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十二章翻译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 人生十六七杂志 古诗十九首文献综述 关于十八大的论文杂志发表 十八大论文发表查重复率要求 学术论文写作五十讲 写七十周年的论文 十八大形势政策论文毕业发表

古诗十九首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从象似性角度评析韦利汉诗英译的得失以其《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为例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古诗十九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4

从象似性角度评析韦利汉诗英译的得失以其《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为例,本文是关于古诗十九首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与韦利和《古诗十九首》和汉诗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翻译批评对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乃至翻译教学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翻译批评受到译界的普遍重视.关于翻译标准,古今中外,新见迭出.从严复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到许渊冲提出“三美”论,中国学者关于翻译标准的观点不胜枚举.在西方,除了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和奈达的读者反应一致论之外,也有学者提出了量化的评价标准.目前存在的翻译标准大致可归为抽象类和量化类,在翻译批评实践中,抽象标准参照下的评价缺乏客观性,特别是在文学翻译批评中,量化标准又不好拿捏.因此,“可操作性不强”(李晓敏、杨自俭,2003:17)便成为翻译批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文学翻译批评的批评机制和评级系统目前尚不完善,要确定一个统一的译文评价标准似乎不太可能.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既重视内容又强调形式.诗歌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而且体现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此外,诗歌可吟可诵,从源头上来说与音乐、舞蹈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又极其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诗歌翻译不仅仅是忠实、通顺的问题,译诗既要传达出原诗中包含的信息,即诗人的“情”与“志”,还要表达出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因此,诗歌的“可译性”问题一直颇受争议,诗歌翻译通常被视为一门模糊艺术.诗歌翻译批评活动也尤其复杂,不免落入感想式、经验式的窠臼.文章试图将象似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批评与鉴赏,以期从新的角度对诗歌译本做出理据性的评析.

一、象似性理论

象似性研究成果拓宽了文学翻译批评的视野,带来了新的批评视角与方法,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更为系统、完整、客观的理论依据.

(一)象似性的定义

象似性(iconicity)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符号学的创始尔斯(C. S. Pierce 1839—1914)提出的,我国学者王寅将象似性定义为“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所指意义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王寅,1999:49)在象似性概念提出之前,任意性观点在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象似性概念的提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重新审视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问题.

美国功能派代表吉汶(T. Givón)认为:“象似性是压倒多数的现象.”(吉汶, 1994:68)同年,瑞士语言学家鲁道尔夫· 恩格勒(Engler.R.)在其论文中指出“象似性占统治地位.”(恩格勒,1994:39) 美国语言学家乔治· 莱考夫(George Lakoff)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语言中的象似性多于任意性.”(莱考夫,1999:465)我国亦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索,其中沈家煊、王寅、文旭等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大量实例证明,人类语言确实具有象似性,而且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自然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其实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式和结构的模仿.

(二)象似性的分类

关于象似性的分类问题,学界看法也不尽相同.综合中西方学者关于分类问题的观点,语言的象似性大致可从距离、顺序、数量、标记、话题和句式六个维度进行考察.文章主要从映象象似性和拟象象似性切入,重点探讨诗歌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在形式和结构上的照应关系.

二、象似性与诗歌翻译

从语言自身来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不是任意结合起来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映射关系.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认知具有体验性的特点;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同样具有体验性的特点.体验,即亲身体验,人们通过身体器官感受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并在大脑中留下印象,进而形成经验.语言为人类所特有,其形式和意义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身体器官和个人经验的影响.

