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音乐论文网 音乐生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音乐刊物 音乐期刊 北方音乐期刊 民族民间音乐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论文 音乐教育自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音乐方面的杂志 中班音乐活动论文 音乐语文论文

有关民间音乐硕士论文范文 跟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性实践刍议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民间音乐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6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性实践刍议,该文是有关民间音乐本科论文怎么写和探索性和教学模式和实践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商树利柯云燕[1]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酵而愈久弥香.当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方法有多种语义的诠释,较早普遍使用的是“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概论》1964年版)的概念,而划分为民歌、说唱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五大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深入开展,此种“五类论”划分方法似乎仅适用于民间音乐层面,相对于传统音乐来说则有失全面.于是,在民间音乐五类论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分类方法,即以“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2000年版)为概念,而划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大类.这两种分类方法以及其他的分类方法,尽管所提出的内涵与外延有所不同,但都是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探索性认知的结果.无论称之为民族民间音乐亦或传统音乐,其目的无非是旨在强化“母语”音乐意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母语”音乐的学习,是未来华夏国乐创作的基础.因此,当代的各大音乐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音乐系尤为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教学.然而,当前的许多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却不感兴趣,表现为漠然视之甚至出现抵触蔑视的情绪,故而,现实的状况要求我们不得不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一番深刻反思并做以探索性地改革实践,尝试性做以转变不良学风之基础工作.

一、管窥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现状

截至2016年为止,我国共有11所音乐学院.全国各省的师范大学音乐(院)系以及其他综合类大学开设的音乐系(院、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千余所.仅以辽宁省为例,既有沈阳音乐学院,又有东北大学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沈阳大学音乐学院、大连大学音乐学院、渤海大学音乐学院等等.尽管每所学校的办学性质与培养方向各有不同,但各所学校都统一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一类的“母语”音乐课程.

虽说学校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也是不遗余力,但学生似乎对此类课程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强烈的学习兴趣.相反,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这些都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令人偶感欣慰的则是,偶有极少数的同学对传统音乐充满强烈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课上课下都对传统音乐充满了极高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情况在近些年也呈日益减少的趋势发展.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认为“民间音乐是历史的、是俗不可耐的、是应该被时代所淘汰的艺术”,针对这些错误的观念,面对这类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适时地进行反思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举措.如何在良莠不齐的现代音乐如潮水般涌入前提下,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力?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具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思想,在教学中勇于总结得失利弊,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回顾历史,我们可知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萌发期.彼时,面对“西学东渐”的大潮,将我们的母语音乐教育与西方音乐教育进行对比时,我们则自行惭愧,既拿不出属于自己的体系框架和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更不用说在教学方法论层面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导致原本应该居于主体地位的民族音乐却无法抗拒时代的潮流,渐渐地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迷失了方向.如今追根溯源,并非是对曾经的教育历史求全责备,而是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潜意识中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之所以不受重视原因的关键所在.毫无疑问,这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原因,也有当下音乐生活大环境中商业性、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在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影响,这些原因无疑都对当代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世纪之交,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中便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近十年来,举国上下以“非遗”工作为文化主线,大力倡导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脉.在音乐的语境下,能够守住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守住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时至今日,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成果可谓层出不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面对教育本身不断自我完善与更新需要,教育改革的脚步不可能停滞不前.面对新形势,直面新问题,则要求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化进行.综上所述,主观上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认知是基于客观分析的结果而采取的必要举措,故而,该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杂言课程改革的两点举措

众所周知,自1938年鲁艺办学之初,便以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为己任.拥有七十余年史的沈阳音乐学院,不仅镌刻着历史的烙印,同时兼具时代的特征.一路走来,我校依旧沿袭使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名称,在全校各专业中开设为必修性质的专业基础课.分别在本科第二学期开设“民歌部分”内容,第三学期开设“曲艺音乐与戏曲音乐”部分内容;而另行在作曲系和民乐系开设“民族器乐”部分内容.这是近十余年来一直沿用的教学内容体系设置.如今尽管课程设置未进行调整,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却不得不需要进行一些变革.这种变动即为“改革”之尝试性的举措.简而言之,这种课程改革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与最终的落脚点,以培养其创新与创造精神为改革的目标.

