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 论文可行性分析模板 毕业论文可行性分析 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 期刊出版可行性论证报告 房地产可行性分析开题报告 幼儿律动的开题报告的可行性论证 论文可行性 论文可行性评语

可行性研究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可行性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1

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该文是可行性研究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农村劳动力和可行性研究和收入差距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 摘 要] 文章首先通过选取合适的测度指标分析并比较了历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发现两者呈现相伴扩大的趋势;然后采用 协整检验和VECM 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目前确实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作用在逐步减弱;最后通过劳动力就业对城、乡居民各自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的测算和比较等做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城乡两地区存在的现实情况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创造了条件,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在长远内仍然可以有效发挥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联系实际情况对结论进行了分析解释.

[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城乡收入差距; 贡献度;农业劳动生产率

[ 中图分类号] F061.3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11(2018)04-0056-14

一、引言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16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81 亿,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规模则达1.693 亿.这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效率的提高,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收入都有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这种增长效应并没有在城乡两地区之间得到均衡分配.伴随农村劳动力流动性的日益增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持续扩大.从相对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已经从1978 年的2.57 扩大到了2016 年的2.95,2009 年高达3.33,中西部的一些省区甚至达到4 以上.近年来虽有重新缩小的迹象,但并不明显,而且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在大多数年份居高不下,2013 年城乡收入比仍高达3.03;而从绝对指标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仍在不断扩大,已从1978 年的210 元扩大到了2016 年的2.1 万多元.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和扩大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古典、新古典和二元经济理论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认为,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具有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和收入均等化的作用,劳动力流动会带来收入差距的逐步收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却出现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大规模、高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并存的现象.

那么农村劳动力流动究竟是缩小还是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如果是扩大了,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底能不能有效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呢?本文的主题就集中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上,目的是要澄清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这个与理论相悖的现实问题,为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从而发挥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提供政策启发.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确实有影响,但关于影响的方向却一直存在分歧,总的来看,主要有四类观点:一是,认为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如Khan & Riskin(2005),刘学军和赵耀辉(2009),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2011),万晓萌(2016),张永丽和王博(2017),张志新等(2018) 的研究结果;二是,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如Du Yang(2005),朱长存(2009),樊士德和姜德波(2011),吴寿平(2016) ;三是,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性约束使得劳动力流动没有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如L i n ,Wang & Zhao(2004),Whalley & Zhang(2007),孙宁华等(2009),万海远和李实(2013);四是,有的学者认为,劳动力流动是缩小还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取决于一些先决条件,其最终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并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论证.如沈坤荣和余吉祥(2011),蔡武等(2013),谢冬水(2014),刘晓光和张勋(2015),沙勇和劳昕(2015) ,朱炎亮(2016),刘慧等(2017).

上述关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方向的诸多文献存在争议,其结论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当然为我们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但我们注意到,目前这些文献以研究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影响方向的居多,而考察劳动力流动在长期内能否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很少.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首先,选取合适的指标来测度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变化情况,考察两者是否是同时扩大;然后,实证检验农村劳动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最后,通过劳动力就业对城、乡居民各自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的测算和比较等去进一步分析长远内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

二、 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比较

1. 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测度

本文定义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外出进城就业,即乡→城劳动力流动,它不同于向农村本地转移的农村非农就业,也不同于改变户籍所在地的乡→城永久性迁移.

