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培育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8

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培育,本文是马克思主义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和宗教和医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郑晓玲,唐宋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州 350000)

摘 要:医学高等教育中意识形态的建设不容忽视,立足医学生皈依宗教的环境以及心理归因,分析其教育要义,倡导建设中国信仰,助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培育工程,具体培育要义有如下几点: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打造21世纪的“中国信仰”;加强和改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大环境建设.

关键词:医学;高等教育;宗教观;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246-02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衍变,宗教借助其特殊的心理调适功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了新一轮的“宗教热”现象,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宗教的皈依,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宗教教育的缺位,其意识形态真空的情况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和关注.因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培育在人们的认知、人格、道德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到未来国民的精神价值走向,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科学的宗教态度意义深远.同时,医学高等教育正值专业认证评估及教育标准的实施和制订,有必要就宗教观的培育问题进行探讨[1].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归因及途径探索

1.立足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医学生宗教信仰的环境归因.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大都将整体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着重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角度入手.鉴于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特殊性, 转换角度,从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这一方位破题,着力提升医学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回看历史,医疗技术与人类发展一直相伴而行.从起源上看,医学的原始母体正是宗教.由于当时医疗水平落后,对疾病的认识浅薄,许多民族对疾病的解释、治疗都与宗教分不开,甚至出现把患病归因于魔鬼缠身的现象,一度涌现出大量与疾病治疗有关的神■[2].彼时,医学教育在于学习如何祈祷、献祭,与宗教、神话的联系非常紧密.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理性医学的诞生,促使医学教育逐步摆脱宗教的窠臼,但直至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人体和疾病的研究依旧困难重重,面对医疗和疾病的激烈的博弈,医疗工作者、医学教育者一方面埋头钻研,另一方面也常常陷入“拘于鬼神”的宿命论的困惑,从而转向宗教,寻求慰藉,在西方医学教育的历史上,宗教始终站在医学的侧面,这为医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培育带来不利影响.着眼中华医学教育发展的历程,亦存在医学与宗教不分家的情况,其中以道教与医学的关系最具代表性[3].过去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十道九医”,形成相当规模的道医流派,杏林中人也声称:“医道通仙道”,治病诊疗带有浓郁的宗教神学色彩[4].通过医学宗教化所产出的某些方术固然具备一些医学养身之价值,但显然更多强调的是宗教神学内涵,医学高等教育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视和理解宗家和医学之间的特殊联系,并加强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总之,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各类路径作用于医学*学继而制约医学实践及医学技术的合理发展,在防止医学专业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宗教理念的消极影响,强调医学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质,在思辨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而了解疾病的本质,使医学真正走上科学的道路,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有效武器.

2.立足个体内因需求出发,探讨医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归因.首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期,兴趣广泛,“博闻强识、博学多闻”仍然是很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文化也因其宗教经典教理内容、深邃的哲理、博大的内涵、各类宗教活动仪式等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4].近年来,《古兰经故事》《圣经》《达·芬奇》等书籍、电影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并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流行的一种精神潮流.尽管大学生中的大部分人并不信仰某种具体的宗教,但大学生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宗教的接受度是很高的.总之,好奇心、求知欲是大学生皈依宗教的重要心理激发因素.

其次,高校对于宗教文化教育大都讳莫如深,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暧昧态度或简单否定排斥的做法,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心理逆反时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往往导致大学生自发自主地寻求了解宗教的渠道,简单的灌输教育不但对他们缺乏说服力,还会引起排斥感的产生[5].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应该为大学生开辟正规的教育途径,澄清对宗教文化的模糊认识,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分析和义理解释,可以削弱逆反心理导致的主观故意违背、情绪迸发和盲目行动,进而逐步消减甚至完全消退大学生对宗教的关注热情[6].

再者,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类新媒体终端的广泛应用,往往伴随着人际交往相对弱化,大学生在离开亲友独自求学的过程中大都会遭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人际关系失调、前途迷茫的困惑,在寻求帮助试图走出困境未果的情况下,同学们很有可能倒向宗教.各类宗教活动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宗教活动,大多讲求被尊重、接纳和认可,令参与者能够放下内心的负荷,分享内心的软弱和局限,满足大学生派遣忧愁,寻求归属感的需求.此外,大学生在成功考取大学,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人生某个阶段的目标后,往往无法及时为人生新的阶段设定新的坐标,“郁闷”“无聊”成为大学生流行的口头禅[7],通过宗教为正在苦苦寻求人生价值与超越的大学生提供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是大学生信仰缺位、价值迷失的典型表现.

在宗教世俗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宗教组织非常重视大学生这一潜在市场,尤其是医学类大学生——具备特殊专业技能,更得到了他们的青睐.各类宗教组织通过外籍教师、留学生等主动为医学生提供宗教产品,积极发展信徒,他们干扰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尊重公民的信教自由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但引导大学生理性选择信仰,科学认识宗教,充分引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二、医学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培育要义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宗教从本质上来讲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能够对社会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一方面,宗教具有道德教化、心理调适等功能,但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陷入唯心主义、宿命论等消极的自我麻醉状态中,甚至在宗教和现实生活的冲突中选择放弃自我.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理性的宗教观应当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在认识宗教问题的方法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将之作为正确认识宗教问题的前提和指南.二是从人的社会本质来界说宗教的本质.三是指出宗教存在有其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的存在依附于信仰者的社会存在;四是认为宗教的发生与发展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明确宗教的起源与发展[8].围绕以上四个要素,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培育的基础.

