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教育现代化期刊 教育现代化杂志 教育现代化杂志社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教育和现代化杂志 软件教育现代化杂志社 中国教育现代化论文 教育现代化相关论文 教育现代化编辑部 教育现代化投稿

教育现代化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现代化理论视角下教育现代化问题述评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教育现代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7

现代化理论视角下教育现代化问题述评,该文是教育现代化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教育现代化和理论视角和述评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经典现代化、后现代与新现代化理论是理解现代化问题的三个重要视角,梳理上述三个视角对教育现代化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助于厘清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脉络,为定位新时代教育现代化问题提供理论资源.从经典现代化角度理解教育现代化,主要从工业化、化的追求理解教育现代化,这是理解教育现代化问题的基本视角.后现代视角表达了对教育中“狂妄的理性”与“无人身的理性”的批判.从新现代化角度理解教育现代化是基于特定时期的历史定位,借鉴知识化、信息化等社会发展新趋势以达到以世界一流水平为标准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应当立足新时代国情,借鉴上述视角探索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教育现代化理论.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8-0014-06

教育现代化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内涵随时展、研究深化不断发展丰富.教育现代化内涵的发展性与丰富性带来对教育现代化理解的复杂性,给当前学界就教育现代化问题达成共识带来诸多困扰.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新现代化)是理解现代化的三种基本理论,[1]分别澄清这三种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三种理论边界、辨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阐明从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对教育现代化的不同理解,有助于厘清教育现代化理论发展的脉络,定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问题.

一、从经典现代化理论出发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

经典现代化可以从精神与制度两个维度去理解,前者可称为现代性,主要表现为理性精神,后者可称为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市场化的经济制度、化与法治化的政治制度”.学界从经典现代化角度对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从工业化和化两个方面理解、定位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是“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的历史进程.[2]工业化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从工业化的角度去理解教育现代化是必要的更是深刻的.有论者将工业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为促进社会工业化发展服务的.如冯增俊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是以推进现代经济增长这个工业化的核心目标为使命的”.[3]化也是经典现代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有论者根据这一特点,将自由、、以人为本作为理解教育现代化的标准,认为若教育实现了“实用性、性、开放性”等方面的诉求就是已经实现了经典现代化所要求的现代化.[4]

从时间维度上看,从经典现代化角度审思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多集中在 1983-1999 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典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的较早阶段以及基础阶段,因此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工业化角度理解教育现代化是其中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具备“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平等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教育制度的国家化、集中化;教育思想的科学化、人本化;重视教育思想的生产性;教育内容以科学为主” 等特点.[5]

二、从后现代视角对教育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

按照上文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划分,后现代思想主要集中体现为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后现代思潮为理解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反思性的视角.按照余谋昌先生的看法,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两种派别,一是以法国的福柯、德里达、拉康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称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二是以美国的大卫·格里芬、大卫·伯姆等人倡导的富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6]以下将具体分析研究者从解构性后现*论和建议性后现*论出发对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一)从解构性后现*论出发对教育现代化的反思

解构性后现代思想对现代性的弊端有着清醒的体察、尖锐的批判,借鉴解构性后现*论对现代性的批判,有助于更加清醒地反思教育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使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避免西方走过的弯路.

首先,对“狂妄的理性”的批判表现为质疑经由理性能够达到绝对的客观性.按照现代思想家的观点感性只能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经由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复杂现象把握事物的客观本质,认识的过程就在于经由理性的沉思去把握普遍必然性的客观真理.后现代思想家认为理性所提供的并非解读世间万物的唯一答案,拒斥符合论真理观,提倡融贯论真理观,提倡事物之间乃“家族性的相似”,而非绝对性的符合.“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对“狂妄的理性”的批判集中表现为对教育现代化理解的本质性、普遍性、客观性、绝对性、独断性的反思.对教育现代化本质进行解构,意在消解对教育现代化问题本质进行断言的本体论上的独断,提倡“为成见概念根本恢复名誉,并承认有合理的前见存在”,[8]认为任何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合理前见”,而非绝对客观,因而应当“批判教育的话语霸权和研究范式以倡导创新和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9]“反对本质主义、科学主义;反对绝对基础、一元论;反对唯一视角、纯粹理性;反对规律、反对教育的价值中立,重视人的不确定性、提出多种声音、关注差异及个性”,[10]从而消解教育现代化中理性的“狂妄”.对教育现代化“狂妄的理性”的批判集中表现为对教育现代化概念本质性、终极性、独断性的解构,消解任何对教育现代化理解的“不证自明”的正确性,拒斥任何可能作为“元叙事”的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同时在对教育现代化本质理解过程中从“狂妄”到“谦逊”的转变,客观上使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建与创新、不同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之间的互相开放成为可能.