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度量.关于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尚没有直接、具体、精确和系统的宏观统计数据,已有数据多数来自权威机构发布的人口普查、监测与抽样调查报告以及部分学者的调研和估计,其定义、统计口径与方法比较混乱,数据差异较大,也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无法满足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处理得到的宏观推算数据来测算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 乡→城劳动力流动规模).同时,为了减少因流动规模数据较大而对拟合结果产生的扰动,我们采用劳动力流动的相对指标,即劳动力流动率来进行测算.该指标的具体测算方法如下:

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L 等于 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职工人数﹣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 陆学艺,2004).农村劳动力流动率M(%)等于 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L/ 当年劳动力总数N.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采用该指标测算出来的数据与全国范围内最直接、最全面的抽样调查结果,即国家统计局农村司撰写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的农民工数量非常接近,这表明了该测算方法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直到1984 年国家政策的放松才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最终成为合法,并随之兴起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流动的序幕,因此我们以1984 年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数据选取的起点.相关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相关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原始数据如表1 所示.图1 为1984-2016 年中国乡→城劳动力流动率M(%) 的测算结果,展示了历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变动情况.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50.jpg┃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52.jpg┃

2. 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

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有相对和绝对两类指标.相对指标是以收入的比值或所占比重( 百分比) 以及社会各阶级收入相对份额表示的差距,诸如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等;绝对指标是居民高、低收入水平的绝对差值.相对指标是一个比例数据,可消除量纲,减少数据较大对拟合结果的扰动,具有较好的统计性能;绝对指标是一个水平量,能很好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额总量上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城、乡人口数量的相对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呈高、低两极分化,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两端变化.而城乡人均收入比指标忽略了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尼系数则只对中间收入阶层的变动比较敏感.只有泰尔指数不仅反映了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而且对高、低两端收入阶层收入的变动也比较敏感.综合一系列指标,泰尔指数更适合测度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下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变化情况.我们选取组间泰尔指数衡量城乡收入差距,计算公式如下: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53.jpg┃

本文用stata10.0 分解并测算得到1978 -2016 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TL(%),所需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具体如表2 所示.图2 显示了历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的变化.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54.jpg┃┃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55.jpg┃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56.jpg┃

3.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比较

基于上述指标测度的结果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如图1和图2所示,伴随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阶段性逐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一个阶段性波动扩大的过程,两者表现出相伴扩大的变化趋势.它们均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演变历程,总体趋势呈波动上升,并未表现出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特征.这种阶段性的波动是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针对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进程紧密相关的.

通过图3历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率(增长率)与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增长率)变动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从总体趋势上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是相伴变动的,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初期以来,两者大体上经历了相似的演变历程,其变化趋势在大部分时间趋于一致,两者的变化方向大致相同.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57.jpg┃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

既然在考察期内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有同向变化的趋势,下面我们采用农村劳动力流动率M(%)和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TL(%)的时序数据,基于非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Unrestricted VAR)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以及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两者的长短期关系做实证探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侧重分析的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单向影响,为分析的简便,本文的检验都仅列出以城乡收入差距为被解释变量、农村劳动力流动为解释变量的单向结果.

1.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含单位根造成的模型估计结果失真,首先要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可消除残差自相关的ADF方法对两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中C、T、K的选取根据相应原则确定,根据AIC和SC值最小的准则选择最优滞后阶数K.两变量M(%)和TL(%)的ADF检验结果在此省略1.从检验结果发现,两变量水平值都不平稳,而其一阶差分ΔM和ΔTL都是平稳序列.我们还利用Pillip & Perron (1988)的PP检验法进行了类似检验,其结论与ADF检验一致.

因此,两变量皆为一阶单整序列,即均服从I(1),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可以对原变量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协整检验

检验法是一种适用于验证I(1)序列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系统检验方法,根据前文结论,我们采用该法进行协整检验.该法是以非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因此首先必须构建非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确保该模型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

根据LogL、LR、FPE、AIC、SC和HQ等检验数最优的准则,按照取长舍短的办法经多次试验,确定模型内生变量M和TL的最大滞后阶数Lag等于2,具体结果此处省略2.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该模型差分方程特征根的模长均小于1,即都落在了AR根图显示的单位圆内3,因此从残差白噪声的角度来说,模型是稳定和合理的,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要求,根据其得到的VECM也是可靠的.

