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孕味杂志订阅 杉乡文学投稿 百草味市场营销论文 关于语文味的期刊 有关瓦乡婚嫁文化的论文 瓦乡姑娘婚嫁文化论文

关于舌尖上的乡味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跟舌尖上的乡味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舌尖上的乡味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3

舌尖上的乡味,本文是舌尖上的乡味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与舌尖和乡味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也是千家万户亲人团圆时吃汤圆的日子.南宋诗人周必大有诗云:“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而我的家乡华容,在元宵节这一天不吃汤圆,却以吃团子为敬.团子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特色小吃,其寓意也是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华容的习俗认为,过了正月初九,年就算过完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从外地回家的游子同亲人们一起吃完团子后,又要告别家乡踏上远赴异域的归程了.所以,在我们老家除了元宵节外,一般平常是不会包团子吃的.当然,平时家里来了远方的贵客、久别的亲人回家省亲和中秋节,这些团聚的日子里,也会包团子来招待,跟北方的“送客饺子迎客面”是一个意思,表示团圆、团聚.客人离开时吃上一顿饺子意味着为客人此行离去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当迎接客人的时候吃上一顿面条,则代表长远、长久,意味着大家的友谊地久天长.

记得我早年参军去新疆6 年后回家,正值国庆节,母亲自然很高兴,她这次破例包了几锅团子给我吃.几年没吃母亲包的团子了,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胃口,竟然一口气吃了十个,一直把肚子吃得胀成了一个石鼓,坐在椅子上好半天不能动弹.母亲则站在一边笑个不停,口里虽然一直碎念着要我少吃多餐,但她心里还是希望我能吃好.

团子又名团糍,是一道零食小吃,并不当作主餐.华容人吃团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团子的产生据历史记载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与馒头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正月十五吃团子,华容人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流传甚广的传说,说的是赤壁大战后,关羽率五百校刀手到了华容县东山镇湘鄂交界处桃花山余脉的华容道,埋伏在茂密的丛林中,等待溃败的曹操.由于怕做饭暴露目标,就请华容县令供应饭菜.但是埋伏的地方,离县城和民居很远,又时值寒冬岁末,如果饭菜做好送来,都冷了.于是县令叫人将米磨成粉末,揉捏成泥状,然后分成若干小坨,“团其体,窍其中,复在窍中填以菜肴,封口搓圆,放入蒸笼烈火而蒸.”这些团子皮冷而芯热,既有米饭,又有菜肴,食之方便,味道嘉美,关羽大喜.后来关羽放走曹操回荆州,路过华容县城,正值正月十五,县令要煮汤圆招待,关羽大声说,吃什么汤圆,就吃你上次送我们那团团的东西.县令说,您说的是团子.关羽大喜:好,吃团子.从此,吃团子成为了华容的一个民俗,而这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做团子,得先用一口大陶器缸或大木盆将糯米和粘米混合浸泡.所以,每年元宵节前一天,我的母亲就把头年备留的晚稻糯米与粘米按3 升糯米兑2 升粘米的比例搭配,如果要吃口感糯一点的,也可以按3 升糯米兑1.5 升粘米,然后淘洗干净后再用适量的水泡上六、七升搭配好了的米,母亲一般每次用米是不会超过一斗米的,因为团子做多了一餐吃不完,放久了味道就不好了.冬末春初,气温较低,浸泡的米往往泡上一夜也没事.如果在夏天想吃团子,天热温高,泡上二、三个小时即可,泡久了米会发酸.等米浸泡好后,母亲就会用石磨将浸泡的米磨成浆.磨米浆时要推磨,那时候我还小,推磨推不动,就帮母亲喂磨.往往这时,母亲会一遍一遍地教我,喂磨时勺子里舀的米和水要均匀.米多水少就会磨不动,水多米少磨出来的浆太清稀.磨米浆之前,母亲会在石磨的底部放上一个硕大的圆木盆,木盆里面放上一层白布隔着,以免米浆粘糊在木盆底部不容易清洗.而这些磨出来的米浆都会沿石磨密集的槽缝像圆形的银白色的雨帘倾泻而下,跌落在木盆里.长大后,就由母亲喂磨,我推磨.而推磨则是一个简单的活儿,只需出点儿蛮力气就行了.

