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论文 文化保护论文 北京文化保护论文 文化保护论文征文论坛2018 陕南民间文化保护论文 民族文化保护论文

文化保护方面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和教育传承的法人类学论略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保护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8

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和教育传承的法人类学论略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本文是关于文化保护类论文例文跟人类学和武陵山片区和特困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彭清燕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 要:民族村寨被认为是中国最大文化遗产和未来十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将法人类学应用于新一类文化遗产——村寨的研究,正可谓是人类学的使命所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现状与法人类学进路研究、法人类学分析研究、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研究,运用法人类学方法既是人类学的拓展,又是传统法学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7615( 2016) 01 - 0141 - 04

DOI:io. 15958/j. cnki. jywhlt. 2016. 01. 027

收稿日期:2015 -12 -30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人类学解答——以武陵山 片区为例》(项目编号:14YBX029)阶段性研究成果;湖南省教育规划基金项2014年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HNJSJYJD1402)成果.

作者简介:彭清燕(1970 -),女,湖南龙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民族村寨被认为是中国最大文化遗产和未来10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2014年2月国家民委发布了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仅次于云贵两省.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湖南境内有63个,占湖南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保”名录的79%.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下辖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占全国“国保”名录的66%.本项目首次将法人类学,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连接起来研究,国内外没有直接的研究文献,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方面,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村寨民族志,典型的有《中国民族村寨研究》(张跃,2004)介绍了包含文化在内的民族村寨13个方面的问题,此类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整体民族志的浅层建构需要足够的后续性研究.另一类是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的现实对策,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观点.田茂军指出在民俗旅游中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保护是开发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护了,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开发;合理开发也是一种保护,是一种发展性质的保护”.麻三山指出在村寨旅游开发要产业开发和民族遗产保护双赢等.还有人研究了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社区参与式保护模式(林丽,2009)、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保护(陈华,2012)等,此类文献大多集中于村寨发展中的经济应对、行政应对,尚欠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最有效的应对手段即法律的介入.

2.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方面的研究文献约有10篇,仅有朱祥贵以民族法学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自治权,指出“我国立法在立法理念、权利体系、权利内容、国家义务、救济程序等方面存在不足,需深化立法的理论基础和重构制度设计”.显然,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的法学综合研究仍十分滞后.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方面,现有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视角,一是整体立法研究视角,学者们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保护问题、背景、意义、立法框架作了思考,多数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可操作性不强;涵盖文化各个领域的私法不完善,利益保障机制缺失,权属不明;法律保护滞后.(高永久、叶盛荣等)二是权利研究视角,周勇的著作《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指出“对这类冲突的调处不可能仅仅凭籍道德上的善意和政治上的方略,还必须依据公平、正义、人权等人类的基本价值理念,通过法律的技术手段来协调和构建和谐的族群关系.”Did W.Elliott论述了加拿大对原住民权利进行保障所采取的各种有力措施及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三是文化遗产法视角,国际文件典型的有1982年《关于小聚落再生的Tlarcala宣言》提出了小聚落保护建议.国内学者们研究了文化遗产立法对策、文化遗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等方面,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但遗憾的是村寨文化遗产形态的文化遗产立法未及细化.

4.法律人类学对本项目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方式的贡献.法人类学强调田野调查,乃至参与性观察;法人类学注重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提倡文化个体间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对本项目研究影响颇大.二是理论观点的影响.法人类学研究是在19世纪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孟德斯鸠、萨维尼、梅因、马林诺夫斯基、霍贝尔、斯奈德等人的学术成就,引导我们关注“规则应如何去适应人类生活”.国内研究中苏力研究法与乡下人习惯人情的关系,是应用法人类学分析中国乡村法律社会的经典表述.三是分析思路的启示.在澳大利亚法人类学家参与原住民遗址保护权的工作,他们力图把法律规范、概念和社会控制过程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场景之中.国内将法人类学应用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文献不多,王启梁,刘希等运用法人类学对民间文化保护进行了尝试性分析,为研究提供了思路.但正如胡守勇(2008)的批评,“人类学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研究侧重于对不同文化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较少专门针对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将法人类学应用于新一类文化遗产——村寨的研究,正可谓是人类学的使命所趋.

二、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针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特殊区位,以法人类学进路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打破了传统法学原来刻板的面孔、狭窄的视野,弥补了法律规则与村寨内生规律研究的不足,推动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实质性法制的系统研究.以法人类学研究进路,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热点、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保护的学术难点开展系统研究,具有较强的新颖性.

实践价值.法人类学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纳入一个“开放的社会科学”之中,为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立法机构、民委提供决策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推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依法进行.法人类学作为人类学对法学的“闯入者”,不拘泥于静态的法律条文,用动态的观点看待法律,把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置于情理法、法律现代性、法律语境化、民族社会现实、经济发展之中,在传统法律无法满足变迁中的复杂社会的要求时,担当起开拓视野、提供思路、贡献方式方法的作用.

三、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论纲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现状与法人类学进路.主要研究:(1)遗产概念下民族村寨的重新解释和话语建构.以民族村寨的遗产本体及本质属性的高度抽象形成民族村寨的规范概念,分析遗产法体系中民族村寨的准确定位,构造民族村寨法人类学研究的话语体系.(2)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3)法人类学反思与进路.既存相关立法的主要视点在于遗产文化的表面现象与外部特征,而对其内涵文化的生成规律与文化延续的社会机理缺乏理性深究,法人类学能积极地为村寨遗产的本土化研究提供反思与创造的空间,克服既有法律模式选择存有的功能性缺陷.