诗歌是诗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而诗人的创作灵感源于其对生活的体验.文学文本最显著的修辞特点就是“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辛献云,2006:68)换句话说,象似性在文学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既然诗歌是一种既重意义又重形式的文学体裁,那么象似性在诗歌语言中自然会体现得更为突出.方丹尼艾尔(Fontanier)认为:“诗歌关心象似性胜于真理.”(转引自王寅,2001:338)形意合一、形意和谐是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鲜明特点,诗歌常以特定的形式,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反映诗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表达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抒发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希拉格(Hiraga)甚至认为象似性是“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希拉格,1994:18)由此可见,象似性不但是诗歌语言的突出特点,更是一种重要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其创作中可能会受到象似性原则的制约,也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用到象似性原则.既然如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高超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意识地分析诗歌中隐含的象似性特点,以象似译象似,这样的译诗才能达到传情达意、形神皆似的效果.

三、韦利与中国诗歌

阿瑟· 戴维· 韦利(Arthur DidWaley)是20 世纪上半叶著名的英国汉学家、翻译家,几乎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与研究.韦利一生笔耕不辍,译作等身,为汉诗国际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韦利看来,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因为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而原诗的节奏特点要在译诗中体现出来,译者就得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译”的方法.韦利不但取得了无与伦比的翻译成就,而且在翻译思想上亦独树一帜.“韦利的汉诗翻译理论并不复杂,但是它却指导着韦利对西方的汉诗翻译进行了一场革命.”(吴伏生,2012:219)

在韦利的汉诗译著中,最具影响力的要数1918 年出版的《汉诗一百七十首》.此书在印刷史上创下了辉煌的记录,到1946 就已经被印刷过十二次;其中部分译诗甚至被谱成了歌曲,这在译诗史上是不多见的,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后代有不少诗人模仿其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古诗十九首》兼有风余和诗母两大特点,在中国诗史上意义非凡.韦利选译了其中的十七首,足见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与痴迷.一般来说,归化原诗是韦利在汉诗翻译中通常采用的策略.然而,在《青青河畔草》这首诗的译文中,韦利则一改往常的做法,表现出用原诗改变译语的异化倾向,而且大胆尝试将诗句分行排列,因此尤为引人注目.

四、译本的象似性评析

《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写出了女主人公的身世,表达了思妇的孤独、愁苦与哀怨.本文将从听觉象似性、视觉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三个方面对韦利的译文进行评析.下面是韦利的译文:

1 青青河畔草

Green, green,

青,青,

The grass by the river—bank,

河畔上的草

郁郁园中柳

Thick, thick,

郁,郁,

The willow trees in the garden.

花园中的柳.

盈盈楼上女

Sad, sad,

伤,伤,

The lady in the tower.

楼台上的女士.

4 皎皎当窗牖

White, white,

白,白,

Sitting at the casement window.

坐在窗牖旁边.

娥娥红粉妆

Fair, fair,

娥,娥,

Her red—powdered face.

她的红粉脸,

纤纤出素手

Small, all,

纤,纤,

She puts out her pale hand.

她伸出白手.

8 昔为娼家女

Once she was a dancing—housegirl,

过去她是为倡家之女,

今为荡子妇

Now she is a wandering man’s wife.现在她是位荡子之妇.

荡子行不归

The wandering man went, but didnot return.

那位荡子去而不返.

空床难独守

It is hard alone to keep an emptybed. ①

难以独自留守空床.

(一)声音相似性评析

声音象似性是指语音形式与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的现象.换言之,语音形式与意义不是随随便便的结合,特定的语音形式与自然界中特定的声音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拟声、语音象征和节奏这三个方面.此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首先在其音乐美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入耳.

诗中大量采用了叠词,叠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段.一方面,叠词在摹色、摹声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产生形式整齐、音节匀称的视听效果;另一方面,叠词又可以增强景物和人物的形象性.原诗中连用了六个叠词,平仄与清浊相配合,融自然美和变化美为一体,读来如乐声一样谐和动听.下面以声音象似性原则评析这六个叠词的翻译(如下表所示,词前编号为笔者所加):

原诗叠词用法及英译分析表

从上表可知,这六个叠词的用法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翻译起来颇有难度.韦利注意到了这一修辞手法,为了与原诗的形式保持一致,通过直译的方法翻译这六个叠词.他甚至将原诗中的前六句分别译成了两行,把叠词单独排列,以便突出叠词在描述形象和渲染人物心情上的作用.这六个叠词在意义和节奏上是紧密相连的,韦利单独成行且用逗号隔开的做法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节奏.韦利的汉诗翻译一向以行文流畅著称,前六行的翻译却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此处的节奏令人感到局促,庞德对韦利的这个译本也颇有微词.不过,韦利在翻译《迢迢牵牛星》一诗时舍弃了将叠词单独成行的做法.

