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分析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相爱莫与《三十里铺》音乐分析中国民歌音乐分析之六有关论文范本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分析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7

相爱莫与《三十里铺》音乐分析中国民歌音乐分析之六,本文是分析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与《三十里铺》和民歌和莫及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文 施咏

《三十里铺》是一首影响深远、脍炙人口的陕北情歌小调,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泛流传于陕西绥德一带.由于民歌故事的发生地在陕西省绥德县城东30里的满堂川乡“三十里铺”村,后将这首广为流传的情歌命名为《三十里铺》.该歌曲在20世纪40年代初由延安文艺工作者记录,因其抒情的旋律、浓郁的地域特色以及真挚质朴的音乐形象而至今久唱不衰,成为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一、故事背景

关于民歌《三十里铺》产生的背景,说法不一,有过多个不同的故事版本,其共同之处都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陕北绥德的爱情悲剧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妹子”王凤英和“三哥哥”郝增喜的故事版本.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军攻占山西柳林后,与陕北驻军隔黄河对峙,绥德以东形势严峻.三十里铺村的“四妹子”王凤英和“三哥哥”郝增喜青梅竹马,互生爱慕之情,而存当时封建思想极为浓厚的陕北农村终难成姻,而被家人无情地拆散.

1940年2月,在父母包办下与另一女子完婚后的郝增喜毅然投身八路军,队伍将赴战场,开拔到定边县那天,凤英站在自家窑洞上的崖畔旁依依不舍地送别郝增喜.同村的长工常永昌目睹两人离别之情,心生感动,激发灵感,一首朴素而又深情的爱情歌曲《三十里铺》由此诞生.伴随着这首歌的传唱,王凤英送情郎参军的事很快传遍解放区,成为一段爱情佳话.

通常,故事背后的现实往往都较为严峻,在“三哥哥”郝增喜参加八路军后的第二年, “四妹子”凤英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也被送到几十里外的一个村庄,嫁给一个叫郝有财的农民.所谓“故事永远是别人嘴里的故事”,《三十里铺》这首情歌也只是别人嘴里唱的情歌,而并没有给现实中的“四妹子”带来好运.

因为陕北民间有唱酸曲(荤段)的风俗,最初的《三十里铺》被赶牲灵的人一路走一路唱、一路唱一路编,越编越“荤”,越续越长,也越传越广,在这种“口头性”的集体创作中,歌词一度被扩充到四十余段.

如果说质朴优美、易记易唱是使《三十里铺》得以广泛流传的因素之一,那么,这一故事的“叙事性也是使其得以在较短时间流行开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村民在歌唱中既可以玩味风流韵事,也缓解了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实现的.”①

当“四妹子”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而被“口口相传”,变成了大众传播中想象的对象后,《三十里铺》的流传愈广,现实中的“四妹子”名声也受到更大的影响,甚至让凤英老人蒙羞.由于民歌口头传播中堪称巨大自由的创作空间,使得凤英的婆家人倍觉蒙羞,激发了现实中的诸多矛盾,一度使得凤英失去了人身自由.

2004年11月5日-7日, “原声黄河西部十大歌王歌后”演唱会在北京海淀剧场演出,在郭兰英、王亚蓉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演唱到《三十里铺》时,凤英老人也被请到现场与观众见面,让大家一睹民歌中的原型出现,组织者王亚蓉搀扶着老人走向舞台,不由声音哽咽,现场观众无不唏嘘一片,感慨万千.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歌中的“三哥哥”已于1997年过世,凤英也成为了四世同堂的古稀老人.对于中国民歌宝库来说,《三十里铺》的优美曲调四处传扬;对于绥德而言,由于这位难得的民歌原型人物的健在,无论是“三十里铺”、还是“四妹子”,也都成为当地政府文化保护开发政策中重要的文化名片与品牌.但,对于这首歌中传唱的主人公“四妹子”而言,却是尝遍人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普普通通的一首民歌,却是凤英老人一生的写照,所谓“一首歌、一辈子、一生情、一世梦.”从民歌《三十里铺》这一现象还折射出民歌,乃至其它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化中有关主体人权、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二、歌词表现

《三十里铺》的歌词以叙事为主,直抒胸臆、语言质朴,在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与传播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歌词版本

承前文所提及,《三十里铺》作为具备民歌典型艺术特征的个案之一,彰显其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乡土性等特征.作为口头集体创作的产物,《三十里铺》曾被民间歌手“接龙”般续唱了四十多段歌词,流传至延安后,鲁艺音乐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整理,去除了内容格调不高的部分.著名诗人何其芳在1945年编辑出版的《陕北民歌选》(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中,曾出版了当时整理的17段歌词.而在《中国民歌集成·陕西卷》中,则从《陕北民歌选》(何其芳、张松如选辑,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出版)中节选了十段歌词人卷,其中配合乐谱5段,另单独附录歌词5段.