(一)课堂教学方面的探索

1.授课形式与内容的微调整

从音乐教育学角度而言,其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因此,教师授课时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发生转变,而新的教育观念又来自于音乐教育目标结构的调整和充实完善.我们的做法是开始尝试采用“觅食式”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往,我们一直沿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就要被动地接受什么.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稳定,但不免少了一些趣味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然而,“觅食式”教学则是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获取新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挖掘出学习和研究的深层内容,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尝试努力解决问题.如在讲授民歌、曲艺音乐或者戏曲音乐课程时,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刻意安排2—4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学习,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歌种、曲种、剧种进行学习、研讨、交流、论证,引导学生主讲部分内容而将其纳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之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微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学习与研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抛开教学方法的微调,我们再来谈谈教材与参考文献的问题.古人讲:“精一道而理万物”.在教材方面我们采用一本教材讲义,多部参考文献相结合的互补互证的教学方法.尽管教材是唯一的,我们却要选择大量拓展性的文献做以辅助教学使用.这是因为,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原本所用的任何一本教材讲义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如何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预习时便在互联网自由获取更全面、更具侧重性的文献资料,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帮助,此法目的在于教师是以一个引路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并且不断培养学生如何鉴别资料的真假、优劣、正赝的学术能力.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课堂上,感性的模唱实践与理性的理论讲述齐头并进,二者不可顾此失彼.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民间音乐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备课时则是在网上收集到大量的打着时代烙印的“民间歌曲”或者不同乐手重新编配演绎的音视频资源,作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种子,使得学生在不拒绝、不厌烦的情绪导引下,再适时选择相对“原生态”的音响进行比较赏析,这样一来可使学生主动去听、去学、去辨别、去演唱,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对于相对枯燥的理论讲授时,教师则要结合具体教授内容,不仅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讲解表述,同时还需结合身体力行范唱表演,甚至肢体语言动作的综合运用,并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而做出优质的课件,将理论知识赋予新的视角、新的方向、新的活力等.将以上这些方法有机综合运用,如此一来,才逐渐改善了理论知识教授时出现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现象.

此外应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有所侧重.这一点也就是古人强调的“因材施教”.我校的学生基本分为表演(演唱、演奏)、作曲、音乐学三大类.多年的教学工作使笔者清楚地意识到,在为演唱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应注意多侧重于民歌、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发声、咬字、方言模仿以及一些地域风格化的处理方面;为演奏类的学生上课则是需要侧重整体风格把握的讲授,即如何从演唱技巧转换为风格性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作曲专业,教师则应该多从作品的结构、逻辑方式、旋律的音程、民族调式音阶、节拍(板式)以及民族音乐的和声编配技法等方面为侧重点;针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则应该侧重于讲授文献梳理、音乐形态特征、音乐传播、民俗文化、指导文本撰写等层面的知识.基于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这样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的微调整,逐渐扭转了学生厌学的局面,使得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2.考试评测相结合的调整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试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既不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只会应付考试的高分低能“人才”,也不能让考试失去应有的意义.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也要做出不同的调整.

笔者以为,传统的考试模式就是“硬唱、死背(口试)”单纯的“期末终考制”,这样的考试方式弊大于利,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的教学模式.故而适当调整考试测评的方法则成为一种必然.为此,民族民间音乐的考试测评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变动,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试标准,考试测评观测点则围绕“唱、奏、创、研、写、讲”进行能力测评.以演唱专业为例试做说明,原本演唱专业的同学在演唱的方面能力较强,但在其他方面未必得心应手.在演唱专业学生考试时,以“唱”为主,其他的几个方面为辅.因为,当代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选择这样的评测办法,其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这样的做法也可兼顾不同程度、不同个体学生因演唱能力的差异而造成的考试心理落差.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观测角度进行综合测评,在分数方面为方便记录与评分,我们依旧采用百分制.同时,结合课堂出勤、课堂表现(提问)、期中测评等结合的方式替代以往的期末终考制.不仅如此,我们还选择利用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实现“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以“优、良、可、劣”来对课堂做出评价,这样的“双向考核”无论是对学生与教师来说,都是激励自身前进并鼓励其学习动力的最好举措.

(二)课后实践方面的探索

除了在课堂上的改革外,课下的师生互动则更应该加以重视.学生在课下遇到不懂的问题、未见过的音乐现象等,现在可以随时获取答案.互联网的时代,着实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微信、等交流与通讯方式逐渐成为师生之间实现课下教学的“基础设施”,二者的普及可以让学生和老师更加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如今,人人手机不离手,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师生同处一个群里,此时走下讲坛的教师,则转变为引导、鼓励、鞭策作用的朋友.教师传达一些学术信息、转发经典文献、音频资料等直接可以通过网络推送给学生,每位同学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同样学生之间也彼此进行着交流.