采用检验法探究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TL(%)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率M(%)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的具体结果此处省略4.从检验结果发现,变量TL与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唯一的一个正向协整关系,其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为β (1,-0.2864),协整方程可表示为: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58.jpg┃

对上式的残差序列┃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59.jpg┃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含单位根的原假设,即┃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0.jpg┃是平稳序列,表明协整关系的真实可信.该方程式的经济意义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3.VECM分析

在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来分析短期动态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则是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的.本文中两个变量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序列,因而可以建立VECM.我们仅估计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因变量,农村劳动力流动为自变量的单向方程,VECM具体结果如下: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1.jpg┃

从参数估计结果来看,误差修正项 t 1 vecm ? 的调整系数σ 为负值且显著,符合负向调整的误差校正机制.从短期来看,滞后1期和2期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 t 1 M ? Δ 和 t 2 M ? Δ 对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t ΔTL 的当期变动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系数在逐渐减小,这进一步验证了前文反映的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实情况,同时说明了在长远内农村劳动力流动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会逐步减弱;此外,滞后1期和2期的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t 1 TL ? Δ 和 t 2 TL ? Δ 对当期自身 t ΔTL 也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具有历史惯性和自我强化作用,但这种作用也在逐渐减弱.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刘易斯劳动力转移引起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倒U型变动的二元经济模型,目前我国出现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只是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从长远来看,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前文的比较分析和实证检验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目前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农村劳动力流动在长远内能否有效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呢?下面通过劳动力就业对城、乡居民各自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的测算和比较等去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在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可行性.

首先,建立C-D生产函数分析劳动力要素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弹性.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2.jpg┃,其中Y 为总产值, L 为劳动力就业人数, K 为物质资本存量,α 、β 分别为总产值的劳动力弹性和资本弹性,即各自边际产出贡献.为测算的方便,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即 α +β 等于1,由此可得人均总产值:┃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3.jpg┃,两端取对数后进一步得到: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4.jpg┃

对上式利用样本进行回归,便可得到劳动力弹性系数α 的估计值.

利用1984-2016年分城、乡的数据测算出城、乡各自劳动力弹性系数α 的估计值.其中L , K ,Y 分别采用全国分城、乡的从业人员数,物质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和GDP总值(分别用第一产业GDP和非农二三产业GDP代替),相关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如表3所示.城、乡各自的估计结果如下: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5.jpg┃

从A-R2、F以及t检验来看,两个模型的拟合效果均较为理想,在上述城市、农村的计量模型中1?α 的估计值分别为0.3296和0.5778,所以可得城镇和农村的劳动力弹性系数α 的估计值分别为0.6704和0.4222.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6.jpg┃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7.jpg┃可计算得到劳动力就业对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8.jpg┃其中α 、l 、 y 分别为劳动力弹性系数、劳动力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增长率.

根据上述回归得到的城、乡各自劳动力弹性系数α 的估计值,再结合城、乡各自劳动力就业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数据,通过公式┃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69.jpg┃便可测算出劳动力就业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各自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如下图4所示.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70.jpg┃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地区劳动力就业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不断下降,这与当时注重资本投入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牺牲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关,但90年代中期以来则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这是因为城市地区正处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单位的兴起需要吸纳更多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劳动力要素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城市地区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比于农业,分工更具体细致,生产过程更紧凑科学,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迂回生产程度,中间产品种类数也较多,其产生的集聚效应能提供外部经济,尤其是其投资扩展效应和就业引致效应能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其中就业,有效提高其边际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收入,因此城市地区经济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非农产业就业机会,这能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从图4 还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则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到90 年代末接近于零,甚至出现了负值( 这是由于农村从业人数在某些年份出现了减少).这与农村地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发展效率不断提升,从而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紧密相关5,如下图5 所示.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多元化经营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逐年上升,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可以较少地依赖劳动力投入数量,农业劳动力的现有供给量已远大于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数量,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比较严重,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内部,导致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被压低6.如下图5 所示,虽然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逐年上升,但一直为负值,所以就引起了劳动力就业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且有下降的趋势.