在当前大多数的民歌出版读物中,因《三十里铺》原民歌歌词太长不易传唱,一般都采取了保留前6段歌词,这一版本的处理也兼顾了歌词的叙事性与抒情性.

其第7 -10段歌词附录如下:

三天没见三哥哥的面,

拉上黑山羊许下口愿.

多会儿见了三哥哥的面,

好像小妹妹过新年.

前沟里下雨后沟阴,

因为三哥哥许了一口牲.

如今的神神满不灵,

不给凤英来托梦.

盘盘算算活不成个人,

寻上无常死了吧.

一寸寸年纪没活够,

撂不下三哥哥.

野鹊子喳喳朝南下,

你给三哥哥捎个话.

捎话不如打电话,

就说四妹子难活下.

(二)句式段式

从句式来看,陕北民歌的基本格式多为七言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但冈感情渲染之需也会自由增加字数,从而形成对基本句式七言体的扩充,出现九字、十一字,乃至更多字数的自由句式.这一特点在《三十里铺》的歌词中亦如是体现,如“提起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见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 “三十里铺遇大路,戏楼拆了修马路”等叙述中,皆为七言上下旬的基本结构,但由于衬字叠词的加入,诸如“灰塌榻”“坡坡里下” “个”等词的出现,导致了句式的扩充,以及上下旬的非严格对称.正是因为个别衬词、叠词以及体现陕北民俗特色的方言的出现,使得《三十里铺》在节奏和音律上的变化较为丰富,音乐形象鲜明.

(三)方言民俗

《三十里铺》歌词中还使用了不少陕北方言土语,体现了陕北民俗特色,散发着浓厚的黄土文化特质.如“咱们二人没盛够”的“没盛够”,就是在恋人一起没待够、难舍难分的意思. “灰塌塌”是陕北方言ABB式双音叠词的典型构成,意为灰溜溜,怕大家背后嘲笑; “拉上两句话”就是说两句话的意思,陕西方言常用“拉话话”来表述. “不要害急”意为不要着急; “神神”意为神仙,“寻上无常”即自尽自杀的意思.“走了还回来哩”中的语气助词“哩”也是陕北方言中的特色用法,一般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此外,歌词中诸如三哥哥“坡坡里下”、四妹子“硷畔上” “洗手和而”等也都反映了故事发生地陕北特定的地理风貌与民俗风情.而在第三段中“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中一个“闪”字,相当于“堵”“拦住”的意思,也鲜活地表现了陕北青年表达爱情方式的大胆与直接.三、曲休分析

《三十里铺》的曲体结构为四句体(4+4+4+3)的单乐段结构,其四个乐句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起承转合”式

在体现为“起承转合”关系的四个乐句中,第一句起旬以四、无度跳进开始,其2+2的两个乐节分别以“1-2-5-1”和“6-5-2-5”两个互为(不严格)倒影的乐汇组成,前两句的曲调完全重复,为起与承的关系,建立在C宫系统的G徵调式上.第三句为“转句”,其“转”首先体现为调式的转换,旋律以1-4的五度下行, “清角为宫”往下属调F宫系统的C徵调式旋宫转换;其次体现在转句音调进行的方向为(五度跳进)下行,与一、二句的上行进行形成对比.再次,转句还体现在该句的落音为新调的属音商上,呈不稳定开放趋势.虽然从谱面看第三句的后半部分与前两乐句在音调上为完全相同的,但由于宫调的转换而使得这两小节的重复已具有了全新的调式功能意义.最后引出第四句“合句”,曲调进行一路下行至全曲的最低音,尽管在不同的宫调中,但按照调性转换后来看,骨干音都是5-2-5,作为全曲的总结,而具有“合”的功能,与前面三句的徵调式进行形成合拢呼应.

如图所示:

(二)“三上一下”式

第二种观点是将《三十里铺》的句式看作“三上一下”式的四句体,即3+1的非对称结构.所谓“三上”,指的是前三句在节奏、曲调、音区、长度、音程关系、乐句落音乃至歌词表现等方而较为相似,以平行的结构功能体现其共同一体性; “一下”,则指的是第四句在以上几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对比.

