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mba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家国情怀论文 艺术百家杂志社 瞭望杂志 莫愁杂志 世界家苑杂志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论文 家国观念论文 论文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论文题目 家校教育论文

望不尽的国恨家愁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望不尽的国恨家愁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mba论文 原创主题:望不尽的国恨家愁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0

望不尽的国恨家愁,本文是关于望不尽的国恨家愁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国恨家愁和家愁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春望》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突出,诗中的“望”字和“白头”二字对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两个字入手,我们可以进而比较李、杜诗中的抒情主A公形象,以见出各自的特点:李白神态飞动,杜甫目光沉着;李白充满青春气息,杜甫永远给人一种老者、长者的形象.

关键词:《春望》;抒情形象;杜甫;李白

杜甫的《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时杜甫在长安.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杜甫在投奔唐肃宗的途中,不幸被叛军抓住,被带回长安,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八、九个月了.此时,大自然的春光再次降临被安史叛军洗劫一空的都城.诗人睹物神伤,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不仅感情深沉动人,而且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突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鲜明突出,是杜甫和盛唐其他诗人的创作特点,特别是他们的长篇巨作,但把这种鲜明突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带进五律,是杜甫的贡献.此前的五律一开始是应制、应酬之作居多,个性不突出,谈不上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后来的孟浩然、王维用五律来写山水田园,个性大大增强,但因为不属于重大题材,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仍然比不上杜甫的五律那么鲜明突出.五律发展到杜甫手中,可以反映政治、历史等重大题材.可以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这是杜甫之前的律诗没有写过的题材.这首五律融人时事风云,风格沉郁顿挫,可谓是浓缩型的史诗.题材的重大转变带来感情和风格的变化,因而使得这首五律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格外的鲜明突出,以至于有人说:杜甫在这首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

这首五律描写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特点呢?衰老憔悴、忧思深广.这一形象突出地表现在结尾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选择白发日稀的外在形象和不断搔首的动作,把他忧国思家的满腔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一形象,如果用杜甫自己的诗来说,就是“白首吟望苦低垂”(《秋兴八首》其八);如果借用林则徐的两句诗来概括,就是:“频搔白发渐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要知道,诗人这一年才46岁,却因为国恨、家愁而惊心流泪,甚至头发都白了;不仅头发白了,而且因为不断搔首,白发日渐稀少,以至于“不胜簪”,只能搔首空叹而已.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叙述国家灾难和个人不幸给他带来的痛苦,而是通过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了充分暗示——那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正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国家灾难的深广忧思.诗人这种充满忧思的自我形象,深深地感动着一千多年来的广大读者.这个形象几乎在我们的印象中定格了,只要一提到杜甫,仿佛就是这个样子.

这种自我形象的刻画,对这首抒情诗有何意义呢?总体上说,它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为什么只是刻画自我形象,就能深化忧国的主题呢?这是因为作者写他的衰老憔悴,是把它放在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的背景中,这就显示出他的衰老憔悴、溅泪惊心,与国家的灾难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正可以通过诗人的衰老之态和忧思之深,见出国事的沉痛,也见出他对国事的极度关注.

在刻画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过程中,有两个词语的作用比较突出,一个是“望”,一个是“白头”.

先看“望”.这首诗的写法是常规写法,先写春望之景,后抒春望之情.全诗从题目开始,到最后直接刻画诗人自己的形象,均未离开“望”字.实际上,全诗也是从所“望”的景色开始,以“望”者的神态结束.“国破”是望中所见,城春的草木和花鸟也是“望”中所见;而烽火和家书都是由“国破”引发的,也都离不开“望”.作者所望是满目疮痍,因而眼里饱含热泪.

再看“白头”.“白头”当然不是作者能望出的,但它是作者“望”时的外貌描写,也是.望”后心情的描写,是对前文所见所感的一个总的收束,深化了“望”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念家国之情特别深重,简直无法排遣,而且将持续下去,这就加深了他满腔的忧愁.