其次,对“无人身的理性”的批判表现为反思绝对性的标准对人性的束缚,批判现代性对绝对价值中立的追求导致的价值荒漠,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角度对现代性提出反思,认为现代性导致的价值丧失、标准消解使个体“不论在自己内心或者自身之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11]有论者批判现代教育中“无人身的理性”压抑了个体的精神信仰的发展,认为“理性教育缺乏人情味、生动和‘自由’,还可能变得死板、冷漠,让人失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与体验”.[12]对教育现代性中“无人身的理性”的批判,主要是借鉴解构性后现代思想家的人性观,批判教育现代化对人性的束缚、情感的漠视、身体感官的规训.

(二)从建设性后现*论视角出发对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以建设性后现*论为基础对教育现代化进行

“建设性”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教育体系.建设性后现代的教育观依照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从如下几个角度对教育现代化问题进行审思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建设性后现*论作为后现代思想的一种首先表达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从这一视角审思教育现代化问题首先表现为对现代性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温恒福教授提出应当消除教育中的“二元对立、简单化、工业化、机械化、工具理性泛滥、线性思考、急功近利、分数GDP 崇拜”,在此基础上探寻教育发展的新可能.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基础批判由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是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进行现代性批判的重要维度.从这一角度思考教育现代化问题,不是将生态批判与教育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结合或直接对接,而是以“形而上”的方式探求生态文明观念与教育的核心理念之间的精神性契合,追求二者之间“形而上”的相合,在观念上批判工业性的“无根” 教育,倡导“旨在恢复、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归属感,包括对大自然的认同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并学会感恩”[13]的具有生态意蕴的“有根教育”.

第二,建设性后现*论是与解构性后现代思想相对应的后现代观点,从与解构性后现代思想的对比出发思考教育现代化问题,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缺点与局限,但不否定现代性的价值与意义,不是为了破坏而批判,而是为了建设而反思”.[14]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解构性后现代思想“在批判‘现代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并没有放弃哲学传统中连接人类全体经验的基本观点:观念、理想、价值、意义、目的、人格、语言、文化、神”等概念”,[15]强调教育中对理想、信念、价值、意义方面问题进行有意义的积极建构.

第三,建设性后现*论本身也提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构想,从这些构想出发思考教育现代化问题,同样是理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如菲利普·克莱顿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形成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是其三个核心原则”.[16]杨丽、温恒福基于怀特海的认识论提出教育理论的建构应当“强调理论的整体性;在认识探究上‘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追求事实与意义的价值性统一;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并重;推崇进行观念的冒险”等几方面的建议,[17]对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建构提供了认识论视角的启发.

作为后现代思想的流派无论是解构性后现代思想还是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反思、批判教育现代化中现代性过盛可能带来的弊端,并对这些弊端提出警示.首先,从后现代视角对教育现代化问题的审视,是建立在教育发展中现代性过盛尤其是理性过盛这一前提基础之上的,从后现代视角对教育现代化进行批判时,应当审思教育的发展是否真正达到了现代性的过盛.其次,从后现代角度对现代性的批判其最大意义在于提示我们教育现代化本身并不应成为“进步神话”,[18]警惕并尽可能地避免现代化的风险、现代性的弊端,这有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再次,解构性后现代视角侧重于批判教育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建设性后现代视角更重视探求超越教育现代化的可能路径,采取更加温和以及辩证的态度审思现代性的问题,以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为更根本的目的,建设性后现*论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够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方法论借鉴与解决方案.

三、基于新现代化理论的教育现代化研究

新现代化理论强调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现象、新特征的角度去理解现代化,它与后现代思潮都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超越的寻求,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建立在正在出现的新兴社会趋势的基础之上,后者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社会状态,更多表现为现代性层面的观念性反思.

(一)从新时代历史方位理解教育现代化

从社会发展新趋势理解教育现代化有其特定历史定位.一方面,联合国在 2015 年发展峰会提出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教育 2030 行动框架》,这两个重要文件“为实现 2030 教育目标做出具体规划,勾勒出全球教育的未来蓝图”,两个文件对教育发展的定位与解读,代表了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以开放的眼光去借鉴世界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保持中国教育发展与世界教育进程的一致性,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以 2035 年为节点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阶段目标.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阶段定位,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支撑与引领作用的教育现代化更适合被称为“教育现代化 2035”.显然“教育现代化 2030”与“教育现代化2035”都体现了教育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但却有着各自的重要内涵,两个概念都对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理解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澄明“教育现代化 2030”与“教育现代化 2035”的涵义并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从新现代化角度思考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时代要求.

