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散文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散文三题:旅途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散文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2

散文三题:旅途,本文是关于散文类论文范文例文跟旅途和散文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冰山上的雪莲花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可这句话,在多雄拉山似乎并不适用.因为,这座被背夫们和徒步者翻过无数次的高山,在我看来,依旧没有路.

穿过松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寸草不生的苍茫的灰黑色山体,脚下满是细碎的石子儿,让险陡的山坡随时都可能变作滑梯,把人从山上传输下去,摔个面目全非.你可以把这山想象成一片石子的荒漠.也正是这个缘故,让前人无法在“石漠”中踏出一条路来——一阵狂风,或者一场雨雪,就可以轻易地将他们的足迹抹平.

我们拄着木棍小心翼翼地跟在多吉后面走.多吉是个很奇特的人,本显得木讷、呆滞甚至有些怯弱的他,在走上墨脱路之后变得精神焕发起来,他像一个善于攀爬的猿猴,在山路上走得极其轻快、稳健,如履平地,什么登山杖之类的辅助工具,对他来说真的是毫无意义.他也无需辨别方向,通往多雄拉山口的道路似乎就在他心里.他还是不太说话,只是走一段后会停下来默默地等我们跟上,或者在某一个危险地段、某一处需要攀爬的陡坎前伸出手拉我们一把.他顶多在这个时候说两个字:小心.

时隔近一年后,当我在写这篇游记时,眼前仍能像过电影一样清晰地再现多吉登山的场景.多吉的形象因此在我的脑海里被分割成差异极大的两部分:上身和下身.他的下盘稳健,像正值青春的少年,轻松自如,闲庭信步;而他的上身佝偻着,像站立的虾米,一步一点头,样子有些滑稽.他虽不说话,但他的嘴其实从未休息过,嘴唇不间断地张合,发出细微的、有节奏的喃喃声,那是他边走边在默念佛经,同时右手的掌心托住佛珠的下摆,用大拇指一颗又一颗缓缓划拨佛珠.“路”边不时会出现玛尼堆,每经过一个玛尼堆,他便弯腰捡起一小块石头,添加到玛尼堆上,他的佝偻的后背方便了这个弯腰捡石的动作.我甚至想,是不是因为经常弯腰捡石头,才使得他的后背佝偻呢?

与多吉相比,我和老黄就显得狼狈多了.多雄拉山的坡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就像架在城墙上的云梯,站在半山腰往下看,斜拉拉直落碧渊;朝上望,笔挺挺穷指云霄,加上脚底碎石的捣乱,每走出一步都心惊胆战.这个时候手握的木棍成了我们生命的保障.多吉为了行路的安全,在前面忽左忽右做“之”字形蜒行,我们便也只能亦步亦趋.现在回想起来,从松林口到多雄拉山口的三公里路程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我想,这曲曲折折的三公里,是我们由斗志昂扬到筋疲力尽步履蹒跚的三公里,是每一步都暗藏杀机与死神搏命的三公里,是一心向上无心看景的三公里,是气息逐渐变乱终致无法调匀的三公里,是纵有千难万险仍具“少年心事当拏云”的豪迈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的三公里.我们花了两个小时走完这三公里,抵达山垭口后,举目四望,云在山下,众山矮小,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更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多吉还竖起大拇指表扬了我们,说我们走得快.

但我们其实是在最舒适、最安全的时候走过了这段路.再往前两个月,多雄拉山满山白雪皑皑,几乎成为生命的禁区,而那些为着生计的背夫们,仍不得不负重在雪坡上攀爬.也有极少数执着于挑战自我的勇士,专挑了那个时候翻过雪山,结果在翻山途中跌入山谷的有之,被雪崩埋葬的有之,在山垭口冻死的亦有之.种种情状,令人叹惋.