从这两个词的分析,我们可以见到杜甫忧国思家、满腔愁情的形象.李白诗中的自我形象也很突出,我们不妨从“望”和“白头(发)”两个角度,将杜甫和李白的自我形象比较一下,以见出各自的特点:

同样是“望”,李杜的视角(目光)不一样,神态也就不一样:杜甫不仅双脚稳稳地踩在大地上,双眼也似乎永远面对着大地(而非天空).不仅这首《春望》是通篇“望”到底,就是《兵车行》、“路有冻死骨”、“三吏三别”等,又何尝没有这种“望”的形象呢?如《兵车行》中“道旁过者”和“长者”就是杜甫的形象.在这些诗里,我们何尝看不到诗人的目光在注视着大地呢?杜甫把他看到的一桩又一桩的人间悲剧、一个又一个人生苦难,装进心里,写进诗里,尽管他痛苦得须发皆白,沉重得步履维艰,但他决不推脱、决不躲避,杜甫也因此定格了他为苦难的时代而哭泣、为苦难的民众而呼号的形象.李白总想冲破现实的束缚,以此显示自己的高傲不羁与高远脱俗,似乎总是眼睛向上、向着天空,如“难于上青天”、“欲上青天揽明月”、“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姿态,均非杜甫式的面对大地的望者形象.李白的“望”多半是仰首天空、昂首向天的姿态,连他思故乡的时候也首先是“举头望明月”才有个“低头”的动作.李、杜相比,一者神态飞动,一者目光沉着.

同样写“白头(发)”,李杜的手法也不一样,形象也就不一样.李白也写过“白发三千丈”、“朝如青丝暮成雪”之类的句子,但这些白发都是夸张性的描写,因而无法改变他本质上作为青春的形象.所以他即使有“白发”的描写,情绪仍然是热烈的、飞扬的,他总是给我们年轻的感觉.而杜诗中的“白发”是真实的描写,是各种深重的愁苦之情导致的,所以白发的杜甫永远给人一种老者、长者的形象,他的感情永远是带有深重的忧愁,他的形象永远是沉郁忧伤的;而李白的形象永远是年轻的,是飞扬跋扈的,以至于有人说,李白从来没有过暮年,一如杜甫从来没有过青春,虽然李白死的时候已过了60岁,而杜甫死的时候还不到60岁.

莫砺锋教授在百家讲坛所作讲座《杜甫的文化意义》说:“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雕的是李白青年时代,将要走出四川那样一种意气风发的形象,昂首阔步,非常像我们想像中的李白;而巩县的杜甫雕像就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一个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往下怜悯地看着满目疮痍的大地,使人看了以后觉得很沉重.”李杜这种形象的不同,当然与作者个性的不同有关,更与时代环境有关.李白所处的多是盛世时代,他追求的是个性自由,所以同样是抒写愁情,李白努力去挣脱,要努力“销万古愁”,甚至讲气话要“散发弄扁舟”;而杜甫所处的大环境是“国破”,面对各种忧愁,杜甫没有寻求解脱,也不能解脱.所以同样是“望”,李白可以用抬眼望天的姿态来表示他对权贵的蔑视,而杜甫不能用这种姿态来表示他对民众疾苦的漠然.

杜甫晚年的律诗,大多和《春望》一样有着鲜明突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而且和《春望》一样以凝望大地的苦难者这个姿态来写.如大历二年(767年)写的《登高》,前面叙登高所见,最后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自我形象收束.又如大历三年(768)冬写的《登岳阳楼》,前面述登楼所见,最后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自我形象压轴.这样由所望到望者,使景和情更为统一,主题得以深化.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编张应中】

该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国恨家愁和家愁方面的望不尽的国恨家愁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望不尽的国恨家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南海行为准则稳定局势几家欢喜几家愁? 8月6日,中国和东盟各国外长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上,签署谅解备忘录,顺利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文件(COC),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包括菲律宾)都对达成这一框架感到满意,认为这.

2、 家国情怀在第二故乡放大加拿大华文作家创作述评 国内文学界与评论界,习惯欣赏世界华文作品中对第一故乡(原乡)的“家国情怀”,但由于地域隔膜,数据匮乏,而忽略了海外华文文学业已进入第二故乡的写作,它正推动着华文文学进入新时期─.

3、 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和培养 摘要十九大指出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而这些需要建立在以国家情怀素养为代表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上 也就是说,为了促使当代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传承中华传统.

4、 刚强和柔美的真实写照简评《军队军人军婚戍边官兵的家国情怀》 黄晓萍、谭添新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军队 军人 军婚 戍边官兵的家国情怀(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 年12 月出版),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力作 作者怀着对军队的敬仰、军人的崇拜、军嫂的尊.

5、 家国生死 苏沐清晨,苏苏与米米一起去上学,七岁的苏苏过于瘦小,在被大雪覆盖的七星坡上不小心滑倒了 她本能地拽住了米米,两人同时摔倒在地 在这个美丽的七星坡上,苏苏的心碎了,因为米米说“都怪你,你为什.

6、 林森:一个平民元首的家国情怀 林森(1868—1943)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参议院首任议长,后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 林森一生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爱国之志终生不渝 作为一个“平民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