(二)视觉象似性评析

视觉象似性是指诗行呈现出来的形状与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形状相似的现象,即诗行的排列形式(视觉形状)与诗歌表现的内容(诗歌的主题)之间存在一定的照应关系,这一特点在视觉诗中最为突出.然而,如上文所述,诗歌模仿具象化的事物,也模仿抽象的情感与思想.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视觉象似性原则,可以将抽象的思想、情感具象化为头脑中的图画式映像,创造出特定的意境,让读者通过视觉效果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

原诗由远处草色起笔,然后移目到园内柳烟,最后在园中高楼处人景合一.青草碧柳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红妆出场,扶窗引颈远望,眼里充满感伤和哀怨.可见,诗人写景不只是临摹大自然的春景,而是为后面抒发情感做铺垫.

1、景物

此诗前两行写景,第一行写草,用“青青”形容草色,而且特选“河畔”作为远景,意在强调女主人公的“思”也绵长,“怨”也绵长,思之切,怨之深,如草亦如河,春草沿着河畔蔓延,思怨在心中蔓延,并随着河流伸向远方.第二行状柳,用“郁郁”形容垂柳茂盛无比,从草到柳,更添春意,而此时此景下,此人的思念之苦更苦,盼归之意更浓.“柳”和“留”谐音,是一个具有民俗含义的意象,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一意象,不仅表明女主人公如同风中摇曳的柳枝一样婀娜多姿、千娇百媚,而且将女主人公留之不得、盼归之切的无奈和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韦利分别译为“green”和“thick”,“green”忠实地译出了原诗所描绘的景色,“thick”既译出了柳之茂盛,又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日益沉重的心情,可观可感.另外,韦利通过重复手段来凸显原诗的特点,如实地再现了原诗的风格,可以说译诗实现了传情达意的效果.

2、人物

在青草郁柳构成的背景图上,“楼上女”出场,先用“盈盈”和“皎皎”两词从整体着眼描绘思妇之姿,后用“娥娥”和“纤纤”两词从局部入手刻画思妇之容,呈现给读者一个耀目而孤独的美人形象.这一系列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既描绘出了女子优雅的姿态和姣好的容貌,又流露出其无法言说的孤独与忧愁.

“娥娥”形容女子姿容美好,韦利用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fair”来翻译,既有皮肤白皙的意思,也有容颜娇美的含义.古诗词中经常用“红妆”或偶尔用“红粉”代指美人,而此诗中的“红粉妆”则是《古诗十九首》中“为数不多的首见或仅见的词语.”(谢思炜,2015:17).此诗虽然形容颜色的词语用得不多,但一个容颜娇美的丽人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诗并没有细化到人物的衣着颜色、每个部位的具体形态,径直下笔点染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史晓婷、曹旭,2016:43)韦利将其译作“red—powdered face”,忠实地译出了原诗唯美的色彩画面——青草、郁柳、红妆,可以说与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盈盈”一词意在强调主人公的美貌,韦利直接译为“sad”,背离了原诗的含义,也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美景佳人,最后却是“空床难独守”的悲叹.“纤纤”一词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手细长而柔软,韦利将其译作“all”,只译其“小”,未译出“细长而柔软”的意思,译成“slender”更能刻画出女子之纤美.可见,翻译这四个叠词时,韦利采用了“直译”汉诗的方法.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两句清楚地交待了楼头美人的身世,韦利借助时间副词“once”和“now”以及英语的过去时(was)和现在时(is)巧妙地译出了今夕对比的修辞效果.此诗中的“倡家女”尤其需要注意,虽有“倡”字,但绝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青楼女子,而是指古代专门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韦利将其翻译为“a dancing—house girl”,显然是忠实于原文的,可见韦利在中国诗词方面的造诣颇深,而且谙熟中国文化.至于“荡子”一词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高山对汉代诗歌中的“荡子”进行了考辨,他认为“荡子应为服役之人,尤其多为军中服役.”(高山,2014:63)韦利将其译作“a wandering man”,而“wander”一词重在指“漫无目的游荡”,“treler”一词或许更贴合语境.韦利在翻译描写景物的诗行时遵守了象似性的原则,译出了青草郁柳的视觉画面,而在翻译写人的诗句时,并未遵循诗歌中体现出来的象似性原则.

