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论文化传承的论点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论文 有关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论文 琵琶文化传承论文 文化传承论文 文化传承和论文

文化传承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论花卉和文化传承方面论文例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文化传承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5

论花卉和文化传承,该文是关于文化传承相关硕士论文范文与花卉和文化传承和传承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花卉与文化传承薛 景1 贾文杰2 马元旭3

1 安阳市园林绿化科研所 河南 安阳 455000

2 3 安阳市道路绿化管理站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要】:本文以桂花、菊花、牡丹等我国名花为例,阐述了花卉文化与古老文化的传承关系,提出为使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就要发掘并宣扬花卉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关键词】:花卉文化;文化传承;花卉与地域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气候多样,是许多名花异卉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花卉种类和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又培育出许多新的栽培品种,更加丰富了我国的种质资源.如芍药,在宋朝据周师原记载有41 个品种,在清朝据陈淏子记载已达到88 个品种;菊花,在明朝据李时珍记载有300 多个品种;凤仙,在清朝据赵学敏记载有233 个品种.花卉在我国的栽培历史也极为悠久.《诗经·郑风》中就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记载,这说明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栽植花木的习惯.

1、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征,即所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源.

1.1 桂花与民俗文化

关于桂花,汉晋以来,有月宫桂树之说.《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进而有吴刚在月中伐桂的传说.人们以月中折桂、蟾宫折桂来比喻科举考中,至今还在使用.月亮和桂花的传说还演化出中秋赏桂、饮桂花酒的习俗.

1.2 菊花与民俗文化

我国民众创造出来的菊文化与重阳节密切相关,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叫“菊节”、“菊花节”,民间历来有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等习俗.唐代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宋代《乾淳岁时记》记载:“都人是日饮新酒,泛黄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物为之.”从这些记载中可见古时重阳节饮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风俗.

在我国菊花还被认为是辟邪之物,因菊花传说有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阳节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等习俗一开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发展至后来,簪菊有了装饰的作用,而饮菊酒、食菊糕则与其保健作用更多地联系起来,菊花茶则是大众普遍饮用的饮品.菊花有药用价值,见《神农本草经》:“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既为百草上品,其药用价值更被追求长寿成仙的道教借用,认为菊花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乃得仙.”

1.3 牡丹花与民俗文化

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 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我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 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中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关于洛阳牡丹,民间早有传说,相传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令百花开放,唯牡丹抗旨未发,被贬洛阳.牡丹不惧淫威、不畏权贵、不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与中华民族的气节相吻合.牡丹的国色天香,更寓意富贵吉祥,也更为少数民族人们所喜爱,如锡伯族的门框、窗、屏风、相框上所雕绘的图案就多有牡丹,壮族的壮锦有“凤穿牡丹”等图样,土家族织的土花被面的花纹也包括了“蝴蝶扑牡丹”、“四凤抬牡丹”等.

1.4 其它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纸的图样,也是苗族蜡染的主要图样;象征高洁品质的梅花是彝族剪纸的图样;象征爱情和幸福的杜鹃花是羌族人民的最爱,被羌族妇女广泛应用为挑花和刺绣的花卉图案,也被满族作为年息花,欢庆年息节.此外,多个民族以花为节,或祈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互相祝福吉祥安康,或男女青年表达爱意,如彝族插花节、苗族花山节、纳西族三朵节、白族梨花会、壮族花婆节、藏族看花节等,均表达了人们敬祖祭神、憧憬未来的美好心愿.

2.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花卉占有重要篇幅

我国古代文明灿烂夺目,经史典册、文学著作中,花卉典故甚多,吟咏不断,形成丰富多彩的花卉文化代代相传,与文学作品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2.1 许多花卉的得名源于古诗词

古人爱花、种花、颂花,从形态、习性、功效、寓意等不同的方面来描述各类花卉,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很多花卉因诗而名.如:

2.1.1 因生长习性得名

芍药的开花时节在春末,苏轼《芍药》中说:“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因得别名“殿春”.兰花生长在空旷幽深的山谷,《诗经·白驹》中说:“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因得别名“空谷”.菊花在万花凋零之际仍凌霜开放,得名“傲霜”,源自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1.2 因形态得名

宋代晁无咎最爱插花,挚友王直方特别派了侍女素儿送了一枝腊梅给他,晁无咎赋诗答谢,作《谢王立之送腊梅》:“去年不是腊梅开,准拟新枝恰恰来.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此梅.”他把腊梅比作美貌的素儿,腊梅别称“素儿”由此而来.

2.1.3 因颜色得名

牡丹别名“飞燕红妆”,源自李白《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紫薇花在盛夏花开满树,艳丽如霞,得名“满堂红”,源自宋代王十朋《紫薇》:“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自惭终日对,不是紫薇郎.”

2.1.4 因香味得名

牡丹别名“天香国色”,源自唐代李正封《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梅花别名“暗香”,源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1.5 因效用得名

萱草别名“忘忧草”,源自《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而“谖”有忘记的意思.