8月初的多雄拉山垭口虽不是雪的天地,但阳光下那一片耀眼的白仍是主角.近垭口的凹地里,是一座厚达两米、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的冰川.冰川的顶部被风和阳光共同制造出一个个有规则的六边形图案,像蜜蜂的巢穴;而冰川的底部,在雨水不懈的冲击下,被掏出一个空洞,洞檐有融化的冰水滴落,滴答滴答的十分悦耳.老黄是个出家人的心性,免不了要钻进洞里,来一番打坐诵经.在靠垭口的山梁上,残存的雪化作各种图案,有的似中国地图,有的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还有那白色的马、牛等动物图像,就像镌刻在山上的壁画.其中一个硕大的“心”字高悬于山岭之上,尤其醒目,让我们在凝望之际陷入沉思.这个“心”字的出现昭示着什么呢?“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这心,是功德心、名利心、慈善心、忍耐心等佛所说的皆为“虚妄”的种种心,还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这个“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所谓的本心、初心么?我们找不到答案,只是觉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物主的奇思妙想,有的时候真不是人力所及的,只叫人叹为观止.

在这雪地之中,有一株奇特的植物更是让我们惊异.盖因多雄拉山的雪峰垭口方圆数里之内、目之所及,寸草不生,独此一株在凛冽寒风中傲然挺立.它高约一米,似花非花,似树非树,微卷的像帛一样的瓣(当然,也可以说是叶片)晶莹透亮,沾着点点水珠以及未化的雪粒,娇艳得惹人怜爱.它们像轻盈的擅长驭腰的女子,柔柔地倒挂在主干上,一层层相互拥抱着,紧贴着,把主干装饰成一座玲珑剔透的锥形宝塔.这色彩,这形状,正像一柱将要迎来一场庄严的宗教仪式的“经幡幢”,端的是超凡脱俗.不要怪我们迷信,在那高山之巅,在那样一种场合,当我和老黄蓦然看见此物时,感到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气息,内心充满敬畏,甚至不敢多看她.彼时的我们,觉得哪怕多看一眼都是对她的亵渎.

我们不知其名,老黄便给她起了一个极富藏地特色又极形象的名字——“经幡树”.

多吉在一旁听见了,轻轻地说出三个字:雪莲花.

这真的是雪莲花?老黄听了感到意外和惊喜,他担心多吉那不熟练的普通话造成自己的误听,又追问了一句.

嗯嗯.多吉点头作答.

老黄于是满脸的喜不自禁.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所有关于雪莲花的记忆,大约都来自于武侠小说吧.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对雪莲花都有过很精彩的描绘,尤其是《七剑下天山》里陈家洛从绝壁上摘下两朵雪莲花送给香香公主的故事,不知荡漾起多少少男少女春心萌动,因之也对雪莲花充满无限的向往与憧憬,梦想今生若有缘得见此花,方不负了到世间走一遭.雪莲花生于极寒地带,傲立于冰山之巅,“娇艳华美,奇丽万状”(金庸写雪莲花),故其花语为“坚韧、纯洁”.只是我们素来孤陋寡闻,只知道新疆的天山雪莲,却不知藏区也产雪莲,而这藏区的雪莲花,更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在其中.

这真是梦里相约数十载,一朝相见却不识啊!感性多情的老黄在那里不自禁地感慨.他说,莲花与佛两相称,你看无论是如来佛所坐,或观世音站立的地方,都有千层的莲花,因为莲花象征着圣洁、庄严与肃穆.信佛之人,必爱莲花.团长,你听过一首《蓝莲花》的歌么?

我摇头.心想,这老黄的思维够跳跃的,一忽儿从眼前的高山雪莲想到水中的莲花,一忽儿又冒出一个蓝莲花.它们不是一回事儿好么?

老黄说,那我唱给你听.

他开始低声吟唱: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的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的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老黄的唱功了得,虽是压低了声音,那曲调也低回婉转,平静祥和,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穿透力.我听了老黄的唱词,方知这歌我是听过的,骑行途中老黄的车载音响里经常播放这首歌,只是当时听来感受并不深,现在听老黄亲口唱,一种苍凉悠远的气息就在山间自然流泻开来,我由其中听出了老黄的内心,他的执着、坚韧、信念与梦想.