(三)数量象似性评析

数量象似行可定义为:“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预测成反比象似.”(王寅,2001:353)也就是说,语言单位的数量愈多,则表达的概念愈复杂,重复往往是为了表达更加重要的内容.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为了表情达志的需要,通常会采用数量象似性规则.比如,此诗连用六个叠词,通过叠字语这一修辞手段创造出强烈的音律节奏和内涵意义,也使得“诗歌充满了意象与音韵高度结合的模糊之美.”(张蹊、许嘉琦,2010:360)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音韵美,通常将模糊美视为一种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青青河畔草》这首诗,短短十句,诗人连续用了六个叠词,要译出原诗的形式和神韵绝非易事,更不要说叠词连用产生的音韵节奏了.韦利通过重复的手法再现原诗的风格,以“象似”译“象似”,只是他对诗行的隔断处理,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译诗的形式和节奏,对部分叠词的理解上也出现了偏差.

五、结语

韦利在翻译这首诗时,为了再现其艺术风格,不惜牺牲译语的传统与习惯,让读者向原诗靠拢,表现出用原诗改变译语的异化倾向.从听觉象似象性、视觉象似象性和数量象似性三个维度来看,韦利的译诗传达出了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重复翻译再现了诗中叠词连用的特点,部分叠词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误译,分行排列的大胆尝试破坏了译诗的形式美和节奏美.象似性理论在诗歌翻译批评中易于操作,从象似性理论视角切入研究白诗英译,有助于对译诗的得失做出理据性的评析.

该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韦利和《古诗十九首》和汉诗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古诗十九首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古诗十九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三国演义》全译本比喻形象英译评析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7 10 072摘要比喻形象的英译是典籍英译过程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rdq.

2、 简约的设计丰美的意韵陈书桂老师《三棵枸杞豆》课例评析 三颗枸杞豆是一篇有关成长主题的小说,编入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 文中奇怪的三叔虽然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却启迪、引发着“我”.

3、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评析雨霖陵英泽本以许渊冲和杨宪盏译本为例 【摘要】图形背景理论作为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为后来认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切入,利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许渊冲和杨宪益两版本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译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

4、 从叙述视角切换角度解读《海边的卡夫卡》性描写 魏紫荆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摘 要海边的卡夫卡中田村卡夫卡与佐伯多次交合并在梦中“奸污”樱花 但在性过程描写中,叙述视角并非从一而终,而是经过了“你&rdquo.

5、 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互文性特征评析 文学的发展不能分离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本交流和改动 这里所说的 “文本交流”与“文本改动”是互文性理论不同的两个层面 任何一个文本不受其他文本的影响单独.

6、 从左利手的角度学校设左利手俱乐部的必要性 【摘要】科学研究发现左右脑的功能不同,左利手同样有着一定的优势,通过分析左利手的现状和优势,引出在学校设立左利手俱乐部的必要性 在设计与销售左利手产品的同时,传播左利手文化,借助学生是特殊群体的身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