2.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人类学分析.主要研究(1)法律理解问题.针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村寨社会,探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的法律意识、法律传播、法治认同.(2)国家权力问题.在国家主导的遗产运动、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战略背景中,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的国家义务、权力运行等.(3)遗产主体的权利问题.分析地方性遗产主体的地位、内在结构、利益获取与利益分享及制度需求.(4)维权行动的逻辑解读.分析地方性遗产主体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支配与反抗的行动过程和方式,阐释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法与人类学的双重控制.(5)个案研讨,围绕武陵山地区田野个案进行研讨,探索多民族、欠发达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实践过程.

3.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主要研究:(1)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中的人类学理性.①法制建构中人类学因素考量.从文化与经济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文化多样性、文化整体生存*,探求法律规则与指向客体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连接和互融.②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原则.从村寨社会的利益控制与平衡,探讨连片特困地区权力与权利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平衡与配置.③从法律制度的核心——权力与权利展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总体架构.(2)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村寨权力规范.继续强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功能,实现权力设定、行使到违法责任的法律控制.(3)村寨文化主体权利的精细化研究.从多元主体的类型化研究出发,重点分析原住社区、原住民权利的性质、表征、法律保障,以达致法律规制与内生的、自觉的保护行为、教育行为之和谐.(4)法人类学下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具体制度,探讨以公法和私法双向系统展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制度与教育传承制度.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本研究以问题—理论分析—解答为主线,首先对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基本现状以法人类学反思,检审法律“客位”规则的局限性,分析遗产法体系中民族村寨的法人类学进路.其次就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制核心领域,即法律理解问题、国家权力问题、遗产主体的权利问题、维权行动的逻辑解读展开法人类学分析.最后提出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

2.方法:(1)田野调查法.针对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进行调查,深入民族村寨实际生活领域,研究民族村寨的人文环境,获取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进而谙熟民族村寨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实践运作及存在的问题.(2)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民族村寨国内外的相关学术著作、论文及地方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归纳、演绎等分析工作.为课题的研究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3)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充分注意民族村寨法律规律的抽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充分反映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实践规律,将法律制度应用于实践中检验.

四、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主要观点

1.整体看来,以村落遗产为单位的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相关法律规定,仅仅是以工具化的视角、“客位”的立场加以规范,法律保护不尽人意.村寨文化遗产有其生成、延续的社会机理,法律规则应当“体察”保护对象的全方位的特征,这正是法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2.伴随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国家权力的强势介入,法律实践形态几乎都不证自明地将国家立于法律保护优位.而权力纵向的绝对支配性,既存在着战略开发的突破性推进,又存在各类权力衍生出的“利益链”组成的利己主义.

3.在政府主导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基本上沿用了公权力的背景,村寨保护的主体权呈隐性状态,文化主体的参与、集体性私利、单子式个人利益在整体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中往往被忽视,法律保护缺乏对本土民族私主体生存与文化自主性的关注.

4.村寨主体的维权是围绕权力一权利一利益之网表现出一种弱者的抗争,在隐藏的法律文本下的点状事件容易激发为非理性群体对抗事件,并影响社会稳定.

5.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保护应置于特定社会的知识谱系中去看待和考察,法律保护应致力于原生土壤上文化主体的认同与支持、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的相容共生、民众生存与经济、文化的和谐.

6.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保护具备公私权融合的公私法域特质,公私权的平行关系决定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保护的公私法混合式法律选择模式.价值目标上,创设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公私法平位保护秩序.既要跳出公法或私法单点要素的模糊评价,又要转到多要素的多元化调整;内在结构上,建立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私权为目的、公权为基础的公私法合一法律体例.法律选择的权重在于村寨文化主体私权保障的具体法律安排,公法则是以总体性的宏观管控为核心;实现路径上,以利益衡平推进民族村寨公私多层利益的体系之间定位、衡量、评估,以法律配置方式最终使公权利益和私权利益各得其所.

结语

绝大多数民族村寨研究是从非法律领域出发,法学研究鲜有涉及且失之琐碎,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创新之处在于就此类相关论题开展的法学系统研究,是单项式、断裂式、零散式研究范式的重大突破.运用法人类学的新视野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从文化与经济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文化多样性、文化整体生存*,探求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规则与指向客体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连接和互融,既是人类学的拓展,又是是传统法学的重大突破.

言而总之: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人类学和武陵山片区和特困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保护本科毕业论文文化保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广西民族地区优秀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和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的形成 【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民族地区的“天地人合一”的生态秩序观、“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取之有度”的生态经济观、“防.

2、 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外环境分析 李宇【摘要】通过深入挖掘、整合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运用SWOT分析法对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外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川西藏羌彝.

3、 民族剪纸文化在服装中的设计运用 刘睿,杨海云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最普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剪纸,它属于一种雕镂剔刻艺术,最早受到启发来源是劳动人民的绣花花样,取材应用极为广泛,它用最简单、最普通的工具和材料,独创出纹样特征和系列化的效果,.

4、 基于织补策略的民族村寨景观规划设计以贵州滑石板苗族村寨为例 张俊杰1 李帆淼2(1 福建农林大学 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2 方极(北京)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海淀100089)摘要目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景区存在着过度、无序开发的现象,旅游景.

5、 山西吕梁连片特困区农业经济评价与其时空分布特征 0 引言山西省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具有悠久农业栽培历史、丰富农作物品种资源的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水平势必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实力的提升1 因此,深入研究山西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