磨完米浆后,母亲将一块白色的土布垫放在装有米浆的木盆上,再铺放厚厚的稻草灰将所磨米浆中的水分吸干.原来这种吸水的方法也是一种技术活,沉淀的米浆太干太硬太粉,无法捏弄成团状,即使勉强捏成,蒸出来的团子也会开裂,味道干巴巴的.如果沉淀后的米浆太稀,蒸出来的团子吃起来就会淡然无味,且拿在手上也粘手,一般沉淀一个晚上就刚好.

沉淀好米浆,母亲在准备蒸团子时,会提前把馅子做好.她先将大铁锅洗净,放入菜籽油,待油烧至八分熟时,将之前已剁碎成小丁的主料腊肉(或五花肉)、干豆腐、胡萝卜、莲藕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盐、大蒜籽和辣酱,翻炒到七分熟左右,一直干炒到不留汤汁为止.炒好馅子,母亲便开始包团子了.她将凝固后的米浆捏成小团后用双手压扁并旋转成一个小窝,然后用勺子将炒好的馅子放入窝内,包裹成团状,再将做好的团子放入大铁锅里放上小半锅水,水上放着一个圆形的竹匾,竹匾与锅里的水保持一定的间距,竹匾上则铺上了一块稀薄透气的浸过水的白布,因为糯米有粘性,这样做是为防止取出来时粘到竹匾上会引起团子开裂,而白布可以保持团子的光滑与美观.做好的第一个团子必须放在竹匾的,然后依次呈圆形摆开,竹匾放满后,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令人叹为观止.盖好木锅盖后,便开始蒸团子.蒸团子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掌握不好火候会前功尽弃.小时候,母亲每次蒸团子时,我就帮她烧火.这时,母亲往往一边包下一锅的团子一边反复叮嘱我,要我先烧旺火,等团子快蒸熟时,烧文火慢蒸.这叫“闭气”,让高温度的蒸气将团子蒸熟.这样蒸出来的团子圆润光滑,又香又怡口.吃到嘴里,满口生香,一种团圆、圆满、圆润的寓意就随这小小的团子渗透到了人的心田.如果蒸过火了,团子会开裂塌陷,馅子里的油就会溢出来,味道也太老,吃起来口感粗糙,且不易消化.火小了或差一把火,则不太熟,里面的浆还呈奶白色,吃的时候会粘牙齿,吃了还会肚子疼.一般蒸上四、五十分钟,后面的火势要减弱,等灶里熄一会儿火后,再揭开锅盖,顿时一股浓郁的米香和菜香的混合味随蒸气扑面而来,香飘满屋.锅里的团子也蒸得刚好.蒸团子烧火,看似简单的事,却包含有一定的技术量.所以,掌握火候很重要.

团子起锅时,我的母亲会先准备好一块长木板(那时一般都用自家后门来代替),洗净后晾干,洒上一层干面粉.将蒸熟后的团子摆放在木板上,待团子冷后抹上一层面粉,就可以放入洗净晾干了的米箱里了,最好放在干燥密封的地方保存.

一般老家做团子时要做上五六十个左右,不仅自家人吃,也还用来招待邻居.所以,包团子的日子,母亲都会给屋场上的每户人家送上一碗,与邻居们一起分享.那个时代没有电冰箱,有时馅子少了,母亲会把剩下的沉浆掰成一小砣砣,摆放在事先准备的一张硕大的竹匾上,竹匾上铺一块稀薄的白布,再把竹匾放在门口地坪的一张大木方桌上让太阳晒干,便于*.那些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沉浆砣,像一道道士兵列阵的队伍,十分壮观.

同样,每次做的团子吃不完,母亲会把剩下的放在坛子里或准备一块大的木板(以前一般都用自家的门板来代替),洗净后晾干,洒上一层干面粉.将没吃完的团子,放在木板上,待团子冷后抹上一层面粉,再放入干燥密封的米箱*储存,想吃的时候拿出来炸上吃、煎上吃、煮上吃或烧上吃.现在的华容团子,在餐饮文化中已经是倍受人们喜爱的小吃之一了.