首先,前三句采用了完全一样的节奏型××××××××× ××-,连续两次切分节奏的强调运用,蕴含了内在的推动力;其次,前三句后半部分的音调(即每个乐句的第二乐节)完全相同,均为,构成合尾式进行;第三,前三句的音区都在中高音区以高音i起唱,表现了信天游特有的舒展开阔;而第四句则下行进入中低音区,伴随着“音调由高音区渐次低移,曲意也由明而暗,揭示了一种思念和难舍之情.”①也昭示着该作品的悲剧色彩;第四,从乐句的长度来看,前三乐句均为四小节一句,而第四句则缩减为三小节;第五,从曲调进行的音程关系来看,前三句是以四度、五度的跳进进行为主,音乐宽广舒展,富有张力.第四句则是以级进为主,音乐委婉抒情.第六,从乐句的落音来看,前三句均落在了g徵上,第四句则旋宫落在C徵上.最后,从歌词的角度来看,唱词的前三句为叙事,第四句则为抒情表意,点明主题.通过以上七个方而的对比阐述,可见《三十里铺》中“三上一下”式乐句结构特征的呈现.

综上,无论是“起承转合”,还是“三上一下”式的乐句分析观点,其共同点都体现为在《三十里铺》中材料的对比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如上图所示,全曲的内在铳一性主要体现存全曲稳定在徵调式上,四个乐句的后半部分的曲调的合尾重复;而其对比则因素主要体现在第三、四句中,通过旋宫转调、改变曲调进行走向、缩减乐句长度等变化进行对比.使得全曲精炼浓缩,体现了对比与内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结语

正是由于《三十里铺》的曲调中材料精炼浓缩,高度统一又不失鲜活生动,而使其朗朗上口,易唱易记,而得以广泛的传播.

作为我国民歌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三十里铺》还被改编成多种类型的音乐形式而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曲家王方亮就将该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女声合唱,搬到大型舞台上演,成为诸多专业合唱团体的保留曲目.同名合唱曲在保留民歌原来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将第三、四段由2/4拍改为3/8拍,使得合唱在一、二段自由开阔的抒情歌唱之后,以活泼欢快的情绪形成对比,变化更为丰富.存歌词改编上,由17段提炼缩减为5段,强化为主流文化的表达,男女恋爱不再是重点,而成了群众支持亲人当兵参军的陪衬,淡化了歌词的叙事性,由个体经验转变为宏大叙事.

此外,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双簧管协奏曲《道情》、周广仁创编的钢琴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以及王相见、胡晓峰创作的竹笛协奏曲《三十里铺随想》中也都采用了民歌《三十里铺》的旋律为主题来源素材.而在由屈塬作词、印青作曲、王宏伟演唱的《西部放歌》的间奏中也是引入了以唢呐吹奏的《三十里铺》来表现西北风土人情之质朴豪迈.

而且,《三十里铺》的影响已经超越了音乐的领域,还被改编成了其它的艺术形式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如2012年导演滕文骥根据同名小说拍摄了30集电视连续剧《三十里铺》,在荧屏再现当年陕北青年的爱情故事.2015年9月,同名音舞诗画《我的三十里铺》在榆林上演.

民歌《三十里铺》无论在其早期农业社会阶段口口相传的自然传播,还是处于当代大众传媒下的现代技术传播中,其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作为一首民歌个案的存在,而已经成为绥德三十里铺、榆林地区,乃至陕北黄土高原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记载、传唱、表达的是黄土地上千百年来陕北人感伤的哀怨,荡气回肠的情爱.是对人生、命运、生活强烈的欲求和爱恋,并超越升华为一种民族的悲剧情怀,具有了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

(责任编辑 王虎)

结论,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三十里铺》和民歌和莫及方面的分析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结合《诗经卫风氓》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命运和认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第一次接触到氓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当时尚幼,夹杂着稚气未脱的对爱情的懵懂与向往,只为诗中被抛弃女子的不幸遭遇而感.

2、 《祖宗十九代》 郭德纲虽然出演过不少电影,但是当导演,这还是第一次 说起郭德纲演电影这事,老郭自己说得好,“大伙都支持我,都夸我……郭德纲,专门拍烂片 ”可是这&l.

3、 桂子香飘十里,乡愁萦绕心头《桂花雨》教材解读 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写了“我”童年摇桂花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

4、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悲剧人物分析 赵浩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摘 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下简称桃花)的热播所掀起的收视狂澜让青丘帝姬白浅和九重天太子夜华迅速蹿红,他们的三生爱恨、三世纠葛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除此之外,那些环绕在主角光环下的.

5、 《金陵十二曲》用韵 摘 要本文就红楼梦的曲体作品中的金陵十二曲的用韵情况进行研究,并由此分析了生活在清代早期的曹雪芹在曲创作时的用韵特点,从中也能够对某些红学界争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佐证 鉴于本文研究的金陵十二曲从体.

6、 13条山路铺出十里樱桃谷 5月中旬,山东省海阳市朱吴镇丁家夼村樱桃就成熟了 来村里采摘的游客,少的时候一天五六百人,多的时候能达到三四千人,车来车往,一直延续到6月下旬 一个多月的樱桃收获季节,能给这个不到1200人的村庄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