医学高等教育的“产品”即医疗专业技术工作者,以人为服务对象,以恢复健康保卫生命为工作目标,由于医疗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9].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培养,促进医学生通过反思、感悟、评判等方式来认识人类生命的价值问题以及“人如何存在”等*问题,可以澄清医学生的社会存在意识,摆脱宗教的以“幻想的反映” 来追求“虚幻幸福”,摆脱唯心主义的干扰,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对人体的干预程度不断增加,引发的人文疑问越发深刻,通过引入宗教观的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医学回归人文,有利于提升医学诊疗技术中的人文内涵,故将宗教观教育纳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至关重要[10].

2.打造21世纪的“中国信仰”,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庄子言:“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11].作为有限存在的个人,对终极意义的解释、对终极价值的追问,是人类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人生信仰关系着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存在的状态;是人对于世界、对于国家、对于人生的顶端观察和终极思考;是人的思想体系的支柱和整个意识形态的核心.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教育培养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大学生拿到,进入社会,很快蜕变成为不信神、不信鬼、不信孔先生、也不信社会主义的“四不信”人士[12],他们信奉金钱,只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把个人的生活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割裂开来,他们忘记了负有使命和责任,更加忘记了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这样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必然唯利是图,不能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不能恪守道德底线,而这样的医学毕业生一旦踏上工作岗位,其信仰缺失可能引发的职业道德滑坡,将直接影响医疗实效.因此,“人生和信仰”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通过帮助医学生定位人生信仰,才能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人生信仰的形成有赖于主客观因素的互动,其产生机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对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它是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其二,*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它是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其三,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心理认知、心理情感等问题,它是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13].总之,人生信仰的形成有其自我的、社会的、心理的基础和根源.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人生遭遇对于他自己的人生信仰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体现在为人生信仰的形成提供可靠、良好的社会体验和扎实的心理健康建设,使其转化为个体的内心信念,鼓励大学生把个体生命活动融入社会历史的创造和发展进程中去,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最终才能获得生命的完整和价值.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青年人面对价值悖论,难免引发“价值焦虑症”,积极打造21世纪的“中国信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之路”[14],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3.加强和改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大环境建设,营造温暖和谐的教育氛围.从学校组织层面出发,积极发挥学校统战部门组织协调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作用.民族宗教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统筹落实相关部门和有关院(系)工作职责,是保证宗教观教育落实到位的前提条件.其次,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力量,“循数治校”[15].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组织与大学生的桥梁作用,加大对学生思想动态的调研力度,通过谨慎、妥当、有效的方式开展调研工作,掌握师生的信教以及参与宗教活动的情况,尤其是校园地下宗教组织活动,努力掌握其组织体系、分布范围、活动方式和传教途径等情况,提升校园宗教事务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16].第三,增强一线辅导员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充分发挥面对面工作优势,深入学生的内心开展心理建设,在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工作的同时,做学生的“大哥哥、大姐姐”,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走出困惑,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感情,才能抵御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影响,营造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医学高等教育的圆满体现在“技术和美德”的统一和融合,其专业的特殊功用和定位决定了医学生需要学会诸多变量之间统筹协调的问题,医学生的人生定位和对宗教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医疗过程的处置,引导医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助于加强其心理建设,更好地投入今后的医疗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陈惠珍.中医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及能力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2):121-123.

[2]谢仁生.古代希腊哲学与医学关系探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4):15-17.

[3]周晖等.也谈医学与宗教[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33(2):16-18.

[4]程雅君.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中医学的起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9(3):58-63.

[5]祁正庆.医学新生宗教信仰与家庭环境情绪控制能力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40-241.

[6]庄海玲.我国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现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6) .

[7]安达.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7):52-56.

[8]刘秀伦,等.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126-129.

[9]蒋雪梅.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

(11):60-61.

[10]李岩梅.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 (2):28-30.

[11]庄子.图解庄子[M]. 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13.

[12]孟祥玲.大学生宗教信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 (23):58-60.

[13]贺彦凤.论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类型及其教育引导[J].教育与职业,2011 (8):53-55.

[14]余玉花.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010 (17):22-27.

[15]涂子沛.大数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1.

[16]赵宗宝,等.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 (6):103-105.

上文结论:此文为一篇适合宗教和医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马克思主义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马克思主义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思路 ●杨 坤摘 要高校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利用校园网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一个多途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体系……措施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

2、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摘要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学说与理论,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将这种规律与各个国家、民族与地区结合起来,形成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此,我们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深入群.

3、 由独白转向对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前提 在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境遇、传播方式、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以单向度关系、抽象.

4、 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对构建理想社会的相似性分析和 摘要自人类出现,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社会组织,不断优化这一组织,探索、构建心中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古代先贤提出“大同社会&rd.

5、 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网络隐私 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越来越多 同时,社交软件的层出不穷又使得一点点有噱头的东西,如明星的情绪状况、经历动态、关系变动……,都可能在瞬间成为公众的谈资,分分钟点击量上万 在这样一个欠缺.

6、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和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关系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践活动更是相继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