此外,笔者正极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校园内部的“民族音乐爱好者传承创新工作室”,各个专业的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大家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力求实现作曲系学生创作改编、表演专业学生进行唱奏、音乐学理论专业学生进行分析与撰写文案,争取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我们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同时期望对今后的社会实践、就业发展能有更大的帮助.实际上,这样的“小团体”现在已经存在了,只是参与的学生并不多,还不成规模,只要教师稍加倡导、鼓励、支持并参与组织,我相信发展壮大起来并不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学生的收获必将大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得.

三、反思点滴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通过以上探索性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不断加强,在“寓教于乐”中逐步实现自主性“觅食式”的教育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兹举一例进行说明,《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毕长成、贾延飞主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14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作为该书的主编之一的贾延飞,即为我校音乐教育系1996级学生(笔者大学同寝室室友).多年前,我们便怀揣梦想,决心未来致力于民族音乐与钢琴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之路,但毕竟天时地利不及,始终未能实现多年的夙愿.时值2013年7月,笔者已在沈音从教数年,当昔日话题重提时,才是天时地利人和之际.在贾延飞与毕长城两位同志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笔者作为幕后的民歌曲目的初选者与策划者参与其中.在我校作曲系师生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最终才得以出版.这部曲集的主要编创团队是由我校作曲系学生为主,他们根据所学的汉族、少数民族民歌进行尝试性改编成初级钢琴曲,最终结集出版.该曲集分为汉族卷和少数民族卷两部分.以汉族卷第一部分为例,目录如下所示:

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是由笔者所教过的作曲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改编完成的.通过书内的谱例可以看出,这样编纂而成的钢琴作品集虽然谈不上鸿篇巨著,但其有意识靠近中国钢琴教学现状;尽管有些曲目的改编尚显幼稚而不够成熟的一面,但作品的难易程度与“车尔尼钢琴初中级教材”的训练内容相契合.这种尝试不仅强化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将经典的传统民歌自然而然地运用在未来琴童的钢琴启蒙教学之中.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就是我校作曲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及时反馈.同时也让笔者更加明确了该课程“学以致用”的未来教学目的、途径和重点.

诚然,任何一项改革都更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检验.尽管在教学改革实践方面我们取得了微不足道的阶段性成果,但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当前的教育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这需要不断地充实,以使其在探索中得到逐渐地完善和发展.如上文提到的“民族音乐爱好者传承创新工作室”即是如此,因其是学生自发、自愿加入的,致使我们的推广和普及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困难,经常出现感兴趣的同学参与时间无法保证,不感兴趣的同学加入了也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表明,我们的机制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明显不足.此外,这样的兴趣小组,因为学生的流动性较大,随着学生的毕业离校很容易出现“断层”与被迫“更新”的情况,因此,我们还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回顾十年的教学之旅,笔者很荣幸能够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参与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厅《关于高等音乐院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教改项目,2014年度又亲自主持获批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项目,常言道“教学相长”,本人甘于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并得到提高,深感乐此不疲、快乐无比.今将不是成果的成果,不是经验的经验梳理出来,一并与广大师生分享,同时期盼国内同行多多批评指正.

综上,小及学校,大至国家.很显然,近年来国家对文艺给予了更高地重视,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上也采取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措施.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结合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持繁荣民族音乐文化、服务社会与人民为己任的优良传统,我们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同样是以此为己任.作为一线的教师,大家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明确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脚踏实地地深入贯彻方针政策并努力践行,以此,改进学风、促进教学,以利后学,久而久之形成良性机制,这样才不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为国家培养出德艺精湛的音乐人才,争取早日实现“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为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而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姜楠)

汇总,上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探索性和教学模式和实践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民间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民间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黄露莹【摘 要】分析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索改革教学模式的途径,为高职英语教师开展英语课程模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完善和教学成效提升 【关键词】高职英.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 冮明颖, 吴 静(辽宁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 )摘要 PLC技术及应用课程是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知识面广, 实践性强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邓馨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也应进行适当的改革与探索,以满足社会对会计电算化岗位人才的需求 本文从会计电.

4、 《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采购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采用翻转课堂、双师型和知识点模块化……方法解决问题,以促进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且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

5、 现代光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现代光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围绕“三个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并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最后对教学改.

6、 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陶瓷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当前,在我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倡导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下,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的陶瓷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分析了目前陶瓷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