岁月留给我们的,正是我们给予岁月的.感谢上苍的眷顾,让我们在历经艰辛爬上雪峰之后,得以遇见这冰山之巅的雪莲花.圣洁的雪莲花在带给我们欢欣、感动的同时,也以其傲雪挺立的精神给我们以力量,让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坚定地走完这段徒步墨脱之旅!

少年僧人的业余生活

第二天,我们在扎通寺见到了丹增的奶奶和他在那里出家的弟弟.

丹增的弟弟小时候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发烧,但是一遇到扎通寺的江白活佛,马上不烧不咳,后来父母就把他弟弟许给寺庙,在那里当了和尚.

丹增的奶奶和弟弟住在扎通寺后山上的一个院落里,房子是由寺庙出地、家里出钱盖的.这个院落里还有其他五六间类似的房子,也都住着小和尚和陪伴的家人.这样就在扎通寺内部形成了一个小型“社区”,妇孺老幼,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与佛家寺院的景象迥然不同却又和谐共生,成为一道奇特的景观.

丹增的弟弟提前得知我们要去的消息特意到寺庙门口接我们.弟弟叫江白平措,这个名字是他剃度后由江白活佛起的法名.小伙子一袭袈裟裹体,小平头,目光纯净而有神,自小的修行使他有一种超越同龄人的出尘脱俗的超然气质,但在与他说话时,他又不时摸着脑袋嘿嘿笑,不经意间流露出少年的羞涩.江白平措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所以带了一个小伙伴来当翻译,他们带着我们一路参观寺庙的大殿、经堂和印经坊,讲解扎通寺的历史、壁画上的故事、唐卡的寓意、酥油花的制作工艺;在印经坊,我们还见识了经幡的印制过程.我们边听边提问,江白平措就耐心地解答,由此,我们感受到江白平措藏传佛教知识的广博和研究的深入、理解的深刻.

参观完寺庙,我们来到后山江白平措的住处.这是一幢土石结构的房子,由并排的三间屋子组成.大门进去是大厅,奶奶就住在大厅里;右侧是厨房和餐厅,左侧是江白平措的书房兼卧室.与山下的房子不同,这里开着很大的窗户,阳光照进屋内,明亮得很.

我们在厨房里见到了丹增的奶奶.奶奶着一身藏族传统服装,中等身材,大骨架,腰身挺拔,两鬓略有些白发.这确实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面容谦和、慈祥、宁静,她含辛茹苦为家族操劳了一辈子,临老了又到寺庙照料孙子的日常起居,以让他安心修行.她自己也在修行,她的修行是以一种自我压榨的方式进行的——她在照料孙子的同时还拉扯着家里的第四代,便是对这种修行方式的最好诠释.

见到奶奶时,她正斜靠在厨房门口看着不到两岁的重孙女蹒跚学步.小家伙还走不太稳,小小的身躯在地上一崴一崴的,一不小心就摔倒了,像个肉球一样在地上滚动,奶奶就看着笑,也不去扶.江白平措向奶奶介绍了我们,奶奶于是将目光转移到我们身上,依旧是温和而平静的笑.

与奶奶打过招呼,我们来到江白平措的房间.房间不大,仅一床一桌一书柜,简洁、干净、透亮.书柜里摆放着经书和其他藏文书籍,齐齐整整的,显然经过细致的分类.书柜顶部是一帧江白活佛的画像和一支酥油花.书桌上有三本书,一本是由西藏自治区干部职工学习“双语”教材编写组编印的《汉语基础》;一本是《汉语入门》,书翻开着,是有关汉语拼音的章节.我记得丹增跟我们讲过,他弟弟因为从小出家,接触的都是藏传佛教典籍,所以不识汉字,只能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但他弟弟的藏文书法写得极好,在察瓦龙地区排第一.没想到他弟弟在修行之余竟然还挤时间自学汉语,这份刻苦精神和毅力,真是让我们佩服.我向江白平措竖起大拇指,江白平措还是摸着脑袋“嘿嘿”笑.