(二)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定位教育现代化

项贤明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立足当代世界的现代化,是以世界最新、最高发展水平为目标的现代化”.[19]曾天山教授进一步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认为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教育现代化“是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20]在此基础上应当认识到,一方面,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虽然我国当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也同时正处于不断步入世界舞台的强起来的过程,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力量,应当具有“强起来”的预见性和先导性.另一方面,在民族崛起、国家复兴的历史机遇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也会是前所未有的,从世界先进水平教育理解教育现代化,也理应包涵理解困难、接受挫折并积极、主动地应对发展、崛起带来的挑战.因此从新现代化角度理解教育现代化,其根本旨趣在于抓住历史机遇期,不断追赶世界教育先进水平,并实现与世界先进教育的并行乃至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引领.这就要求在普及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基础上,注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品牌化发展以及质量提升,实现对世界一流水平教育的追赶、并行乃至超越;通过教育的包容性、多样化发展,丰富教育的种类,彰显我国教育的大国气度;通过教育的特色化、民族化发展,凝聚中国式的“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底色”[21],在世界教育舞台中发出中国教育声音、展现中国教育智慧.

(三)从社会发展新趋势理解教育现代化

总体而言新现代化理论主要是从知识化、信息化等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角度出发理解教育现代化.第一,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是新现代化的重要特点,从知识社会的角度理解教育现代化,主要在于大力推进终身学习的发展,拓宽教育的时空边界,进一步丰富、完善教育体系,强调教育要涵盖人的一生,提供从幼儿到老年的不间断的各级各类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可能;尤其应当变革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起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学习观念,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不扼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顾明远先生认为现代化“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两个阶段”,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杨宗凯教授认为从定位工业化向定位信息化的转变,是从教育现代化 1.0 向教育现代化 2.0 的转变.[22]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深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手点和巨大推动力量,更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也是教育现代化本身的目标,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观念与实践上的变革更是理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从新现代化角度理解教育现代化问题,既表达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应当树立全球眼光、定位世界一流水平的雄心壮志,也指出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应当借鉴知识化、信息化等新兴社会发展趋势,给教育现代化在经典现代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指明了手段和方向.也应当注意到知识化、信息化等趋势只是新现代化趋势的一个方面,应当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通过适应新的趋势来丰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表达.

四、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如何评价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现代既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其优点与缺点同样显著,同样新现代化趋势、后现代思潮也存在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上文提到的各理论视角都对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借鉴性意义,是考虑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宝贵的理论资源,透彻地研究这些理论资源有助于更理性、更全面地审视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理性地认识到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在其特定历史方位下都曾经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振兴,也都会随着这一教育模式的发展显现出其历史性的弊端.

由于上述理论的复杂性,只有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才能透过理论的重重迷雾,厘清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按照唯物史观,“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23]同样在某一历史方位下,当某一教育现代化的模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潜力没有全部释放出来之前,在该历史情境下这种教育现代化模式就是具备合理性的.因此就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问题而言,后现代、新现代化并不必然比经典现代化更先进,任何理论视角下的教育现代化理论都不能成为不证自明的“元叙事”,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现代化模式.同志在景山学校的题词要求教育不仅要面向现代化,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教育的发展带动中国的发展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才是一代伟人对中国教育使命的殷切期盼,国富民强的理想才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旨归,任何理论视角下对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解都应当以能否推动中国在新的历史机遇期的发展为最终判断标准,以有利于中国教育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出发点.

