有关,也因此被称为“祭司王”.他留着络腮胡须,半闭眼睛,呈深思状,更像一个“思想家”;装束也很特别,仅在左肩披了三叶形图案的斗篷,很像佛教僧侣和印度教祭司的装束.而且,三叶形图案正是两河文明里祭司衣服的标志.

一切似乎都表明,古印度文明里没有地位显赫的集权统治者,但却有某种“机构制度”,调动社会资源,办成了大事.

兴盛的原因

古印度文明看上去很像乌托邦,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人人平等,社会有凝聚力;“不以战为荣”,兴盛700年不遭军事入侵.这或许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

印度河流域土地广阔,南接阿拉伯海与印度河平原,北壤丘陵山地.印度河及其支流水量丰沛,提供了丰富而稳定的水源.木材、次宝石和铜等其他金属,以及各种原材料储备丰富.每年印度洋季风带来大量雨水,滋润这片土地.因此,它物产富饶应有尽有,没必要对外掠夺资源,更没必要对外征战,也就不需要集权统治.

那么,它会面临外族入侵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首先在地理环境上,东方是塔尔沙漠和阿拉瓦利山脉,这里荒无人烟,而且再往东也没有强盛好战的民族.

其次在政治经济上,从不同方位的城市遗迹发掘来看,它与西方国家有密切往来,政治贸易关系非常友好;与北方、西北方的国家同样保持着友好关系.

因此只有南方最可能遭袭.而巧合的是,就在南方沿海城市遗迹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防御工事.当时能从海上入侵的,只有两河文明.但他们几乎没有入侵的理由,一是距离太远,二是双方贸易密切,还有两河流域内战不断,远征可能性不大.

再加上古代航海技术有限,大规模舰队入侵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数百年繁荣时期,南方遇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最终的衰落

不是由于战争入侵,那古印度文明为什么又最终衰落了呢?

一开始考古学家发掘出14具人类遗骸,并推测他们因逃离城市被抓而处死,再加上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发生了大规模人口迁移,大量人口从中亚涌出,冲击了古印度文明.因此推测,古印度文明衰落是中亚人大举南迁,引起冲突和战争而最终导致的.然而半个世纪后,法医技术成熟,证实这些人不是遭屠杀,而是死于疟疾或其他疾病.

若不是人为因素,那环境变迁是不是原因?考古发现古印度文明末期,气候确实发生过变化.约公元前2100年印度洋季风减弱,印度河及其支流相继改道.河道变化直接导致洪水威胁,或许摩罕吉达罗城便因此废弃.这些变化可能都是由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壳活动引发,毕竟这地区容易地震.约公元前2200年就地震过一次,还毁掉了朵拉维那地区一个定居点.环境变迁使古印度人生活不再稳定,若此时中亚人南迁又带来大量干扰,那么这很可能造成文明动荡,甚至衰落.

另外,古印度人的思想意识或许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这是古印度文明专家所提出的,他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波塞尔教授.印度思想有致命弱点,其终极哲学让人知道自己是谁,同时也让人知道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这使社会形成稳定而有序的习俗.文明初期这种秩序有助于社会发展,但发展繁荣后,外界一旦变化,它就显得保守而僵化,无法及时调整应对.

实际上,古印度文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等到文字破译的那一天才会知道.同时也会知道它的文明是否建立在战争(暴力)上,它究竟是不是“乌托邦”.

上文结论:上述文章是适合乌托邦和尘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尘封的乌托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尘封的乌托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接受美学下《西部世界》字幕翻译的反乌托邦主题与其翻译策略 梁淑英骆晓欣【摘要】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审美和接受……构成作品新生的重建 受制于自身的自然、社会、风俗、宗教……因素,读者的审美经验、接受期待和接受视阈融合……对反乌托邦科幻电影字幕翻.

2、 陪孩子一起,开启尘封的文学梦 李丹【摘要】为了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偶然的一次培训更是给我许多灵感,作为老师的我何不陪着孩子一起写作呢于是我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观察、体验、写作,收获了孩子的.

3、 乌托邦思想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和意义 摘要通过对乌托邦思想和城市设计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突出的乌托邦城市设计模型的分析,总结乌托邦城市设计特点和优缺点,提炼出乌托邦思想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意义,并最终结合我国城市特点,提出未来城市设计的.

4、 理想国家模型比较分析以《乌托邦》《》《基督城》为例 摘要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以及安德里亚的基督城都反对私有制,主张建立一种大同社会 他们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都无法摆脱宗教的困扰,并且忽视了人性的弱点 三者之间既有差别又.

5、 反转的乌托邦 遇见一座城 城里有我的老家 城市里不起眼的某一条小巷,我就在这里出生,然后行走在“世界”上 家中上下四代都在这里住过,他们总是尽力改善着这里的环境,试图让这幽暗逼仄的小巷看起来.

6、 爱情乌托邦中的悲喜人生读刘家朋中篇小说《莲花出水向阳开》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说过 "艺术的主要目的如果世界上有艺术,而艺术也有目的的话就在于表现、说出人物灵魂中的真实,说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