小时候,一家人围着火塘一边烤火一边烧团子吃,那种感觉一直温暖着我.烧团子并不是将团子放在明火上烧,只需放置在火边,让火温慢慢烤熟.烧的团子别有一番味道,连馅料里的肉在封闭的空间里蒸出的油,也没有那种腻味感了,只有一种肉味和腊味的混合香,令人胃口大开.吃到嘴里,就好像薛家燕吃到那一口销魂饭一样,满口生香,终生难忘.

而煎团子在当今的城市里比较流行,一般出现在华容、岳阳甚至全国各地早餐店的餐桌上.煎团子也很讲究技术性,要先将植物油均匀倒在烧热后的平底锅上,再从锅中心起依次放入四至五个团子,团子与团子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火太大,团子外皮会焦糊;火太小,里面的米浆不熟.所以,煎团子把握火候至关重要.在煎的同时可以用锅铲稍微挤压团子,用力要均匀.待一面煎至金后再用铲翻边.两面都煎好后可以检验团子是否煎熟,如果用锅铲压一下能自动恢复的,而且感觉软软的就熟了,不然就还需要再煎.

我在岳阳市苗圃已居住十年,我们巷子里有一家专门经营团子的门店.每个周末的下午三点半钟左右,是新鲜团子出笼的时候,我会早早地来到店里等着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团子,那种味道特香,让我情有独钟.老板是我们华容县治河渡镇人,他们每天下午蒸十来笼团子,等到第二天早上煎熟了卖.虽然煎的团子特别香浓,但我还是对刚出笼的团子情有独钟.尽管这家地道的家乡味道的团子很不错,我总认为没有母亲做的好吃.团子好不好吃主要取决于馅,市面上吃的团子馅料比较简单,味道也不是那么正宗.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一个是团子店为了赚钱,一个是为了自己味觉与口感的享受.母亲做的那一锅锅香气扑鼻的热气腾腾的团子,吃出了我儿时的那份永存于心底的温暖与母爱.

母亲现在已经老了,风烛残年的她,那昏花的老眼,已分不清团子里五颜六色的菜馅;那蹒跚的步履,再也无力端起大盆的米和站立推磨了,以至于近些年来,每逢元宵节,我家所吃的团子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这些团子,没有了母亲亲手包的那份香甜与绵软了.也许是现代的机器设备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做法,剥离了团子的原有的味道;也许是煤气灶和大锅灶蒸的团子也有区别,蒸团子时火势没有木柴火猛,木柴香味还没有浸入.总之,没有母亲的味长.

母亲亲手包的团子,在我记忆的深处芳香着,这种香味,是乡愁的符号,一直在舌尖上缭绕缠绵.

上文点评:本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舌尖和乡味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舌尖上的乡味本科毕业论文舌尖上的乡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舌尖十味宴席上的场面菜 文、编辑 卢娜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一个“天”字极言“吃”这桩头……大事对社会民生的影响 中国人好吃,对食材也有着非一般的执着,因而古有苏东坡苦中作乐,.

2、 千年古都,寻味长安 西安,在世人看来,它是神秘莫测的十三朝古都;在诗人心里,它是梦里的大唐;而在美食家口中,它是流淌在舌尖上的历史 在西安,美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西安美食的传承与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同步的,它是历.

3、 吾心归处是原乡 也许你从未与它分别,也许你与它渐行渐远,也许你每年都会回到它身边……你是否在心里细细端详过你的故乡它是平凡的小麦覆陇,还是诗意的青山绿水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小城无论它是.

4、 加快递之乡干部上海学师记 自从有了“双十一”,快递行业就流传着一种说法,只要扛过了11月12日、13日、14日,就算挺过了一年巾最繁忙的日了 对于这句话,在申通快递参加实训的桐庐干部韩炬深有体会 11月.

5、 韩国牛岛,海女之乡 艳黄的油菜花海,翠绿的农田,黑褐色的火山岩壁,蓝绿色的海水,白白的沙滩,青青的草原,拼成风情万种的牛岛 牛岛是韩国济州岛东侧的一个小火山岛,因为地形像一头卧着的牛,故取名牛岛 从济州岛乘坐渡轮,大概十.

6、 舌尖新生 上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温饱”是国人的两大目标,食物凭票供应,供不应求 进入90 年代,经济发展让温饱不再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难题,饮食种类逐渐丰富,洋快餐进入中国,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