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本地转移的非农就业模式,自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资金缺乏、管理理念落后以及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等原因,其发展迅速回落并一直停滞不前,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不可能再使农民收入增长,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向城市转移就业才是减少农业从业人数,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渠道.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71.jpg┃

由此看来,目前城、乡两地区存在的现实情况恰好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城市地区各行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亟待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投入,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其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向外输出大量富余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出有利于增加其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如图6 所示.

┃C:\Users\bookan\Desktop\今日も,たのしぃですね!\172.jpg┃

这样,为满足城、乡两地区各自需求,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流转应运而生.随着流向城市地区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的不断增多,其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也会越来越多,农村居民收入将得到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必将逐步缩小.1978 年到2016 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幅为98%,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降幅仅为24%,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2016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57.4%,按照发达国家5%的农村人口比例标准,未来中国有待向城市劳动力市场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依然很庞大,因此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动仍然可以有效发挥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1. 结论

本文的逻辑出发点是目前我国出现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这样一个与理论相悖的现实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目前虽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长远内仍然可以有效发挥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 通过选取合适指标测度了历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 增长率) 与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增长率) 的变动情况,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相伴扩大的趋势.

(2) 采用 协整检验和VECM 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确实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作用在逐步减弱.

(3) 从劳动力就业对城、乡居民各自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的测算和比较中进一步分析了长远内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城市地区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迫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待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城乡两地区存在的现实情况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创造了条件,因此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动仍然可以有效发挥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目前虽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长远内仍然是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阶段:

一方面,仍须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顺畅、快速、有序、有效流转至城市非农产业,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

另一方面,要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与制度、政策变量.仅仅依靠扩大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在目前可能不足以平抑城乡收入差距,还需综合其他因素与途径.因此,在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同时,还要纠正以往的错位与缺失,实施城乡相对均等的政策,特别是要逐渐消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制约农村劳动力自由择业的各种扭曲性、歧视性、偏向性的制度和政策因素,让市场决定劳动力流动,进而有效抑制城乡收入差距;

其次,还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要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其工资性收入,也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其来自农村的非工资性收入,因为非工资性收入在长期内仍将是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来源.而且,农村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也将导致城市部门发展失效,乡城劳动力流转将无法继续,从而无法顺利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2. 政策启示

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历史惯性,已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和内在的自我强化作用,但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使城乡差距由扩大转为缩小的拐点提前出现,使扩大的速度放缓,还能影响到城乡差距缩小到何种理想程度.

为使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这种可行性尽快变为现实性,可发挥政府调节作用,因此本文提供了基于农村劳动力流动视角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以供参考.

(1)破除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①深化户籍及相关联的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消除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为城乡居民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扭转城市偏向的政策,改善农村外流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环境和待遇,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医疗、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福利,推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一体化,使其回报与贡献成正比,共享城市发展成果.②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用市场供求机制引导劳动力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充分自由流动,消除人为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优化城市非农产业结构,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壮大中小民营企业,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经济对农民收入提高的带动作用,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别.

(3)立足农村地区自身发展.①加大财政对农村经济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网、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之间发展条件的差距.②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通过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向高产、高效、高质方向发展,增强农民收入增长的内源性动力;以农村城镇化建设为依托,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多元化经营,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本地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③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权体制,扩大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集中使用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流动转移.

(4)提高农村流动劳动力素质.从长期来看,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须注意农村劳动力流动数量与流动质量的均衡.组织农民工尤其是农村青少年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一技之长,提高其专业技能,拓宽其就业领域,使其能从事高收入行业工作,增强其创收能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5)加强城乡经济的紧密联系.①加快城乡间交通、通信、物流等公共网络体系的发展,降低城乡联系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等要素顺畅转移到城市.②通过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加强城市产业与农村产业的关联度,实现城乡产业的耦合,优化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加快城乡产业一体化.③逐步引导城市地区不能转型升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环节有规律地向农村地区渗透转移,辐射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Khan A R, Riskin C. China’s Household Income and Its Distribution,1995 and2002[J].The China Quarterly, 2005 (2) :356-384.