桌上的另一本书更是我没有想到的.那是一本藏汉双语版、名为《弟弟弟变成了小老鼠》的童话书.书已经翻得有些破了.我问江白平措:“这书是你的?”江白平措再次以他标志性的动作表情回应我.

“他可喜欢这本书呢!”江白平措带来的小翻译说,“书里讲的是一个叫做弟弟弟的小男孩,有一天偷偷戴了他大伯发明的一种特种头盔变成小老鼠的故事,又有趣又惊险又刺激.我也喜欢看,我们都看了好几遍了.有一次我们还因为抢着看闹得不高兴呢!”

“哈哈!”我听后大声的笑了,“你们还看过哪些好玩儿的书?”

“没有,就这一本.这还是前年藏历新年江白平措回家时偶然得到的呢.”小翻译说,“拿回来就当了宝贝,一本书看了三年,都快翻破了,可每次看还是觉得开心得不得了.”

江白平措大约有十六七岁的样子吧,在内地,像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会看这类“幼稚”的书的.可在扎通寺里,它却成了江白平措们学经之余的最爱和唯一的娱乐消遣.我心里不免多了一些感慨,心想,到底还是孩子啊,再怎么着,内心里还是有一块地方留给了天真烂漫.这样想着,突然鼻子一酸,一种复杂的说不出的滋味由心底涌起.

骑行在怒江边

从重丁教堂出来,道路顺着江流左拐右拐,经常会出现很急的弯,我们捏紧刹车,不敢把速度放得太快.好在靠江的一侧建有护栏,不至于担心冲进江里.

骑了两三公里,前方又出现一个九十度大拐弯,只好把速度压得更低,小心翼翼地转过弯去.顿时,一股挟裹着水汽的强劲大风向我们袭来,同时天色一暗,有泰山压顶之感.我倒吸一口凉气,本能地抬头一望,只见两道绝壁拔地而起,兀然立于眼前.这绝壁分列江的左右,夹岸而立,高耸入云,宽可百丈,形如一扇打开的巨型石门,隐天蔽日.江水在“门缝”间奔泻而下,其状也雄伟,其势也磅礴.

我恍然大悟,这便是传说中的石门关了.

我们停车于“关”下,感觉怒吼的江水让大地都在震颤.关内无阳光,风疾劲,阴冷.于是赶紧上车逃离此境,奔向阳光.

再往前,江水少见的平缓起来,就像一个急于赶路的人,再急再忙,也有放慢脚步适当休整的时候.江对面的碧罗雪山长满阔叶林的树木,密密匝匝,满眼翠绿.山脚下,大地划出一道柔美的曲线,如铺地的*的裙裾袅袅娜娜地铺陈到江边,形成一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扇形坡地.坡地上除了草场,就是满园的青稞,泼洒出一片浓绿.蜿蜒的小溪流在田间欢快地流淌,草场上开着一蓬蓬不知名的小花,任性自由地开放.还有矮个子的桃树,顶着硕大而茂盛的树冠,或三五一丛,或遗世独立,和着那小花儿一起,心甘情愿地做了这一大片绿色风景的点缀.在田块间、草场上、小溪旁、绿阴下,散落着十来间以木柱支撑、用黑色石片覆顶的木楞房,小巧、精致,每一间都像搭建在绿色地毯上的积木.阳光就像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带给每一片色彩不同的浓淡、明暗、光影,使色彩变得丰富而有韵味.农人在田间劳作,骡马在草场闲逛,袅袅云雾在山间、在屋顶、在田间飘浮,婀娜多姿,变幻出不同形态.于是这村庄有了一个沾满仙气且灵动的名字,叫做雾里.关于雾里村,有个有趣的故事.说上帝与雾里村的人打赌,如果他输了就与他们交换住处.结果上帝输了.雾里村的人搬到天堂后,才发现上帝是故意输的.