2.1.6 因象征意义得名

菊花、牡丹、莲花分别为“隐君子”、“富贵花”、“君子花”,源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丁香花含苞不放,古人常用来比喻愁思郁结,苏轼《留题显圣寺》:“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因而丁香得名“百结花”.

2.1.7 因社会风俗得名:唐代时,新科及第进士要到长安城南风景区曲江游赏,曲江多杏树,此时杏花正放,因称杏花为“及第花”.唐代郑谷《曲江红杏》:“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2.2 许多古诗词因花而名

古人吟诗作画,多以花卉为题,而人们爱花,许多诗句因贴近生活、朗朗上口,得以流传.如:

2.2.1 咏梅花的

宋代王安石《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2.1 咏荷花的

唐代李白 《古风》:“碧荷生幽泉, 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 密叶罗青烟.”

2.2.3 咏兰花的

晋王淑之《兰确铭》:“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2.2.4 咏菊花的

唐代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3.以花卉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

一种文化有它的历史渊源,也有它的曲折发展道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花卉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涉及到我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爱国情结和抗争精神,具有长久生命力.要做好文化传承,避免经济全球化及旅游活动等对文化的冲击,就要发掘并做好花卉文化内涵的宣扬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3.1 依托传统名花做好民俗文化内涵的深挖

受众多西方民俗文化象征物的影响,中秋节的桂花、重阳节的菊花、年宵节的牡丹、梅花、水仙等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传统名花,已在人们心目中慢慢淡化,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现象,同时失去本国民俗文化的底蕴,也失去民俗文化创新的根本.因此在中秋节、重阳节、春节这些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加强宣扬桂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的内在民俗文化内涵,适时组织桂花展、菊花展等专题展会,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将会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3.2 避免旅游活动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在我国的一些旅游区,旅游经营者对游客持迎合的态度,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缺乏恰当的引导,容易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因此在旅游活动中,应该让游客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并使游客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如去彝族看到的剪纸中应有石榴、桂花、梅花图样,而不是玫瑰花的图样;欣赏羌族的挑花和刺绣应可以看到杜鹃花的图案,而不是郁金香的图案.而且,导游应讲解相应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内涵.这样,游客不仅会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尊重,认识多样化的民俗文化,而且当地的民俗文化会得以传承、繁荣.

3.3 适时适地发掘宣扬花卉文化

现代生活和谐富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各类花卉以其美丽的姿态、丰富的寓意和所营造的浪漫氛围而成为首选,这就为宣扬花卉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地区、各民族应结合自身优势,适时组织各类花展、花节,大力宣传花卉的特性、含义、应用等功能,加深民众的了解,从而喜爱、宣扬花卉文化;在机关、学校、社区等举办专题讲座,使花卉文化贴近大众,以花卉文化的熏陶使中国文化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公园、绿地等处植物挂牌,除介绍其特性外,还应加强文化内涵方面的宣传,以中国诗词体现花卉精神,使我们怡情养性,回味隽永.

小结

我国的传统文化绚丽多姿,要保持其多样性,并不断繁荣,避免逐渐式微,就需要我们发掘包含花卉文化在内的各类传统文化内涵,进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总之,我们应从小结、细节抓起,使花卉文化成为我们的喜爱和一种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傅玉兰 花卉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周沙尘 观赏中国花木瑞草 1986.

此文评论,此文为关于文化传承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花卉和文化传承和传承相关文化传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书法走进校园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 是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对我国文化流传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今天,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书法教育却在无意中跌入“内外交困”的陷阱.

2、 注重素养润课堂,文化传承真教育 一、问题呈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学生从小就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陶冶其情操,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在教学中将传统.

3、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其革命文化传承意义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由黄麻起义胜利后遭受敌人反扑、守城失败后辗转到这里的72 人,点燃星星之火,不到三年时间,形成方圆百里、人口百万、兵力数千的燎原之势,逐渐发展成中国革命的一个大战略区,人民军队的一个.

4、 文化传承: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生不息 提到云南历史,少不得要讲起“元跨革囊”的故事 人们可以从大观楼孙髯翁的长联里遥想当年,也能在昆明市中心的忠爱坊下摸到一点依稀的痕迹 但在玉溪市通海县,却有一个延续至今的鲜活样本.

5、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全运会吉祥物形象塑造和传播 □刘闻捷〓谢韶荣〓仓诗建【摘要】全运会是全国范围内的运动盛会,每一届全运会的主题中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全运会吉祥物则是全运会主题内涵的可视化载体,通过全运会吉祥物的形象塑造和传播,可以达.

6、 阅读推广,推动文化传承第二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会 摘要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宗旨,培养大学生阅读兴趣、提供学生的阅读水平,是高校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职责 笔者对本次阅读推广案例大赛30款不同类型入围案例进行分类介绍,尝试着对优秀案例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