[2] 刘学军, 赵耀辉.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J ] . 经济学季刊,2009(2) :693 -710.

[3]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6) :4-25.

[4] 万晓萌.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 J ]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6(3) :22-31.

[5] 张永丽, 王博. 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农户的调查[J].人口学刊,2017(4) :60-70.

[6] 张志新, 杨琬琨, 何双良.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山东省17地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8(5) :27-31.

[7]Yang Du,Albert Park and Sangui Wang.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es, 2005 ,33(4) :688-709.

[8] 朱长存, 马敬芝. 农村人力资本的广义外溢性与城乡收入差距[ J ] . 中国农村观察,2009 (4) :37-46.

[9] 樊士德, 姜德波.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 J ] . 中国人口科学,2011(2) :27-38.

[10] 吴寿平. 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15 年广西的数据[J]. 学术论坛,2016 (8) :41-47.

[11]Justin Y.Lin,Gewei Wang and Yaohui Zhao.Regional Inequality and LaborTraners in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4,52(3) :587-603.

[12]Whalley J,Zhang S.A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Hukou) labour mobilityrestrictions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83(2) :392-410.

[13] 孙宁华, 堵溢, 洪永淼. 劳动力市场扭曲、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J]. 管理世界,2009 (9) :44-52.

[14] 万海远, 李实. 户籍歧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13(9) :43-55.

[15] 沈坤荣, 余吉祥.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进程中城乡劳动力分工视角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3) :58-65.

[16] 蔡武, 吴国兵, 朱荃. 集聚空间外部性、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J]. 产业经济研究,2013 (1) :21-30.

[17] 谢冬水. 农地转让权、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 J ] . 中国经济问题,2014(1) :149-59.

[18] 刘晓光, 张勋, 方文全. 基础设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J].世界经济,2015(3) : 145-170.

[19] 沙勇, 劳昕. 劳动力异质、流动方向与城乡差距悖论[ J ] . 人口与经济,2015(2) :60-67.

[20] 朱炎亮. 劳动力流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J]. 经济科学, 2016(2):5-17.

[21] 刘慧, 伏开宝, 李勇刚. 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30 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 经济经纬, 2017 (5) :93-98.

[22] 陆学艺. 研究社会流动的意义[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4(8) :20-22.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of Narrow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by Rural Labor Mobility

Cai Wu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changes in China´srural labor mobility scale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with selected appropriateindicators,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two was accompanied by the trend of expansion;Then using cointegration test and VECM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rural labormobility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long-term and short-term, we found that theurban-rural income gap was expanded by the rural labor mobility indeedly at present,but this effect gradually weakened; Finally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and comparisonof the contrib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on respective per capitaincome for further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conditions for rural labor mobilityto narrow urban-rural income gap was created by the realit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t present, so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could be still effectively narrowed by therural labor mobility in the long term in China, and the conclusion was explained inconnec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 rural labor mobility; urban-rural income gap; contribution degree; agricultural laborproductivity

归纳上文: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农村劳动力和可行性研究和收入差距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可行性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可行性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金融包容视角下新常态中湖南城乡收入差距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以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为研究对象,基于金融包容的渗透性、使用效用性、可负担性和金融服务质量角度分.

2、 十三五时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中的高度分配体制被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体制所代替了,这促使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城乡差距 在本文中就“十三五”时期缩.

3、 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分析 贺佳丹【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提供了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要素,推动了城市经济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却也出现了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 为何我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4、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育才助力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究竟如何振.

5、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的经济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导致乡村的落后与凋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课题,对解决“三农&.

6、 我国城乡教育不平等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加 李实(2006)研究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大的1 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