考虑到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情况的复杂性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经典现代化、后现代与新现代化所描述的特征在中国当代并存,无法简单地以其中任何一个视角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当前的教育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兼具上述视角的融合式特征,理解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应当对不同视角下的教育现代化模式进行彻底的澄清,阐明该模式在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根据中国不同区位、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教育实际发展水平去有针对性地思考需要何种模式的教育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要摒弃上述理论视角的狂妄与偏狭,不固执地局限在某一理论视角去限定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建立应当立足新时代的中国国情、聚焦中国发展的真实问题,以新时代的时代精神为出发点,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针出发,从中国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探求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出路,去寻找适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境的理论.要以中国社会、中国教育的实际为根本,立足以中国的时代精神、基本国情、政策方针、实际问题为核心的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境,根据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境选择适合解决问题的理论,使现代化相关理论为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境服务而不是相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时代精神是从全局层面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时代性要求,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应当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出发探索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阶段定位为目标、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关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立足新时代“五位一体”的宏观布局去理解教育现代化问题,并以上述问题的解决为根本出发点探索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考虑到上述问题的复杂性,难以仅从单一理论视角解答复杂的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因此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国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指引下有机融合经典现代化、后现代、新现代化思想精髓”,这要求在澄明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探索代表时展趋势的先进思想,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策略与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分别对教育现代化提出怎样的要求,以及两阶段的目标与三种不同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教育现代化有什么关系,从而探索出契合新时代精神的教育现代化理论.

参考文献:

[1]何传启. 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8.

[2]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17.

[3]冯增俊. 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 教育研究,1999,(3):12-19.

[4]杨明. 中国离教育现代化目标有多远[J]. 教育发展研究,2000,(8):9-14.

[5]顾明远,薛理银. 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J].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5-208.

[6]余谋昌. 生态哲学[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9.

[7]石中英.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 教育研究,2004,(1):11-20.

[8][德]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上册)[M]. 洪汉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6.

[9]郑淮,杨昌勇. 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和理论的主要贡献[J]. 教育学报,2006,(4):22-25.

[10]于伟. 现代性的省思——后现代哲学思潮与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69-170.

[11][法]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2.

[12]栾天. 为了理性的信仰:教育观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之思[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98-204.

[13]樊美筠,王治河. 呼唤“有根”教育——对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根”性的思考[N]. 中国教育报, 2016-04-07(6).

[14]温恒福.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论[J]. 教育研究,2012,(10):23-28.

[15]俞懿娴. 怀特海与后现代教育[J]. 唐都学刊,2014,(2):47-58.

[16][美]菲利普·克莱顿.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教育改革[J]. 柯进华译. 现代教育管理,2013,(1):118-121.

[17]杨丽,温恒福. 怀特海的认识论及其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J]. 教育研究,2013,(8):16-24.

[18]胡君进. 论“教育现代化”观念的终结[J].教育科学研究,2017,(2):49-53,71.

[19]项贤明. 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核心[J]. 中国教育学刊,2017,(9):71-75.

[20]曾天山. 教育现代化是引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先导旗帜[J]. 中国高等教育,2013,(8):3-7.

[21]袁晶,张珏. 基于理念现代化引领下的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面向 2030 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 现代教育管理,2017,(10):1-5.

[22]杨宗凯. 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历史担当[J].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5-11,35.

[2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于 翔)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Base on the Aspect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YU Congzhou,WEN Hengfu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Classical modernization,post-modern thought and new modernization are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zation problems,and it is helpful for grasping the developing venations of modernization theories of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the orientation of modernization problems of education of the new era to tease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of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towards problems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From the view of classical modernization,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s mainly understood from the aspects of“industrialization,democratization”,and it is the basic aspect to understand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 post- modern visual angle shows the criticis on the luxuriant reason in the educ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new modernization is tha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localization,referring to the new tren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like being more knowledgeable and informationized,etc. and with the achievement of world first-class standard as target.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should set foot i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new era and explore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ories that can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na through referring to the above visual angles.

Key words:education modernization;sociali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research review

此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经典教育现代化专业范文可作为教育现代化和理论视角和述评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育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的现代化部署和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陆剑杰第十三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是以在老年教育中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旨的 在此,我仅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部署和以此为指导推进老年教育现代.

2、 治理理论视角下公民参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摘要随着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政府将公民参与引入到政府购买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然而政府也面临着如何提高公民参与的有效度和参与度的问题 以参与保障为基础,结合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形式、参与程度.

3、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和实践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摘 要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 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看,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观层面的学校改进与办学创新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4、 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混沌理论分析 摘要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三大最伟大科学理论之一的混沌理论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它让人类认识到混沌理论的随机性、敏感性、混沌序特征,几乎影响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复杂的艺术教育.

5、 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分析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内容与对象不相适应、标准与目标不够明确、功能与效果存在差距……问题 从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主要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组织和.

6、 电子书阅读客户端的用户意愿基于UTAUT和VAM理论视角 摘 要 随着电子图书的发展和数字设备的普及,电子书阅读客户端日益成为用户阅读图书的重要工具 文章整合UTAUT和VAM模型,引入感知价值变量,考察影响用户对电子书阅读客户端使用意愿的相关因素 问卷调查.