从石门关到雾里这一段景致太美,老黄禁不住诱惑,“好摄”的毛病又犯了,拉着我陪他照相,结果就与队伍拉开了距离.

老徐他们在朝红桥等我们.朝红桥有两座.一老一新,都是钢索吊桥.老桥已然破败不堪,它是茶马古道的遗存,所以尽管已经不堪其用,人们还是不舍得拆除,用它来保留那份记忆.新桥紧挨着老桥,体量比老桥大,桥面铺的是钢板,可以走汽车.

站在桥的这头望过去,可以看到对岸离江面数十米高的山崖上有一道明显的“刻痕”,从老桥的桥头一直往雾里村的方向延伸,就像给山体打了一道箍.大家都很好奇,直到我们走到“刻痕”跟前一看,都哑然失笑.这哪是什么刻痕啊,分明是一条通往雾里村的狭窄栈道.这条道是硬生生在山崖上凿出来的,宽只一米左右,高约两米,细长细长,故从远处看来,就像是在高大山体上刻出的一条印痕.在这条路的路口,立着一个石碑,标明它就是曾经的茶马古栈道.

这条高悬于江面的古栈道,连同朝红桥一道,构成丙中洛至察隅一线茶马古道的“控制性工程”,是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必经之地.尽管当初的开凿者极力想把路基凿得平整,但终究是用最原始、最简陋的工具在岩石上作业,加上岁月的侵蚀,坑坑洼洼是难免的.走到路基突起的地方,身材高大者必要弯腰躬身通过,否则,就会碰到头顶的岩石.有的路面还长着青苔,湿滑无比,临江一侧没有护栏,稍不注意即坠入滚滚江流.我们难以想象,赶着骡马行走在这样一条栈道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直至今日,古栈道仍在发挥着作用,是进出雾里村最便捷的道路.原来,在丙中洛至察瓦龙的沿江毛坯路修建之前,茶马古道的大致走向是由丙中洛出石门关,过朝红桥后右转经古栈道到雾里村,然后沿着骡马道翻山越岭到秋那桶,再到察瓦龙.那时的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现如今,人们过朝红桥后左转,沿着江边的毛坯路直接去了察瓦龙.虽然道路依旧难行,但比起山间的骡马道,那是天差地别了.这样,雾里村就被主道抛开,偏居一隅.山上去往秋那桶的骡马道也逐渐废弃,进出雾里村就主要靠古栈道了.这是雾里村的不幸,也是雾里村的大幸.它从此远离了喧嚣,成就了自己的淡泊宁静之美.

本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旅途和散文方面的散文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侯莹散文二题 文化人——天音前几天,在一个群里讨论问题的时候,我被人质问什么是文化人什么是文化带有很强的攻击性,他似乎在验证他的理解才是正确的,但是,真的有正确答案吗现代人的脖子上已经不屑于.

2、 新年旧题:不得不说的酒话 ●策划 本刊编辑部●文 邵竹林●嘉宾 吕芳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论是亲朋欢聚,还是工作应酬,都少不了用酒助兴 尤其每年.

3、 散文二题 ■李杰一田卷心菜一田的卷心菜,一碧的绿玫瑰 老家李庄,绿包菜千万亩,密匝匝站满东坡地,攒头攒脑齐瞅向我,而我也正寻它们来 秋收冬藏,万物蛰伏 此时,乡村的颜色已萧瑟备至,可你只挪眼向田野,立马绿了视线.

4、 2019名师押题:国学继承 名师押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山东卫视播出国学小名士的第一期节目 这期节目以“月”为主题,其中两位小才女在短短3分钟的时间共过招25轮,说出了49句带&ldquo.

5、 樊星散文两题:行走中的笔记 樊星,男,1957年生于武汉,祖籍河北邢台 文学博士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的研究 1997年—1998年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